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一、模因是如何影响网络新兴语的

1. 模因作为传播媒介

模因是指在网络传播中被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符号、图像、视频、文本等,它是一种适

应互联网传播的流行文化符号。在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制作、复制和传播模因来传达自

己的情感、态度和看法,而且模因具有非常高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

整个网络。

2. 模因影响了新兴语的使用场景

在网络世界中,模因经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666”“6666”这些数字组合就来源于模因,用来表达欣赏、敬佩或者赞叹的情感。这些数字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了网络新兴语的一部分。

由于模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它们往往会影响新兴语的使用场景。一些模因在网

络上的流行,会导致相关的新兴语言在特定场景或特定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影响

了人们的言语交流和沟通方式。

二、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现象

1. 流行词的快速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语言,这些新兴语言往

往源于模因,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这些新兴语言的产生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比如“996”“007”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词汇。

2. 传播方式多样化

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多样化,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扩散,也可以通过口口相传

的方式传播。而模因作为传播媒介的角色愈发凸显,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比如通过搞笑的视频、有趣的图片等方式传播新兴语言,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3. 影响力逐渐扩大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开

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996”“007”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工作、学习、休闲等场景中。

1. 积极引导网络新兴语的发展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特征,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信息

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网络新兴语的发展,推动网络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语言交流方式。

2. 增强网络新兴语的社会责任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不能滥用网络新兴语言来伤害他人

或者传播不良信息。尤其是一些涉及战争、疫情、灾难等敏感话题的网络新兴语言,需要

更加慎重和负责的态度去引导和传播。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 标签:网络语言;模因论;模因;基因型;表现型 一、模因论的基本观点 模因论的理论基础是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诠释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的本质特征。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一词是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来的,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他描述了基因复制因子的特征,从而设想出文化传播的基因——模因。模因仿造了基因一词,指的是通过模仿而进行自我复制的现象。任何一种思想或信息,只有通过模仿而被复制才能被称为模因,它可以是单个模因,也可以是互相支持的若干单个模因的集合,即模因复合体。它实际上是文化基因,是语言的载体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话语流传的规则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从而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及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模因论解释了语言的演变,也为研究语言的交际和交流特别是网络时代言语行为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二、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的传播途径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运用本身、交际和交流三方面。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何自然把模因基因型划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把模因表现型划分为同音异义传播、同型联想传播和同构异义传播。网络语言中成功复制传播的模因,主要表现为模因基因型(即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模因表现型(即同构异义传播)。 (一)基因型 此类模因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通过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其复制后的内容仍与复制前相同。这类模因在网络语言中特别流行。如“灌水”表示“在网上发表冗长、空洞的文章”;“水仙”指级别高的灌水女网民;“纯净水”指无任何实质内容的灌水,也称“水蒸气”。 网络语言的异形传递方式往往采用与原始信息相似的发音。如:“偶”(我)、“果酱”(过奖)、“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等。某些网络语言模因会复制为英文缩略词、汉语拼音缩略或数字组合,有时采用英语单词音译而复制成一个汉语新

