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栓塞总结
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ad04d584254b35eefd34a2.png)
护理要点 1.病人在出血后或动脉瘤破裂危险时绝对卧床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3.密切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于予抗癫痫药物4.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给予一些缓泻剂5.饮食清淡,易消化6.术后加强肢体活动,穿弹力袜7医嘱予丹参,脉通药物静滴,防止静脉血栓形成8.术后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足背皮肤温度,末梢血运情况.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
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肌力三级。
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
穿刺点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4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
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19e84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8.png)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在术前护理阶段,重点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相关检查结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手术过程顺利、安全。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在药物管理及相关护理方面,护士需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护理体会总结了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展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并强调了医护合作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并发症、药物管理、医护合作、临床应用、护理体会、展望、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这项治疗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良好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关键,同时对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以及药物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规范。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探讨护理工作在这一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护理知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护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入手术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该手术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升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深入了解术前护理、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以及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为神经介入手术的成功进行提供保障,也可以为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提供更好的护理保障。
脾动脉瘤栓塞手术讨论记录范文
![脾动脉瘤栓塞手术讨论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658a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b.png)
脾动脉瘤栓塞手术讨论记录范文英文回答: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used to treat various conditions, including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It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 a catheter into the artery supplying blood to the spleen and the injection of embolic material to block the blood flow. The embolic material can be in the form of coils, particles, or glue.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its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rupture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By blocking the blood flow to the aneurysm, the risk of rupture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who are not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surgery or who prefer a less invasive treatment option.Another benefit of 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its ability to preserve the spleen. Unlike surgical options thatinvolve removing the spleen, embolization allows the spleen to remain in place while effectively treating the aneurysm. This is especially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ho rely on the spleen for immune function or those who have underlying conditions that make splenectomy risky.Furthermore, 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hospital stays and faster recovery compared to surgical interventions. Since the procedure is minimally invasive, it requires only a small incision for catheter insertion, resulting in less pain and trauma to the patient. This allows for a quicker return to normal activities and a reduced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In addition to its clinical benefits, arterial embolization also offers cost advantages. The procedure is generally less expensive than surgery, making it a more affordable option for patients. Moreover, the shorter hospital stay and faster recovery time translate into lower healthcare costs overall.中文回答:动脉栓塞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脾动脉瘤。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原理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abc2a2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a.png)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原理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瘤。
该术式的原理是通过在动脉瘤内部放置一些金属弹簧圈来堵塞血管,防止血液在动脉瘤内积聚,从而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弹簧圈是由一种特殊的合金制成,可以被压缩成细小的圆环,然后通过导丝经过血管插管进入脑动脉瘤内进行放置。
在放置过程中,医生会利用X射线和造影剂来定位弹簧圈的位置和大小,确保其能够完全覆盖动脉瘤的口部。
弹簧圈的放置可以使动脉瘤内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从而完全隔离动脉瘤与血管系统之间的血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栓会逐渐形成,将动脉瘤内部填满,并逐渐变为纤维化组织,从而消失。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但是,术后需定期复查,以确保弹簧圈的稳定性和疗效。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术后的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健康。
