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双差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及影响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概况)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的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央行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变动的趋势图可能看出,二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见图4),我们经过简单计算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这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这也证明在近些年来,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4),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甚至可能更加严重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第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 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余额高达3万亿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2%左右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

第三,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过度推行导致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太高,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率从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例如我国目前的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高度相关(见图6),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适度升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如果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那么原本很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变得过度宽松。这可能会刺激国内资产市场形成泡沫。

第五,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日益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也开始出现。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会产生贷款冲动,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关注可能远远低于对贷款规模的关注,最终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呆坏帐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加剧了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近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重点关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七,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一旦这些问题出现,必然危及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给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不确定性。

四、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是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其次,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

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及趋势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

中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1数据显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0-2006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6亿美元,而其中2006年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十七年来平均值的四倍还多。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1990-2005年累计实现顺差4515.27亿美元,年均顺差301亿美元,其中2004年资本项目下实现1106.6亿美元顺差,创下历史新高。而2005年629.64亿美元的顺差较2004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十五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2006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见图2)。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从2007年最新的数据来看,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仍在持续,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剧。2007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97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两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其中2月份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成为2006年10月份创出238.3亿美元顺差以来,我国月度顺差额第二新高。如图3所示,2007年1-2月份的贸易顺差数额与过去两年同期相比大大提高,2005和2006年1-2月累计实现的贸易顺差仅为105亿美元和120亿美元。如果这一趋势维持下去,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数额很可能会超过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的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央行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变动的趋势图可能看出,二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见图4),我们经过简单计算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这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这也证明在近些年来,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

资料来源:Wind 数据库。

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4),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甚至可能更加严重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资料来源:根据Wind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第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 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余额高达3万亿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2%左右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

第三,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相关信息整理。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过度推行导致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太高,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率从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例如我国目前的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高度相关(见图6),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适度升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如果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那么原本很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变得过度宽松。这可能会刺激国内资产市场形成泡沫。

第五,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

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日益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也开始出现。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会产生贷款冲动,对

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关注可能远远低于对贷款规模的关注,最终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呆坏帐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加剧了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近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重点关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七,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一旦这些问题出现,必然危及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给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不确定性。

四、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是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其次,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

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现象探析1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实证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一些缓解双顺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 一、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现状分析 (一)近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特征 自 1998 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一直都是顺差,而且除1998 年的资本帐户出现过逆差外,其余的年份都是经常帐户及资本和金融帐户的双顺差(见表1)。 表格1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情况(1998-2006.6) 表1还说明了一点,2005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为1608.18亿美元,而2006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也达到了915.83亿美元的水平。自 1998 年至 2006 年( 除 1998 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外) 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

( 1) 1998—2006 年( 除 1998 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外) 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 ( 2) 1998—2001 年双顺差以经常账户顺差为主, 2002—2003年两项基本持平,2004年则以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为主, 2005—2006年又变为以经常账户顺差为主; ( 3) 伴随着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 从 1998年至 2001年,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和储备资产变动账户一直为负值, 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的巨大负数则意味着我国一直存在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直到2002 年, 该账户的差额首次出现在贷方。虽然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可能是由于统计资料来和时点不同等原因所致,但是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逆差却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资本外逃的证据,而从 2002 年开始,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逆差转变为顺差,并逐年增加。从 2001 年的逆差 48.56 亿美元到 2002 年的顺差 77.94 亿美元、2003 年的 184.22 亿美元、2004 年的 270.45亿美元、。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顺差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超过了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双顺差的规模,意味着有大量热钱正在通过非法和隐蔽的渠道进入我国境内。但是,从2005年以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顺差转变为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67.66,2006年的84.06,说明中国的资本流入出现逆转,一部分金融资本流出,意味着我国贸易顺差中热钱的因素正在逐渐消除,大部分贸易顺差来自于真实的贸易背景。 图表1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趋势 从图1 中我们可以看出,1998-2000 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三顺差的波动幅度并不是很大,在 1999 年附近,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收支双顺差论文

浅析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摘要]: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也倍受瞩目。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我国双顺差现象的分析,总结了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简要的分析和建议。【关键词】:国际收支状况双顺差的影响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调整双顺差的建议 一、引言: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项,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从1994年到2014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为流出外,其余20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9,480.97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增大的原因分析 1、一国居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

