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2.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骨支架则由鼻骨、腭骨鼻突和上颌骨额突组成。

3.危险三角区: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面部的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4.一般所指的鼻腔为固有鼻腔,固有鼻腔经鼻内孔(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阈)与鼻前庭交通。

5.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聚成血管丛。该区称为利特尔区。

6.后鼻孔:主要由蝶骨体(上)、蝶骨翼突内侧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缘(底)、犁骨后缘(内,即左右后鼻孔分界)、围绕而成。

7.鼻甲:鼻腔外侧壁从上到下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个间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

8.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在该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则为总鼻道。

9.钩突、筛泡: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突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其后上方的隆起,名筛泡。

10.鼻道窦口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鼻道窦口复合体(OMC)。

11.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入鼻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外侧支分成数目不等的鼻后外侧动脉,并进一步分成下鼻甲支、中鼻甲支和上鼻甲支供应鼻腔外侧壁后部、下部和鼻腔底。内侧支也叫鼻腭动脉横行于鼻腔顶部,经蝶窦开口的前下方至鼻中隔后部,分出鼻后中隔动脉,供应鼻中隔后部和下部。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丛,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

12.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如上矢状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为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13.鼻窦分四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

14.鼻腔、鼻窦及其被覆上皮的结构赋予了鼻腔特殊的功能,如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

15.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生理性鼻甲周期。

16.鼻测压计又名鼻阻力计。鼻阻力是鼻腔对呼吸气流的阻力。鼻瓣膜区是

鼻阻力的主要来源。

17.鼻骨骨折应在外伤后2~3小时内尽早处理,此时组织尚未肿胀。一般不宜超过10天,以免发生畸形愈合。

18.脑脊液鼻瘘确诊依靠葡萄糖定量分析,其含量约在1.7mmol/L(30mg%)以上。

19.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多见。

20.慢性鼻炎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

21.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诊断

症状与体征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间隙性、交替性持续性

鼻涕略多,粘液性不多,粘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嗅觉减退不明显可有

闭塞性鼻音无有

头痛、头昏可有常有

咽干、咽痛可有常有

耳鸣,耳闭塞感无可有

下鼻甲形态粘膜肿胀,暗红色,表

面光滑粘膜肥厚,暗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鼻甲骨大

下鼻甲弹性柔软,有弹性硬实,无弹性

对麻黄碱反应有明显反应反应小或无反应

治疗非手术以手术为主

22.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常伴有鼻窦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发病机制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23.下列情况应考虑为鼻息肉病:①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及术后复发史;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③息肉样变黏膜与正常黏膜无明显分界线;④双侧鼻及鼻窦黏膜广泛性炎症反应和息肉样变性,累积多个鼻窦;⑤组织学以嗜酸性粒细胞侵润为主。

24.鼻息肉患者有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则为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widal三联征)。

25.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26.鼻出血(重点)

27.鼻出血的治疗:属于急诊。包括一般处理、鼻局部处理(鼻局部处理包括:烧灼法、填塞法、鼻腔或鼻咽部气囊或水囊压迫、血管结扎法、血管栓塞法。)、全身治疗(镇静剂、止血剂、维生素)、严重者住院观察,有贫血、休克者矫正贫血,抗休克、反复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8.各个鼻窦引起的头痛和疼痛各有特点:

①急性上颌窦炎:眶上额部痛,可能伴有同侧颌面部痛或上颌磨牙痛。晨起轻,午后重。

②急性筛窦炎:一般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放射至头

顶部。前组筛窦炎的头痛有时与急性额窦炎相似,后组筛窦炎则与急性蝶窦炎相似。

③急性额窦炎:前额部周期性痛。晨起即感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则完全消失,次日又重复发作。

④急性蝶窦炎:颅底或眼球深处钝痛,可放射至头顶和耳后,亦可引起枕部疼痛。早晨轻,午后重。

29.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根除病因;解除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

30.真菌性鼻及鼻窦炎(FRS):为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正常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较常见的致病真菌为曲霉菌。

31.FRS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NIFRS)和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IFRS)。NIFRS又可分为真菌球(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AFRS);IFRS又可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AIFRS)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CIFRS)。

32.鼻内镜手术并发症:

①颅内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气脑、脑脊液鼻瘘、脑膜膨出及脑实质损伤等。

②眶及眶周并发症:视力障碍、眶内血肿或气肿、眼球运动障碍。

③鼻内并发症:术腔黏连闭塞、窦口闭锁、出血、全身并发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哮喘发作、恶性高热、局麻及全麻所致的心律失常及死亡等。

33.咽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

34.咽鼓管咽口位于下鼻甲平面后端后方1.0~1.5cm处。咽口上方有一处隆起部分称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后上方咽后壁之间有一处凹陷称为咽隐窝,其上方与颅底破裂孔邻接(鼻咽癌转移入脑途径)。

35.咽峡:系由上方的腭垂(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

36.梨状窝:在喉口两侧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并分布于其黏膜之下。

37.(看看)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咽上缩肌)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间隙仅一薄层筋膜相隔,左右各一,形如锥体。锥底向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内侧与颊咽筋膜及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邻;外侧为下颌骨升支、腮腺的深面及翼内肌;后界为颈椎前筋膜。咽旁隙以茎突及其附着肌为界又分为前隙(肌隙或茎突前隙)和后隙(神经血管隙或茎突后隙)两部分。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内侧与扁桃体毗邻;外侧与翼内肌紧密相连;后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神经干等通过,另有颈深淋巴结上群位于此隙。

38.咽淋巴环:咽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锁、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

39.扁桃体周间隙:扁桃体外侧与咽腱膜和咽上缩肌相邻,咽腱膜与被膜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