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39e32346767f5acfa1c7cdf8.png)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作者:Sinner人们总是凭借着语言与符号的创造与运作,不断地进行文化的生产与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动了符号的进一步差异化与层次化。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体系的批判,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对于语言与符号的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基本上就是各种符号的不断重建与解构的过程;我们必须置于后现代主义的脉络来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后现代主义符号游戏与话语结构的理论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号批判理论,拉康的研究方向结合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拓朴学与人类学,不但启发了Foucault 等人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思路。
法国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总结了社会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象」、「象征」与「现实」构成了人们生活世界的三个动力因素,而这三者又各自成双地相互扭结成三个轴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
拉康早从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中,便创造性地把对于人的精神分析与语言的运用链接了起来,而他在三六年发表的《论镜像阶段》标志着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他的学说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学运动的分裂,因为拉康所探讨的「我」已经不是佛洛伊德与传统意义上的「我」或「主体」,而是同语言及其潜意识结构基础相关的新概念,我们可以说,拉康学说的精华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或者说,「潜意识就是被内在地结构化的一种语言」。
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先不谈那么多,笔者只简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论述「镜像阶段(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是婴儿生活史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这是每个人自我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象的、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与被误认了的对象。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0e2a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2.png)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名词概念给我们研究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涉及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反映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以及它对于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影响。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形成始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在此期间,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环境有所不同,并通过视觉上的反射来认识自己。
他们通过镜子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能够将这个形象与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相联系。
这种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反射。
拉康将这个反射现象称之为“镜像名词”。
在镜像名词的过程中,婴儿认识到自己和镜子中的形象是一致的。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和镜子中的形象来塑造的。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并且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反映性时,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感。
拉康认为,通过镜像名词的过程,婴儿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然而,拉康也指出,镜像名词并非完全正面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也可能由于无法达到理想的形象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并试图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的障碍,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不仅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影响。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这些观察和评价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通过理解镜像名词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他人的反馈对于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10.3-镜像阶段理论
![10.3-镜像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44143131b765ce05081498.png)
镜像阶段理论(the Theory of 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结构心理分析学的出发点,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其演讲稿《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中,拉康对镜像阶段作了详细的阐述:镜像阶段发生在6~18个月的婴儿生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达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
起初,婴儿还不能区分自己的镜像与他人他物的镜像;后来,区别了自己的镜像与自己;最后,知道了自己的镜像是自己的形象,并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别物是有区别和联系的。