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由于我国居民的传统思想和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不完善,我国始终保持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同时,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大弱项,无力带动经济发展。这使得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集中于出口,因此,经常项目中出口的规模大大增加,从而加大顺差。所以说居民的高储蓄使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了顺差。 2、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国际收支顺差。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大大小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所以在此项目下,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就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这说明我国投资方面在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走出去”。且一直以来,我国以官方投资为主,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而官方投资容易滋生腐败,效率较低。另外,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上升,较高的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导致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 三、双顺差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 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是逆差,其他年份的两个项目都是顺差。正是双顺差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迫使中央银行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在“双顺差”的推动下,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持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累积外汇储备已接近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资产持有国。种种事实表明,中国“双顺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1、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2、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双顺差的影响1.积极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国内外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外部门表现强劲,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发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此外,外汇储备是优质的国际金融资产,可以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 2.消极影响:一是跨境资本流动形成冲击。尽管由于实行资本管制,国际意义上的 纯粹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我国还不大可能。但是,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很可能在未来本外币利差、汇率预期等有所变化时,资金又转为较为集中的大规模流出。正如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资本大进大出很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二是外部均衡对内部均衡的影响。首先购买外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场,就是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我们更不希望两者同时发生。 其次金融资本大量回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资源闲置。目前我国居民、企业和国家持有大量外汇资产,在境外运作。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资金供应者。这无疑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际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利弊尚需分析比较。此外,外汇资金数量巨大,也增加了经营的难度和风险。最后延缓结构调整,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对价格竞争力依赖较大,必然会影响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影响品牌创造、市场营销、相关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力的提高。结果,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进口中国商品享受巨大的“价格剩余”好处,另一方面却不断利用“反倾销”等手段为中国的外贸出口设置障碍 三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增长为中国的外债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但同时也使得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 1 提高进口增长速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 我国近些年来的进出口增长率很高,从2000年2006年中除了2001年之外,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20%,2005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顺差一直都是增加的,特别是2006年,顺差的幅度增长很快。为此,我们应实行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的经济政策。经常项目的适度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而为减少进出口顺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进口增长速度,特别是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其次,适当控制出口速度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初级加工品的出口。 2 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实现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特别重国内市场的发展,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发展民族经济,让更多的民族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及解决途径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及解决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始终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双顺差虽然给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埋藏了很多潜在风险与损失。下面,我将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成因 一、特征和变化趋势 双顺差的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进一步观察,1994 -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 1998 - 2000 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表1粗体数据),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2004年开始,两个账户各自交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反超经常账户3000余亿美元。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6 – 2009年 ,单位:亿美元) 然后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同样,两个子项目也都呈现出持续顺差(盈余) 状态(如表2) 。进一步观察,2003 年之前,无论是贸易和服务项目,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年度顺差波动幅度不是太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而04 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从549 亿美元调升至791 亿美元,并于07年、08年增至1300亿美元之上的高位,然后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回落至与2006年持平状态。相对而言,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增长幅度更是惊人,2004 年这一项目下的年度顺差还仅仅493 亿美元,而2005 年顺差直接跃升至1248 亿美元,2006 年有将近翻了一番,达到2089 亿美元,所需指出的是,这一变化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明确形成和汇率连续小幅度升值的条件下发生的。2007、2008更是保持3000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到近几年,这种失衡现象益发严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连续“双顺差”,并且这种“双顺差”急剧增加,目前累计已达3万多亿美元,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空前增长,其总规模亦达3万多亿美元。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很大。同时,仍在不断增长的“双顺差”也表明,中国长期施行的旨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作出调整和转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尽早尽快地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基本现状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的情况。前者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无论是顺差或逆差,均是国际收支失去平衡的表现。 在2000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不存在失衡现象,如1994-2001年,这8年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仅为1931.79亿美元,平均年顺差241.47亿美元,总体上看基本平衡。但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开始进入了失衡时期,2002-2006年这5年“双顺差”累计余额达到9341.94亿美元,年均净顺差1868.39亿美元,总收入明显大于总支出。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空前发展,变得十分严重,至2011年年底止,这5年间“双顺羞”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4326.40亿美元。 如果将以上两个时期(2002-2006年和2007—2013年)我国“双顺差”外汇相加,在加上或减去净误差与遗漏,这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累计顺差3.10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3097.39亿美元。由于国家没有其他渠道消化过多顺差美元,近1 0年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收购绝大部分“双顺差”美元,结果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高达3.18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双顺差”美元基本上都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治理的地步。 二、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政策,外贸出口年年增长 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我国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政策,旨在扩大出口,获取更多的外汇,支持国家各项建设,因此外贸出口年年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对出口的“路径依赖”,但此时国家仍将鼓励Ⅲ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结果导致近10年来外贸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1994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1210.10亿美元,而2013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微有下降,09年到11年保持着一个平衡。这十年的出口实现高速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宏d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而且,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3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到了2011年,服务项目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552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支规模不稳定,2003年~2006年收益项目为逆差,在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收益支出263亿美元。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项目为顺差,分别是80亿美元和286亿美元。 经常转移顺差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时增时减。虽然这10年中,都是顺差,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顺差是有三个阶段的,2002年~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三年的顺差趋势在增大,04年的增幅最为明显;05年~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差趋势呈现一个倒"S"形;09年~11年为第三个阶段,相对于08年,09年顺差的趋势变大,10年和11年逐渐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增加。我国2002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493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国际收支实际状况出现了同时贸易顺差和服务账户逆差 的现象。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也随 之产生。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成因包括外贸层面的原因、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以及消 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外贸层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出口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1994年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减少态势,比如受中国地区国家货币贬值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 大量进口,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压力,而缺乏有效的出口增加措施,导致贸易收支存有差额,存在双顺差现象。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等导致的投资和外汇流动性减少,影响到了资金的流动性,而随着投资投资者的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也因此变得容易外流,导致服务收支出现了负值,造成双顺差现象。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是我国人民对对外投 资的渴望,尤其是对外国货物的购买力强大,把消费销售的货币转移到外国,使得我国的 服务收支产生了大量逆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增多,还会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失,对实现经济稳定步伐和进一步发展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一 批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项目,促进外资流入;二是加强出口促进,加大出口扶贫补贴,极 力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我国产品和服务;三是提高对内需,加强对内外人员的教育培训, 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改革;四是有效监管奉行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五是及时应对汇率波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汇率波动,以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收 支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外贸层面、金融投资层面、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多 种原因所造成的,其影响有时会造成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 效措施,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出口促进,提高对内需,有效监管奉行政策以及及时应对 汇率波动,共同努力克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经济稳定 目标。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 差的原因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成因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措施。 1中国国际收支现状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基本保持着双顺差的局面,由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截止至2021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21年,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规模较2021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预计202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持续的双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与欧美国家不断加大的贸易摩擦就是其一。 2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成因分析 2.1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导致的国内失衡 根据两个国家跨时期的消费、投资选择模型。经常项目余额取决于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即CA=S-I(CA代表经常项目差额)。由此可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那么经常账户的顺差就不可避免。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高储蓄,低消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引发高放贷和高投资,由此产生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还与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不

