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教案2(1)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中国心》
引入新课: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

通过讲
述一些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请你仔细聆听下面的歌曲,听后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3、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重点与难点:
1、体验歌曲的情绪。

2、分辨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音乐知识:
声乐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一个人演唱的形式。

2、齐唱与轮唱:由两个以上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个旋律。

3、重唱:多声部的作品,根据声部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等。

4、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

5、合唱:包括几种形式:
①混声合唱:四个声部的演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②同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童生合唱。

③领唱加合唱:一领众和形式。

④小合唱:人数较少的合唱。

⑤无伴奏合唱:无乐器伴奏,由纯人声演唱的合唱。

(二)、感受鉴赏: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请学生仔细聆听,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作品简介:
《我的中国心》由黄沾词、王福龄曲。

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

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3、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4、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

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5、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1)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

(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三)、探索创新:
下面我们分成两组进行表演,看哪组同学表现的好。

在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

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可以用各种演唱形式……
(四)、互测自结:
仔细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分析一下是下面的哪种演唱形式?
1、独唱
2、齐唱
3、重唱
4、对唱
5、合唱
《春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感受和体验歌唱中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学会运用声音的刚与柔、强与弱、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作品的情绪,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中出现的六度大跳。

教学过程:
(一)思考:
1、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作品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二)演唱《春天的故事》:
1、用“lü”来唱主题部分。

把声音打开,找到歌唱状态及头腔共鸣的感觉,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故事》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

(合作性、创造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3、谈谈你对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认识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三)跟唱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现祖一,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主题,深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音的强弱
像一天有白昼,有夜晚,像队列行进有左脚,右脚一样,各种不同长短的音被有组织有规律的组合起来,也形成了它的强弱规律。

(一)小节线
在乐谱中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条竖线,这就是小节线,乐谱中小节线的作用是:①划分小节的节数;②明确节拍的强弱规律。

(二)拍子拍号
拍子种类;拍号含义;读法;强弱规律。

二拍子:2/4每小节有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二拍。

三拍子:3/4每小节有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三拍。

四拍子:4/4每小节有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四拍。

六拍子:6/8每小节有六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八六拍。

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

(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大家说《东方之珠》是哪里?
生:香港!
师: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师:(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播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注意边欣赏边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生:(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师: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
(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弹琴为学生伴奏完成)
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师:哪些乐句多次重复?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让海风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重复强调,表达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
爱国之情。

了解作者——罗大佑:
师:饱含着浓浓爱国情的《东方之珠》是著名的台湾作曲家罗大佑创作的,他的作品有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分析歌曲的结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

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第一部分:旋律特点平稳、温柔、亲切,抒写描绘香港的美丽。

用A表示。

第二部分:情绪高涨、激动,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B 表示。

重复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

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分男女声部,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在音乐世界里许多作品如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但也有许多作品生命力很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融进作品中,作品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只有爱国爱家我们的祖国才能统一,我们的民族才能昌盛!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为《“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

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

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

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
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

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

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

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

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

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2)听辨b主题,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3)演唱、比较c、d两个主题
①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②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

三、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同学们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念故乡》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歌曲当中体验,发现和享受音乐美,让学生中在音乐中体验热爱故乡的情感。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材分析:
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摘选出来的。

这部交响曲描述了作曲家踏上新大陆(美国)土地时的种种印象,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同情,以及他远离重洋,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主题是从波西米亚名额中提炼出来的,并吸取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用五声调式写成,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有没,情深意浓,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后来,这段音乐由他的学生填上歌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该曲传入我国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先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重新填词。

歌曲为c大调,4/4拍子,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为该曲的基本节奏,曲式结构师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加补充乐句。

第二部分
(b)的节奏与第一部分相同,只是提高了音区,旋律中的和声内涵为下属和弦,形成对比,很有新鲜感。

最后两小节的补充,是在前一小节音高不变的基础上,将音节值扩展,给人以稳定的终止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学重点:
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