- 1 -。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4d3fb7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f.png)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将栓塞剂注入瘤体内,阻塞瘤体供血动脉,达到栓塞瘤体的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我参与了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并积累了一些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些体会的总结:1.术前准备在术前,我们要仔细查看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指征。
还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术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指标、心电图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2.术中监测手术开始后,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以及监测导管穿刺部位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瘤体脱落等。
3.防止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手术器械和导管的无菌。
出血和导管穿刺部位的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我们要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4.维持患者的舒适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或不适感。
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及时给予轻微镇痛或舒适措施,如调整体位、给予床垫和枕头等。
5.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药物支持治疗,如镇痛药、抗呕吐药等。
此外,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或导管位置移位,需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6.定期随访和教育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颅内动脉瘤的缩小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我们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做好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需要仔细、严密地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2例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2例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24448028bd63186bdebbc4c.png)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2例护理体会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局部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动脉瘤破裂常伴有剧烈头痛,严重者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乃至意识丧失[1]。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新型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逐渐取代传统开颅手术治疗。
介入栓塞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微创、简便、恢复快等特点。
新的医疗技术的开展需要有相适应的护理水平的配合以保证新技术的成功开展,所以术前、术中、及术后实施良好地护理措施具有重要重要作用[2]。
从2009至2011 年,兴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显著。
现将护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 37~69岁,平均年龄 56.2岁。
(1)入院时1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主诉头痛约2小时~4天;2例意识障碍。
(2)头颅CT检查,4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平扫未见异常。
(3)手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 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
1例患者同时出现前交通瘤和后交通动脉瘤。
(4)入院后治疗予以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止血、抗感染等。
1.2 方法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和全身肝素化抗凝条件下,经股动脉置入5F鞘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再次明确动脉瘤部位,载瘤血管以及动脉瘤颈宽度。
最后在导引导管与微导丝配合下,将电解可脱弹簧圈逐个送入动脉瘤腔内,直至完全栓塞动脉瘤。
术后遵医嘱给予尼莫通解痉,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低分子肝素钠抗血小板,抗生素抗感染等对症处理。
2 护理2.1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做好心理安抚。
动脉瘤的危险性以及其随时再破裂出血不确定性使患者自身承受巨大压力,加之患者对介入手术的风险、术后的恢复如何有着极大的疑惑。
这种悲观、焦虑、紧张甚至激动的情绪波动更容易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
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d1e0b6f804d2b160b4ec062.png)
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导读:动脉瘤这种疾病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在生活中要对这种疾病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才行,特别是手术以后的患者,如果……动脉瘤这种疾病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在生活中要对这种疾病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才行,特别是手术以后的患者,如果护理上不到位的话,就会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出现,一旦出现了动脉瘤的并发症,就会给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1,动脉瘤再破裂是血管内栓塞术的严重并发症,因血压急剧波动,术中机械刺激,术后抗凝治疗凝血机制改变引起的,瘤体的破裂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病人可突然出现精神紧张,痛苦表情,躁动,剧烈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小便失禁,急查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护理病人随时一定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入神经外科ICU仔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情况,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呼吸改变,对血压高者控制性降低,将血压降至16 /1 LKPA左右,对清醒病人,指导其绝对卧床48~72H,48H内勿剧烈晃动头部,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2,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若病人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血压下降,短暂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可能是脑血管痉挛所致,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扩容,解痉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组织缺氧,护理病人随时要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变,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血管造影,栓塞所至的痉挛常可持续3~4周,为防脑血管痉挛,临床上常用尼莫同持续微量泵泵入,尼莫同是一种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它既能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又可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增强其抗缺血,缺氧的能力,加速其正常生理活动恢复,在应用尼莫同时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如血压下降,面色潮红,心悸等反应,应及时减慢滴速或停药,同时给予补液,扩容与支持治疗。