婴儿的这种喜悦的反应,是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这个镜中映像给了他全面的映像,使他能把昔日破碎的断片连缀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取得自我认证。
所以,婴儿这种想象控制能力的获取是以成像认同为基础的。
以镜像认同为基础,婴儿就逐渐变成有情感和观念的人了。
镜像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认同”,本质上都是一种“误认”。
虽然婴儿与镜中的形象达成了关联乃至合一,但是镜中之像毕竟只是虚幻之像而非人,因此,这种对镜像的认同,本质上都是误认。
镜像理论对文学阅读和电影解读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de298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7.png)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影像无处不在。
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之外,这些媒介影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镜像理论为我们解读媒介影像的象征和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其基本原理雅克·拉康认为,儿童在初期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大致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之间)通过自视镜中看到的自己的镜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将其作为自我的标志。
而在此过程中,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镜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观看的幻见”,即镜子给予婴儿的幻觉,它强调了身份和认同的主观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镜像阶段,婴儿认为自己与镜中的形象是一致的,从而认同并接纳了自己。
拉康认为,这种幻觉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并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1. 构建观众的自我认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塑造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的境地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过程类似于镜像阶段中婴儿将自身与镜中形象视为同一的认同过程。
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交互,从而映射出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
2. 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媒介影像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故事线和视觉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解码和理解,不仅能够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众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中看到自己的“镜像”。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及对电影的解读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及对电影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b323339ddccda38376baf6f.png)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及对电影的解读作者:宋娥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中心环节,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对于个人主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而作为人类社会缩影的电影能让观众通过影像式的阅览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暗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我、确认自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镜像;他者;主体;异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49—02一、浅析拉康镜像理论人很久以来就已经消失了并且不停的消失。
——福科在医院的产房里,一位母亲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周围站着一群人,包括婴儿的父亲和其它的亲朋好友。
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有人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孩子长大一定有钱。
”有人接着说:“我们的家里要出个名牌大学生,孩子长大一定要读名牌大学。
”又有人说:“我们这里的人还没出过国,孩子长大要出国留学工作。
”再有人说:“我们家里总被人欺负,孩子长大后要做大官,光宗耀祖。
”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安静的熟睡着,他当然不知道众人说的是他,给他规划着未来。
这个场景其实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用拉康的眼睛可能发现一些我们从前看不到的东西。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后发表的颠覆性观点。
“镜像阶段”概念来自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通过对动物和婴儿对镜像的反应,确定其自我意识发生的时间。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当婴儿还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他并没有认出镜中的影像是谁,他还不能区分自己与镜像、他人与他人镜像以及自己与外界的其他对象。
但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婴儿认识到镜中自己的影像,比如自己伸手,镜像也伸手,婴儿发现镜中的影像会按照他得动作作出反应。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6779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b.png)
拉康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镜子之中存在着真实的自我。
而当镜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与本人的差距过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逐渐增大,此时我们便能从镜子中看到那个不属于真实的自我。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启发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他开始探索他所称的镜子中的“他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面对和观察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标准的制约,都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等与众不同。