教学难点:
两个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区别,能灵活运用到歌曲当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介绍自己家乡)
师: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与“故乡”二字有关。

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与故乡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是音乐作品。

老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固定地域内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很少到其他地方定居,因此就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称之为祖籍,也就是一个人的籍贯所在,人们称那里是老家,也就是故乡。

“故乡”从来就和学
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

李白《静夜思》会背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思乡歌曲《念故乡》。

二、新课讲授:
1、师:那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按正确的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叫《念故乡》。

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作品,出生于布拉格以北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听自己故乡的民歌。

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得到很多大学授予给他的荣誉,还被美国的朋友邀请到美国担任音乐学院的院长。

在天清清,风凉凉的时候,引起了阵阵乡愁,想起故乡的人,常常难以忘返。

他感到很孤单,非常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与自己的朋友,欢聚一堂,同享从前的快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歌曲《念故乡》。

2、德沃夏克介绍。

师:德沃夏克是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

《念故乡》也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音乐旋律之一。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音乐能表现出思念、忧伤的情绪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从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线上引导学生。


师:力度怎样?(从力度的强弱上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
师: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蓝、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这首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流行于我国,词义贴切,优美动人。

充满了异乡游子思乡的忧郁情怀。

这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

3、完整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交响乐《自新大陆》的一部分,在交响乐演奏
的过程中是由一个乐器单独演奏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段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旋律。

4、师:《“自新大陆”交响曲》问世以后,便倍受人们的青睐。

开始由木管乐和铜管乐奏出一段引子之后,便是英国管迷人的曲调,低回婉转、抒情秀丽,衬以柔和的弦乐作伴,更显示出哀怨的怀乡感。

这是交响曲慢板中最动人的一段,据说首演时听众别感动的热泪满襟。

中段感情是激动的。

后段仍由英国管吹出开始时的旋律,并由小提琴加弱音器予以装饰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情调最后以忧郁的和弦静静地结束。

三、拓展知识:
介绍交响乐: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 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 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 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

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4. 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三、歌曲的藏族风格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 教师介绍歌曲中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
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 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四、拓展音乐视野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

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

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我的祖国》
指导思想:
本单元选择了一组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歌曲。

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歌唱祖国、歌颂友谊。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理念: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影《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内容:
聆听欣赏《我的祖国》。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作品表达的主题;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于欣赏《我的祖国》并熟记旋律,简要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B两段的对比。

教学难点:
分辨作品的乐段及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有看伦敦奥运会吗?师:当我国的奥运健儿拿到了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同学们看到此场景,
内心是怎样的心情?
师:说明我们同学也一样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是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音乐课上,我们主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三、授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怎样的画面?
师: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聆听《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看看它是怎样描绘的。

(播放视频——歌曲《我的祖国》)
师:我要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作于1955年。

影片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师:提到了上甘岭战斗,它是源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

(出示课件“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师:(出示课件)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

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

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师:刚才所听的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师: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师: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
师:(出示课件)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师:听A乐段歌曲思考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生:优美抒情婉转流畅。

师:聆听B乐段思考问题:和A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的?
生:充满激情的、气势磅礴的……
师:此歌曲中的合唱起什么作用?
师:因为B乐段的混声合唱,女高音绚丽的富有穿透力的、女中音柔和甜美的、男高音高亢的明亮的、男低音低沉浑厚的,四种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唱四个声部不同的旋律——这种多声部旋律形成的和声织体,它的音响效果是立体的重叠交织在一起同时呈现给听众的,音响上给人一种庞大恢宏的感觉——厚重感,再加上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的行进,把气势磅礴的情绪渲染出来,使我们产生了激情澎湃的感觉,也把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决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四、结束部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歌曲《我的祖国》这首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

在建国将近60年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祖国不再是残垣断壁,不再是饥寒交迫,不再是伤痕累累,任人宰割……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所以,祖国的繁荣还需要你们去建设,祖国的强大更需要你们去保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