*3,穿刺部位血肿血肿易发生在术后6H内,原因是动脉血管弹性差,术中肝素过量或凝血机制障碍,术后穿刺侧肢体活动频繁,局部压迫力度不同等,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瘀紫,病人手术毕安全回病房后,一定嘱病人平卧24H,伤口沙袋压迫6H,同时穿刺部位侧下肢禁屈曲,制动,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渗血,血肿情况,小血肿一般不与处理,几天后可自行消退,如出血量大,血压下降,出现大血肿,除压迫股动脉加压包扎外,24H后可热敷局部,足部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并注意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https://img.taocdn.com/s3/m/6bc1202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4f.png)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
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
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
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
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
⾃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
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
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
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术进⾏顺利,术中造影可见患者巨⼤的脑动脉瘤被完全填塞,脑动脉⾎液通畅,⼿术⾮常成功。
为患者解除了脑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的危险,解除患者痛苦,提⾼了患者的⽣活质量。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b341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3.png)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c785af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1.png)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
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
术前导尿。
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
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
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
36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心得
![36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1be9882680203d8ce2f2461.png)
36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心得【摘要】目的总结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心得。
方法对36例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痊愈。
结果 36例患者中33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偏瘫,1例一过性失语,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再出血。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随访,大大提高患者介入成功率。
【关键词】脑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围手术期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
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出血,位居第三。
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青少年少见。
本病发生的原因与颅内willis 环大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及后天动脉硬化高血压、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
我科自2008年始开始临床应用动脉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心得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42~72岁。
患者突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大汗淋漓,体温升高,颈强直,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6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
1.2 手术方法患者在全身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行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以明确诊断,在 dsa 监视下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经血管内置入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在微导丝指引下送至动脉瘤处,将弹簧圈栓塞在动脉瘤内。
2 结果36例患者中33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偏瘫,1例一过性失语,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再出血。
3 护理心得3.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高度紧张,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情绪极其不稳定,护士应向其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介入栓塞术手术方法及术后的恢复程度,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3.2 术前检查术前1 d备皮,行碘过敏试验,心、肺功能的检测、血尿常规、凝血四项化验、血型。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1be423c8d376eeafaa3109.png)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
早期死亡率达36%,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1]。
约半数以上的病例是在40~6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50~54岁[2].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行载瘤动脉造影,3D-DSA三维重建后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瘤体瘤颈的宽度;选择合适的弹簧圈逐渐植入动脉瘤内,待弹簧圈在瘤体内放置合适后,使用解脱器电解,继续植入弹簧圈直至将瘤腔致密填塞,且经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提出以下护理体会。
1.严密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毫米汞柱之间。
以增加脑灌注。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穿刺部位及术侧肢体的护理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及血肿,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皮温及色泽是否正常。
穿刺侧肢体制动8小时以上,绝对卧床休息。
3. 协助患者翻身术后由于患者紧张及知识的缺乏,使患者不敢活动,因此护士要帮助患者翻身,向患侧翻身60°,向健側翻身20---30。
交替翻身,保持穿刺侧髋关节伸直,小腿适当弯曲,健侧下肢可活动,必要时给与药物治疗。
[3]防止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4.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制动24小时后鼓励患者自主活动。
5.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
术后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预防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c5e72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3.png)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在决定通过血管内方式治疗动脉瘤后,术者需要在众多材料中进行选择,以取得最佳治疗结果。
