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楚历史艺术品提取建筑元素
楚文化中的艺术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广泛地联系着。

这些艺术品通过造型、色彩、纹样、材料上的特色及卓越的技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楚建筑”的一些元素特征。

(1)造型特征
研究“楚文化”的学者将楚建筑的美学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即线型之美、和谐之美、因借之美、空灵之美、朦胧之美、超拔之美、绝艳之美、怪异之美、恢闳之美、运动之美。

依笔者浅见,从楚历史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楚建筑造型特征的是线型之美、空灵之美、超拔之美。

·线型之美
在各种线条中,楚人对曲线最为钟情。

曲线造型以流畅而富于韵律感为主导。

这一样式风格的特征,极易从直观上把握。

楚式家具、小座屏、虎座凤架鼓、虎座立凤的造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代楚人对充盈在宇宙万物间的运动感、律动感的绝妙表达。

这与楚人对生命运动形式的喜好,对生命活力的崇尚有关,也与楚艺术那种上天人地、游目骋怀的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相密切联系。

楚建筑群体里的馆、阁、楼、堂、台、榭、亭、障、回廊、池岸、曲桥、小河、幽径都是浓淡有别、长短不一的“线条”,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具有流动感的曲线。

楚人在建筑活动中高度重视曲线的美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上古建筑中独步一时,而且影响到后世中国园林,甚至波及到西方。

·空灵之美
空灵轻盈的风格,从楚漆器的造型意识中最能体现。

楚漆器喜用透雕的形式,常常镂刻精美的几何纹、动植物纹和自然景物纹,给人以精致空透的感觉。

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漆耳杯,杯口呈椭圆形,弧壁坦底,有双耳的基本形,给人以异常轻巧灵便的感觉,古人因以“羽觞”名之,确切而有诗意。

楚建筑的空灵美,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变化。

其楼阁相当开放,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

四周设有隔扇的阁,每方设窗的轩,位于高台或水中的敞露的榭,有顶无墙的亭,以及有盖无壁的廊等,无一不是将人们的视觉引向室外空间。

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渗透性空间,即所谓的“灰空间”。

涵蕴于楚建筑中的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学思想,使建筑的内涵与形式获得完整、深广、多变的意境。

·超拔之美
在楚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通常采用夸张的比例来反映物体,因此楚艺术品中的空间也并非那种可度量的三维空间,而是一种不可度量的幻化空间。

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鹤,鹤颈比其细高腿还长一倍,鹤首上的鹿角也是其翅膀的两倍,这种超常规的比例,将整个物体的尺度拔高,令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轻快的,仿佛离开大地般的超脱感和升腾感。

楚建筑的超拔,有文献记载考证。

楚台寓超拔于峻高,楚都城则寓超拔于伟岸。

楚建筑中的挺拔升腾的造型与辽阔深邃的空间感结合在一起的美学特征,体现了楚人对宇宙永叵、无限的追求和赞美意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不拘于物,不滞于心”,从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的审美方式的意匠源泉。

(2)装饰色彩
楚艺术色彩的主色调是红色,因楚人有尚赤之风。

尚赤,这与楚人先祖祝融氏在远古之世掌观象授时、燔燎祭天之职有关。

也即是说,楚艺术中的那种以红黑色的强烈对比为基调再敷陈五彩,深邃、幽远、虚玄与斑斓、缤纷、悦目,深沉的哲理感受与愉悦的感官刺激;心灵的震慑与感官的享受奇特地交汇融混在一起的惊彩绝艳的色彩效果,来源于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

文献记载,章华台“丹楹刻桷”就是以“丹”——赤色为主色调。

楚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基于一种抽象的色彩意识,它在色彩表现方面的艺术追求倾向,与
其流观的审美方式,抽象构成的象征手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共同的美学特征是超越静观的模拟,超越视觉的表象结构,不重复再现可见的东西,而是将不可见的东西,想象中的事物创造性的表现出来。

从虎座立凤(湖北省江陵县出土)可以看到,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

这些作品,鼓励人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体现出一种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

1.2楚文化专著提取建筑思想
“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建筑”也曾经引领当时的建筑潮流。

在《楚辞》等文学著作中,有大量有关楚国建筑的描写。

设计者通过查阅大量楚文化专著,找寻“楚建筑”的原型及内涵。

·“台”与“榭”:台即单层土台,又称“坛”,层台则是重台。

榭是在台上修筑的屋顶、明柱和围栏。

台榭之景,《楚辞》中亦多见,如《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礼记·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处台榭。