另外,人还是在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其身心、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但是镜像理论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把镜子中的“他者”视作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将它清晰的再现,只是模糊地显现,这种假定就失去了客观事物应有的科学性。
所以镜像理论强调的只是自我意识对象的模糊性,因为自我是一个未完成的形象,在本质上不具有完整性。
它只是通过对自我这种形象的折射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镜像理论主张,对“自我”这种镜中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分析,把自我当做客体来把握,以此获得新的自我意识。
当然,镜像理论又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要求人们用实证的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自我”,这也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比如,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和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就连真正的自我也不太清楚。
镜像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能否确认自我的存在。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我本身也许就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先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受到主客观诸多条件的制约。
人类的每一种思想、信念、情感、观点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旦离开了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也需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以此来评价我们所谓的自我,这就给我们的自我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c0a9acf524ccbff12184e6.png)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一.拉康其人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
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
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
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
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
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
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及意义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c1113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8.png)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是比利时心理学家布兰德(Éric,1905 - 1980)在1938年创立的一种理论,它详细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
此理论基于共情和分裂认同,以及儿童早期的同理映射能力。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被认为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它提供了架设人际关系的基础,从而促成正常的社会、情感和行为发展。
此理论当中强调的概念有自尊意识的建立、社会及学习性的行为的发展、情感的控制及自我推理能力和求知欲的增强。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按照一定的年龄档次,确定了一系列年龄特有的表现。
在出生至两岁之前,家长耐心地陪伴、满足婴儿的需要,并以善意、安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它,可以为其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2至4岁之间,儿童正处于模仿期,根据他们所见到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来探索与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行动与决策,对当前的表现情况有明确的理解和积极的认可。
在4至7岁之间,儿童开始获得更深层次的自尊,通过反思方式来体会自我,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等等。
在7至12岁期间,儿童开始理解社会的规则,并逐渐增强自己的思考、决断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在12至18岁之间,儿童将子我认同强化到更深层次,探索社会问题、精神修养和未来目标,并将这些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为家长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步骤去理解和指导孩子。
它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时段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他们如何从中结合恰当的表扬和责备,来打造孩子新陈代谢无缝、充满温暖而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安全而健康的成长。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https://img.taocdn.com/s3/m/8d88295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e.png)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指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
在拉康看来,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
最初的镜像其实就是个想象中的他者,婴儿正是通过这个外在的他者建立自我意识,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人也始终无法脱离如镜像一样的来自他者的注视与影响。
正如小说中道林的成长之路就是众多他者的欲望投射之路,道林的“我”之形式的获得都源自他人的形式。
小说中道林这个人物最初始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真正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拥有令所有见过他的人为之倾倒的美貌,却不自知。
