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dcce38fec3a87c24028c4c9.png)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中国处于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安定的时间短,统一的时间更短的混乱时期。
直到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而建立隋朝,589年又灭南陈,才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南北统一。
隋唐两代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封建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汉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确立时期,那么,唐代则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完善时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这一讲我们先来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官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最后重点了解发端于隋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尊崇儒术,兼重佛老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进了经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儒学一度衰弱。
[补充材料:玄学,是由于当时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
玄学家们崇奉老、庄,采取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有无、体用、本末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问题,也赋予了新的涵义,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把人们引向更神秘、更玄远、更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它开辟了一代哲学新风,标志着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玄学,是魏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
当时代表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和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氏两个官僚集团之间,进行了鲜血淋漓的残杀,当权人士得失骤变,生死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悲观失望,消极颓废。
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也觉得无可如何,只好竟日谈玄,并放浪形骸,纵情享乐,寻找精神寄托。
当时庶族地主阶级由于对政局不满,也竞日纵酒谈玄,行为放荡不羁,并公开发表攻击名教礼法的言论。
玄学大风行时期,也是道、佛两教的大传播时期。
道教是从先秦、两汉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术士、神仙家发展而来的,在东汉末年成立。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eb379cdaef5ef7ba0d3c22.png)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隋唐的教育
![隋唐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06e9df49e31433239689327.png)
三教并重的现象, 三教并重的现象 , 说明了封建统治者一直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教或官方哲学。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三教并重政策的实施 ,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发展,也为人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氛围。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 这样一种融合趋势,给思想界和教育界带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 来了一股开放的空气,为传统教育的发展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和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考试科目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进士、 明经、 较为常行的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 明 明书、明算六科。 法、明书、明算六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4.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口试,帖 墨义、策问、 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
汉武帝用“ 独尊儒术” 汉武帝用 “ 独尊儒术 ” 政策控制了古 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 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度试制度
1.考生来源 生徒” 乡贡” “生徒”与“乡贡” 2.考试程式与时间 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 都在冬天举行。 都在冬天举行。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 、 四 月间。 月间。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方能授官。
三、科举制的产生
(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 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府报名 , 经过分科考试 , 根据成绩从中选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科举制与选举制的区别 报考资格: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报考资格 : 选举制靠官府推荐 , 科举制则 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是自愿报名,“怀牒自列于州县”;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 衡量标准:选举制靠地方察举,科举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1b3ec78d1f34693dbef3e2a.png)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拓展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4139ebfe941ea76e58fa04c3.png)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拓展资源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
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
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
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2、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8e22e3c0740be1e640e9a24.png)
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 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
(二)唐代的官学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 行政长官。
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 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 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八股取士
八股文体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 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 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惊讶, 此人胆量可嘉! ”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 “此人面目如此, 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 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
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
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
统一于儒学; 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67e1843fe4733687e21aa6b.png)
一、隋朝学校教育
(二)教育内容
隋代在教育内容上改变了魏晋南北朝 崇玄、崇佛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鄙视儒学的倾向,儒家经典恢复为学校教
育的主要教材。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三)教育行政
1、国子寺(国子监)与国子祭酒 2、意义: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 府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已经
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
担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职责,为社会培
养文化人才,为地方移风易俗服务,文化
程度高的人才则经过科举而为国家所用。
第二部分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学校教育
(一)学校设置
1、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算学 2、地方教育:州县学 3、意义: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为唐代专科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1、隋文帝:广泛征集儒家经典 2、隋炀帝:将儒家经典整理分类,分为 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
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
一、崇儒兴学
(二)唐重新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1、尊孔,将孔子偶像化 2、统一儒家学说 3、重用儒家人才
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
二、兼用佛道
隋唐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 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作为控制民众思想
保证了选拔的质量。
授业是传道的重要途径
(三)解惑:解决所传之“道”和所授之
“业”中的疑惑
三、论教师的标准
韩愈指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 是择师的根本标准。他以是否有“道”, 是否先于学生掌握了某些专业作为教师的 基本标准,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
勇于拜师求学。
四、论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破除 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反映以“知”教“不 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b7f89374028915f814dc23f.png)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隋唐文教政策:(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二)兼容佛道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唐朝的学制系统: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②中央附设学校(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2、私学(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3、教育行政体制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2)报考资格(3)报考时间与方法2、科举考试科目:(1)秀才科(2)明经科(3)进士科(4)明法科(5)明字科(6)明算科3、科举考试方法:1、贴经2、墨义3、口试4、策问5、诗赋二、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一)宋代的改革: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确定“三年一贡举"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二)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制乡试、会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2、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三)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它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90cfe0d15abe23482f4d4d.png)
四、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三) 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把儒经分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
(《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孝经》、《论语》是公共必修课。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达官显贵子弟进入讲儒学为主的学校,毕业后成为 封建官吏候选人; 平民子弟进入各种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专业人才。
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 。
二、 唐朝的学校教育
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 典型。
(一) 官学 中央官学 唐朝中央官学体系完备,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
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 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书学、算学和律学 (此三个为八品以下子弟),一馆是指750年设立 的广文馆(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者)。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隋唐实行重振儒术,主要表现在: 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 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儒经
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 才。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与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兼容佛道: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慧
本章要点
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的教育思 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7afe01014791711cc7917c6.png)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教学重点:1、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教育行政制度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
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
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
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
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
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
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
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
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
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五章 隋唐的教育 2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五章 隋唐的教育 2](https://img.taocdn.com/s3/m/816c0b6c1eb91a37f1115c2b.png)
(二) 教师的任务
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 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之 传道 道;所谓"授业 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的经典, 授业 泛指文化知识;所谓"解惑 解惑"就是解答学生 解惑 在学习道,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 择师的标准
韩愈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也是择 师的首要标准.
