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搜狗百科

赋比兴—搜狗百科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 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 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

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南北朝时期刘勰论述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

南北朝时期钟嵘论述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 兴寄”,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寄乐天书》),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喜(嘉)马参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岳英灵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论“比

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这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

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辞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答韩三子华韩

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

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述,较之他以前的许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人的见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申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这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相同的。朱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缘故。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中某些迂腐论点,但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迂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像这样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显然是受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互相作用,往往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比也”或“兴也”,甚至对《楚辞》也这样加以分解,结果不能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

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

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著》)。“寄托”即“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的研究著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翻译硕士百科知识总汇

翻译硕士百科知识总汇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公共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

关于中国文学类百科知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赋比兴—搜狗百科

赋比兴—搜狗百科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 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 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

诗经历代注疏

诗经历代注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代注疏,使其内涵与意义得以更 加深入人心。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诗经历代注疏》,供大家借 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历代注疏》篇1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于其年代久远,文字古奥,难以理解,因此历代学者为其注疏不断。 最早的诗经注疏是春秋时期的《毛诗正义》。该书是对诗经的文字、语义、名物、制度等方面进行笺注和解释的第一部著作,对后人的诗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又有《郑风》和《卫风》的注解《郑笺》和《卫氏注》。这些注解对诗经的文字、语义、名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释,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汉代是诗经注疏的鼎盛时期。汉代学者把诗经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对诗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释和发挥。代表作品有《韩诗外传》、《诗经集解》等。 唐代是诗经注疏的又一重要时期。唐代学者对诗经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笺注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宋代以后,诗经注疏逐渐式微。但仍有一些学者对诗经进行了研

究,如明代的《诗经大全》、清代的《诗经传说汇纂》等。 总结起来,诗经历代注疏是对诗经的文字、语义、名物、制度等方面进行笺注和解释的过程,也是对诗经文化内涵与意义的不断深化与丰富。 《诗经历代注疏》篇2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诠释,形成了丰富的注疏传统。以下是《诗经》历代注疏的主要代表作品: 1. 《毛诗故训传》:唐代毛亨所撰,是《诗经》最早的注本之一。该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对诗句的解释较为简略。 2. 《毛诗笺》(《毛诗传笺》):唐代郑玄所撰,是《诗经》的重要注本之一。该书以笺注为主,对诗句的解释较为详细,并涉及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 3. 《毛诗正义》:唐代孔颖达所撰,是《诗经》的另一种重要注本。该书以正义为主,对诗句的解释更加详细,并引用了以前的注疏成果。 4. 《诗三家义集疏》:唐代贾公彦所撰,是对《毛诗正义》的集解和疏议,对诗句的解释更加深入。 5. 《诗集传》:宋代朱熹所撰,是《诗经》的重要注本之一。该

形容误解的诗句

关于形容误解的诗句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形容误会的诗句有哪些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形容"误会"的诗句有哪些 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典] 春秋《诗经·王风·黍离》 释义: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二.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典] 骆宾王《在狱咏蝉》 释义:[译文] 没有人信任我的高洁情怀,还有谁肯为我来表明内心的坦荡光明呢? 三. 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民间俗语 释义:是非曲直难以辩解,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切。 四.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出处]春秋《诗经·小雅,伐木》 释义:从深谷中出来的鸟,飞到高树上,那嘤嘤的叫声,是想寻求伙伴的啊! 比方寻求志同道合的伴侣。 五. 周公恐惊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居易《放言》 释义:周公可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假使这人当时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六.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出处:诗经·邶风谷风

释义:身清白的人,即使他不说澄清自己的话,他也是清白的;而本身是坏人的人,即使他对一件自己做的坏事百般抵赖,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坏人。 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释义: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净。 二.形容被人误会的心情的诗有哪些 一、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 翻译:秋露浓重,蝉儿纵使绽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沉没。 有谁能信任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二、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再经胡城县》(唐代:杜荀鹤) 翻译: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三、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宋代:张耒) 翻译:龙舟竞赛是为了哀伤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四、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

孔雀东南飞中运用赋比兴的句子

孔雀东南飞中运用赋比兴的句子 1. 孔雀东南飞精彩句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

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 孔雀东南飞精彩句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考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考名句 1.置之死地而后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句子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虑祸患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1。 置之死地而后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 宋文学家张载”。 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 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 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 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 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 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古诗的来历简短

古诗的来历简短 1.古诗的起源[简短些]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 于音乐性。 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 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

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2.诗的由来,要简短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

描写父亲的词语古代

描写父亲的词语古代 描写父亲的成语主要有: 1. 父严子孝(fù yán zǐ xiào)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2. 父母恩勤(fù mǔ ēn qín)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3. 子孝父慈(zǐ xiào fù cí)儿女孝顺,父母慈爱。 4. 父析子荷(fù xī zǐ hé)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5.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6. 含辛茹苦(hán xīn rú kǔ)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 恩重如山(ēn zhòng rú shān)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父亲,某人直系血统的上一代男性,口语叫“爸爸”。另外“父亲”一词书面语色彩较浓,一般不作为面称。 1. 他的父亲从小就耳染目濡,手艺自然也没得说。 2. 近几年,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要为我撰寿联 3. 嗯,我父亲思考问题很理论化,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实践。 4. 他父亲是著名的演员,克绍箕裘的他也进入了演艺圈。 5. 他的父亲冒着数九寒天的北风,拼命地蹬着人力三轮车挣钱。 6. 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帝佐藤浩市在父亲三国连太郎去世后情难自禁。 7. 梅林达:为什么你妻子的父亲必须是个律师? 8. 你啊!跟你父亲一样!你要找的那个人就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9. 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弗洛伊德 10. 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症的小明一直和父亲住在废墟里。 1、田家 唐代: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白话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 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2、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3、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文艺常识76条必背

文艺常识76条必背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杜甫)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1.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战国策》(又名《国策》)

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

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大全 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 1.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106》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敬重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敬重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尊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是不合礼的。别人尊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尊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曲礼 2.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哪些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5千道德阐,3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5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3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1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2百410首·张霸》 宋林同 幼也知孝让,竟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当信任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吕希哲 礼仪3百复3千,酬酢天机理必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