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梗五加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梗五加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Maxim)Seem.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主产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地,具有滋补强壮、祛风除湿的功效。

短梗五加果为短梗五加的成熟干燥果实,本文对短梗五加果的化学成分、抗炎活性和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ODS开口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短梗五加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1D-NMR、2D-NMR、MS等光谱手段,对42个化合物进行了鉴定。

其中三萜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3-oxo-24-methylenecycloartan(1),甘五酸(2),异五味子酸(3),白桦脂醇(4),白桦脂酸(5),五加苷K(6),22-α-hydroxychiisanogenin(7),chiisanogenin(8),22α-hydroxychiisanoside (9),(1R,11α)1,4-epoxy-11-hydroxy-3,4-secolupane-20(30)
-ene-3,28-dioic acid(10);甾体类化合物1个:豆甾醇(11);黄酮类化合物4个:分别为isooirenitn(12),芦丁(13),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4),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15);紫罗兰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icariside B<sub>1</sub>(16),icariside B<sub>2</sub>(17),(6R,7E,9R)
-9-hydorxy-4,7-megastigmadien-3-one9-O-β-D-apiofuranosyl-(1-6)-β
-D--glucopyranoside(18);木脂素类化合物7个:分别为(+)
-l-hydroxypinoresinol-l-O-β-D-glucoside(19);苯甲酸类:(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0),蛇菰宁(21),berchemol-4’-O-β-D-glucoside(22),落叶松脂醇-4,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icariside E3(24),(75,8R)赤型-7,9,9’-三羟基-3,3’
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葡萄糖苷(25);苯丙素类化合物6个:分别为coniferin(26),4-O-(2-O-β
-D-glucopyranosyl-1-hydroxymethylethly)-dihydroconiferyl alcohol (27),1-烯丙基-3-甲氧基-6-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8),hovetrichoside G(29),eugenylβ-rutinoside(30),3-甲氧基苯丙烯醇-4-O-β-D-葡萄糖苷(31);酚酸类化合物6个:分别为香草酸-4-O-β-D-葡萄糖苷(32),红景天苷(33),4-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34),4-O-β-D-吡喃葡萄糖基-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酸(35),香子兰酸酯葡萄糖苷(36),2-羟基-5-(2-羟乙基)苯-O-β-D-吡喃葡萄糖苷(37);含氮类化合物5个:分别为川芎哚(38),3-羧基川芎哚(39),腺苷(40),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41),3-羟基-L-脯氨酸(42)。

化合物2,3,14,18,19,23,24,25,27,28,31,37,41,42为首次从五加属Acanthopanax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3,16,17,22,32,39为首次从该植物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中分离得到。

通过建立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短梗五加果进行抗炎评价。

首先,采用MTT法测定了短梗五加果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部位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影响,筛选出合适的梯度浓度(50、100、200 mg/L)进行给药,采用Griess法考察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部位分别对LPS 诱导RAW264.7细胞NO释放的影响,结果发现,正丁醇部位的抗炎活性明显优于乙酸乙酯层。

其次,我们挑选了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的5个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6,7,8,10)进行同样方法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5,6,10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0的抗炎活性最佳。


此,我们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考察了化合物10抗炎的机制,本实验选定iNOS和COX-2作为考察指标,通过Western Blot和PCR技术检测iNOS和COX-2的表达,进一步验证此结果。

LPS诱导RAW264.7细胞后,iNOS和COX-2的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显著升高,而给药组其蛋白和mRNA表达则明显降低。

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10可减少LPS 诱导的NO的分泌,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减低iNOS和COX-2基因表达。

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四种三萜类成分的UPLC-ESI-MS/MS分析方法。

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色谱柱为ACQUITY UPLC<sup>TM</sup> BEH C<sub>18</sub> column(1.7?m,50mm×2.1mm,i.d);流动相为5mmol/L醋酸铵水溶液-乙腈(10:90,v/v),等度洗脱;采用负离子检测方式,MRM扫描模式。

利用该法分别研究了大鼠灌胃给予高、中、低3个剂量的4种三萜类化合物[22-α-hydroxychiisanogenin,chiisanogenin,(1R,11α)
1,4-epoxy-11-hrdroxy-3,4-secolupane-20(30)-ene-3,28-dioic acid和22-α-hydroxychiisanoside]和相当于短梗五加果70%乙醇提取物后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剂量范围内,4种三萜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呈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

与给药4种单体相比,给药短梗五加果70%乙醇提取物后的
AUC<sub>0-t</sub>降低P(&lt;0.05);大鼠血浆中22-α
-hydroxychiisanogenin和chiisanogenin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吸收峰现象。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原儿茶酸(PCA),东莨菪苷,(-)-松脂醇-4,4’-di-o-β-D-吡喃葡萄糖苷(PDG),短梗五加苷D,短梗五加苷B和金丝桃苷的UPLC-MS/MS 分析方法。

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色谱柱为采用Agilent
SB-C<sub>18</sub>column C<sub>18</sub>色谱柱(1.7?m,100 mm×2.1 mm,i.d.);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

方法线性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

利用该方法对大鼠灌胃给予短梗五加果70%乙醇提取物后的药物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为短梗五加果的临床应用以及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提供了各成分的药动学参数。

原儿茶酸,东莨菪苷,(-)-松脂醇-4,4’-di-o-β-D-吡喃葡萄糖苷,短梗五加苷D,短梗五加苷B和金丝桃苷的C<sub>max</sub>分别为198.1±60.3
ng/mL,734.1±203.4 ng/mL,447.1±104.5ng/mL,356.7±145.2ng/mL,409.5±133.2ng/mL,103.7±46.3ng/mL;T<sub>max</sub>分别为1.5±0.5 h,0.5±0.3 h,1.0±0.4h,0.5±0.3h,0.5±0.2 h,0.25±0.3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