医 学
卜 筮
音乐 天文 舞蹈 历数 艺术 漏刻
兽 医
弘 文 馆
崇 文 观
崇 玄 学
(二)地方官学
唐代规定,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 依府,州,县,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等, 确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定其规模. 在府,州两级还设有医学. 在各州也建立了崇玄学,设博士1人,讲授道 教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 州县学校统归地方长史管辖
�
三,关于学习方法
(一) 业精于勤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自己学习 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做到"口勤 口勤":"口不绝 口勤 吟于六艺之文";手勤 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 手勤 之编";脑勤 脑勤:"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脑勤 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 大经:《礼记》和《左传》 中经: 《诗经》,《周礼》和《仪礼》 小经: 《周易》,《尚书》 ,《春秋公羊传》和 《春秋谷梁传》 《孝经》,《论语》是公共必修课
书学:《石经》,《说文》和《字林》 算学:《九章》,《海岛》,《孙子》 ,《五 曹》,《张丘建》,《夏侯阳》 ,《周髀》, 《五经算》,此为一个专业. 《缉古》,《缀数》为一个专业. 《记遗》,《三等数》为公共必修内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40bedd26fff705cc170a6b.png)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论君子之道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 其身也。”(《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 道序》) (二)论天人之道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 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 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说》)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问题与讨论:
唐代官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与此一时 期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系 统的状况有何关系。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王通及其教育思想 一、王通的生平事迹 王通(公元584-617年),“隋蜀郡司户书 佐。大业末,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 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又 依《孔子家语》、扬雄《法言》例,为客 主对答之说,号曰《中说》。皆为儒士所 称。义宁元年卒,门人薛收等相与议谥曰 文中子。”(《旧唐书· 王勃传》)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四)论师道
1.师之特质及任务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从师之标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师道没落之因由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隋唐时期的小学教【2024版】
![隋唐时期的小学教【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f11a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f.png)
3、唐代设立算学专科开创了中外教育史 上由政府设立自然科学专科学校的先河。
小学教育体制的嬗变及其影响
隋朝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以官学为主体、 私学为辅助的封建教育体系。
唐代的官学教育体制以儒学学校为主。 国乱官学废,私学成为了延续教育的主
学、文学的教学及训练。 诗歌教授非常普遍;道玄等学术思想、
科技教学、天文历法都有传授。
私学是隋唐实施小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原因:
1、官学满足不了人才的培养需要。 2、战乱导致官学衰落,私学不受影响。 3、私学主要招收庶民子弟,没有官学那
样严格、扭曲人性的管理和森严的等级 制度。
4、私学注重实际,适应乡土民间社会的 需求。
要力量,取代了官学的教育主导地位。
官立小学教育
隋代在州县设立学校。 唐代的中央官学中设有宫廷小学,教育
皇族子孙。 地方学校中也有小学的建置。 唐政府“许百姓任立私学”,乡里官学
实际多半属私学。
管理上“两无”、“两自”。
“两无”:教师无定员,学生无定额。
“两自”:经费自筹,校舍自理。
文教政策及其对小学教育的影 响
隋文帝: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王庇民,莫 先于礼。
大兴学校,创立中央的教育行政机关——国子 寺,开启重振儒术的高潮。
隋炀帝倡导的科举取士制度开创了中国传统教 育的一个新时代,即指挥着中国传统高等教育 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随后各个朝代的小学教 育——产生了急功近利的经学化倾向。
表明国家在基层教育上的诚意不够,或 缺乏实力,实际上刺激了民间乡学、村 学的兴办。
私立小学教育
隋代一些官学的著名学者和教师在任职前后都 从事私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部分私学规模甚至超过了地方 官学的规模。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隋唐时期的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199505ba0d4a7303763aed.png)
• 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 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 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道”是他思想的最高范 畴,其内涵就是抽象化了的封建仁义道德。
• 在阐述“道”的意蕴时,并没有过多地借助上天的力量,而 是更多地从人性论和伦理方面进行论证。他的“道”已初步 地从宗教异化的天命神权观念过渡到了以道德法则为中心的 客体精神,这也为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进而强调道德自律的理学教育思想开了先河。另外,他的 “道”也是为儒家的仁义之道正名,以区别于佛老之道。
•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 决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仍然是封建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状况,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的因素, 科举制的产生并不一定会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败,相反,在一 定程度上还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19页/共32页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
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 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寺及国 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 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 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 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 的过程。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5d7580f27d3240c8547ef08.png)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书学、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 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
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 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 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 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
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 加到3200人。
后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
的时期。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 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 的场所。
医学:直辖于太医署;
唐太宗时,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 比西方要早几百年。
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习《道德经》、《老 子》等。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 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如国子学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
生300人;师生比是1:25。 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官员。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 《国语》、《说文》(2年)、《字林》(1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 律学习律令。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共学1年。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 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 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 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 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 “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 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 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 都令其退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作为长官, 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隋初,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此外在大理寺(掌管刑狱)还设有律学。 隋朝官学教育如其依托的朝廷寿命短暂,其教育 制度也尚不完备,但却为唐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在封建官学发展史上,确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二)兼融佛道
