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哲学的性质、基本问题和派别
二、了解哲学的品格和功能
【教学内容】
一、哲学的性质和对象
二、哲学的品格和功能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
【教学重点】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弄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绪论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为了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个初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绪论讲三节:
第一节哲学的性质和对象
第二节哲学的品格和功能
第三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
下面开始讲
第一节哲学的性质和对象
本节讲三个问题: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是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
下面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按照英国大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观点,哲学是指某种介乎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任何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在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就是哲学。
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赋予哲学以不同的含义,从不同的哲学观来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路,似乎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即把哲学看作智慧之学,聪明之学。
从词源上看,在古希腊文中,哲学原词为Philosophia,意为爱智。哲学即关于智慧的学问。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见是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sana,即见解、思想、观点。察是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anviksiki,意即探究,探寻。哲学即智慧的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对哲学一词的使用是相当晚近的事。但古代文献中却有不少对“哲”的界说。《尚书》中记载大禹语:“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尔雅》中将“哲”释为“智也”。《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中国思想文化中对哲即智慧的探索总是与对人和社会的管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特殊的人文精神。
较早对哲学作出界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德谟克利特从功能方面考察哲学,说“医学能治好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柏拉图把哲学看作最可贵、最神圣的学问,认为“爱智慧的人一旦得到哲学,就会意识到灵魂纯粹被禁锢在肉体之中”而力求自拔,因而主张把哲学研究和政治研究结合起来,把智慧和权利结合起来,把哲学家变成国王,或造就某种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门科学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哲学。哲
学不是一门具体的生产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哲学智慧的活动是被公认为所有美德活动中最愉快的,而且这种愉快因其纯粹和持久而更可贵”。
西塞罗高度评价哲学的社会功能,认为“哲学是灵魂的医师,它能消除精神上空虚的烦恼,使我们摆脱欲望和驱走恐惧。”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关于结果或现象的知识,我们获得这种知识,是根据我们首先具有的对于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加以真实的推理。”
狄德罗认为有两类哲学,一类是实验的,一类是理性的。理性哲学是蒙着眼睛的、盲目的、永远在摸索前进,抓住一切落到它手上的东西,最后碰到一些贵重的东西。而经验哲学则无止境地扩大自己的活动,去收集这些贵重的东西,并设法把它们做成一个火炬,去照亮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康德尤其强调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倡导一种主体性哲学或者叫做批评性哲学。主张把哲学的视野从外部自然界转回到人自身,通过对人自身的全面反思和批判来解决人掌握外部世界,获取普遍必然性知识,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可能性。他认为哲学的真谛是对人是什么进行批评性审视和回答,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解决“我能认识什么”的问题,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解决“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是从美学和目的论的角度解决“我应当追求什么”和审美判断等问题。三大批判的结合实际上就是真善美的结合,也是知、情、意的结合。而在这种真、善、美和知、情、意的有机结合中得到发展和实现的人则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目的。
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即精神的自我反思。黑格尔认为“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首创“哲学”译名的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1874年,西周根据“哲,智也”第一次将之译为汉语。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把“哲学“这个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为学术界所接受。这是从词源上讨论哲学是什么,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整个世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 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断、推理、论证。当然,哲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