“层轩”:轩是附属于宫室建筑的走廊,层轩是指台式建筑的上、下和多层建筑的每一层均有走廊。

《招魂》有载:“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干阑”: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人,以竹木结构为主。

从《楚辞》中可以发现楚国的某些宫廷建筑参照和吸收了干阑式建筑的因素。

如《招魂》“坐堂扶栏,临曲池些。

”这种屋基筑于水上(或半筑于水上)的建筑,可以说是高台建筑与水上干阑的混合型。

《九歌·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可见水上干阑在楚国,尤其是沅湘地区,也十分普遍。

·“阙”:是“观”式建筑的一种,观乃高台,在宫寝门道两旁各筑一观。

《国语·吴语》载:(楚灵王)“乃筑台于章华之台,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

”这表明章华台周围有曲水环绕,在曲水之上还耸立着九座巨石雕凿而成的观阙。

1.3借鉴建成的“楚文化”建筑
何为“楚文化”建筑,其风格、形式究竟如何?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建筑师已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笔者就其中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直接运用外部形式语言
如高台建筑、中轴对称、宽屋檐、大坡式屋顶、黑瓦、红墙柱等。

这些形式大都是从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得来的。

运用比较成功的有湖北省博物馆,其采用楚文化特有的红黑色及独特的形式,来传承楚文化。

(2)从“楚文化”的象征物中提取元素运用到建筑形式中
如东湖楚城城门上的双阙望楼,就好似楚国出土文物虎座凤架鼓的造型,由此演变出双凤脊饰傲踞望楼的屋顶之上,以展示楚人尊凤崇凤的习俗。

(3)由南方干阑建筑文化衍生出楚建筑风格的形式
如东湖楚市中的房屋采用了吊脚楼露明穿斗的构造形式。

今日恩施土家族聚居地大量存在的吊脚楼式建筑,就是由干阑式建筑演变而来的,可以视为当年楚国房屋建筑的遗存。

(4)抽象地表达“楚建筑”的形式风格
例如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表达“湘楚文化”的意境,如屋顶上一排排上翘的铝合金扣板飞檐,因借古建筑屋脊发戗做法,整体又似整齐有序的檐口瓦当;檐口下部露明三角形钢结构构件,却似抽象化了的斗棋形象。

其采用现代技术、材料再现古代文明,取之以形,寓之以理,存之以神。

通过以上几项设计手法,挖掘楚文化的内涵,将现代建筑技术、功能空间、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脉巧妙地结合一体,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品味。

2第一轮方案(简称方案1)
根据前期对楚文化建筑的理解,设计者完成了第一轮方案。

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楚文化”。

2.1立面构图
总体布局上,整个站房大楼呈中轴对称布置,中间为突出的大坡顶,然后是倾斜的石材与玻璃墙面,左右两端的望楼又稍稍高起。

候车厅的外墙为配合屋面,一段也往后倾斜,体现出一种强烈向上的趋势,寓意楚建筑的超拔之美。

这种立面的高低起伏和中轴对称的美学特征既符合楚城的构图特点,又满足其作为交通建筑气势恢闳的要求。

2.2“台”的组合
造型外观上最主要的特征是突出了“台”的元素,并且营造了一种“层台”的效果。

高架车道与两层大屋面,前后错落有致,穿插交合在一起。

高架车道下有柱子支撑,可看作一重台;然后是位于站房前部的第一层屋面,形式上与主体中庭屋顶相同,与其构架组成了站房的入口雨棚,形成了一个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既体现出空灵通透的特征,又起到了防止西晒的作用,与整个建筑造型浑然一体,成为二重台;第二层屋面覆盖中庭,并与第一层屋面咬合,打断了其向室内延伸的趋势,成为整个建筑的制高点,并且形成了交通建筑的室内大空间,此乃三重台。

这种组合方式交融自然和谐,并给人以层层跌落的感觉,不由想起楚国“层台累榭”的建筑形式。

2.3屋顶型制
中庭大厅的两层大屋顶,虽然也采用了坡屋顶,但与通常所见的中国古建筑坡屋顶不尽相同。

其采用了汉代的坡顶形制,屋面四面倾斜,顶上不是收成_二条屋脊线,而是形成一个面。

汉代文化本是由楚文化发展而来继而形成一个体系,采用汉代屋顶形制不仅代表了楚文化背景,并且也符合武昌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