原因: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 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佛教和道教的“生死观”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 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 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二)兼融佛道
隋文帝和炀帝信奉佛教,一度尊为国教 唐代统治者鼓吹三教并用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官学的放假制度 经常性的为“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季节性的为“田假”和“授衣假”。
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 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 每次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 家距学校路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 假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
中央和地方学校一般学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律学学习年限 为六年。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二)束修制
自孔子开始,学生入学拜见教师时总要有见面礼,表 示对教师的尊重,这种行为叫做行“束修之礼”。 从唐代开始, “束修之礼”成为一种制度。交纳束修 的多少,根据学校的等级不同而不同:
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 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 书学、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 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 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
唐高祖在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准则、道理)。 他崇奉道家开创者老子为始祖,以维护李姓统治的需要。 唐太宗认为三教殊途同归,支持玄奘译佛经。 武则天也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 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 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教育思想看,此期是儒教教育思想与佛老教育交融,进 而向宋明理学过渡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 转折时期。
学生的名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 地方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统属直系,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 史兼管。
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 之祠部领导。 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 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 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
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 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 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 加到3200人。 后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 的时期。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 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一)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所学课程 相同,程度相当,地位的高低是由学生的身份等级决定的。
“二馆”限于皇亲贵戚和高官、功臣子弟,等级最高,学额最少 (共50人),而实际教学程度并不高。 国子学地位最高,学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 太学,学生限于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 四门学,学额1300人,其中500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另800 人选八品以下官吏子弟乃至庶民中的优异之人,凡各州贡举进京省 试落第的举人,也可进入四门学学习。 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同四门学,但学额 少,都在50人以下。
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文化更是繁荣: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 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 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 此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 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 道。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
:(574-648) 605--616
《开成石经》——唐石经
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立 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 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传》《孝敬》《论语》 《尔雅》(缺《孟子》),共227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两面刻 字。今在西安碑林。 唐末,朱温控制唐政权。904年,胁迫唐昭宗迁至其统治中心洛阳,并强 迫居民一并迁居。唐长安变成一片废墟。为了便于防守,长安节度使韩 建放弃外廓和宫墙,仅留下原官署所在地的皇城。缩小后的长安新城, 就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长安城。 长安城缩小后,石经被弃置于城外野地,后被陆续搬至城内宋代孔庙之 中。(今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宋哲宗年间,由于孔庙地势低洼,常积水,土地湿软,碑石经常仆倒摔 损。漕运大使吕大忠组织人力又搬到送长安府学北边(即今碑林所在 地)。当时除五经外,同时迁来了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 人的书法碑刻。为今碑林奠定了基础。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
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 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 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 儒学当时把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
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各为3年 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各为2年; 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易》为2年;其余各为1年半; 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学一 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 (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
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官员。
教师的待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可相差近10倍。 唐代对教师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主要 考核其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 迁、奖励,如由四门学助教升为太学助教等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 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 博士主持。
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诵经1000字, 讲经2000字,问大义1条,笔试贴经1道。获得3分为通晓, 2分为及格,不及格的有罚。 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10条,通8条 为上等、6条为中等、5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 习(即留级)。重习后岁试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9年,仍 不及格,则令退学。
唐以后诸帝基本上都尊崇儒术。
别北 曾 历 选 曾州 孔 ,经 奉 任 为 从衡 颖 唐学 唐 国 “ 刘水 达 代家 太 子 明 焯( 用的 宗 博 经 问今 其见 命 士 ” 学属 书解 主 、 , 。河 作。 编 国 授 隋北 为极 《 子 河 大) 唐 取力 五 司 内 业人 经 士主 经 业 郡 (。 学 的张 正 、 博 生 家 标贵 义 国 士 于 。 准贱 》 子 。 北 字 。尊 , 祭 到 朝 冲 卑 融 酒 唐 ), 远 的 合 诸 代 初少 。 区 南 职 , ,时 冀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