浅析流行语言的模因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9132021.html, 浅析流行语言的模因现象 作者:李维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 摘要: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的言语,其表现形式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篇章等。本文主要从当下网络媒体实际语料着手,运用模因理论,探究强势流行语复制和传播的方式、生成机制、产生动因等。 关键词:流行语模因理论产生动因 2015年初,一个“duang”红透了大江南北,无论是严谨正规的书面语,还是博人眼球花样翻出的广告语都不忘在文末戏谑地来一个“duang”,“duang”更成为人们脱口而出,形象表达不可或缺的词语之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词汇的发展上。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繁荣发展,新词汇新用法就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往往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大众所熟悉、模仿和传播。流行语何以能够被触发,被广泛传播呢?什么内容和信息成为人们选择复制和传播的对象? 纵观多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语言普遍具有时效性强、使用频率高等特征,这与语言的模因效应不谋而合,那么流行语究竟是如何在模因理论下繁衍、复制和发展的呢?本文将从强势模因、流行语模因的触发机制等方面对当下流行语言进行探究。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最早是由查理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模因”源自希腊语“meme”,意为被模仿的东西,这正是其内涵所在。根据《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模因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文化进化的单位,人类的观点可以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方式进化。其中有些观念比另外一些观念更具有生命力;几种观念可以重组产生新的观念;观念也可以因为误解而产生变异。模因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其类型在生活中有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尚服饰,建筑、器具制造等模式。就人类语言而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受模因驱动的,语言总是按照保证模因复制的忠实性、多产性、长寿性发展的。具体来说,模因的类型主要指的是新词语的产生、语言的仿制、流行语的传播等。每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存在被模仿的可能,模仿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 1.引用。 “引用”相当于直接引语,不做任何改动,直接运用在新的语言环境之中。文章出现的各种引文,交际用语中的引语,名人名言的重复等都属于此类模仿。 2.谐音。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精选文档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网络语言 [文献标识码]A : The mem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anguages. It is transmitted by imitating languag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memetic phenomena in network languages, the autho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reasons that the meme of network languages are successfully transmitted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1. 引言 1.1 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 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何自然,2005)模因(mem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在这本畅销书中,Dawkins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Dawkins, 1976: 192)。“meme”一词源自希腊词“mimeme”,意指被模仿的东西,就是说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库中的模因,其繁衍的方式是经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一、模因是如何影响网络新兴语的 1. 模因作为传播媒介 模因是指在网络传播中被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符号、图像、视频、文本等,它是一种适 应互联网传播的流行文化符号。在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制作、复制和传播模因来传达自 己的情感、态度和看法,而且模因具有非常高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 整个网络。 2. 模因影响了新兴语的使用场景 在网络世界中,模因经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666”“6666”这些数字组合就来源于模因,用来表达欣赏、敬佩或者赞叹的情感。这些数字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了网络新兴语的一部分。 由于模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它们往往会影响新兴语的使用场景。一些模因在网 络上的流行,会导致相关的新兴语言在特定场景或特定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影响 了人们的言语交流和沟通方式。 二、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现象 1. 流行词的快速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语言,这些新兴语言往 往源于模因,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这些新兴语言的产生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比如“996”“007”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词汇。 2. 传播方式多样化 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多样化,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扩散,也可以通过口口相传 的方式传播。而模因作为传播媒介的角色愈发凸显,网络新兴语言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比如通过搞笑的视频、有趣的图片等方式传播新兴语言,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3. 影响力逐渐扩大 网络新兴语言的流行和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开 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996”“007”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工作、学习、休闲等场景中。 1. 积极引导网络新兴语的发展