至于四角望楼的屋顶,则吸收了汉阙的理念,其具象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2.4“楚文化”形式语言
在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运用了许多历史符号语言,尤其是对楚城城门的隐喻。

楚城城门一般由城墙、水门、陆门、望楼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水门通过船只,陆门则供人车通行,这是楚国城门特有的营建方式。

站房大楼中间主入口好比陆门,稍旁的大玻璃窗有如水门,倾斜的墙面象征楚城高墙,两端的辅助用房结合功能做成双阙望楼形式,无一不在昭示楚城门的种种特征。

另外,雨廊用柱子支撑,采用了干阑的原型,再加上白色的围栏,颇有“轩”的意味。

至于屋顶上的凤纹饰样则明显体现了楚文化崇凤尊凤的习俗。

2.5装饰与色彩
色彩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楚建筑古朴自然的特点,整个建筑定位于偏灰的暖色调。

材质与构造上则采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来表现楚建筑的风格造型。

“台”形的屋面采用整块的透明玻璃,并用黑色金属窗框分成竖向长方形窗格,轻盈通透,体现了空灵之美;雨廊构架则使用深色的混凝土石材,厚重敦实;两者穿插交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候车厅墙面采用了浅色的石材,并被用玻璃窗和深色的构架线条分割成一块块的“块”面。

高架车道的柱与围栏是白色的汉白玉、“阙”的屋顶用了少量的青色小瓦⋯⋯整个色彩和材质运用,使历史形式与现代技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大厅室内的墙壁上做一些有关“楚文化”的壁画、广告、书法等,在进出站通道中设置电视播放反映“楚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和艺术片等,创造一种使旅客感觉是在空间和时间中漫游的气氛。

在出站口,设计了一个“楚韵”广场,更体现了武昌的文化特色。

文化广场以楚文化艺术作为主题,表现其“清新、空灵、浪漫而超拔”的个性特色,使人感受楚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入口广场铺地图案以抽象的“编钟”式样为母题,配以凤鼓、宝鼎、编钟等楚文化艺术品雕塑群引发人们的千古悠思。

3 原型的确定
方案l完成之后,应铁道部和武汉市政府的要求,设计者征求了高介华、张良皋先生的意见。

两位先生对“楚文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依此形成最终方案定稿的依据。

3.1 “高台”原型
文献记载,古代台为高筑,以挺拔可以临下。

历代楚王,多好筑台。

春战时期,高台在楚。

今南郢遗址中,殿台遗迹可数者有数十处。

其中代表楚国高台建筑艺术最高成就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建筑,乃是章华台。

《渚宫旧事》载:“初,(成)王登台临后宫,宫人皆仰视。

”足见其高。

台榭本为高筑,还与山争高,必居其上,可见楚人尚超拔之美。

李白亦有诗云:“屈平辞赋垂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可见楚宫室建筑巍然峻高,傲岸挺拔,体现了楚人强烈向上的生命活力。

至于楚建筑高台形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受其地理环境所影响。

楚地大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多在1 500~2 000mm 左右,地面潮湿,地下水位高,再加上长江及其支流常年水患,促成了高台建筑的延续发展,其与干阑式建筑相结合,成为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型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方建筑中“高台筑屋”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楚地则因水网密布、湖泊繁多的地域特点,使“高台筑屋”直到今天还占有重要的位置,武汉地区宋代建筑的琴台、禹稷行宫、明代创建的晴
川阁便是实例。

这种建筑形式是高楼建筑的先河,对秦汉以后的高楼建筑有着重要影响。

3.2从出土的艺术品中找寻灵感
方案l完成之后,应铁道部和武汉市政府的要求,设计者征求了高介华、张良皋先生的意见。

两位先生确定了楚建筑的“高台”原型之后,专家还建议,继续从楚艺术品中找寻灵感。

许多楚艺术品就采用基本几何形体的造型方式,如镇墓兽的方形底座厚重、稳实,与楚建筑的“高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楚艺术品除了造型方面,纹饰和色彩等特征也值得借鉴。

在楚艺术品中,不论是青铜器、漆器等器物,还是丝织品与绘画,都运用了大量的纹饰符号。

楚式纹饰主要有几何纹、龙凤纹、植物纹、人物纹或以此为基础抽象而来的各种纹样。

楚人采用大量的纹饰,来源于他们早期的原始图腾崇拜意识。

如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龙风纹绦,纹样由三个菱形连接组成,菱形内分别填以对龙、对凤,在菱形的空隙间则填以细小的几何纹。