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对自己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他需要借助他者对他的评价等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成长。
但在小说中,道林作为主体将他者看作是自己,其本质逐渐被虚幻的理想形象所遮蔽,走上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人生。
在画家巴西尔那看到美妙绝伦的画像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美,对画像中的自己产生认同,而后又在巴西尔和亨利爵士的影响下,他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美丽,让画像代替他老去。
而实际上这个愿望实现了,在他一次次的欲望放纵,行为败坏中他始终保持着青春美貌,但画像却变得狰狞恐怖。
那个画像中的人才是他真正心灵的体现。
道林从一个纯真的少年在周围镜像的不断影响下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成为了出卖灵魂换取青春美貌的魔鬼。
在他的人格塑造中,对他施加影响的镜像不仅是画像,还有画家巴西尔,亨利爵士,演员西比尔等等。
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亨利伯爵不断引诱道林,放大他心中的欲望。
巴西尔则不断地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理性和良知,保持最完美的状态。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精品文档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c325f783c1ec5da50e27063.png)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与弗洛伊德探索人性的真实性不同,拉康更加关注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
拉康认为,儿童在经历过“镜像阶段”之后,一个真实的自我从此便不再存在,人类本身其实只是一个被“他者”侵占和控制的傀儡。
1936年7月31日,拉康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镜像理论。
在1949年苏黎世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他又发表了题为《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的论文。
拉康认为,弗洛伊德所讲的“本我”其实并不存在,那个真实的本我在经历过“镜像阶段”的误认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拉康认为。
婴儿刚刚出世的时候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属于无物无我、混沌一团的“前镜像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
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
婴儿成长期的第6至18个月为“镜像阶段”,在这期间,随着在镜子面前肢体动作的增加,婴儿开始将镜像与自身联系起来,看到了自己的统一影像。
逐渐发现自己的肢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于是将这镜中的图景误认为是自己。
正是在与“镜像”的不断比照中。
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开始真正的成人过程。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中更为通俗地讲述了镜像阶段的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
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整体认识,把自己想象成支离破碎的整体,当他看到镜中那个影像时,是把镜像中的物体指认为“他人”。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婴儿在看到别的孩子跌倒或被人打时自己会嚎啕大哭,因为婴儿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概念仍是混沌一团的。
然而在第二个阶段,由于母亲或者其他家人同时和婴儿出现在镜前,不断教他正确辨认身边的事物。
逐渐使婴儿能够将自己作为主体从众多的“他者”中分离出来,婴儿惊喜地发现那就是“我”,从而产生了对自我镜像的终身迷恋。
这也就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而是幻象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_拉康镜像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a7a3d9d1a37f111f1855b3f.png)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
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
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 Stage)思想的论文。
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
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
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
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
“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
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
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8a2447e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8.png)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拉康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镜像理论对自我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自我的建构过程,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关键词联想的方式,对自我建构与镜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围绕镜像意识、镜像人物和镜像时间等方面展开。
镜像意识指的是个体通过镜子中的影像来认识自己,确立自我形象。
镜像人物则是指个体在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异化的形象。
而镜像时间则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认为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通过镜像意识来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等。
然而,由于镜像人物的异化作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的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来重新认识自己,以获得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
