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我能有感情诵读,掌握正确的字音、节奏和语气。

2.我能疏通诗意,品味语言。

(重、难点)3.我能理解尾联中作者的雄心壮志。

(重、难点)一、导入老师手里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问“大家有没有注意过5元人民币的后面是什么图案?”,可能有的学生知道是山,有的学生可能知道是泰山,然后让前面的同学看看石头上刻的字,“五岳独尊”,板书“五岳独尊”,提问“岳”字的含义。

“高山、大山”之意。

然后提问“五岳”,了解一下五岳分别是什么山。

“为什么泰山会被印刷在人民币上呢?”足以看出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古代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子,君权天授,要去泰山祭天封禅。

“有没有同学去过泰山呢?”有的话请他谈一谈对于泰山的印象,没有的话则引导到“想不想看一看泰山的景色呢”,然后展示一组泰山风景图,有“五岳独尊”石刻的,有航拍图(让学生感受齐鲁平原上泰山山脉拔地而起的气势),有近景图,有云雾缭绕的图(为之后理解“荡胸生层云”做准备),浏览完图片以后,提问“大家对泰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同学们可能说出“高大、气势磅礴、巍峨”等词。

然后过渡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眼中的泰山又是如何呢”。

——板书“望岳”和作者,PPT给出带标题的图片。

二、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杜甫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去山东看泰山?什么时候去的呢?PPT打出一张杜甫的照片,有简单的生平介绍,注意杜甫所生之年。

然后介绍736年,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都城长安,到兖州(今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间,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杜甫回忆起青年时期漫游的经历,在其后的一首《壮游》里有过这样的描述“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就是当时的写照了。

杜甫早年便有大志,他心怀天下,写下了“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以此为己任。

我们看看这样的杜甫在这首诗里有没有表现出年轻气盛时的志气呢?——PPT打出诗歌原文。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望岳》全文阅读与理解,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2.分析《望岳》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
3.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平仄、对仗、用典等;
4.探讨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5.通过对《望岳》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望岳》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体会古典诗歌的美感;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岳》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具体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诗歌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
-古代诗歌的平仄、对仗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与思想。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一些常识,逐步提高古诗朗诵水平。

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3、学习抓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学习他敢于攀登的气概以及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抓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作者敢于攀登的气概以及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对比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情课前播放“泰山”风光配乐视频,学生欣赏,营造良好氛围。

板书大篆体“岳”字,问:刚刚请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最后有这样一个字。

同学们看,你认识它吗?(岳)山上有丘是岳字,猜猜它的意思。

(高大的山)我国有五岳,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五岳之宗泰山,更是受到了唐朝大诗人,杜甫的青睐。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一起去感受泰山的魅力吧!二、诵读体情(一)读准字音。

1、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谁能够一字不错的读一读这首诗?(请生读)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第一,他读的字音是否正确,第二,看看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读后问:他读得怎么样?要注意哪几个字?(“夫”“了”“曾”“眦”)2、齐读(二)读出节奏诗歌讲究音韵美。

如何读出这种韵律感呢?(PPT出示):朗读指导: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

温馨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提示气沉丹田)(1)配乐范读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用斜线在原文中划好节奏,并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师总结)作者想要登上山顶,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想要登顶的字是?(相机板书“凌”)(2)和乐吟唱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吟唱本诗。

(三)读出感情我们知道,诗歌是表情达意的,要读出音韵美,首先就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自然是泰山啊――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2、作者介绍(出示幻灯)3、创作背景简介(出示幻灯)二、诗歌赏析:(一)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并强调字音、字形。

2.学生齐读诗歌。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赏析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1.题解: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岳:山高谓之岳。

2.赏析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绿,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这句诗是写: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这些景物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花的诗: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说起杜甫,相信在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位在枯叶寒风里终日愁眉不展的老者形象。

那么青年时的杜甫,其精神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少的杜甫到洛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结果落地而归,次年24岁的诗人开始在今山东河北一带,开始他不羁的漫游生活,这一日他来到了泰山脚下,望着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不觉联想到自己虽然在通往梦想的途中,经常会遇到挑战与失败,但诗人敢于攀顶的雄心不减,于是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表达自己卓然独立,先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景物诗——《望岳》。

二、讲授新课:1.新方法:踏歌觅韵唱古诗,望景望人望时代意思是寻觅古诗的韵味吟唱;依据景物诗的三步法赏析。

2.识作者积累一些和杜甫有关的重要信息。

请大家动手记在课本上。

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之为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老杜,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被称为“诗史”。

时间:712-770(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地点: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作品:“三吏三别”等。