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

网络热词模因现象及原因探究 模因論是基于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在网络交际中,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并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热词作为网络用语中一定时期内高频使用的词汇如基因般在交际应用中不断被复制,传播。本文从模因论入手,通过论述网络热词与模因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网络热词模因现象产生的原因。 标签:网络热词;模因;原因 一、模因与基因 模因论(memetics)是用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模因(meme)一词的使用也是在借鉴基因遗传,基因繁衍的基础上引申而来,意指模因是文化的传递单位,或是文化的复制因子,其核心是一种模仿。作为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基因通过DNA演绎着生命的繁衍,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模因通过模仿进行着多样的文化传承。基因的特点是既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又能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进行“突变”和变异。模因也正是在这种所谓广义的“模仿”中进行着语言复制与传播。 二、模因论的发展 哲学家Democritus、Plato和Aristotle等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过模仿说,是最早的模因学的开始。模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也是人类获得知识、生活技能以及艺术创作的根源。19世纪末Gabriel Tarde在其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模仿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模仿的技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模仿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1976年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撰写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模因,使得对模仿的研究第一次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 三、网络热词与模因 网络热词是指产生于网络这个互动的交流平台并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频繁使用的词语。网络热词有着简洁,新颖,幽默等特点,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通过文字更形象的标识信息传递的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网民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诞生了很多新颖的表达方式,如“菜鸟“,“水军”,“菌男”等,很多新奇的网络词语一经传播便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并在网民的互动交际中衍生了更多的模因形式。 网络热词的模因形式主要体现在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个方面(何自然,2005)。基因型模因的主要特征就是“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如“美眉”一词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从模因视角探究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兴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语 言形式在网络世界中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之间沟通、表达的一种常用手段。本文将从模 因视角来探讨网络新兴语的流行与传播。 模因理论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一个理论,它认为思想、观念、文化等 信息的传播与生命世界一样,也遵循着生物学上的进化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模因通过口 口相传、书写等方式得以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模因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宽 广。 网络新兴语就是一种模因,它同样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传播和认可,才能最终成为一个 流行的语言形式。网络新兴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网民之间的转发。在网络世界中,内容的传播主要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当一个人创造出一种新的网络新兴语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如果被其他用户所感兴趣,就会被转发。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新兴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是网络社区内部的接纳和推广。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社区中,会有一些独特的新兴 语体系。这些新兴语体系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中,由一小部分用户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用户会不断地采纳和发展这些新词汇和口头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社区特有的 语言形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特定领域、行业和地区。 第三是网络热门事件的催生。在网络上,热门事件的出现常常会激发网民的创造力。 在一个异常、新奇的事件中,诸如网友们会结合事件制作出各种表情包、歌曲、迷因等, 从而形成一种新兴语言。这种方式意义特殊,它不是网络社区独有的内容,而是通过热门 事件刺激网友创作,形成的流行语。 以上三种方式,是目前网络新兴语流行的主要手段。这些新兴语言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以说是“有机”的,就像生物界中的物种一样。有些新兴语被网民们接纳和传播, 可以在网络世界中长久存活;而有些新兴语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没有得到网络 社区的认可和传播。 总体来说,网络新兴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它 们更加符合网络社会多元化、裂变化、短暂化的特点。与此同时,网络新兴语对于刻画人 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传递信息等也有重要意义。在未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 新兴语的形成和流行也会不断地迎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

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 [摘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模因论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为我们进行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去剖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传播现象。重点分析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方式以及网络语言模因变为网络流行语即强势模因的原因。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与模因传播方式强势模因 一、引言 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已蔓延了整个地球。它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网络语言的蓬勃发展。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现实虚拟性,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所以,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流行语。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探讨。例如,从语体学角度论述网络语言的构成、性质及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内,有学者分析了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也有学者从语法和词汇视角解释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等。本文则尝试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二、模因论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 Neo- Darwinism)倡导者理查•道 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Meme一词来源自希腊语mimeme,它的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为了在读音上与gene相似,道金斯去掉了词根mi-变成了meme。这样容易让人联想到英语单词memory(记忆)或者联想到表“自己”或“同样”的法语单词même。在国内,我们将其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种模仿现象,与基因相似。我们可以把基因和模因当作一种复制因子,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基因是通过遗

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佛系”及背后的社会现象-最新文档

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佛系”及背后的社会现 佛系”指对一切事物保持随性的生活态度,多形容当今社 会的年轻人。它的出现带动了“X 系”结构词语的兴起。但学者们对该结构词语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流行语或从模因论的角度对“ XX门”、“ XX族”等流行结构进行 分析,如:何自然的《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2014)、刘懿的《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十大流行语”为例》(2014)以及何乃婷的《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词汇“? 潘俊碧轿觥罚?2017)等等。 、模因论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发展规律的新理论,它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文化领域的演变与发展。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1] ,它是文化领域中类似于“基因”的复制因子, 模因”一词源于希腊语,指的是被模仿的东西,从广义上说,模仿是模因复制的方式[2] 。“模因”一词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 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他首次将“模因”用于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 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我们称之为语言模因。[3] 语言是传播的基础,是人们沟通的主要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迅速成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被大家所

