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

合集下载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彭昭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彭昭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彭昭发布时间:2021-08-25T09:38:52.896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6期作者:彭昭[导读]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数字化的应用,成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身份证号码:43012119801119xxxx重庆 400000摘要: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数字化的应用,成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岩土工程的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提高了岩土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岩土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对岩土工程三维地质模型建模和可视化分析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结合岩土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坑开挖体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建模方法,并对岩土工程基坑开挖体的三维地质建模的可视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三维地质模型岩土工程可视化分析基坑开挖数字岩土1三维地质模型建模及可视化分析的特点1.1三维地质模型的建模特点岩土工程在对地质体三维模型[1]进行建模的时候,需要采用地质体的缓冲区建模方式进行设计。

因为在岩土工程的地质勘测过程中钻孔的数量比较少,如果根据钻孔的实际数量进行三维模型的建模,将会造成岩土工程的后面施工设计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本文采用三维地质体缓冲区建模的方式进设计,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虚拟的方式引入虚拟钻孔,这样可以对建模区域的边界进行扩充。

在三维模型特定的位置引入虚拟钻孔,把虛拟钻孔的数量和实际钻孔的数量约束到模型中,并把缓冲区边界的虚拟钻孔和缓冲地质体进行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的建模。

在岩土工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岩土勘察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岩土工程三维地质缓冲区模型的建模以及可视化分析等功能。

1.2地质模型建模的三维可视化特点三维可视化[2]是通过三维图形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表达,并且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显示的一种交互式技术。

在岩土工程的地质学中三维可视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维可视化包括对颜色和纹理的表示、绘制以及显示等分析计算。

基于VTK的三维地质体建模与可视化系统研究

基于VTK的三维地质体建模与可视化系统研究
由于构造、沉积演化的复杂性,人们在考虑三维地质体刻画描述时,顾及的因素较多、目的性较强,包括空间形态的非规则性、内部物质分布的非均质性,以及三维数据体的应用——动力学机制模拟、矿山开采设计或者油气藏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三维可视化表达实现的,但是人们常常在技术与愿望之间忽视了过程。即一味地描准三维软件的功能,不断地探索软件技术,弱化应用建模过程,有的甚至兴趣、技术、应用建模于一身,严重制约了目前国内三维体视化软件的研发。
3.期刊论文潘结南.孟召平.甘莉.PAN Jie-nan.MENG Zhao-ping.Gan Li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煤田地
质与勘探2005,33(1)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是"数字地球"、"数字矿山"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现代矿山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和目前比较流行的三维地质构模和可视化技术;并针对我国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中实体模型建模是三维地质建模必不可少的描述性把握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实体模型、沉积实体模型以及主要已知油气系统分析,宏观把握后续建模实施过程。构造实体模型、沉积实体模型中相关三维空间信息,最终体现在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数据体中已知油气系统分析与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数据体静态分析之间是优势互补的;三维地质建模包括编码建模和交互式建模两种,针对断层、沉积相、隆起剥蚀及其它类型的地质单体,基于Rep边界替代法表述其空间接触拓扑关系,制订相应的建模规则、方法,指导后续建模;联合实施临清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并对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数据体开展静态分析,包括水平切片、构造图、沉积相图、油气系统分布平面图、厚度图、断层空间展布的剪切、可视化显示等,力求充分挖掘三维数据体的三维GIS功能。

露天煤矿三维地质地形建模、可视化及应用研究

露天煤矿三维地质地形建模、可视化及应用研究

C o . , L t d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a k i n g a n a t i o n a l l a r g e o p e n c a s t c o a l mi n e a s t h e c a s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mp l e x i t y o f
t o p o g r a p h y ,a n d g e o l o g y o f o p e n c a s t mi n e ,i t c r e a t e s a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t o p o g r a p h i c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2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9 4 9 ( 2 0 1 3 ) 0 2 — 0 0 8 6 — 0 4
S t u d y o n t h r e e - d i me ns i o s c i e n c a l mo d e l l i n g,
+Ar c E n g i n e 和V B . N E T平台 , 建立三维地形地质建模 G I S系统 , 开发实现三维地形地质模型 的任意浏览 、 查询、 剖 面图绘制 、 储量分类计算 、 地质模型的实时动态更 新等功能 , 为储量计算 、 煤质分析 、 采矿设计 、 计划编制等 提供基本 模 型数据支持 , 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三维地形地质建模 ; 可视化 ; 露天煤 矿
第2 2 卷第 2 期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研究与实现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研究与实现