评价: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那今天要学的望岳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呢?先通过老师的范读感受一下。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21课《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含义。

3.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诗歌就是这文明历史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登飞来峰》。

1. 板书题目《望岳》《登飞来峰》2. 题目解读望: 远远的看。

岳: 高大的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望岳:远远的望高大的山。

诗题交代事件。

在民间,历来都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在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岳当中,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登飞来峰(飞来峰——传奇故事)飞来峰又名塔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传说此山是由琅琊县城的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过渡语:中国人跟山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二、简介作者1.作者杜甫、王安石《望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_”《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_介甫_,号_半山_,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了解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板书:“诗圣”唐宋八大家之一过渡语: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三、自主预习1. 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㈠创设情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讲解:“人”即诗人的生平经历,“世”指诗歌的时代背景。

我们学过的《登幽州台》中,陈子昂(人)登上燕昭王招纳贤士黄金台,发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留下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郁!那么杜甫登上东岳,又会如何呢?齐读《望岳》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读三遍)(你感受到了什么?——登顶的壮志,读出征服的雄心!㈡知人论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有谁知道,哪一年,杜甫的胸膛里为何会发出如此豪迈的声音?1.背景资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诗人在齐、赵漫游,时年二十四岁。

其父杜闲,在此期间擢为兖(yǎn)州司马,官职虽小,但足以为杜甫提供优越的生活。

当时盛唐气象犹在,社会富庶,百姓安乐,杜甫曾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大唐开元盛世正值强盛,人口众多、粮仓丰实、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杜甫生逢盛世正当少年,自信满怀、意气风发、志在四方、神采飞扬。

2.了解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望岳》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掌握字词的含义;•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a、掌握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其中最著名五大名山,那当然是“五岳”(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那当然是五岳之首——泰山,“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板书课题,并释题)二、作者并背景介绍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师补充要点(幻灯3)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也被尊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板块一:品读预习1.给下列标红字注音(1)岱宗()(2)昏晓()(3)决眦()(4)了()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岱宗:(2)未了:(3)造化:(4)钟:(5)神秀:(6)荡胸:(7)曾:(8)眦:(9)会当:(10)凌绝顶:3、诵读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幻灯片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4、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设计课程主题《望岳》课时内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通过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歌深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怀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探究,学生将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情感和描绘景象。

他们将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合作探究和深入思考,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受诗歌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学生将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学习诗歌中设问、对偶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杜甫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魄,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课前学1.预习诗歌全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2.简要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3.简要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习任务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读感知1.视频导入教师引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暑假期间,一部与中国的诗歌紧密相连的国产动画电影,即《长安三万里》,席卷了整个荧屏。

这部电影中,我们共看到了48首诗歌的魅力,其中大部分诗歌更是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带给我们那份久违的亲切感。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 望”字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学习并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 望岳”中的“ 望”字如何引领全诗,感受诗歌的壮丽景象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 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其壮观景象,引出《望岳》的主题。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3. 精读理解:- 分析“ 望”字:讨论“ 望”字在诗中的作用,如何串联起全诗的景象描绘。

- 研读诗句:逐句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等。

- 探讨象征: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 深度鉴赏:- 小组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的?- 全班分享: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或生活观察。

5.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与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探讨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

-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模仿《望岳》的写法,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风景。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方法。

【作业布置】1. 背诵《望岳》并默写。

2. 以 望”字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描绘自己心中的 岳”。

【板书设计】- 《望岳》- 望”字线索:远望-近望-神望- 诗中意象:泰山壮丽景象- 人生哲理:勇攀高峰,俯瞰人生- 情感变化:惊叹-向往-豪情(具体板书内容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填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望岳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导入新课中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岳”,同学们知道五岳是指哪山吗?(出示五岳图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西岳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山西省大同市)、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板书:望岳)2.了解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3.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本人被尊为“诗圣”。

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其中《春望》“三吏”“三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4.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24岁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鲁大地,他被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透露出诗人远大抱负的诗篇《望岳》。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1《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1《望岳》教学设计

登临送目骋壮怀——《望岳》教学设计今年是2023年12月22日,明天是24届考研生上考场的日子,学姐在此祝愿各位考生旗开得胜,一战成硕!正如《望岳》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导入孔子言"君子登高必赋",意思是君子登上高山一定要抒发自己的志向。

24岁的杜甫在科举诗意后开始了他的不羁生活,《望岳》便是在其漫游途中所著,登上高山的杜甫,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这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读"懂"诗师:这首诗熟悉吗?生:熟悉(大部分同学)。