自我的建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方面。
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自我认知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和自身行动的认识;而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自拍、修图等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形象,并以此为媒介与他人交流。
这种自我建构的方式不仅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顺畅。
在进行关键词联想时,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玉樽中带些酸楚”。
这句话描绘了贾宝玉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
他感受到自己身处繁华的金玉之中,却也感受到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这恰好反映了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个体通过镜像认识自己,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被扭曲和异化的。
正如贾宝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自我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社会。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一)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一)](https://img.taocdn.com/s3/m/5ff490d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1.png)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最初以论⽂的⽅式在1936年举⾏的第⼗届国际精神分析⼤会上发⾔,但其论⽂《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在1949年苏黎世举⾏的第⼗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才正式⽽成。
要理解镜像阶段理论要先了解两个病例,第⼀个病例是1932年,他完成的学位论⽂《论妄想型精神病与⼈格的关系》,这个病例是他亲⾃负责的⼀个长达⼀年半的埃梅的个案。
拉康以精神病原因造成器质性病变作为研究的前提,探求⼈格内部的⼼理因素的理解。
但此时他还只是有些偏向精神分析⽽已。
第⼆个病例是发⽣在1933年法国的⼀个杀⼈惨案。
帮佣的两姐妹残忍的杀害了⼥主⼈和其⼥⼉,拉康没有亲⾃诊治过这两姐妹,⽽是根据《巴黎黄昏》杂志等的公审记录来进⾏分析的,其论⽂为《妄想症犯罪动机--帕品姐妹的犯罪》来讨论妄想犯罪。
这两个病例以⽐较典型的形式将镜像本⾝的意义呈现给了我们。
拉康在这两个病例中特别注意--“我”⾃⾝的形成和镜像的关系,镜像是如何成为⾃我形象的?埃梅由于与镜像的他者的认同,在他者的形象中体验了⾃⼰,⾛上了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
她认同的理想形象虽然给予她肯定的感情和统⼀性,但由于与之认同,反⽽受它⽀配,并不适当的剥夺了她想要成为⾃⾝主⼈的权利,它映在埃梅眼中的就是认同的他者造成的对她⾃⾝主⼈性的掠夺。
埃梅在认同他者时缺乏把这⼀形象内在化并使其与⾃⼰紧密相连,成为⾃⾝核⼼的印记。
拉康谈到为了把⼈结构为⼈,⽆论如何我们是需要他⼈的介⼊的,即有对他者的仿效,对他⼈的认同。
没有他⼈的介⼊,⾃⼰就不能成为⾃⼰,但是将⾃⼰委⾝于外部形象势必会导致⾃我疏离,⾃⼰的主⼈性会有⼀个与他者争夺的过程。
再者,⼈因为受到理想的镜像的迷惑,为镜像所束缚,视野狭窄,就会像俄狄浦斯⼀样背负者迷失真相的宿命。
埃梅病例可以说是浓缩了拉康以后的思想的病例。
“我”是什么呢?“我”就是把他者当作⾃⼰来⽣存,因⽽被拉⼊⼀个更⼤的难题中⽽苦恼的⼈。
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24e2d0b9d528ea81c779c6.png)
拉康的镜像理论作者:黄橙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文章通过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构建一、拉康的镜像理论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在当时的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从他观察婴儿在镜子面前的表现开始建立起来的。
一个尚不能行走的婴儿“却会在一阵欢快的动作中力图摆脱支撑他的羁绊,并保持一种稍微前倾的姿态,以便感受镜中形象瞬间留下的印象,”这个镜中的形象就是拉康所说的镜像,拉康认为“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这个概念以一种原始的形式突然产生。
此后,在与他者相认同的相互关系中,我才被客观化;并且也是在此以后,语言才给我恢复了在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功能。
”以上是拉康对其镜像理论的大体表达。
这个镜像形成的大体流程是:主体→自我映像→自我认证。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与自我的认同紧密联系的。
其实,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他说:“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
”自我在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旧的自我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解体,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二、以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楚门总是觉得自己在被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30 年来,他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主角。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08d2c028ea81c758f578a4.png)
第9卷第3期2008年9月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JOU RN AL O F JI AN GSU PO LY T ECHN IC UN IV ERSIT YV ol.9No.3Sep.2008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陈 歆,曹建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
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
《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主体;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H089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8)03-0004-03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方面,尤其是无意识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实现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一次语言革命。
“沿着`符号’的轨迹寻找弗洛伊德的真理,我们是否感到全身温暖,一切都在我们周围燃烧。