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发展现状,在系统分析当前各种建模方法,并综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体元混合建模的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设计了一套可行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方案,开发实现了一套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软件系统。

本文首先分别以NURBS曲面拟合和二维Delaunay三角剖分方法为2条线索,使用表面建模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构造模型:(1)研究了基于NURBS曲面的三维地质面重构方法,探讨了该方法的优劣及其应用场合。

(2)研究了基于交线识别及数据预处理的二维Delaunay三角形逐层剖分方法,有效的解决了二维剖分方法产生的层位与断层作用处的几何不一致与拓扑不一致的问题。

在使用表面建模法建立三维地质构造模型后,本文研究了三维Delaunay四面体剖分方法并将它应用到地质建模中:以四面体为体元建立空间四面体模型来表达地质体内部拓扑结构,并基于四面体模型,实现了构造模型、块体模型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转换。

在以上建模方法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本文以OpenGL为三维图形开发包,Motif作为用户界面开发工具,在Sun工作站的Solaris平台下,使用C/C++语言开发了‘套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软件系统,并使用该系统对胜利油田的实际地质数据建立了一个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实例。

关键字:三维地质建模,可视化,Delaunay剖分,NURBS曲面拟合,OpenGLAbstracIAbstractAccordingtothedevelopmentof3-Dgeologicalmodelingtechnology,thisthesisanalyzessystemicallythematuregeologicalmodelingtechniquesinexistence,introducesthegeologicalmodelingtechniqueofsurface/body—cellintegrationonthetheoreticbasisofComputerAidedDesign,ComputerGraphics,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andoilfielddepictiontechniques.Andinregardtothiskindofmodeling,thispaperdesignsacompletetechniquescheme,implementsthe3-Dgeologicalmodelingandvisualizationsoftwaresystem.Surfacemodelingasthetechnique,NURBSsurfaceapproximationand2-DDelaunayTriangulationasthetwodifferentmethods,3一Dgeologicstructuremodelingisbuiltflrstly:(1)ThemethodbasedonNURBStoconstructthe3-Dgeologicsurfaceisinvestigated,andthecharacteristicofthismethodisalsodiscussed.(2)Themethodof2-DDelaunayTriangulationbasedondatapretreatmentandgappointrecognitionisinvestigatedandappliedtoconstructthe3-Dgeologicsurface,andtheproblemthatthefaultagesurfacedoesn’tmatchthetiersurfacewherethefaultagesurfaceintersectsthetiersurfaceissolved.After3-Dgeologicstructuremodelingisbuilt,themethodof3-DDelaunayTetrahedronDissectionisinvestigatedandappliedinto3-Dgeologicalmodeling:Tetrahedronasthebodycell,TetrahedronModelingisbuiltandthetopologicalrelationshipsisreflected.BasedonTetrahedronModeling,GeologicStructureModeling、TetrahedronModelingandBodyModelingCallbetransformedeachother.Accordingtotheresearchmentionedabove,inviewofportabilityandscalability,theauthorusesstandardC++asprogramminglanguage.OpenGLas3-DgraphicslibarayandMotifasGUIdevelopingtooltoimplementthe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ingandvisualizationsoftwaresystemonSunSolarisplatform,andbuildesa3-DgeologicmodelingwiththegeologicdataformShengliOilFieldasanexample.KeyWords: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ing,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DelaunayTriangle,NURBSSurface,OpenGL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三缍地厦建撞丛墓互塑丝婴窥墨塞班=:。

如何进行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如何进行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如何进行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各种行业,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勘探等。

在传统的建模方式中,无法准确地表达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和真实感。

而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应用也得以极大地拓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地下空间数据采集地下空间数据采集是地下空间三维建模的第一步。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有激光扫描、遥感影像和地质勘探。

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地面和建筑物来获取地下空间的数据,可以获得高精度和高密度的数据。

遥感影像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航空摄影获取地面和地下地貌的信息。

地质勘探则通过钻探、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岩层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二、地下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地下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是地下空间三维建模的核心环节。

该环节使用数字化手段将采集到的地下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三维模型。

常用的数据处理与建模软件有AutoCAD、SketchUp和SolidWorks等。

这些软件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调整,生成精确的地下空间三维模型。

三、地下空间可视化地下空间三维建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地下空间的可视化。

地下空间的可视化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地下空间的三维模型投影到显示器或头戴式显示设备上,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下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三维模型与现实世界进行叠加,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地下空间与地面的联系。