动脉瘤治疗的基础是建立在对病变血管构筑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
基于动脉瘤的特点,目前有众多不同特性的弹簧圈供选择。
下面主要讨论动脉瘤栓塞的技术要点及其替代技术。
处理原则术者在尝试进行动脉瘤栓塞前必须详细了解各种弹簧圈的特性。
·直径(二级螺旋)指弹簧圈成襻后的直径,通常是弹簧圈规格的第一项数值。
这也是选择弹簧圈最基本和重要的方面。
成篮弹簧圈的直径必须与动脉瘤直径相适应。
对于非球形动脉瘤,首枚弹簧圈的直径可大致为动脉瘤三条轴线长度的平均值。
而后续弹簧圈的直径则应依次递减。
此外,某些弹簧圈的直径可以是一个数值范围。
·长度按惯例,动脉瘤规格的第二项数值即代表了弹簧圈在成襻前的长度,从而构成了填入动脉瘤内弹簧圉的“体积”或“数量”。
·弹簧圈圈丝直径指构成弹簧圈的金属圈丝本身的直径,一般为10或18系列(代表0.010或0.018 in)。
弹簧圈圈丝直径可根据弹簧圈成襻直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18系列弹簧圈的圈丝直径通常小于0.018 in,而10系列弹簧圈丝的直径则一般大于0.010 in,因此圈丝的确切直径应依据生产商的使用说明来确定。
为了确保所选的弹簧圈能够顺利通过所选的微导管,了解弹簧圈的这些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导管直径过大,小的弹簧圈就可能在微导管内折叠。
三维(3D)形态与普通的螺旋弹簧圈不同,某些弹簧圈被设计成复杂的3D形态,使之适应动脉瘤的形状。
这些弹簧圈可用于“构建”放置后续“填充”弹簧圈的框架结构(图1-2)。
·图1放置前的成蓝圈图2 放置前的填充圈弹簧圈规格的含义,举几个例子:QC-3-8-3D,前面的QC是产品代码,隶属美敦力公司,3-8的意思是二级螺旋直径3 mm,长度8 cm,后面的3D指弹簧圈形状为三维球型。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可行性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da8e65cc7931b764ce1512.png)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总结报告名称: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适应症: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不适合开颅手术者。
2.手术央闭失败或复发者。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的4.与外科手术配合。
禁忌症:1.对造影剂过敏者。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于110mmHg (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临床应用效果: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起病急,风险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控制。
目前,尚无治疗脑动脉瘤的药物,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唯一手段,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
如今,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只需要在股部用针穿一个2-3mm的小口,通过股动脉将微导管和导丝插入脑动脉瘤内,再通过微导管输送微弹簧圈等逐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达到治愈的目的。
开展意义: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非常成熟,国内三级医院都已经开展多年;该治疗手段越来越被大多患者优先考虑。
我们医院开展脑血管介入以来,已经开展了XX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具备开展该技术的设备及人员要求,每年我院就诊脑血管病的患者较多,同时脑血管病大多属于急危重病人,诊治要求尽早尽快完成,这部分患者转诊风险较大,容易延误治疗。
安全性和合法性:我科多名从事脑血管介入医师先后到省级医院进行神经介入专项进修学习,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资质。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医疗技术之一。
以其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我科室开展该技术以来,操作技术成熟、规范,未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为我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82948f9cfc789eb172dc8f8.png)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发表时间:2016-06-23T11:21:59.8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作者:侯晓彬胡智[导读] 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侯晓彬胡智(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13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治疗资料。
结果:14例脑动脉瘤,成功栓塞14例,成功率达100%;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1例,占7.1%;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因心肌梗死死亡病例1例。
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19-02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病率呈现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这些病症,又是诱发脑动脉瘤的一个重要因素,脑动脉瘤因其起病急,后果严重,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解除病变,才能挽救患者生命[1]。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14 例,在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有13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了14名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病人5例,女性病人9例,年龄在36~75岁之间,龄分别有:72、75、48、59、62、47、53、45、36、50、71、72、56、60岁,平均年龄46.41±6.17岁。
临床5例伴有头痛、意识障碍,5例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另外4例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14例患者做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头颅CTA、DS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临床体会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10fffd1ce2f0066f5332212.png)
2 结果
1 1 临床 资 料 .
本 组男 7例 , 1 女 0例 , 年龄 3 5~5 2
术 中影像 观察 l 4例单 纯 致密 填 塞 , 3例动 脉 瘤大 部填 塞 。所有 动脉瘤 栓 塞术 后 载 瘤动 脉 均 显 影正 常 , 无异 位栓 塞及永 久并 发症 , 死亡 。 无
3 讨论
岁, 平均 4 . 。l 3 5岁 7例均 有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史 ( A SH 史 ) 最 多者发 生 2次 。入 院 时神智 清醒 l , 6例 , 昏迷 浅
1 。D A检查 : 例 S 动脉瘤 位 于前交 通 动脉 6例 , 交通 后
动 脉 2例 , 大脑 中动脉 7例 , 基底 动脉 2例 。动 脉瘤 椎 体最大 直径 在 0 3~1 5m 者 8例 , . . .c 1 5~2 5 m 者 6 .c
瘤 1 , 4例 大部填塞 3例; 载瘤动脉通畅 , 无异位栓塞 , 无永久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 娴熟、 稳定的介 入操作技术 、 扎实 的血
管解剖知识、 合适大小 和数量的铂金弹簧圈 , 及选择适当的辅助技术 、 设备 是提 高栓塞效果 , 降低术 中、 术后并 发症的必
要措施。
关键词
介入 ; 内动脉瘤 ; 颅 水解脱铂金弹簧圈
1 资料 与方 法
直至 造影观 察动脉 瘤体栓 塞完 全为止 。对 于以往难 以 完全致 密栓 塞 的宽 颈 动脉 瘤 , 据 动脉 瘤 颈 体 比选择 根
球囊 ( e o e n ) 助或 支 架 辅 助 , R m dl g 辅 i 现在 也 能 得 到较 致密 栓塞 。术后 压 迫 或 缝合 穿 刺 点 ,4小 时制 动 , 2 并 注意 穿刺侧 足背 动脉 的搏 动 情况 , 头部 不宜 大 幅度 活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5705fb4693daef5ff73d03.png)
本组 l 3例 , 中男 4例 , 5例 , 其 女 年龄 3 0~7 0岁 , 均年 龄 平
4. 92岁 。头 颅 C T均 诊 断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 u t H n —Hes 级 : s分 I
释) 方法防治 。本组 1 患者术 后均 每 日用尼 莫地平 注射 3例
液微泵持续 2 4 h泵入 , 泵人 速度 有 两种 : 1 体 重 <7 g者 , () 0k 5m/ ( gh ; 2 体重 > 0k ,0 m/ ( g h 。用药后密 lh 1m / ) ( ) 7 g 1 lh 2m / ) 切观察 患者血压 , 若血压 下降 , 可予 以调整泵人 速度 。右旋 糖酐
部皮肤敷料清洁 , 干燥 , 预防感 染。
2 5 术 后并 发 症 的 护 理 .
