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中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中的名词解释
1 .稳态导热:发生在稳态温度场内的导热过程称为稳态导热。

(或: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称为稳态导热。


2 .稳态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

(或温度场不随时间
变化。


3 .热对流:依靠流体各部分之间的宏观运行,把热量由一处带到另一处的
热传递现测温度均为肋基温度的理想散热量之比。


4. 传热过程:热量由固体壁面一侧的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递给另一侧冷流体的过程
5 .肋壁总效率:肋侧表面总的实际散热量与肋壁
21. 换热器的效能(有效度):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量与最大可能传热量之比。

或 1 -
22. 大容器沸腾:高于液体饱和温度的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23. 准稳态导热:物体内各点温升速度不变的导热过程。

24. 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

25. 复合换热: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同时存在的综合热传递过程。

一、名词解释
1. 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 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 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 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 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

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

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 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 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 • K)。

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 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
热量,单位为W/(m2 • K)。

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 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 • K)。

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

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 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第二章热传导
一、名词解释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

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 •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 / m的温度
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

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 •保温(隔热)材料:入w 0.12W/(m • 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C时)的材料。

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第三章对流传热
一、名词解释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3.定性温度:确定换热过程中流体物性的温度。

4.特征尺度:对于对流传热起决定作用的几何尺寸。

5. 相似准则(如Nu,Re,Pr,Gr,Ra):由几个变量组成的无量纲的组合量。

6.强迫对流传热:由于机械(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

7. 自然对流传热: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密度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

8.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传热面上边界层的形成和发展不受周围物体的干扰时的自然对流传热。

9. 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不能润湿壁面(9 >90?)时,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许多液滴,而不形成连续的液膜。

10. 膜状凝结:当液体能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和壁面的润湿角(液体与壁面交界处的切面经液体到壁面的交角)9 <90?,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一层完整的液膜。

11. 核态沸腾:在加热面上产生汽泡,换热温差小,且产生汽泡的速度小于汽泡脱离加热表面的速度,汽泡的剧烈扰动使表面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加。

12. 膜态沸腾:在加热表面上形成稳定的汽膜层,相变过程不是发生在壁面上,而是汽液界面上,但由于蒸汽的导热系数远小于液体的导热系数,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大大下降。

第四章辐射传热一、名词解释1.热辐射: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改变,而将部分内能转换成电磁波的能量发射出去的过程。

2.吸收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被物体所吸收的比例。

3.反射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被物体表面所反射的比例。

4.穿透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穿透物体的比例。

5•黑体:吸收比a = 1的物体。

6 •白体:反射比p =1的物体(漫射表面)
7 •透明体:透射比T = 1的物体8.灰体: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理想物体。

9.黑度: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力的比值,即物体发射能力接近黑体的程度。

10.辐射力:单位时间内物体的单位辐射面积向外界(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

11 .漫反射表面:如果不论外界辐射是以一束射线沿某一方向投入还是从整个半球空间均匀投入,物体表面在半球空间范围内各方向上都有均匀的反射辐射度Lr,则
该表面称为漫反射表面。

12.角系数:从表面1发出的辐射能直接落到表面2上的百分数。

13.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离开的总辐射能,即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之和。

14.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总辐射能。

15•定向辐射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可见辐射面积在某一方向p的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总辐射能(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称为在该方向的定向辐射度。

16.漫射表面:如该表面既是漫发射表面,又是漫反射表面,则该表面称为漫射表面。

17.定向辐射力:单位辐射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辐射能。

18.表面辐射热阻:由表面的辐射特性所引起的热阻。

19.遮热板:在两个辐射传热表面之间插入一块或多块薄板以削弱辐射传热。

20.重辐射面:辐射传热系统中表面温度未定而净辐射传热量为零的表面。

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
一、名词解释
1.传热过程:热量从高温流体通过壁面传向低温流体的总过程.
2.复合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同时存在的传热过程.
3.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
4.肋化系数: 肋侧表面面积与光壁侧表面积之比.
5.顺流: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同
6.逆流: 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反
7.效能:换热器实际传热的热流量与最大可能传热的热流量之比.
8•传热单元数:传热温差为1K时的热流量与热容量小的流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流量之比.它反映了换热器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个换热器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9.临界热绝缘直径:对应于最小总热阻(或最大传热量)的保温层外径.] 工程热力学
名词解释
比热容:1kg无知温度升高1K所需热量。