四、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城市规划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和地下空间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确地规划城市发展。

此外,城市规划者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效果,提前评估规划的可行性和影响。

五、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下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在建筑设计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应用第一事业部柳蛟(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侵权必究)一、前言1.1项目背景数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现在的数字城市建设正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为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必须采集包括地上、地表和地下等部分的三维数据,并实现其可视化。

同时,各城市因其所处地质带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为此,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有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其他很多领域,如城建工程、地下工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开发等都贯穿有地质问题。

上述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质数据进行可视化,从而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因而,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受到很多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基于目前地下管网和地下建构筑物信息的基础,增加地质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进行直观的可视化三维建模分析,可更好的为地下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问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使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单位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基于现有地质数据采集、处理的成果,结合EV-Globe大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从三维地质数据结构、三维地质钻孔数据展示、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对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进行研究和应用。

1.2历史回顾2002年开始,当时在海外工作的朱焕春博士和李浩博士试图将他们所应用的一些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技术推广到国内,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当时这项技术也才刚刚开始应用。

但是,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调研和开发过程的积累,以及技术市场商业化体制的优势,推广过程相对很快,到2005年,大部分已经全部采用三维可视化资料,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测试资料、监测数据等全部打包在一个三维计算机图形和信息系统中,电子化和图形化为专业图形处理和分析、跨专业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促进了配套技术的发展。

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国内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开发更多是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商业化的产品。

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技术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技术研究

第60卷第1期2024年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1January,2024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技术研究邹伟林1,2,周文1,2,常松1,2,高思岩1,2,周新鹤1,2,宋红亮1,2,谢长虹1,2,范维宁1,2(1.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1300;2.北京市智慧管网安全评价及运营监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1300)[摘要]目前,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海量数据组织、管理和可视化显示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顺应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趋势,提出并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技术,构建地质三维模型分级数据,按照不规则四叉树结构形成LOD数据;基于构建的三维空间网格码规范编码,运用降维、非布尔运算的方法,实现最大精度化的地下空间模型数据无限逼近的融合;并采用多渲染引擎的混合渲染架构,支持DirectX、WebGL(OpenGL ES)、OSG(OpenGL)和游戏引擎(Unreal Engine)等多引擎渲染,实现TB级地下时空数据的真实感可视化与高效调度,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分析支撑。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渲染引擎[中图分类号]P208;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1-0177-08Zou Weilin, Zhou Wen, Chang Song, Gao Siyan, Zhou Xinhe, Song Hongliang, Xie Changhong, Fan Weining.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f 3D geological model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1): 0177-0184.0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交通拥堵、城市绿化面积小、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城市的地上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空间,人们逐渐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勘探和岩土工程设计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二维地质勘探和岩土工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工程的需求。

而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和可视分析,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的新技术和方法。

一、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传统的地质勘探和岩土工程设计主要依靠地质勘探工程师的经验和大量的地质资料。

这种方法难以准确的反映地下岩土体的真实情况,容易导致工程设计的不准确和工程质量的问题。

而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提高工程设计的准确性。

1.1 采集地质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下水数据、地下水文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可以通过现代地质勘探技术和遥感技术进行采集。

1.2 地质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整理、转换和建模等工作。

通过地质数据处理,可以将原始的地质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所需的数据格式,为后续的模型构建做好准备工作。

1.3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在进行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时,可以采用多种建模技术,包括地质建模软件和数字地球模型等。

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将处理过的地质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三维地质模型,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1 地质条件评价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层理结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这些信息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和参数。

2.2 地质灾害评估利用三维地质模型还可以对地下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对地下水、地下岩层等的运动和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依据。

2.3 工程设计优化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可以将三维地质模型作为设计的基础,进行工程设计的优化和改进。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设计和分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和可视分析正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

三维地质模型是对地质结构和地质信息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处理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准确地了解地质情况,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和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基于现代地质调查技术的数字化处理和可视化表达,通过地质勘探、测绘、地球物理勘测、地球化学和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地质信息。

获取的地质信息包括地层、构造、断裂、岩性、地震活动、地下水等多个方面的地质数据。

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地质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利用地质建模软件将地质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地质结构呈现在屏幕上。

