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4个节气顺序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顺序及时间

二十四节气顺序及时间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 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阳 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 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 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 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 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 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 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立春》·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 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 (阳历2月18-20日),太阳黄 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 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 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 般从阳历2月18日或19日开 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 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 气。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冬至》·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 十三个节气,时间是在阳历 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 经285°。对于中国而言,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 二候集解》:“十二月节, 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 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 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 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 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关键信息:1、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2、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3、每个节气的大致时间范围11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1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2 月 3 日至 5 日之间。

意味着春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112 雨水,在每年的 2 月 18 日至 20 日左右。

此时降水增多,雨量渐增。

113 惊蛰,大约在 3 月 5 日至 7 日。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14 春分,一般在 3 月 20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夜晚渐短。

115 清明,在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等习俗。

116 谷雨,时间为 4 月 19 日至 21 日。

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通常在 5 月 5 日至 7 日。

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

121 小满,约在 5 月 20 日至 22 日。

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122 芒种,一般在 6 月 5 日至 7 日。

此时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节。

123 夏至,在 6 月 21 日至 22 日。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124 小暑,大约在 7 月 6 日至 8 日。

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125 大暑,在 7 月 22 日至 24 日左右。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13 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通常在 8 月 7 日至 9 日。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

131 处暑,约在 8 月 22 日至 24 日。

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天气逐渐干爽。

132 白露,一般在 9 月 7 日至 9 日。

二十四节气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二十四节气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时间
每年8月7日或8日
气候特点
秋季开始,暑去凉来,早晚温差逐渐增大
农事活动
开始收获早秋作物,准备播种晚秋作物
处暑:暑去凉来
时间
每年8月23日或24日
气候特点
处暑表示暑天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农事活动
继续收获作物,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时间
每年9月7日或8日
气候特点
天气转凉,夜晚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二十四节气按时间先后顺 序排序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录
• 春季节气 • 夏季节气 • 秋季节气 • 冬季节气
01
春季节气
立春:春天的开始
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 春季的开始,万物开 始复苏。
农事活动开始逐渐活 跃,准备春耕播种。
气温逐渐回升,日照 时间逐渐延长。
雨水:春雨绵绵
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时间: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 特点: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
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 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 ;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 风俗活动: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 ,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 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 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 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 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 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 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 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 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 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 厚。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农村24节气的顺口溜

农村24节气的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口诀大全24节气顺口溜一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4节气顺口溜二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24节气顺口溜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顺口溜四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二十四节气含义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历系统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的轨迹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既反映了自然现象,又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下面将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进行介绍。

1. 立春: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的开始。

立春之后是日照时间增长,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开始苏醒。

这是一个农历节气,通常在2月4日或5日。

2. 雨水:雨水是冬去春来的标志,此时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

雨水代表着冰雪融化,江河湖泊开始解冻。

这个节气通常在2月18日或19日。

3.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天来临,意味着动物苏醒,开始活动。

这个节气通常在3月5日或6日。

4. 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长短相等。

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渐回升。

春分通常在3月20日或21日。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

也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清明通常在4月4日或5日。

6. 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此时,农田中的作物开始进入灌溉期。

谷雨通常在4月19日或20日。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炎热。

立夏是农民们丰收的希望,也是一年的重要时间节点。

立夏通常在5月4日或5日。

8. 小满:小满时节,农作物开始进入孕穗期,全面吸收水分和养分。

小满通常在5月20日或21日。

9. 芒种:芒种时节,麦类等作物开始成熟,此时农民们开始收割作物。

芒种通常在6月5日或6日。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此后,白天渐渐变短,夜晚变长。

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22日。

11.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进入盛夏。

小暑通常在7月6日或7日。

12. 大暑:大暑时节,天气最热,气温达到全年最高峰。

大暑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天结束,秋季的开始。

此时,白天开始变短,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通常在8月7日或8日。

14.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天气逐渐凉爽,意味着夏季的结束。

详实的二十四季节

详实的二十四季节

详实的二十四季节春rnrn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rnrn夏rnrn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rnrn秋rnrn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rnrn冬rnrn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nrn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 (约15.2天), 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 (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 (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 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 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 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 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 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越冬 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 阶段。华中农谚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 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 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这一地区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 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 卷起的扬沙 、高空飘来的浮尘 ,特别是沙尘暴 对大气 造成的污 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立夏节气

24个节气的顺序

24个节气的顺序

24个节气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时间如下: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24节气常识考点

24节气常识考点

24节气常识考点1.节气顺序●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节气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也是传统祭扫节日。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白露:天气转凉,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会有许多露珠。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雪量较小。

●大雪: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节气与农业惊蛰前后,适合进行春耕,因为此时气温回升、土壤解冻。

芒种是忙着收割麦子、播种稻子的时节,体现了抢收抢种的农忙特点。

4.节气与习俗清明有扫墓祭祖、踏青的习俗。

冬至有吃饺子等习俗,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表背诵口诀

二十四节气表背诵口诀

二十四节气表背诵口诀二十四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24节气顺口溜一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4节气顺口溜二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24节气顺口溜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顺口溜四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二十四节气含义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图解二十四节气

图解二十四节气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 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 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 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 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 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 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 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 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 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 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 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 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 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 船;小寒大寒又一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 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 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 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 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顺序图片