熟知和接受,网络热词也一度成为大家表达情绪、进行沟通的代 名词。比如:“葛优瘫”中的“丧文化”、wuli 表示“我的”、妈宝男”代指什么都听妈妈的话,自己没有主见的男生等等。 这些新词汇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使网络语言和词汇成为社会语言的中流砥柱,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模因丰富了语言,也靠语言得以复制与传播,所以模因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网络热词“佛系”的兴起与发展 佛系”使用最早来源于2014 年的日本某杂志,该杂志介 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 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2017年4月,在粉丝圈兴起了“佛系追星”一词,指的是 深度介入过粉丝圈的粉丝,为争吵所累,最后希望远离纷扰,转而追求的一种心如止水,不动怒,不吵架的一种和平的追星状态,后期“佛系”被提炼出来。 该词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源自于2017年12月12日,霸占微博热搜的一个话题叫做“第一批90 后已经出家了”,一篇细数了90 后佛系生活的原创微信文章,随之第二天王菲女儿窦靖 童被传已剃头出家,彻底带火了“佛系”这个词语。一夜之间, 朋友圈中布满了“佛系”的身影,佛系青年”、“佛系员工”、佛系生活”等各种衍生词出现,有的用以表达自己怎么样都行、不太走心、看淡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有的用以自嘲

科研课题论文:模因论视角下的20xx年高校校园流行语探析

高等教育论文模因论视角下的2021年高 校校园流行语探析 模因论视角下的20xx年高校校园流行语 探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局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符号,反映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在高校校园流行语中,有不少是模仿、复制社会文化领域内各种因素而形成的,其来源广泛,产生方式、表现形式也多样化。目前,国内对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社会学和群众传播学等层面。文章试从模因论这一语用理论出发,探讨高校校园流行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和传播模式,探究其反响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揭示其传播规律。 一、模因和语言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模仿基因〔生物的传递单位〕的进化模式,探讨模因〔文化的传递单位〕的复制、传播和进化,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的传承性。

从词源上看,模因〔meme〕来自希腊语词mimeme,意思是“模仿〞。模因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动物学家Dawkins撰写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在此书中,他把meme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这个过程,广义而言,可以被称为模仿〞〔Dawkins, 1976〕。何自然教授把meme 译为“模因〞〔何自然、何雪林,2003〕。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类似基因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何自然,2021〕。在语言学领域,为了揭示话语传播和衍化的规律,有研究者提出语言模因论。何自然〔2021〕认为“但凡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换言之,语言传播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语言的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句、段、篇等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逐渐被人遗忘甚至走向消亡。 二、20xx年网络流行语和高校校园流行语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很多网络用语,其中在某一时段流行比较多的就是网络流行语。“也是蛮拼的”出自爱奇艺热播剧《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热帖,然后通过《爸爸去哪儿2》曹格之口使其发扬光大,在网络上被大家所熟知,并广泛传播。后来在这一词现在迅速被网民模仿、复制和传播。本文以“也是蛮拼的”这一语言模因为典型,运用语用学理论中一种新理论――模因论,分析该网络语言现象以及迅速被模仿、传播的原因。 一、模因论研究综述 1976 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在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提出了模因的概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不管语言模因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其复制和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两种。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国内,自“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何自然、何雪林,2003)一文在《现代外语》发表以来,国内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十年间,模因论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中国语言学界也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热门