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工程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质信息,为岩土工程设计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二、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地质条件评价,确定地质条件对工程构筑物的影响,以及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现实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工程设计和施工风险大大增加。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设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质条件,降低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工程师可以对地质情况进行立体分析,进行地质条件评价,识别地质风险,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设计方案。

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地质参数的获取和计算,并进行地质力学模型的构建。

利用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地质勘测和地质参数计算,可以更精确地确定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避免设计参数的误差带来的风险。

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还可以通过三维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工程施工条件下地质条件的变化,从而为工程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

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岩土工程可视分析三维地质模型不仅可以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基础,还可以为岩土工程的可视化分析提供支持。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三维地质建模是基于实地采集的地质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地质知识,将地质对象在计算机环境中进行模拟和可视化呈现的过程。

它主要用于地质勘探、资源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方法以及实现步骤。

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地质勘探和测量技术,获取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地下水位、岩性、构造等。

数据采集应选择合适的刻度、密度和时刻,以保证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调整和数据融合等。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调整是指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尺度、坐标和分辨率进行调整,以便进行统一处理。

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地质信息。

3.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地质物理学和地质学模拟方法等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获得地质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属性参数。

这些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包括:无标度变异函数、地质统计学插值方法和多点模拟等。

4.三维网格建模:根据地质数据的特征和属性,选择适当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

常用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包括地形插值、体素网格建模、几何模型和随机模型等。

其中,体素网格建模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地质对象分割成一系列的体素元素,用来表达地质体的几何和属性特征。

5.模型验证与修正:通过与实际地质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发现模型存在误差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通过调整和修正模型,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

6.可视化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可视化软件,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

通过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和镜像等操作,可以观察和分析地质对象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三维地质建模实现步骤1.数据采集:根据实际的地质勘探任务,选择合适的地质探测技术和设备,进行野外地质数据的采集。

三维地学建模与可视化-三维模型的建立

三维地学建模与可视化-三维模型的建立

地面三维景观模型的建立
• 在构建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是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三维景观的建立,将以全 新的方式表达和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在城市规划、 房地产开发、交通管理、旅游等领域起着重要的 作用。城市地面景观模型包括地形与地物模型, 可细分为地表、建筑物、道路、园林绿化等模型。
地面三维景观模型的建立
基于Skline的地面三维景观模型建立
4)地物建模- Skyline自带的三维模型库 其他的地物,也可以使用Skyline自带的三维模型库 中的模型。在TerraExplorer的安装目录下有一个 Data-Library,里面有Skyline自带的三维模型,比 如汽车模型和垃圾桶模型;在菜单栏TOOLS目录下, 里面的urban design可以创建城市道路,在创建道 路的同时可以选择道路两边的树木和路灯模型,通 过复制可以得到树木和路灯模型;也可在几何建模 基础上,通过对其赋予不同的纹理贴图来得到不同 的模型
体模型
体模型侧重于三维空间的体元分割,可 完成实体的内部属性描述和实体的真三维表 达,便于进行空间操作和空间分析,其缺点 数据为存储量过大,占用过多计算机存储空 间。
混合模型
混合数据模型综合了面模型和体模型的 优点,以及综合规则体元与非规则体元 的优点。但因模型更复杂,实现起来难 度更大,尤其在当前3D GIS的三维建 模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面模型
• 基于面表示的模型是用3D空间实体 的表面来表示的,如地形表面、地 质层面、构筑物(建筑物)及地下工 程的轮廓与空间框架。所模拟的表 面可能是封闭的,也可能是非封闭 的。
面模型
• 不规则三角网TIN • 格网模型Grid • 边界表示B-Rep:通过面、环、边、点来定义形体的位置 和形状,详细记录了构成形体的所有几何元素的几何信息 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有利于以面、边、点为基础的各种几 何运算和操作 • 线框模型WireFrame:把目标空间轮廓上两两相邻的采样 点或特征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一系列多边形,然后把 这些多边形面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多边形网格来模拟三维物 体的表面 • 序列断面模型Serial Sections:通过平面图或剖面图来描 述矿床,记录地质信息