至于楚艺术色彩的特征,楚漆器上的彩绘较有代表性。

楚漆器大都色彩绚丽,但红、黑二色为其主色调。

为了追求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格调,楚人出色将众多饱和的暖色调和在一起,并注重了色彩的整体统一。

在瑰丽异常的纹饰图案中,朱漆的花纹是鲜亮明快的主旋律,有时还采用红、黑互为底色的色彩构成(图21)。

3.3“楚文化”的建筑意境
楚人的建筑意境强调整体、大块面的感觉。

楚建筑中的台筑,常常是以整个宇宙空间为背景。

楚人往往采用大的、整体的块面,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

楚之强台“南望料山,以临彷徨,左江右淮。

”当人们登此,一种寥廓的宇宙意识顿时在胸中奔涌,这正是老子所谓“大象无形”的苍穹意识。

4第二轮方案(简称方案2)
方案2在整体上保持了方案l中轴对称的构图布局,更加强调楚式高台建筑的特征。

方案从高台原型人手,将站房设计成叠台形,站房大楼和站台雨棚外形都呈四方形棱台,有如楚艺术品中的梯形方座,也容易令人联想到楚国台式建筑。

并且结合现代铁路站房的特点,塑造出一个稳重而又有气势的空间形象来o
立面上看,整个建筑“台”的组合形式依然给人层层跌落的感觉,较之方案1,三重台的型制更突出、更完整。

在这里,高架车道可以看成是重台下的一个构图部分,即“轩”。

支撑其的柱子和大部分围栏的材质改用与雨廊构架和一层墙面相同的灰色石材,只有笼罩在雨廊
之下的那部分围栏用白色材质。

这样更体现了楚文化整体的建筑意境,并突出了中间那一段“层轩”的效果。

一重台则是高架车道的雨棚和构架以及整个主体建筑的一层,甚至可以算上站台雨棚的一层。

依此看来,二重台则包含了主体建筑的二层和站台雨棚的二层。

方案2中,建筑的一、二层实墙面的材质、色彩不再相同,一层采用的是与雨廊构架相同的灰色石材,二层则采用白色混凝土墙面,这样使得一重台和二重台的界限更加明显。

三重台则是中庭屋面与构架,是整个建筑的制高点。

可以看到,高架车道雨棚屋面的高度大大降低,降到了三重台构架之下,直接延伸与建筑二层玻璃墙面相交,这样就更加突出三重台屋顶的峻高,体现超拔之美。

而且在功能上,三重台的崇高也满足了交通建筑室内中庭大空间的要求。

站房主体建筑“三重台”的构图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材质与色调也更为统一。

这种建筑形象的形成,不是对历史遗存的粗浅复制,更不是对新技术的一味追求,而是延续了历史文脉和凝聚了地方特色的自觉产物。

从总平面上看“台”的组合形式,则会发现三重台的构筑是在向中间汇聚,不断累积的一个过程。

每一重“台”仿佛是从它下面的建筑中生长出来一般,层层堆积起来,具有楚艺术品雕塑般的美感。

在其它历史符号语言的运用方面,方案2采用了更为抽象的手段。

两层“台”的坡屋顶形式不再是具象的汉代屋顶型制,而仅仅只是梯形棱台的几何体。

方案1中十分具象的汉阙望楼形式也经过了弱化,用立方盒子取而代之。

屋顶正立面上的凤纹式样也取消了,转而在细部装饰方面反映楚文化的特征,比如在玻璃的窗格上采用一些楚式的分隔形式符号。

结语
在武昌火车站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楚文化特点的分析、提炼和升华,并不断的论证,终于确定了楚文化建筑的“高台”原型。

这种对楚文化建筑的探寻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形式,而是寻找到了其“源”,并结合建筑功能类型、现代技术与材料等综合性因素,最终确定原型。

这种灵活的综合论证的方法,在追求地域性建筑特色、体现丰富性文化内涵和高科技时代精神的今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楚建筑特色
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1、干阑楼阁
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

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融入自然
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

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是天地的一部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

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

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

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筑小城,周十里。

陵门三。

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

”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

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

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

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

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

3、独特构件
建筑风格上,楚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

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

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

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

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