”[1]23他的理论对于当代西方的解构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主体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更是拉康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拉康最早于1936年提出,现在看到的论文《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是他为1949年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而准备的,经过理论变迁而形成。
拉康在行文时追求演讲的情境效果,章句之间难以把握,显示了无意识所具备的强大力量,使读者也不敢贸然建立文本的理论框架,只是充分领会以求发挥语言的创造性作用。
“拉康的写作也绝不是在塑造什么典范式的界碑,将拆毁他的任务留给时间、历史或意见,而是在创造它们的同时进行着自我替换、自我解构。
拉康学术思想的来源及镜像理论
![拉康学术思想的来源及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b6601e02020740be1e9bb6.png)
拉康学术思想的来源及镜像理论作者:王大志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5期【摘要】拉康的理论来源分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雅各布逊的隐喻与换喻;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科耶夫的黑格尔。
镜像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在拉康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拉康恢宏庞杂思想的根基,是理解拉康艰涩理论的突破口。
对镜像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他者的认同。
在拉康看来,自我认同即是误认,“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这误认对自我的形成是本源性的,人类终其一生不能改变。
【关键词】拉康;理论来源;镜像理论一、导语理论艰涩,语言隐晦的法国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学家和心理学家,当代法国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
回顾其学术思想发展轨迹,“镜像理论”是其理论起点,对人类“主体”概念的哲学思考是其归宿,“语言,他者”贯穿其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心理社会学理论之后,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虽然拉康一直以“回到弗洛伊德”为口号,实际上他只是借弗洛伊德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
这瓶新酒有明显的几个配方,更为关键的是引入“结构主义语言学”这一新的理论范式----这一新的酿造工艺。
在这一新的酿造工艺和拉康优选的几个配方共同作用下,拉康终于酿成一坛“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新酒。
下面,笔者结合学术前辈的成果,试梳理拉康的几个理论来源并简单勾勒拉康的镜像理论。
二、拉康学术理论来源回顾拉康的理论发展史,他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可归结为“五大配方”,分别是:①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主体结构理论,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
②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结构,被拉康反其道而用之,更强调能指的建构作用。
③雅各布逊的隐喻与换喻。
拉康将雅各布森的隐喻与换喻的划分与弗洛伊德的“凝缩”与“转移”原则相对应,从而揭示了语言交流中的无意识机制。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998048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3.png)
拉康镜像理论镜子是单面的,没有人能够从镜中发现真实的自我。
不管你认为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却只是自己想让你看到的东西,就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虚构了一个不同的“我”。
镜像是真实世界的反射,也是个体存在的表象。
当面对无数“他人”的时候,那些表象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
但在每个镜像的背后,又潜藏着另外一个镜像,与我们平行共存,时刻提醒我们,去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真正的我和“我”背后的镜像是一体两面的。
你在照镜子时照见的是“你”的本相,照不见的是“你”背后的镜像。
自己以为这个“自己”就是理性的、感性的、主动的“我”,其实镜像才是真正的自我。
镜像理论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自己,而是与自己同一的第二自我;他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投射出来的,或者说,他就是自我的镜像。
简言之,“自我”就是镜像,它是同一个人的镜像复制品。
于是,我们在思考别人时,便用“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评价别人时,便用“我”的尺度来衡量他人。
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哲学家索罗最早提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从索罗的哲学来看,“无意义”并非仅指个人,而是泛指所有的事物。
既然“没有意义”,那么一切追求的意义便失去了依托。
然而,“人生是有意义的”却是索罗的逻辑延伸。
即“人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虽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诸多限定和约束,却仍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并在其中彰显自身的意义。
这意义是“属人”意义和“属世”意义的统一。
对于索罗而言,这意义的创造性表达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人,由于有“我”而成为人,正因为“我”在其中,所以“我”的存在及人的本质才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
“我”被凸显出来的同时,亦带动了人性的完整。
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他的社会性。
于是,人的价值的源泉——人性,便通过“我”这一载体而得以充分展现。
“镜像”之后,还有“非镜像”。
此外,镜像是“他”的另一个侧面,只是他内在的另一个镜像。
就好比观看时看到的是他人的外貌,可是真实的自己却往往被忽略了。
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a129c8ce2f0066f53322b6.png)
一