浅谈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浅谈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前 言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 (G I ) 都主要表 达二维的地 表地物 的图形和属性信息, 要扩展到真 三维包含地 下地质结 构的地 质信息系统还有差距。一个大型地质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 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到详细设计阶段, 乃至到工程施工与运行 阶段, 往往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 用 三维模型图形图像来表 达和解释如此庞大的资 料, 比光 靠数据库和 图表图纸 等传统 手段来得有效的多。建立 工程地质体 的三维模 型, 处理 岩层
在构建工业和建筑模型 与动画制 作方面有其 独到之处, 但交 互查询的功能较弱, 与工程勘测 数据库结合 并应用于 工程地 质三维建模方面还有较大距离。 国内的灵图 M 地 理信息系统 软件有较 强的地 形模 拟和地表地 物的 查询功 能, 但不是 真三 维的地 质建 模工 具。 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 I A N 三维 建模软件, 基于 框架建模的思想, 利用平行或基本平行的剖面数据, 建立起三 维空间复杂形状物体的 真三维实 体模型, 但 目前只是 初步的 三维建模与图形处理的引擎, 在面向具体专业时, 需要添加或 扩充专业模块, 比如工程地质专业模块等。 纵观国内外几种软 件的研究与 开发现状, 它们为工 程地 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打 下了很好 的技术基础, 提供了 很宝贵 的开发经验。但是, 对于 工程地质 专业的建模 与可视化 分析
《四川建材》 2 0 0 6 年第 1 期 � 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
【文章编号】 : 16 7 2 -40 11 (2 0 0 6) 0 1 -0 144 -0 2
浅谈工 程地 质三维 建模与 可视化
黄 汉 平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摘 要】 :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 (G I ) 都主要表达二维的 的针对性不强, 不能够 很好地满 足工程地质 生产与研 究的专 业功能需要。因此本文将从分析工程地质的三维建模和可视 化的关键技术入手, 简 单描述作 者在工程地 质三维建 模和可 视化方面的初步开发研究成果。

基于地质数据库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地质数据库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地质数据库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应用探讨地质数据库是地质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一种将各种地质数据以三维数字模型形式表示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地质数据,包括钻孔数据、地质剖面、地球物理数据等。

其次,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清理异常数据,统一坐标系等。

然后,根据特定的地质模型方法和原理,通过插值算法生成各个地质属性的三维分布。

最后,根据需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于地质研究和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有许多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开发和评估。

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矿床的几何形态、物质组成等特征,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它可以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将地质数据与地质模型结合起来,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并进行预测和预警。

此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地下工程设计、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

然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地质数据的获取和整理是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但地质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往往难以保证,这给建模带来一定困难。

其次,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需要考虑多个地质特征的相互作用,如岩性、构造、断裂等,这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综合分析。

另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计算量较大,对计算能力和算法的要求比较高。

总的来说,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地质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其在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但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三维地质建模算法,提高数据质量和完整性,加强地质信息的标准化和共享,以促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除了前文提到的应用领域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还能够在其他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地质勘探与探测。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技术通过将地质信息以三维方式呈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为直观、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手段,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地质建模技术主要依赖于二维图像和手工绘制,限制了地质模型的精确度和综合性。

随着计算机和地质软件的发展,基于地层模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逐渐兴起,大大提高了地质建模的精确度和可视化程度。

此外,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领域的进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得以更加全面地综合各类地质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内容1. 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三维地质建模的第一步是采集和处理地质数据。

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遥感数据等。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图像处理、数据重叠和校正等方法进行处理,以便得到高质量、高精度的地质数据,为后续的建模工作奠定基础。

2. 地质模型构建与验证构建一种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是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任务。

地质模型的构建包括选择合适的地质模型类型、建立地质模型的几何结构和属性参数等。

同时,为了验证地质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将已有的地质观测数据与建模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确保地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地质模型以三维形式展现出来,使地质学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可以通过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呈现、剖切分析、提取地质属性等方法来实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多的地质信息和洞察力。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1. 矿产资源勘探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矿产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准确地判断矿藏的分布、规模和品位,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三维地质模型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三维地质模型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三维地质模型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地质勘探一直是资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正愈发广泛。

本文将探讨三维地质模型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

一、三维地质模型的定义与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是指以地球的地质信息为基础,通过采集并整合各类地质数据,运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原理,构建出具有时空属性的地质模型。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数据处理、地质建模和可视化表达三个步骤。

1. 数据处理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钻探、测井等数据的收集,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地质信息。

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之前,这些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统一空间参考、数据格式转换等。

2. 地质建模地质建模是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可以运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将野外数据进行空间重建和属性赋值,形成准确可信的地质模型。