二十四节气顺序图片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 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 点在阳历每年2月3-5日(农 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 达黄经315°时。立春是汉 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来,立春被认为是 春天的开始,过了立春,万 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 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顺序图片
《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9.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 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 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 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 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 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 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 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 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农 历说:“芒种,此时可种有芒 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 种也”
二十四节气顺序图片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 间点在阳历3月5-6日之间, 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 食,称为"蛰",而"惊蛰"即 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 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 进入春耕季节。
二十四节气顺序图片
《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7.立夏

24节气歌顺口溜说明

24节气歌顺口溜说明

24节气歌顺口溜说明
以下是24节气歌顺口溜说明:
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系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为了帮助人们记忆这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有人创作了顺口溜或歌曲。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24节气顺口溜:
一月小寒大寒过,二月立春大寒休。

三月惊蛰惊蛰至,四月春分春雨霏。

五月立夏夏未踪,六月小满麦黄黄。

七月芒种有雨停,八月夏至禾黍香。

九月处暑秋分来,十月寒露霜降降。

十一月立冬大雪飘,十二月冬至小寒招。

这首顺口溜按照24节气的顺序,将每个节气的名称以及其在一年中的大致时间表达出来,便于人们记忆和传承。

通过这样的形式,人们可以轻松地掌握节气的顺序和名称,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表

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表

《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 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 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 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 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 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 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 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 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农 历说:“芒种,此时可种有芒 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 种也”
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表
季节 月份 节气 中气
2月 立春 雨水
春 3月 惊蛰 春分
4月 清明 谷雨
5月 立夏 小满
夏 6月 芒种 夏至
7月 小暑 大暑
8月 立秋 处暑
秋 9月 白露 秋分
10月 寒露 霜降
11月 立冬 小雪
冬 12月 大雪 冬至
1月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 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 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积 累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需 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的情况,农事活动完全 根据太阳运转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 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 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 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Hale Waihona Puke 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 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 于每年的阳历9月22-24日 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 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 等长 。秋分,"分"即为"平 分"、"半"的意思,除了指 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 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 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 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 气温逐日下降 。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如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

二十四节气顺序(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计算方法,准确地描绘了一年的轨迹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的季节阶段和气候特征,是人们衡量时间和进行农事活动的基准。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逐一解读: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在立春之后,寒气开始减弱,阳光逐渐增加,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忙于农耕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

这个时候,气温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雨增多。

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展农田灌溉的重要时期。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在惊蛰之后,阳气进一步增长,天气变暖,春雷开始响起,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这个时期有利于农民开始耕作和播种作物。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与黑夜的长度相等。

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盛开和万物的生长,也是农民们大规模种植作物的最佳时机。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

这个节气通常是寒潮过去,气温回升,春光明媚。

清明时节,天气适宜,农田更加适合进行一些农耕活动,人们也会到外出踏青、祭祖、扫墓。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雨水充沛,大地湿润,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个时期丰富的雨水为田间水稻和小麦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时,北半球的夏季正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增加。

农民们开始忙于田间的播种、帮助作物生长。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是从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产生的一种以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为基础的时令节气。

它是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隔15天划分一个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和生物的生长,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了解。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一个节气都有着自己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春季的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其中立春是春季到来的标志,意味着春天开始了;雨水是指降雨春雨时节的到来,也是植物生长的好时节;惊蛰是指冬天的寒冷逐渐消失,天气变得温暖,动物苏醒,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春分是指昼夜平分的时期,意味着春天进入了黄金时期,天气逐渐转暖,生物开始繁衍生息。

夏季的四个节气: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其中清明也叫踏青,是一个祭祖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谷雨是指播种的时候,开始有雨了,意味着夏天要来了;立夏是夏季的标志,代表夏天正式开始;小满是指麦子已经渐渐成熟,即将成为大满的时候,天气也非常热了。

秋季的四个节气: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其中芒种是指麦子成熟时,是夏季的结束;夏至是夏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小暑是天热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大暑是表示中央地区最热的时间,也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冬季的四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其中立秋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天气转凉了;处暑是指暑气要渐渐消失了,天气已经不是很热了;白露是指秋天的时候,天气开始凉爽,露珠渐渐出现,代表着秋天的到来;秋分是指昼夜平分的时期,天气开始转寒,秋天正式到来。

冬季的四个节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小雪是指天气更加凉了,第一场雪开始了;大雪是指冬天最冷的时候,雪花也变得非常大;冬至是冬季的标志,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小寒和大寒是指寒冷的季节,要注意保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24个节气顺序一、24个节气的顺序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先后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三、依次介绍每种节气1、立春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1] [17] [32-33]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3、惊蛰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3]4、春分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

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作为起始。

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

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

“二分二至”中的春分成了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延续了三千多年。

二十四节气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日本,有的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春分是当代日本的公共假日。

5、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

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6、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往往开始明显多雨。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

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春意藏,夏初长,万物正式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后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我国南方地区正式进入雨季。

8、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

第一,与气候降水相关。

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

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

小满节气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故有谚语:“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第二,与农业小麦相关。

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或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

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

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

“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七下八上”)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雨季。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

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

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做“小满”。

9、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

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