以外部 世界 对 个体 塑 我 的影 像 , 从 拉康 想 法 中 , 主 宰 g己的并 不是 自我 , 我们 想 从 语言 学 和社 会学 的角度上 体 现 的 , 造 自我意 识 为重 心来研 究 主体 的 , 二者 的不 同之处 可 以分 要 找到 自我 , 当我们 找 到 它的时候 , 它并不 是属 于我 们 的 , 第 一个 方面 , 是 产生和 形成 的 自我意 识 , 在这 而 是 一个 独立 的存 在。 【 张 一兵 ,拉 康镜 像理 论 的哲 学本 为两 个 方面 。 个 方面 上 , 二者 从 出发 点 上 就产 生 了根 本 的不 同 , 弗 洛 伊 相 ) 拉康 还 有一 个重 要镜像 理 论 的逻辑 是 由形 象 一意象 一 自我 、 超我 的 结构 , 这里 的我从 一开 始就 不 想 象 为基础 的伪 先行性 论。于是 , 我 不在而他 在 , 他 在 即伪 德构 建 了本我 、 这里 的“ 我” 实质 上 是 由外 部 反 射 回来 的镜 像 , 我 在 。 拉康 之 后 说 的镜 像和 他 人 的影 像 都 具 有 这 种 先行 复 存在 的 , 性。无论 是镜子 中 的我 , 还 是 大家看 到 的我 , 其 实本质 都 是 而 在拉 康 的 镜 像理 论 中体 现 镜 子 阶段 就 是 个 人 悲 剧 的开 他 取 消 了 弗洛伊 德 的 自我 意识 的观 点 , 将 所 有 的 自我 以某 种形 象 出现 的他 者 的模 糊 意象 , 拉康 说 : “ 主体 历 史在 始 , 就 是 对外 面事 物和 发展 中 多多 少少 的典 型理 想 中所 认 同 的 想 法代 表 了最 纯 概括 为 一个理 想 中 的我 。第 二个 方面 , 在 这个 方面上 拉康 放弃 了弗 洛伊 德 以 g我 真 的心理 现 象 , 因为 它们从 本质 上体 现 出 了意 象 的功 能” 。 对 别人 的态度 。 存在 为前 提 和基 础, 而取 消 了 自我 的拉康 则是 将 这种 自我 最后, 拉 康 与其 镜 像理 论 当 中表 明 : 笛 卡 尔式 的主 体 不 完 全 能决 定 自己的生 活 的 自由 , 反之 , 这 种 主体 反 而 受 制 于 进 行 了新 的解 析 。 第一 是 先认识 到镜 像 中的我和 外 界 回来 主体 无法 控制 的外部 力 量。( 张 一兵 ) 的我都 是虚 假存 在 的 , 那 么他 们 就是 不 同于 主体 的他 者 而 2 弗洛伊 德 的无意 识理论 不 是真 正属 于个 体 的我 。拉 康将 它叫做 “ 小他 者 ” 。( 黄 丽 弗 洛伊 德 在 心理 思 想 和 人格 结 构 的 逻 辑 上不 一 样 的 娟 , 从拉 康 的“ 镜像 说 ” 解读 “ 他者” 的含 义 ) 观 点。 弗 洛伊 德认 为 : 人格 应 该是 一个 整体 , 包含 了三 个部 长 久 以来 , 思 想 家和哲 学 家都在 研 究 “ 我 是谁 ” 这个 问 分, 本我 、 自我和 超我 。 本我 是指 最开 始 的我 , 是天 然和 自 题 , 也 给 出 了很 多 不 同的结 论 , 从 总体上 可 以概括 为一 点 , 然 的我 , 本我 是 “ 我” 存 在 的心理 前 提基 础 。( 杨邵刚, 弗洛 就 是我 与他 人 ( 范 围很 广泛 , 包 括有 与我 相 对 的东 西 , 例 如 伊德 心理哲 学 )在我 们 的理解 上 可 以把他 想 象成 天性 、 本 神 、 自然 、 世界 以及我 周 围的所 有人 ) 之间 的关 系。 拉康 以
拉康学术思想的来源及镜像理论
![拉康学术思想的来源及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313c6344b73f242336c5f8e.png)
识机制。
或者“杀母嫁父”情结产生,母婴二元关系到父母婴三元关系再到二元关
④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关注 系的复归,使人类获得了心理内容最重要的一部分。拉康在二十世纪五
的是人类社会的象征结构,社会伦理符号之间的交错关系。而这种对于 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补充并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 他的主体建构理论深深影响了女权主义特别是法国女权主义、后殖民主
体无意识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心理社会学理论之后,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义等后现代理论体系,阿尔都塞、詹明信、德勒兹等人身上无不闪烁着拉
虽然拉康一直以“回到弗洛伊德”为口号,实际上他只是借弗洛伊德的旧 康的光芒。
内部深层结构的认知、对于象征性符码之间关系的重视与拉康的理论不 结”的观点,拉康认为,镜像阶段的人类主体,即处于婴儿时期的人,虽然
谋而合。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在 展开了主体形成的前景,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主体,自我和对自我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列维·斯特劳斯对无意识的认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的新酒。下面,笔者结合学术前辈的成果,试梳理拉康的几 个理论来源并简单勾勒拉康的镜像理论。
三、镜像理论
二、拉康学术理论来源
1936 年,拉康在第 14 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发表了他的镜像 阶段理论。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主体形成的起点,该阶段展现了婴儿从
回顾拉康的理论发展史,他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可归结为“五大配方”, 六个月到十八个月的成长过程,从开始把握自己在镜像中的统一性,到最
瓶装自己的新酒。这瓶新酒有明显的几个配方,更为关键的是引入“结构
他以镜像理论为突破口,建构了自己宏大的哲学体系,主体建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摘要: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
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的思考。
《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关键词:镜像;自我;主体;文本分析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就与人主体问题有关的方面,尤其是无意识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实现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一次语言革命。
“沿着‘符号’的轨迹寻找弗洛伊德的真理,我们是否感到全身温暖,一切都在我们周围燃烧。
”[1]23他的理论对于当代西方的解构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主体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更是拉康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拉康最早于1936年提出,现在看到的论文《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是他为1949年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而准备的,经过理论变迁而形成。
拉康在行文时追求演讲的情境效果,章句之间难以把握,显示了无意识所具备的强大力量,使读者也不敢贸然建立文本的理论框架,只是充分领会以求发挥语言的创造性作用。
“拉康的写作也绝不是在塑造什么典范式的界碑,将拆毁他的任务留给时间、历史或意见,而是在创造它们的同时进行着自我替换、自我解构。
他向我们展现的思维方式是内在于时间的方式,宣称其自身为一种过程,并在它的不完整性中确立自身的真相。
”[2]本文拟就拉康关于镜像阶段的论文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一、镜像理论中对“自我”的认识拉康是一位关于人类激情的理论家,但人类的激情长久以来却对理论的语言抱有敌意,因为理论所关注的一直都是人类理性的领域。
拉康认为理论不应该对逃避它们的事物保持缄默,只有在理论的光照下,个体的激情、内驱力和欲望等才能够被理解,因此在文章的开头拉康就鲜明地提出了他的立场,“当然必须指出我们的经验使我们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
”拉康这里反对的就是西方唯理主义哲学中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认识论。