栓塞治疗 , 现将 1 3例患者的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临 床 资 料
2 5 1 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 . .
脑血管痉挛引起 的脑缺血是动脉
瘤破裂后常见的严重并发 症之一 。除 应用腰穿 置管持续 腰大池 引流防治外 , 还应用尼莫地 平和 3 H( 高血压 、 高血容 量 、 血液稀
尿失禁及 白带过多等 。Ⅲ度脱垂者宫颈及宫体均脱 出阴道外 , 宫 颈及阴道黏膜增厚 , 易发生糜烂可能引起感染 , 以及行走不便 , 严 重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颅 内动 脉 瘤 经 栓 塞 术后 给 予 严 密 的病 情 观 察 及 精 心 细 致 的 护 理 ,
1 动 脉 瘤栓 塞术 后 均 无 护 理 并发 症 , 恢 复 良好 。 结 论 3例 均
可 减 少 并发 症 , 高 患者 的 生 活 质 量 。 提
【 关键词 】 颅 内动脉 瘤; 栓塞治疗 ; 术后护理
动脉瘤栓塞术报告单-3-
![动脉瘤栓塞术报告单-3-](https://img.taocdn.com/s3/m/4f7a429e7c1cfad6195fa7fe.png)
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行经血管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
医生签名:
20血管造影检查、神经介入治疗报告单
姓名:吕英华
性别:女
年龄:37岁
住院号:1086161
科室:神经内科
检查日期:2012-03-30
入院日期:2012-03-26
DSA号:2011-012
术前临床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DSA
检查所见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心电、血压监护,双侧腹股沟区常规消毒铺巾,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后,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1.5cm处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利用置换导丝置入6F导管鞘,静脉注射肝素30mg。在0.035英寸导丝导引下顺导管鞘置入6F指引导管至左侧颈内动脉,撤出导丝,顺6F指引导管用RebarTM-18血管内支架输送系统先将SOLITAIRE TM-AB(4mm×20mm;ev3)血管内支架置于载瘤动脉瘤颈邻近之颈内动脉内,固定支架位置;随后顺6F指引导管在SilverSpeed-14(ev3)微导丝引导下将EchelonTM-10(ev3)微导管管头经左侧颈内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瘤体内,行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放入Helix(3mm×8cm;ev3,Axium)、Helix(3mm×6cm;ev3,Axium)弹簧圈共2枚,造影复查显示:弹簧圈充填瘤体内,瘤体部分消失,部分弹簧圈逸出至颈内动脉管腔内,释放支架,造影显示:支架位置适中,逸出弹簧圈贴壁固定,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前动脉均显影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瘤栓塞总结
应群主要求,小结一下介入血栓形成原因。
1、小部分脑梗塞病人检查偶发现伴有需要处理动脉瘤。
脑梗急性期,非破裂动脉瘤,建议延后治疗;特别需要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血栓风险较高。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术前建议不要用强力激活血小板活性的止血药;或强力凝血酶原活性的止血药;
3、建议术中全身系统肝素化;所有管路持续冲洗;
4、防止术中阻血时间过长,手术争取能简单就不要复杂化,节省手术时间;
5、动脉鞘置入后系统全身肝素化。
动脉瘤术中破裂与肝素化关系不大,而与微导管塑形,术者的细致观察及手感有关。
6、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手术,特别Lvis支架,一定要注意支架完全展开,注意支架贴壁性;
7、使用Lvis辅助栓塞,泵入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结束前叠加6小时,单纯常规双抗拜阿司匹灵和波立维,仍有血栓事件,使用替格瑞洛加拜阿司匹灵抗血小板更好;其他支架如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等常规双抗;
8、宽颈动脉瘤裸栓,术后短时间泵小量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叠加术后短期口服拜阿司匹灵1片;
各单位经验不同。
我们经过多年的多个血栓事件,逐步总结后得出的结论,不断总结补充,目前血栓事件控制的良好。
可能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