的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等问题的认识。基于此,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和全民造词运动,有助于广大网民加深对网络热词的认识,从而对网络热词做出正确的解读。那么下面我们就模因的特点来分析“也是蛮拼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现象,主要从模因产生的四个阶段、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个途径等方面来考察当代流行语盛行的规律。 二、模因论观察下的流行语“也是蛮拼的” (1)当代流行语与模因周期论模因总是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像“病毒”( Viruses ) 一样可以感染( Infect )其他人的大脑,这些感染者被称为宿主 (Host),而一旦宿主被模因“病毒”所感染,模因就会寄生 ( Parasitize )在其头脑中,再进行下一轮新的复制和传播。海拉恩( Heylighen )认为,模因在被宿主传递的过程中要经过四个不同的生命周期: 1.同化( Assimilation ),指具有传染性的模因语言形式为宿主所关注、理解和接纳。 2.记忆( Retention ),指模因必须在宿主的头脑中停留一定的时间,且时间长度与再次传播的几率成正比。 3. 表达(Expression ),指言语环境是再度触发人际传播的因素,不断重复的表达语言形式会被继续复制传播。 4. 传输(Transmission ),指载体(如照片、音乐、书本、碟片等)是模因在传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物。以当代流行语为例,作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词语“中国好xx”分析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词语“中国好xx”分析 王伟丽 【摘要】Memetic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words.“China Good XX”has become the Internet's popular language in recent years, which is used to praise or comment on certain social phenomena or events. Using language Memetics and combining with more than 70 items of"China Good XX"Words to b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replic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Network word China Good XX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becoming a contagious language meme. So a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the 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network words.%模因论是影响网络词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中国好xx”曾成为网络年度流行语,被用来称赞、评述某类社会现象或事件。结合收集到的70多条“中国好xx”类词语进行归纳总结,运用语言模因论分析这一语言模因的结构特点、复制传播以及成为强势模因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们研究网络词语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8)002 【总页数】3页(P29-31) 【关键词】模因论;中国好xx;结构分析;复制传播;内在动力 【作者】王伟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的特定词汇或表 达方式。这些流行语在社交媒体、聊天应用以及在线论坛上广泛流传,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元素。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过程 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 一、创新过程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时,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汇、改造词语或者使用特定的俚语和口 头禅来产生。例如,"666"这个数字原本是表示顶级的满分,但在网络 流行语中却被用来形容某件事物非常出色。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 网络传播,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最终成为网络流行语。 创新网络流行语的人群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具有更强的时尚意识和 开拓精神。他们关注新鲜事物,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 更容易创造或接受网络流行语。而一些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提供了 便利的创新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传播渠道。 二、传播原因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网络流行语通常具 有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人们喜欢尝试和 使用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网络流行 语的传播也源于人们追求快节奏、简洁和趣味化的社交方式,这些流

行语常常可以用简短的词汇或表情符号来传递信息,更符合人们快速浏览社交媒体内容的需求。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社群效应,即通过社群的传播和认可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在社交媒体上,用户通过转发、评论或点赞的方式参与到特定流行语的传播中,形成用户之间的共鸣和互动。这种参与感和认同感会进一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力度和规模。 三、传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创新和娱乐方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首先,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网络文化以其年轻化、多样化和创新性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他们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平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网络文化的时尚潮流。 其次,网络流行语也对语言和文字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传播和演变,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融入了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网络领域,而是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创新和传播源于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其传播原因包括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社群效应。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创新和娱乐方式,还对网络文化的形成和语言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对于理解当代网络文化和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从模因论视角看“watergate”一词的流行与传播-2019年文档

从模因论视角看“watergate”一词的流行与传播 在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时代,词语作为自然语言表意系统中的基本信息载体单位和发现世界、解释世界过程中的重要认知元素,以及研究语言、思维、文化相关性的标本,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Watergate 一词自1972年产生以来获得了快速而普及的发展,并因此当选为1996年度美国社会最为流行的新词语。由于该词诞生背景的特殊性,相关学者对watergate的构词法、文化渊源与内涵以及客观事件发生对其流行与传播所起的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少有人从模因论角度给予探讨。为了加深理解语言词汇学中模因现象对构词和传播的影响,本文拟以模因论为视角,分析探讨watergate一词的流行传播。 1 模因化过程 (1)Watergate的同化过程。 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水门事件进行了报道和揭露,曝光了这一丑闻。这一极具轰动性的政治丑闻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 -gate也因上述原因成为丑闻的代名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后经媒体渲染最终得到了媒体受众的接受和认同。新闻特性要求即时新闻人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媒体受众的注意力以获取最佳新闻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标题