健全,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有很大的关联。同时,几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储蓄观念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 2.2中国的外贸经济结构导致的国际失衡 2.2.1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推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余额走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外汇短缺、资金不足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定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鼓励扩大出口。2021年中国加入WTO后,通过谈判又取消了一部分贸易壁垒,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措施的实施,以及贸易体制的形成,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2.2.2发达国家在华投资数额不断增加 良好的基础生产设施、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来华进行投资。这些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部分属于贸易加工型企业,进行外向型生产,即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最终销往国外,这种生产方式显然带来了贸易顺差。此外,外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我国投资,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走高,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又将经常项目的顺差越推越高。 3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3.1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 中国储蓄率过高与中国居民的传统观念相关,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完善有很大的联系。目前,我国存在着教育费用、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近年来不断走高的房价也使得中国居民不得不为买房积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长此以往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稳定。政府应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医一疗、养老体系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此外,还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机车建设水平,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双管齐下,增强居民的购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标签: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6年的49.9%,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6%下降到2006年的36.3%。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总存款,居民消费存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从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6年的50.7%。因此,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儲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2.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 (1)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发展对外资的需要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一、引言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定义与特点 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 四、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正文】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定义与特点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同时保持顺差的状态,即我国的贸易顺差和服务顺差同时存在。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一直保持收支双顺差状态,且顺差金额逐年扩大,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顺差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数额。 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 1、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将加速经济转型和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并且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不断开放国门、扩展经济活动和扩展贸易业务,使我国出现异常的贸易顺差。同时,对国外市场需求的适应和对内部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 2、服务行业发展的提升