常用的地质建模方法包括面元法、体元法等。

3. 可视化表达三维地质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质结构和资源分布等情况。

通过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将复杂的地质模型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图像或动画,为资源勘探提供可视化的依据。

二、三维地质模型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 资源潜力评估通过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现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储量分布以及特征规律。

基于模型数据,可以进行资源潜力评估,为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 矿产勘查设计在进行矿产勘查前,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

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提供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以及矿体形态等信息,为勘查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3. 矿产储量估算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构建矿体的几何模型,并结合物理属性数据,实现矿产储量的精确估算。

这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

4. 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三维地质模型不仅可以用于资源勘探,也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

构建地质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复现地下地质结构,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并提醒相关部门进行预防和应对措施。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下空间三维模拟与可视化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下空间三维模拟与可视化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下空间三维模拟与可视化地下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空间,它包括各种地下结构,如地下管网、地下洞穴、地下车库等。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可以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勘探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用测绘技术进行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

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可以通过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激光雷达等手段来实现。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下空间的遥感影像,如红外遥感影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

这些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地下空间的各种信息,如地下管网的位置、洞穴的大小和形状等。

然后,通过GIS技术,可以将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形成一幅完整的地下空间三维模型。

最后,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地下空间进行精确测量,获取地下空间的准确形状和尺寸数据。

在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中,建立准确的地下管网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至关重要。

利用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网的快速建模和动态监测。

通过遥感影像和激光雷达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管道的位置、管径和材质等信息,并将其融合到三维模型中。

同时,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网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管道的故障和泄漏等问题,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还可以应用于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

通过激光雷达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空间的物理属性和构造特征,如岩层的厚度、断层的位置和走向等。

这些信息对于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三维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地下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化规律,为地质工程师和矿业开发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除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地下空间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通过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地下空间的各种信息,如地下设施的位置和形状、地下水位和地下土壤的物理性质等。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作者:龙江涛李志伟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7年第07期摘要:复杂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地质工程主要为地质工程测量当前最大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衡量的,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整体的信息是非常复杂和混乱,这使得它很难直接控制地质勘探对象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介绍了当前对当前中国复杂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在建立三维模型可视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并讨论了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的开发应用。

关键词:地质工程;三维建模;可视化引言建立一个完善的三维空间地质模型并非易事,尤其是地质状况的复杂性与不规则性更是加大了三维模型建立的难度,因此,研发和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其基本性能。

1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1.1三维数据结构。

工程地质体一般是不规则的形状,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曲线曲面是由许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来模拟地层岩性和岩石表面的边界,即岩石界面(曲线、曲面、地下水位等地质边界)和岩石表面有许多微小的直线段和小三角表面的集合。

地质体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是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需要高效、高效的三维数据结构,保证人机交互和查询的实现。

1.2曲面求交。

地质体中存在大量各种层面,当出现地层不整合、断层、错断岩层、地层尖灭和地下水露于河谷地表等情形时,就自然会遇到曲面间求交的问题;地质体三维模型的上部边界是地表曲面,通过数学方法拟合出的岩层面或地下水位面不应超出地表曲面,即超出部分不应显示。