以前背过。

师:很好,那现在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能不能背下来,开始~(结束后)我看不少同学已经能关上书背诵了,我们尝试着关上书齐背一遍,如果中间记不起来了,赶紧翻阅课本,可以吗?(生同意)开始~(结束后,教师要点拨字音字形或朗读节奏等问题,在此省略)师:第一个任务很简单,你们完成得很好。

我们看第二个任务——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生: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

师:那《望岳》写了什么内容呢?课文下方的注释以及我们的工具书都有详细说明,那请同学们先利用这些"资料"学习,然后再来回答我的问题。

开始~师:谁来回答?生2:写了杜甫的远大志向。

师:从哪里发现的?生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嗯嗯,很多赏析文章也这么说,但似乎从两句诗概括去全诗的内容,多少有点难以令人信服,对吗?(生认同)那好,我们不妨从整体来看看是不是如此。

师:先看题目"望岳",什么意思?生4:望泰山,"岳"是指泰山。

师:这样老师想到了上学期学过的曹操《观沧海》,比较一下,有何异同?生5:一个望泰山,一个观沧海。

生6:望泰山抒发自己的感想,观沧海也在抒发自己的志向。

师:哦,这么简单地比较一番,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古人们吟诗作对时不仅会记录自己看到的,还会由此——?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师:也就是——?生7:借景抒情。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习借景抒情、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不畏困难、胸怀大志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一、导入:你知道的杜甫?我们学过有关杜甫的诗歌,以及我们在第二课里知道的“晚年不梳头的”的杜甫,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位伟大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

李白是一名很狂的诗人,但是你知道吗?杜甫同样也是一名很狂的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望岳》来看看青年时期的杜甫是怎样的,那时候他的诗歌又是一个怎样的特点。

二、释题首先我们给大家呈现一个字谜:山上有山,堪称大山。

(打一字)岳岳:高大的山峰。

望:从远处看。

(从字形解释诗题,形成对诗歌的初步形象。

)补充文学常识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主要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代表诗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2.生平经历:读书和壮游时期:南北漫游,看遍河山,裘马轻狂,志向远大。

此时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困守长安时期:生活艰苦,仕途失意,观民生疾苦,创作出反映现实的《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

陷贼与为官时期:历国破家亡,哀民生多艰,创作出《春望》“三吏”“三别”等杰出代表作。

漂泊西南时期: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这期间是创作高峰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作于此时。

3.壮游经历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天,年仅十九岁的杜甫第一次独自出门远游,目的地是山西郇瑕。

开元十九年(731年)开始漫游吴越,至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方返回洛阳参加乡贡考试,前后横跨五个年头,历时四年多的时间。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望岳1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3.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

2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能力不足,所以在新授课中,教师仍需要进行指导。

先教授方法,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班学生比较沉默,课堂气氛不活跃。

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发言,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本课古诗来说,学生直接鉴赏还是不易实现,要让学生尽量地多朗读,借助反复地朗读来理解诗歌,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2.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盛唐诗便是这高峰之巅,而巅峰的诗作则非李白、杜甫莫属。

韩愈诗有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张长。

”杜甫自幼聪慧,据他自己说7岁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并且他把写诗看成是毕生的事业。

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杜甫年轻时的诗作----《望岳》。

活动2【讲授】文学常识要想理解一首诗歌,必须要先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首先让我们复习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播放课件,找同学回答)1.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又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2.写作背景:(播放课件,找同学朗读)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

这次落第,对杜甫来说并不是沉重的打击,他情绪乐观,对前途充满了幻想,因为这时他只有24岁。

从此他漫游齐赵一带,这首诗是他游泰山时所作。

《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1.示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泰山之美,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

教学流程:一、对比导入:陈子昂在他人生失意之时登临幽州台,而留下千年绝响,而一代诗圣杜甫落第之际,漫游齐赵之地,也留下了泰山千古绝唱,我们听听青年杜甫在无限风光中唱的一曲青春壮歌——《望岳》。

二、教学过程朗读诗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远眺泰山而挥笔写下这首即景抒情诗,大声投入地吟诵。

(一)知人论世解读诗歌1.诗人简介(1)八个关键词:杜子美:字,子美。

“甫”在中国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少陵野老”:自号,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

“杜拾遗”:(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杜草堂”: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也被称为“杜草堂”。

“杜工部”:又因时任节度使好友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李杜”:与李白为唐朝诗人中最为璀璨的两颗双子星,合称“李杜”。