笛卡儿认为“我思”不可怀疑,主体是确定的,从意识本身就能找到绝对的真理;任何从人出发的理论,要是脱离了这个自我的状态,就是压制了这种真理,脱离了“我思”。
于是笛卡儿就建立了一种万物受制于主体的怀疑理论。
拉康就批判了这种自我在场的、自我透明的思维过程,把主体从笛卡儿主义幻想的自主性中驱逐出去,从而使主体成为依附于语言符号的独特能指。
因为在拉康看来主体认识产生之前的结构已经被话语过程所污染,这个结构就是从外界渗透进来的语言结构。
语言结构控制着“我思”,因为语言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耳濡目染的制度,是一切社会化过程最根本的要素,是一种先验先在的东西。
从这里可以看出拉康关于语言先于无意识的观点。
拉康用“意象”(image)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过“岩洞映像”。
他认为束缚于表象世界之下的人类个体如同置身于黑暗的岩洞之下的囚犯,无法对自己的真实处境有真切全面的了解,只能通过映照在岩洞石壁上的模糊的影像才能得出关于自己的认识。
弗洛伊德在《论那客索斯主义》中谈到河神的儿子的自恋,通过映射在水中的自己的映像来认识自己。
弗洛伊德进而认为自我认证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一种自恋仪式的重复。
[3]在拉康的镜像阶段中主体也是通过镜中形象来认识自己。
这三者在认识上的共同点是显明的: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来认识自己。
但是这种image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部分。
这个image只在时间里存在,而在空间上却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虚无不真实的,如同镜花水月的东西。
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整和的感觉。
二、镜像理论中对“镜子”的诠释“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
“镜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机制,与世界本体论结构密切相关。
可以理解为一种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我们得到关于认知自身的映像。
一旦婴儿与“镜像”发生认同,主体就产生了两个变化:其一是象征了“我”在思想上的永恒性;其二也预示了“我”异化的结局。
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的一个形象迫使主体发生变化,那个虚幻形象象征着长久不变的精神的永恒性,有一种虚幻的完满性,显示出意义只是一种构成物,是人类为满足其精神完满性所虚构出来的。
“异化”可以理解为个体永远与其本身处于不一致中,也就是一种疏离的状态。
主体永远倾向于凝结在一个不可能被凝结的主体性的过程,倾注于人类欲望这一变动不居的领域,但倾注的对象(镜像)又是一种外在和表象性的东西。
这种倾注不会完结,一种希望可以被满足,但欲望却永远不能,这就注定了主体异化的结局。
拉康在人的生活境遇中寻找那个个体人性处于危机的早期时刻,为精神分析的道德戏剧寻找一个新的开端,这个发展是作为时间上的辨证过程而度过的。
它将个体的形式决定性映现成历史: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线索从不足匮乏奔向预见先定——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矫形的种种狂想——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
人类早期戏剧的线索就是从不足匮乏奔向预见先定。
这种不足匮乏感源自于婴儿前镜子阶段的破碎经验:婴儿总是感到与环境不谐和,想和母亲融为一体的愿望总是落空,这都使的婴儿有一种致命的无力感。
这种创伤和破碎的经验并不会因为婴儿在镜子前获得完整的个人形象而消失,相反,它永不消失甚至伴随主体一生。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对“爱神”的描述来作论证。
毫无疑问爱是人类最深沉和强烈的欲望,那么我们理解的爱神应该是丰富完美和高贵的,是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但是苏格拉底却出乎意料地告诉我们,“爱神是因为缺乏善和美的事物,才想有他所没有的那些事物。
”因为爱神就是贫乏神和丰富神所生的儿子,一方面他永远是贫乏的。
像他母亲那样贫困潦倒,流落街头;另一方面又像他父亲那样,勇敢地去追求美的和善的事物。
因为爱就是一种被体验为缺乏的欲望,想要把好的永远归为自己所有。
爱情的目的就在于凭借美来孕育生殖。
以达到不朽的目的。
这种生殖既有身体方面的能力,又有心灵方面的能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爱的并非哪个对象,而是不朽,可朽者尽量追求的是不朽。
[4]因此可以看到人类为了弥补自身破碎的体验而想象性地虚构了多少慰籍人心的幻想,神秘销魂的爱情,蛊惑人心的艺术,无限完美丰富的上帝等,不都是人类虚拟的完美幻相么?三、镜像理论中“自我”和“主体”“自我”(ego)和“主体”(subject)这两个词语在拉康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两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自我”是一种“物”,是为满足主体统一性要求而被不断创造出来的虚拟之物,是为化解人类生存中某些无法逃脱的匮乏、缺席和不完整性所作出的努力而已。
“自我”作为连续发生的想象认同的具体化产物,是在形象中呈现出来的外观华丽的令人称心的假面,具有浓厚的呈现价值。
对于自我而言,世界只是形象,由“自我”产生的对世界的统治是由自己及其外部形象产生的幻想性的统治。
“自我”被作为个人身份固定,并由此受到珍视。
尽管“自我”代表了“主体”,但它给予主体的只是一个所谓自律性和整体性的想象的外观,从中并不能发现主体的真正本质。
“主体”则不是“物”而是一种“空无”,是最难捕捉和最难贴近的。
可以把它看成某个以未来为取向的持续意象过程中的一系列张力、转移或充满对立的激情来把握。
主体还被拉康符号化为“能指”,我们知道,表示音响的声音(能指)只有和表示意义是概念(所指)相结合,才能成为一种表达完满意义的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本身被忽视掉了,我们指涉周围的世界,只求助于语言记号就行了,所指不是一种物,而是关于物的观念。
据此仅仅被抽象成能指的主体必定也是空的。
可以看到,无论是“自我”还是“主体”,拉康所持的都是一种分裂而非稳定化的观点。
镜子前或许从未有过“ego”或“subject”,映象所显示的只是一个主体性结构,表面的合一之下是永远无法统一的分裂。
“从作为一门神经紊乱之科学的开端出发,精神分析学将会扩展和超升为一门新的宇宙学。
”[1]65 拉康的学术野心是巨大的,他不满于仅仅把精神分析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和机理的医学生物科学,他更强调的是精神分析学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意义和影响远不止在精神分析领域,更是进一步对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以及人类知识的特征做形而上的思考,他的著作也毫不含糊地自我宣告为是对一切术语、一切意识形态的批判。
拉康的理论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深刻的视角,为精神生活提供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1](美)玛尔考姆·波微-拉康[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23.[2](英)约翰·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79:l7.[3]方汉文.后现代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61—80.[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