我国服务行业的提升也对我国双顺差的产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其它国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与我国对其服务的需求的增加,服务行业日渐发达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新动能。 3、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信用和支付结算的新标签,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进口成本。这也是我国保持外汇储备和国际结算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行业的提升 我国投资升级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以及服务业的推进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使我国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而这也是我国保持双顺差的一个强劲动力。 5、外资资本进入与监管的加强 外资资本进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大外资投入的同时,也要求监管加强,才能使我国保持收支双顺差的动力。 四、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分析 1、促进经济的稳健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对策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摘要: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保持了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格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收支双顺差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投资外需转变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经常项目顺差是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1、从国际方面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国内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使中国成了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转移基地。此外,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和某些政治目的,鼓励自己处于比较弱势的产品出口,而为了防止发展中国家赶超,限制

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2、从国内方面分析 第一、我国经济中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经济结构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投资的比重过大,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我国消费的比重长期过低,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足进而扩大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第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国家为此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采取了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优惠政策。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引资政策一系列优惠进行了调整。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进出口经营特权、异地吸纳人才特权、外汇管理优惠待遇等。 第四、中国资本项目的顺差还根源于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长期以来,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经济,中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因而资本流出渠道狭窄。我国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第五、短期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连续多年外汇储备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导致的结果是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这样的升值预期下,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利益,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 三、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1、把发展经济重点落实在扩大内需上 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消除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改善消费环境等。 2、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双顺差分析

我国双顺差分析 一、双顺差的含义及现状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工程与资本和金融工程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项,双顺差实现的两个帐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藏的增加。 从1994年到2006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帐户为流出外,其余12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帐户与资本和金融帐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藏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藏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藏增量逐年递增,截至到202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藏已经到达16821.77亿美元,从06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藏国。 二、双顺差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 巨额双顺差的存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动人民币升值等等。而本文主要分析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关系: (一)双顺差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 1.“双顺差〞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方面,“双顺差〞意味着人民币供小于求,因此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应与需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经常工程顺差和资本与金融工程的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应。由于人民币的供应小于需求,人民币的价格就会上升,即汇率就会下降,人民币就会升值。 另一方面,巨额“双顺差〞使中国面临多国尤其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中国经常工程长期盈余,即出口大于进口并呈扩大趋势,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希望施压人民币升值来减少贸易赤字,而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也希望人民币升值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2002年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要求人民币升值,尤其是美国由于存在巨额对华贸易赤字,力压人民币升值。 2.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双顺差〞在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开始“自我实现〞。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国际投机资本涌入我国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际金融机构炒作人民币升值的信心,人民币需求再次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升级。(二)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双顺差的状况 传统国际经济学观点认为,本币升值将抑制出口规模,刺激进口规模,减少贸易顺差。但是,中国人民币升值以后并没有表现出这种状况。2005年7月至08年3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致呈上升趋势,但数据显示,我国的双顺差并没有减少。再从中美贸易来看,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升值。 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及人民币汇率与对美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对美贸易均没有显著影响,也即是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的双顺差状况。 由此可见,双顺差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小“双顺差〞,要真正解决双顺差问题,还是要从它产生的原因着手,进行相关的改革。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 2022年5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也发布我国2022年《国际收支报告》。两份报告都指出了解决当前“双顺差”问题的迫切性和艰难性,认为持续“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因,明确了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进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进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持续性双顺差的现状 202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迅猛。2022年,常常项目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项目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连续保持,贸易顺差更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22年6月,外汇储备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度,导致国内经济进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

(一)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化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觉,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2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定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较优势,打算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转变。 (二)内需不足仍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冲突。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22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22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汲取,于是过剩的供应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影响进口的增长,2022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22年6月1日财政部打算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鼓舞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 你可能感爱好的关于收支的讨论报告:2022-2022年中国收支行业市场进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2022-2022年收支市场行情监测及

我国国际收支双差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及影响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概况)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构造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缺乏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开展的矛盾,我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开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参加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开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原因之三:国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置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工程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置国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工程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构造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构造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比照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构造的调整、一局部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构造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场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工程顺差开场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场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藏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藏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本钱也越来越高。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藏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置。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的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根底货币。从央行外汇占款存量与根底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篇一: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 ).国际收支顺差的利益 1.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4.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但是国际收支也有弊端. 1.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国际收支顺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我国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我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贸易逆差比较大,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我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居WTO成员方第一位,并且我国被反倾销案例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外汇流入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大量外汇储备高达4_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_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_多万亿人民币.这_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