“诗史”: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诗真实地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中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诗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杜甫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题:《望岳》课时安排:一课时时间分配:40分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诗歌注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悟诗歌内容,领取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掌握对比、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理解诗中“钟”、“割”等词语的妙处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讲授法,理解诗歌中的文学常识,如“阴阳”、“五岳”。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掌握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中词语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难点(1)对比杜甫其他两首《望岳》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这首的不同。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备课1、教材分析《望岳》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学习本诗让学生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情分析本诗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

他们也正处于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的阶段,但是他们对于登高的经验可能有所匮乏,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将会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二)文本解读1、新课导入(2–3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登山的经历吗?(有登山经验的同学就起来分享)ppt展示泰山图片,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登山的感受吧。

2、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等。

3、初读诗文,疏通诗意自由朗读2–3分钟,结合课文右边的注释自主疏通诗意,有不懂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分享提问。

明确:学生提问(如有学生提问,先问其他同学能否解决,不能再由老师解决;如无学生提问,我将引导学生从分析文本中发现问题。

)4、解题(望岳)(1)同学们已经在之前学习了一定量的古诗,也在刚才朗读中大概了解了本诗,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体裁吗?明确: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本诗就是一韵到底,韵脚是“iao”)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同学们知道杜甫题目中的“望岳”是望的哪里吗?明确:从诗中阅读可知望的是“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岳是指高山,中国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为什么要望泰山呢?而不是望华山、衡山或者随便一座山呢?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地而归,开元二十四年,他的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借着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因为诗人正好经过泰山所以写泰山,而没有写其他的山。

)(4)诗人是怎么望泰山的呢?(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来进行这一教学过程)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明确:岱宗夫如何?a岱宗为什么指泰山?《尚书》称泰山为岱宗。

“岱”是代谢之意,古人认为泰山处于东方,是万物生长、春天开始的地方。

“宗”意为“长”,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

b夫:语气助词,无实意。

c如何:怎么样分析:诗人先提出问题,询问泰山怎么样,从他的口气中我们知道泰山还没有出现在诗人眼中,但是他的期待之情油然而生。

齐鲁青未了a齐鲁: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b青:山色c未了:不尽分析:随着诗人的前进,诗人回答了“岱宗夫如何?”这个问题—“齐鲁青未了”,“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国、鲁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诗人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总结:这联诗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作者远望泰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造化钟神秀a造化: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都是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

所以书上翻译为“天地、大自然”。

b钟:文中说“钟”是聚集,怎么理解这个词?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这个钟其实就是指将我们的感情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诗中就是写的大自然将自己的感情集中于泰山;神秀:神奇和秀丽。

分析:这一句是虚写泰山美丽、广远,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了泰山,是诗人对泰山的整体的印象。

阴阳割昏晓分析:之前的“造化钟神秀”是用虚写写出泰山的整体印象,而“阴阳割昏晓”则是用实写,对泰山进行更近一步的描写。

古人常说“阴阳”,那么何为“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那么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

杜甫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也将泰山之高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结:这两句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a荡胸:荡是动词,心胸震荡。

b曾通假字,通“层”,在古代曾和层是一个字,就是“曾”,可以表示重叠的意思。

后来出现分化,才有了上面一个“尸”、下面一个“曾”的字。

意义是重叠的房屋,即两层的房子。

诗中的“曾云”并不是“云层”,而是重重叠叠的云。

c“决”是张大。

d眦是眼眶。

问题1:同学们认为这两句话的主语是泰山还是诗人?明确:诗人:“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此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说明诗人望的时间之久,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泰山:泰山摇荡心胸,产生了层云;泰山张开眼角,收入归来的飞鸟。

胸间产生层云的山,张张眼角就能让鸟飞入的山,一定很高大吧?杜甫在用拟人的写法,来形容泰山的雄伟。

总结:这两句是诗人在爬山途中的细望,无论是从诗人的感受入手还是从泰山的角度入手,都是为了写泰山的雄伟壮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析:“会当”是终当,终要。

“凌”是登上。

“绝顶”是泰山的顶峰。

“一览众山小”引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

问题1:同学们认为杜甫登上泰山的顶峰了吗?明确:没有,“会当”是一种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才爬到了半山腰,觉得这里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说:“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问题2:这句话被后人认为是极富哲理之句,它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明确: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雄视一切,包举天下的豪气。

这句话也鼓励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问题3:诗中第二联写泰山之高,第四联写众山之小,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明确:不矛盾,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总结:这两句诗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是想象的极望之景,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5、总结: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听读课文,再悟情感(1)放示范朗读,体会本文情感。

(2)齐读课文,再悟情感。

(三)课堂测试1、《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望岳》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杜甫一生中写过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

请同学们下去找出其他两首诗,并体会诗中的感情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有何不同?下节课我们进行分析展示。

明确:青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中年: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晚年: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