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合集下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课堂演练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 诉了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 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 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 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在田间劳作,农民请张 英对对子。出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 到。侍女当即说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大学士张英为什么对不出对子?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 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 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2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2张)


促进

人类 结论 识
认识 的发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3) 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合作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几乎为零,我们只有通过临
公式: 实践——认识——实践;行 ——知 ——行
【知识补充】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
知识归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2025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4

2025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4

④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意识,都是通过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①②错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 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③④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正确。故选D。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①错误;习近平通过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 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 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④符合题意;③本身的表述有 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 故选C。
[探究] 结合材料,阐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要求 是如何体现实践及其特点的。
提示: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受客观规律、客观 实际的制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内 涵融入生产生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实践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需要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④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__实__践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__认__识__本__身___不是目的,__改__造__世__界___才是认识的目的。
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提示: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 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 2.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 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课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02页
问题: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
分析: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识指
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的 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 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 动。
总设计师叶培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孙子兵法 邓小平理论 对镭元素的认识
……
战争
改革开放 居里夫人科学实验
……
实践
认识产生
观点一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观点二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认识的来源有多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实践、书本等
启 思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 示: 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中学 **班
一则深刻的哲学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 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会游泳吗?”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 旦有技术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原因: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2、实践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 3.(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 ;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 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 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 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 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
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
、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
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
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 表明( )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A
中国高速铁路(CHSR) 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 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 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 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国高速铁 路建设是一种什么活动?
实践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 的存在。

思想政治④必修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思想政治④必修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iblioteka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 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 区别?为什么?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6.小行星撞击地球 ×
(2)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 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 素的影响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 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 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 脑或书本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 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 运动规律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岀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 发展着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科学实 验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它通过一定的 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科学实 验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动机,通过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和接续 奋斗,在实践中证实或证伪某一结论,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 本形式。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作 为探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 要手段。
任务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材料三 对于3D生物打印领域来说,与之前采用其他材 料作出的突破相比,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技术(以下 简称“FRESH技术”)的发现是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它 可以用胶原支架打印出大规模的人体器官。对于FRESH技术, 其不仅限于胶原蛋白的3D打印,纤维蛋白、藻酸盐、透明质 酸等多种软性凝胶均可采用该技术来实现3D打印,这就为组 织工程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适用性广泛的平台。着眼于未 来,FRESH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能得以应用,从 伤口修复到器官生物工程,横跨多个方向。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需要 遇到
新问题 提出
推动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温馨提示: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权答威。人 士 ( 专 家 )
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温馨提示: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亲身实践)、间接经验 (学习、传递)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盘点澳门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无论是澳门的官员、媒体还是学者,都不 约而同的将其归功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称“一国两制”是澳门稳 定、繁荣的基石,将澳门的发展潜力呈现最大化。秉承“一国”原则,让 澳门同胞拥有了强烈的祖国归属感,民族认同感,也焕发出极大的社会凝 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说明了什么道理。
意 客观存
识 在在人 物质决定
把 握
的 本 质
脑中的 反映
意识(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
奥 妙
意 识 的 作
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
意识对物 质有能动 作用(原理)
重视意识的作 用,重视精神 力量 (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世界
人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 ✘ 实

走出误 区: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不存在
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错误认识
≠ 指导“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失败

走出误 区: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单个人的活动 单个人的 社会性活动 孤立的活 集体的活动 动 例如:鲁滨逊一个人生活在孤岛

三“新”二“
新要求
实践中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认识的发展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走进科学镜 一种认识不能由 材料三 : 头三: 其他认识来检验, 客观事物自身
也不能检验自己 起初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 不能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 大多数化学家们并不认为双氢青蒿 是否正确 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后来在 临床中,发现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 在实践中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 更加稳定,所治疗的病人,重复犯 物加以对照检验。实践是主观 病率大大降低。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头四: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 材料四: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 目的
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 量临床经验。大自然给我们提供 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 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通过发掘 思考:发掘创新自然植物资源的 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和创新, 药用价值,目的是什么? 从而造福人类。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 原理: 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
总结升 华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基 一、实践及 本形式 2、实践的特点 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 二、实 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践是认 动力 性的唯一标准 识的基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础
学以致用
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 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 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 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 痕迹。”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 事实说明( ) ①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 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实 践是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地人的活
A
学以致用
2.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 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 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1967年5 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 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 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这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国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承 认,并给予高度赞扬。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地人的活动的烙印
识的活动
合作探究 一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材料三:获奖后屠呦呦发表《青蒿素的 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 实践具有社 题演讲。演讲中她多次提到,没有团队 会历史性 合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 世界。 思考:青蒿素的发现使用是团队 受历史条件的 制约 合作的成果,这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方法论:重视实践,树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 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正确的认 的来源 识、 基础 科学的理论对 实 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 反作用(双重作 实践 践 展的动力 用) 有巨大的促进 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 方法论要求: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 识 的观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重视 (2)错误的认 真理性的唯一 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 识、
合作探究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 一 1、含义: 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是直接 动。
实践 的主 别体 区 实践 的对 象 区 别
现实性 实践 活动 的性 质 别 区

主观世 纯思维活
✔ ✔ ✔ 科学实验活动 4)科研人员研究青蒿素的抗疟疾
辨析: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 说明理由。 生产实践 (最基本 1)蜜蜂筑巢 基 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本 2)工人盖楼 形 式 3)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所用工具、和借鉴
✘ ≠
合作探究二:走进 科学镜头
二、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头一:
材料一: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 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组建抗疟中 来源 药的研发项目。课题组边整理历代 中医药典籍,边走访收集名老中医 防治疟疾的方剂。同时还调查了 2000种中草药,经过大量实验筛选, 将研究目标锁定为青蒿。经过严密 分析,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 《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的采
第六课 的历程
求索真理
高考考点分布(全国卷)
2013年 39(2) Ⅰ卷 认识论, 12分 2014年 2015年 39(2) 认识论, 12分
20 39(2) 23 认识发展 实践与认 影响认识 Ⅱ卷 的过程,4 识的知识,的因素,4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3、理解实践的特点(难点) 4、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四:七十年代初中国的科研条件比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 特点
2、实践的特点: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1)客观物质性
走出误 区 1、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走出误 区: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合作探究 2 、实践的特点 一
材料一: 结合图片,科学 实践活动必须具 实践具有客 备主体、对象、 观物质性 手段三个要素, 这些要素都是客 受客观事物及其客 观的,说明实践
观规律的制约
合作探究 一 材料二:
实践具有 能动性 为减轻疟疾症状,降低重复发病 的概率,拯救更多人的性命,特别是 非洲的孩子们,1969年,中国中医研 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 任科技组组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
头二:
材料二: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 青蒿素从发现到普及,再到超 越,从分子研究到药物研发,从药 展的动力 片到胶囊的改进,从简陋的实验设 备,到今天前沿高端的研发技术, 人类对于抗疟疾的认识实现了一次 又一次的超越。 人类在减少疟疾病例方面取得了 一些成绩,但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