中引入了众人瞩目的词缀-gate,从而为以后具有丑闻性质的报 道特点奠定了基础。由于 -gate这个词缀简短且有特色,能轻松地被宿主理解和接受,于是很快便成了一个流行词,从而完成了模因化的过程。 (2)Watergate的记忆过程。 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它们就不能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与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呈正 比关系。由于-gate这个词缀本来就有着自己的独立意思,容易使人产生积极的联想,便于记忆,因此容易与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借助联想强化记忆,最终停留在媒体受众的记忆中。 (3)Watergate的表达过程。 为了能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于是话语便成了最有效的语言载体。Watergate借助宿主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将该模因表现出来。由于用-gate作词缀代表丑闻 ,令媒体受众印象深刻,受其影响,并因此而成为宿主,后经“gate"模因的再编码,令其得以表达。 (4)Watergate的传输过程。 模因表达需要借助语言作为载体来表现,而传输则需要广大媒体来实现,由于模因形成的特点是繁衍而多产,因此,传输渠道越多,被复制的速度就越快,被传输的次数越多,扩散就越广,因此感染新宿主的机会也就越多。Watergate一词一经使用,立刻通过各种渠道纷呈于各种新闻报道中,如电视、报纸杂志及网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 重要方式。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 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 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 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种 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 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 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广告、营销、明星代 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 等多个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个人转播 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一旦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流传出去,或者是某些让人感叹、感动的语言,就会引发一波转发,从而掀起一股流行。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社群、私信等手段,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灵活的特点。 2. 平台传播 平台传播是指一些大型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在其中挖掘网络 流行语、推动流行语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有通过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手段,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3. 传统媒体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许多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象。例如,在电视节目、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印迹。这种方式主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分析或者是模仿呈现网络流行语,以吸引年轻人或者一些新生代群体。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意义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 一、引言 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对网络词语的研究除了描述、分析其特点外,需要运用新的理论如词语模理论(李宇明,1999)、模因论(何自然,2005、2007)、隐喻理论、认知理论等来进行解释。此外,网络语言正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词语、新的现象,这便需要进行跟踪式研究。“五毛”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网络热词,至今只有一篇相关论文,即曲丽玮(2009)的《“五毛”新解》,对之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探究。我们拟先追溯网络新词“五毛”新义的来源及其演变轨迹,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析其流行的动因。 二、“五毛”新义来源及其语用轨迹 “五毛”,本义为“五毛钱”,因为“五毛”只可直接修饰“钱”,故而“五毛钱”常简称“五毛”。它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一个数量短语,只放在名词“钱”的前面构成数量名短语,其与“一毛”“两毛”“三毛”(这里指“三角钱”。当然,它还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有两种意思,一指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人物形象“三毛”,该漫画人物因头上只有三根头发而得名,二指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九毛”“十毛”的结构无异,无感情色彩。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受雇于某组

基于模因生命周期理论探究流行语“忐忑”的传播

基于模因生命周期理论探究流行语“忐忑” 的传播 忐忑”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它是通过复制而得到传播。它的传播势必遵循模因生命周期理论,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作为强势模因,它在意义和用法上都产生了变异,却仍然具有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周期;忐忑h① x 年月日,《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年十大流行语”,“忐忑”一词凭借着在年的高频度“曝光”,位列第十,成为了“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忐忑”一词能够从比较陌生、不常用,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其中“神曲之母”龚琳娜功不可没。她的一曲《忐忑》唱红了“忐忑”,使“忐忑”在年成为一个强势的模因,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和语言生活中。它的复制与传播是一种语言进化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推动的表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模因生命周期理论入手,去解剖其形成强势模因以及传播的过程。 一、模因论 (一)模因的概念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步规律的模因论最核心的术语就是meme(模因)。“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牛津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他所提出的“模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

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何自然先生将“meme”译成“模因”不仅是因为两者在读音上相近,更重要的是有意让人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不同的是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要通过模仿来传播。[] 有一些研究者把模因描述为“病毒”,认为其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中进行“传染”和传播,它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模仿的方式,把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某些成分通过人际交往来传播和延续。携带模因的人叫作宿主,传输过程叫复制,宿主不断地向群体传播模因,模因也会不停地进行自我再生产,所以模因又是复制因子。 (二)传播与语言模因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传播的社会性就在于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 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不仅具有基因的继承性,而且具有病毒的传播性。在传播过程中,模因的传播者把模因传递出去,模因便被新的宿主记忆,新的宿主又携带着这个模因,继续传递给下一个宿主,就这样,模因像病毒一样传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