同样的,当显示多层地层时,下面的每一岩层应以其上一岩层为边界。

因此,为了可视化地层界面必须要解决地层面与地表、断层面和其他地层面的求交问题。

另一方面,在剖面图成图时,地质界线的绘制是通过显示剖面(平面)与各种地质界面(曲面)求交所得出的交线。

因此曲面求交包括地质界面(层面)之间的相交,和地质界面与剖面的相交两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
吴强、徐华
1.中国矿业技术大学,中国资源开发工程,中国,北京10083 .
2.北京化学工程学院,中国,北京102617.
回信请寄往吴强(邮箱:wuqiang@)
于2003年8月收到回信.
摘要
三维地质模型技术将在地址数据的获得方法、存储方法、过程与展示方法上带来巨大变化.但是,自从反应地质实体的地址数据承受住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后,不够完善和不够便捷的软件系统现在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一些超大规模的模型、断层的数学模型和褶皱的地质模型已经得到发展以至于能够展示复杂地质结构的空间地址构成.以三维地质模型为目的的应用系统的构造已经确定;随着土壤模型和模型应用与核心一样的确定,基于空间数据处理的一个新颖设计概念也已提出.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有望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鉴于这些理论与方法,基于特征的可视化导航技术得以提出.随着地理数据库,图形库和知识库的动态模拟系统的整合,地质学家将能够获得以直观、形象和精确地方式融入的部分特征和全部特征.
关键字:三维地质模型,地质模型,系统结构,可视化
数字资源的条形码:10.1360/02ydo475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性关键技术问题是解决“数字地球”实施计划的关键技术.目前,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存在以下困难[1-5]:
(1)三维空间数据难以获得:目标与形象复杂的三维地质模型依赖于原始数据.当简单数据是稀少、不充分,地震剖面数据的能力和分辨率不足以及遥感数据模糊时,建立复杂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很困难的.因此要精确的描述地质实体的空间属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2)地质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特别复杂的.由于断层引起了地层的不连续分
布,岩块岩性各不相同,时间的动态本质和地质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特征.由于地质实体包含多值面的地质现象,如断层、褶皱、数据特征、拓扑关系和相关计算程序更加复杂.此外,多年生的地质勘探研究和区域映射运动和包含地质对象多样性的复杂离散模型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这些模型不能确定空间,时间,和模拟的地质对象和保持其连续性之间的结构的关系.
(3)空间分析能力有限.客观因素(如几何复杂度)、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都存在与几何模型中,客观因素如应用于三维地质模型过程的多样性等已经导致了用于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成熟的理论和技术的缺失和在空间分析能力上现有系统的限制.
一.三维地质模型的设计
地质结构的几何形状,如褶皱,节理,断层和裂缝,以如下两种基本方法展示:特征描述和空间分布.前者通过应用其本质特征,如:发生、规模,来展示其结构;而后者通过展示从不同复杂的地质结构中提取的几何图元的点,段、表面和体素.这种方法能够给数学分析和地质结构形状的空间描述提供支持.
1.1 超大数据模型
根据空间划分原则,即:一个物体的任意复杂形状能够通过明确的简单形状来处理,依赖于超大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在论文中得以设计.
如果问题的对象是由依赖于地质层位的离散点组成,那么一个超大数据模型是根据这些点的空间聚类,而且能根据如下方法确定:
如果一个空间域 i l
i H 1==Ω ,集合{}
N l R p p H i ∈∈=,3
,即p 是Ω的一
个离散点,而且Ω由i H 中的点组成.集合1-=i i i H H L ,i L 包含了这两个集合中的点,那么称反应这两个集合的空间类的i L 为ith 空间.
定义SV ik C 如下:
c d u ik S S S C =
这里,
}{}{}{N m L C S S p p S H p p S H p p S i m k i ik d u c i d i u i
∈=∈=∈=∈==+ 1
1,,,,或
即:SV ik C 最小细胞的形成和空间层次.SV 中的值i m 的合并可以代表整个空间分布.每个 SV ik C 组成三组分等等.代表分别形成上部和下部的视野和封闭边界的 c d u S S S 和, .为了减少冗余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子集 c S 中的所有点来自子集 d u S S 和,集合 ()φ=◊⋂∂=◊⋃∂=j j j j j S S d u j S S S ,,或,这里,
j S ∂ 是开集 j S 中所有界点构成,j S ◊ 是开集 j S 中所有内点构成.因而 d u c S S S ∂⋃∂= 就可以精确的确定.
综上,空间域 Ω 可以定义为:
i l i m k ik i
C -===Ω11
也就是说:
所研究的区域可被分成几个大数据子集,一个基于 SV 模型的可利用
TEN GRID TIN 或, 构造的 ()1例ik M .所有的固体模型的合并 ik M ⋃⋃将能
够完整的描述空间几何形状复杂地质体.
1.2 描述断层的数学模型
在回顾现有的在3维断层的建模技术,最受欢迎的应用技术是由布莱宁等描述的.
图1.大数据模型
关于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是基于几何数据,如区域研究中 D D 2/3 地震反射数据和观测,断层表面通过每一交叉的断层线和断层点可以相应的形成.在三维地质模型中一个故障的网格模型的可视化的实现.但是,这些方法可获取构造模型的大量数据,而且处理超大表面的有效过程,例如,逆断层是不可用的.此外,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测断层在抽样范围内的断层的连续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三维地质模型中一种新颖的处理的断层模型的方法在论文中的已处理.
如果两个故障点的坐标,如:
()()22221111,,,,z y x p z y x p 和,
断层面的倾角和方向可以得到、预测和演绎端层面的三维空间几何结构.
当收集足够的相关时,确保形成端层面的梁断层点的深度可以得到纵向处理. 也就是说,这两个断层点()()22221111,,,,z y x p z y x p 和应满足条件:
()()()2121213y y x x z z -+-≤-
在这个区域里不难满足此要求.因此,只要相应横层地质、倾角的断层面上的两断层点是断层面赋予的,其一能精确地断层面的孤立方程.
当一个故障平面方程计算利用三维坐标等参数断层的性质和一系列的内插的断层实体的故障.一系列的内插的故障点可以自动推导,然后根据对断层的位移,这些内插的故障点可以随着断层面得到一系列的三维坐标插值性质挂上下盘块调整.
性质2是利用最大面来近似一个基于拓扑关系的断层,地质实体的每一水平面可以被断层分割成.为了更容易的观察,笔者仅仅展示断层和水平面断层和内插直线.图2(a)展示了一些发生在水平面4和8的断层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断层深度转化成45度到60度,然后转至80度.因为进一步的信息在几何上断层和褶皱之间的关于断层点的的获得.断层面可近似为图2中的一条直线.
断层面的地质数学描述也能构造数学模型去形成预测参数(图2(c))集断层的
连续性,而且提供样条方法、克里格法、反距离加权插值、多项式,这些允许地质学家来做对比不同的参数方法,因而断层的三维模拟更加现实,误差也相应的变小.
图2.断层近似平面
1.3 褶皱的几何模型
虽然现有的自动映射系统己经成功建立了地址表面的简单模型,事实上,他们能够建立复杂曲面模型和复杂的地质对象(卷)如推力、逆断层,褶皱,褶皱等.
发生在地质内部的曲线现象称为褶皱,褶皱的地质表面可以通过从钻孔、截面和/或地质图进行数据模拟.对没有值表面的褶皱,上面提到的方法1.1可以应用到三维模拟的实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模拟了—将多值表面褶皱.具体的方案描述如下:
正如图()b 3显示,边界和发生褶皱可以从其地质图相关信息.为了准确地代表褶皱的空间形状,一组的轮廓被认为构成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基于不同发生褶皱.那里有一些(例如n )的轮廓线()n i EI ,,2,1 =,这里,
}{n M M J EI ∈≤≤=,1普,
即:
每个轮廓线由三维有序点集欧氏空间.一些特征点(如铰链点)使冠折合的地方,应选择来表达的两个翅膀的形状背斜或向斜.辅助约束边(如约束边c 在图
()b 3)需要分割轮廓线的过程中添加的,所以为使他们的视觉在网格模型保持褶
皱的形状不会丢失.在锡模型—把褶皱是由连接EI 、1/1+-i e EI 或和构造基于同步行进之间—分的轮廓(图()c 3).为使平面更加光滑,有必要对每个子表面的有效方法处理地质界面.