又称质量热容。

熵增原理:ds孤立系>=0,孤立系统的熵可以增大,或保持不变,不可能减少。

混合气体折合气体常数:(工程上常把混合气体看作某种假想的单质气体,该假想单质气体的气体常数称为“折合气体常数” 。

)假拟单一气体的摩尔质量和气体常数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和平均气体常数,实质上为折合量,故也称为折合摩尔气体质量和折合气体常数。

热力系统:被认为分割出来座位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平衡状态:一个热力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重力场除外),如果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则该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准平衡过程:弱过程进行得相对缓慢,工质在平衡被破坏后自动回复平衡所需的时间,即弛豫时间又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这样的过程叫做准平衡过程。

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变化,又回复到初态的全部循环过程。

总能:内部储存能和外部储存能的总和。

(热力学能与宏观运动能及位能得总和。


推动功:开口系统与外界之间因为工质流动而传递的机械功。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推动功等于pv。

流动功:出口和进口推动功之差便是流动功;维持开系流动,工质所作的功。

边界:与系统发生质能交换的物体统称。

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称为工质。

热质:与工质进行热交换的物质系统和热源。

闭口系:一个热力系统如果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质量交换。

开口系:既有质,又有能。

孤立系:无质也无能。

绝热:无热交换。

强度量:压力和温度这两个参数(与系统质量多少无关)。

广延量:体积,热力学能,焓和熵等与系统质量成正比,具可加性。

状态参数:定量描述热力系在平衡条件下的热力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可逆过程:能够反向进行并完全恢复原来状态而不对外界造成任何影响的热力过程。

简答题
1. 焓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概念:焓=热力学能+推动功
物理意义:u 是工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pv 则是随工质流动而转移的能量,因此焓代表工质流入(出)开口系时传递的能量。

2. 熵增过程是否都是自发;可逆过程的熵变是否一定等于零。

1)不一定,因为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熵可能增加,绝热时熵也可能不变,如不可逆放热过程时熵有可能不变。

另外熵增过程也可能是非自发性的,非自发过程需要补偿过程,其总的效果是系统总体能质的降低,总体上的不可逆。

只有系统的总熵增加过程才能自发进行,只是系统中某一部分熵增加而系统的总熵减少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2)不一定。

熵变dertaS=Sf B +Sg。

可逆过程熵变dertaS= i SQ/T。

非孤立系中过程可吸热,放热或绝热,所以Q可大于、小于、等于0,故dertaS可大于、小于、等于0. 孤立系的可逆过程dertaS=0.
3.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一部分热量能转化为有用功,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在定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化为有用功,两个说法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不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的说法指出,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不留下任何变化的循环发动机。

实质是说热变功必须有补充条件,这里把吸收的热变成膨胀功,气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压力降低,比容变大了。

——这就是补充条件。

6. 可逆过程和准平衡过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逆过程=准平衡过程+无耗散效应)区别:准静态过程:工质内部平衡过程,外部可以不平衡。

可逆过程:工质内部,工质与外界处于平衡状态,且无摩擦。

可逆过程必然是准静态过程,而准静态过程却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或者说:可逆的一个条件是准静态过程;另一个条件是“无耗散效应” 。

可逆过程的实质:过程中能量号损=0,理论上有热变功应为最大,而在需功过程中,输入功为最小。

相反,不可逆总是降低工程的效率。

准静态及可逆过程均可以在坐标图中表示和分析。

联系:可逆过程必然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只是可逆过程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