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紫薇学号7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
1颐和园植被概述
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
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

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买卖街。

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

谐趣园仿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

沿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
水乡的景致。

“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

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

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1.2颐和园植被现状
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颐和园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尽力恢复清漪园时的植物群落景观,并引进、培育新的植物品种,形成颐和园现在的植物群落布局,即:万寿山的前山种植以柏树为主,间植松树为主;后山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间植枫,槲,栾,槐,桃,杏等落叶树和花灌木。

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湖两大部分,园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

生活居住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湖、后山、后湖为
主,是全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各个区域的植物配置各有特色,现分成建筑周围、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个部分分别说明。

2.1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
颐和园的建筑群主要分布在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宫门一带的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和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另一处是位于万寿山南侧中轴线上的以排云殿、德辉殿和佛香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和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

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因此象征长寿永固的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等常绿树种在建筑周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仁寿堂前对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前也分别有翠柏,桧柏和白皮松对植。

在常绿树的基调形成之后,各院落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用了不同的乔木和花灌木,例如在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两旁各种植三棵重瓣粉海棠,三棵玉兰,取“玉堂富贵”之意;在宜芸馆前对植了两棵梧桐,暗喻“凤栖梧桐”的思想等。

除了这两大建筑群外,颐和园的长廊也是一大主要看点。

长廊两侧的植物配置以柏为主,在两旁分别沿廊种植三排柏树。

蜿蜒的长廊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更加突显了廊本身的精巧和秀丽。

湖沿岸的建筑前的植物大多配置工整,多用对植或列植的方式。

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大量使用,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景观。

2.2前山前湖区的植物景观
万寿山的前山以体现旷远开阔的景观为目的,它的植物景观着重突出气势与神韵。

作为颐和园景观布局的重点,万寿山以常青的松柏统一了整个山体,不但取“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喻意,而且在色彩对比关系上也颇具科学性,古松柏暗绿的色调在亮度上处于中性偏暗的层面,对人体刺激极小,具有阴柔温顺的性格美,与烟霞雾霭中的山峦呈明暗虚实的对比,增加了景深,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在青松翠柏形成的绿色的海洋中也掩映着其他一些落叶树种,象槐、桑、楸树、元宝枫、栾树、紫薇、丁香、连翘、榆叶梅、金银木等。

这些植物的点缀,使颐和园的前山增添了季相变化的美,也为整座园林增添了生机和灵气。

在颐和园的前山,还分布着一些盆栽和地栽的珍贵园林植物。

这种植物应用方式从清代建园开始一直被延续下来,反映了清代较高的园艺水平。

湖是颐和园面积最大的一块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湖中,有景色秀丽的知春亭,有气势雄伟的十七孔桥连接着南湖岛和东堤的廓如亭,更有如玉带般漂浮在湖面上的西堤。

向西望去,绵延的玉泉山和矗立山顶的玉峰塔把游人的视线延伸得无限辽远,这便是中国园林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之一的借景。

在立意上,知春亭是以春景为主,表达冰雪消融之后,春归之意,要求最先感受春意,最先传达春的信息。

因此,在植物造景上以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柳为主,沿岛种植旱柳、绦柳十余株,桥头点缀三五
株碧桃,岸旁自然散落几组山石,再配一丛紫藤,植物种类简洁精要,很好的表达出了“知春”的主题。

南湖岛是湖三大岛之一,也是颐和园主要观景点之一。

岛上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主,林中夹杂山桃、合欢、小叶朴、丁香、地锦等花木。

远远望去,南湖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进入岛中,四时花木更替的季相景观又会展现出来,植物运用非常成功。

湖西部,有一条绿色的游廊,这便是颐和园的西堤。

为了打破堤岸的平直,在堤上分设了六座形态和质地各相同的桥,六座桥都以浓郁的柳林为背景,更衬出桥身的美丽。

其中以桥拱高而薄,形似月洞的玉带桥最为著名。

堤上遍植桃柳,将空间巧妙地进行了划分,拓展了湖的边界。

其优美、流动的线条和韵律,勾勒出了湖的秀丽风光。

春来一线的桃红柳绿,掩映于烟波浩淼的湖中,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江南水乡清幽的情趣。

2.3后山湖区的植物景观
后山的植物配置主要模拟自然界针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针叶树种有油松、侧柏和桧柏;阔叶落叶树种有榆、桑、小叶、毛白、绦柳、臭椿、元宝枫、栾树、槲树、构树、国槐、刺槐、白蜡、丝棉木、丁香、金银木、扁担杆、榆叶梅、迎春、砂地柏、山桃、连翘、地锦、五叶地锦等,林下有地黄、抱茎苦卖菜、二月兰、紫花地丁、打碗花、土麦冬、蒲公英、牵牛、早熟禾属、羊胡子草(等三十余种草本,形成与前山对比明显,季象变化突出的山林景观,亭台楼阁巧妙的掩映
于树林中,宛若天然,不落斧凿。

后山的主路为连翘路和丁香路,植物配置主要以连翘和丁香为主,再以浓绿的油松和高大的落叶阔叶树为背景,春季呈现璀璨的花径,夏季浓荫避日,秋叶色彩斑斓。

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体量庞大,布局严整,华丽璀璨,其周围的植物配置十分巧妙:通过密植500多株松柏类常绿树,形成满山苍翠的景观,把藏式建筑的氛围渲染和烘托出来。

颐和园的后湖位于万寿山后山北麓,全长 1000多米,后湖在空间和尺度上都与前湖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幽静、宜人。

后湖临水的岸边多用旱柳、绦柳、元宝枫、小叶朴、栾树、榆树等耐水湿的种类,也有山桃、合欢、连翘等观花树种点缀其中,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岸边山石斑驳、自然地生长着构树、旱柳、白蜡、元宝枫的小苗、绦柳、荆条等,绿树成荫,极富山林野趣。

水中依稀可见金鱼藻、湿柳藓、湖柳等多种水草。

街是位于后湖中段一处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景点,湖面曲折蜿蜒,时狭时阔,似有迂回无尽之感。

两岸大部分是以富有江南风情的竹子形成的背景,其上种植毛白、刺槐、油松、栾树等乔木,形成较为郁闭的空间,增加了景深。

3颐和园植物造景的原则
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以乔木为骨架,以灌木为皮肉,以花卉为
装饰,以草坪和地被为基调和背景色。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上非常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满足植物在生态环境适应上的统一,又注意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还巧妙地利用植物景观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政治涵的意境表达出来。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中遵循了如下原则:
1.考虑环境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关系
2.建造植物群落,多种植物搭配,展现色彩季相变化
3.追求植物造景的艺术美,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
4.注重植物配置与建筑主体的结合,追求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统一
4总结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颐和园志,中国林业
2慧兰颐和园湖水生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国园林3中国树木志
4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现代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