图4显示了一个复杂的地质模型随着设计空间地质构造的方法—计量模型.它准确地表示三维模型在其中一个复杂的地质体包括一个倒转褶皱、逆断层和一个折叠的右翼正断层.
一个倒转褶皱模型的建立过程.()a地质图和倒转褶皱;()b约束边缘轮廓:()c一TIN模型.
3复杂地质模型
图4.A D
2.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过去的三年里,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逐渐成熟.许多技术提供使用不同的路径地质学家通过建模过程和不同的能力,以获得可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在3D实现空间数据的集成和一个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5 ].笔者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三维模型的构造方法,一个单纯的、复杂的方法呈现了
5.2地质映射和基于垂Breunig—塔特斯的不规则地理对象的统一表示,建立了D
直数据提取技术—卡尔和倾斜测量法[ 10 ].一个开放的基于CORBA的系统体系结构展示:连接两个现有的地学软件工具—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工具GOCAD地质和地球物理三维建模工具的免疫球蛋白MAS—通过三维地质数据库内核的优势.这种方法是3D模型工具不仅能远程访问的数据,也是先近的3D几何数据库模型[ 11 ]和属性模型,这是被定义为一系列的连锁河畔面[ 12 ].
在过去的30年,地质学家都集中模拟地球表面,然而,这个任务仍然有待完成.考虑到目前的情况,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环境的发展,面向应用的系统结构三维地质建模是本文提供的(图5),其中包括三个主要阶段:空间数据的处理,实体建模和模型中的应用.
图5.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体系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