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38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发展练习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表明李大钊( ) 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建党的思想,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联俄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2.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
”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解析:选C。
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根据材料表述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说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
3.1921年2月,蔡和森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
”这一论述反映了( )
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
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化
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
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
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不难得知,早期的共产党人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故选C项。
4.(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从材料可以看出( )
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C.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D.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通过三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使毛泽东在1920年夏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
材料没体现毛泽东领导新文化运动问题,并且毛泽东也没领导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中共在1921年诞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排除D项。
5.(2020·山东济南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人左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400多人到1 600人左右,变化的时间点是1920年,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可以促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增多,故选B项。
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
7.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
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
这反映了( )
A.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C.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的报刊上是“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时隐时现”,并不是经常性地正常出现,这恰好反映了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排除B 项;题干中并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任何内容,即题干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D项。
8.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C。
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而题干所反映的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故A项错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一致,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表格的内容不一致,故D项错误。
9.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
这场论战( )
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
解析:选D。
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内部就中国命运的论战,与反法西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共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进行“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可知,这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故D项正确。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解析:选B。
题干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
11.(2020·广东广州测试)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毛泽东旨在( )
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解析:选D。
据题干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D项。
12.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报纸上多次出现农民在集市争相购买毛泽东像的报道。
与此同时,无论民间集市还是社会机构,都开始大量印制毛泽东像。
毛泽东像在此时的畅销( )
A.强化了农民阶级的道路认同
B.促进了土地改革的全面推广
C.实现了理论宣传的形式创新
D.导致了“左”倾路线的全面实施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民积极大量购买毛泽东像恰恰说明这是广大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认可与支持,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排除B项;根据常识可知,毛泽东像本身并不属于理论宣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左”倾路线正式执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排除D项。
13.“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
这个理论,已经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了极大的胜利,并将继续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胜利和解放。
”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 )
A.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
C.新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
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故B 项正确。
14.(2020·北京一模)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
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
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到国外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可知,表达了其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年还未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15.1949年,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
材料表明中国( )
A.党派监督职能正在消失
B.民主党派失去存在基础
C.爱国统一战线范畴扩大
D.多党合作基础日趋坚实
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可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各民主党派逐渐认可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更为坚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
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
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
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解析:第(1)问基本特征,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进行分析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第(3)问据材料三“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答案:(1)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
(2)特点: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将中国现实与人类目标相联系;提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
成因: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
(3)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