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篇一: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巩义马一卜 一、 研究目的 老舍先生生于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代。
他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浮华沧桑, 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不容忽视,举世瞩目。
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 影响力?研究老舍先生,学习他的气节与品格。
二、 研究方法 (1) 上网检索 (2) 查阅有关书籍 (3) 问询家人 三、 研究过程 人物?简介 老舍,生于 1899 年 2 月 3 日,卒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 旗,北京人。
我国小说家、戏剧作家,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对民间曲艺有突出贡 献, 也是?写作最勤, 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名字?寓意 ?舒庆春?这个名字是父母所起,因他出生在小年(阴历腊 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差几天,图吉利,起了这个名字——?庆春?是庆祝春天的意思。
? 舒舍予?是老舍上师范时自己起的别名,很巧妙。
他把姓拆开,成为?舍予?两字。
这两个字还 有一说,是?舍我?——放弃自己私心和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
后来他取?舍予?的? 舍?字,前面加一个?老?子,当作自己笔名,在《老张的哲学》连载时第一次使用。
后来这个 笔名就沿用下来。
文笔〃特点 老舍的作品直白而又京味儿十足。
由于小时候寒苦的生活,使他偏向于观察社会底层的 人,并用笔表现他们的生活。
他用词简洁,语言通俗,使人如临其境。
一开始老舍的文笔偏于 幽默,后来,幽默渐渐经过苦笑、讽刺,走向抒情,成了淡雅的清泉,平易、亲切、新鲜。
写作?成长 老舍出身寒苦,父亲在他小时候牺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
由于小时候的环境,他沉默寡言而内心奔放,爱看书,爱幻想。
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许多优良 的品质。
上学时,他偏爱语文,背诵了许多古文诗词。
后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考入了北京师 1 / 12
范。
1918 年,从师范毕业后,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及白话文的 兴起把他推向了写作的道路。
在学校工作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后来,他看清了这 个职业背后的污浊,1922 年 8 月,老舍正式 辞职不干,自愿到天津南开中学当一名清苦的教师。
1923 年 1 月,老舍在《南开季刊》 上发表第一篇?文学习作?:《小铃儿》。
1923 年 2 月,他在北京地方服务团当干事,在北京教 育会当文书。
在北郊公立讲演所当所长的时候,他渐渐练就了一副好口才。
应英国伦敦大学东 方学院之邀,1924 年 9 月 14 日,老舍到了英国,受聘于学院,教授中文学系。
在东方学院, 他读了许多书,并在那里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他还 帮助埃杰顿将古典名著《金瓶梅》译成英文。
1929 年夏,老舍离开伦敦,周游欧洲,后来在 新加坡华侨中学当教师,在此期间,完成了《小坡的生日》中的一部分,1930 年春,老舍回 到上海,凑够了六万字,这才算写完《小坡的生日》。
1930 年 7 月,老舍受聘于齐鲁大学, 1934 年夏,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当教授,?七七事变?后,回齐鲁大学当中文系主任。
从 1930 年 到 1937 年 11 月 15 日只身南下,老舍创作了二百余篇作品,包括《大明湖》(1931 年,已覆 灭)、《猫城记》(1932 年)、《离婚》(1933 年)、《牛天赐传》、《老舍幽默文集》、 《赶集》(三者同为 1934 年)、《樱海集》(1935 年)、《蛤藻集》、《骆驼祥子》、《选 民》(三者同为 1936 年)、《东海巴山集》东海部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两者同为 1937 年)。
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地写散文,杂文和小诗。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也 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1937 年 11 月, 受形势所迫, 老舍先生毅然到了武汉, 用笔杆子支持抗战。
八年之内,老舍完成了《火葬》、《四世同堂》前两部、 半部《蜕》、《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巴山部分、《剑北篇》以及话剧 九部(包括《残雾》、《国家至上》)、各种曲艺形式作品三百余篇,都是有关抗战的。
1938 年 3 月 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担任第一届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并连任七 年。
他协助?文协?出版了《抗战文艺》杂志。
抗战胜利后,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 到达美国, 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与文化交流。
由于内战, 老舍滞留在美国三年半。
他写完了 《四 世同堂》的第三部,创作了《鼓书艺人》,把《断魂枪》改成话剧,组织了《离婚》、《牛天 赐传》等的翻译。
1949 年 12 月 9 日,老舍到达天津,致力于文艺,1950 年,被选为全国文联 理事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还和赵树理一起主编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说说 唱唱》。
1950 年,老舍当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0 年春,政府要治理龙须沟,老舍以此 为题材,完成了三幕话剧《龙须沟》。
1951 年二月,出版第二本曲艺文集《过新年》。
1951 年夏,开创了曲剧这一新的剧种。
中间,老舍还创作了许多话剧。
1957 年,三幕话剧《茶馆》 诞生了。
1961 年,老舍开始创作《正红旗下》,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巨著,是老舍语言造诣的 顶峰。
1966 年 8 月 23 日,被红卫兵殴打羞辱后,第二天,老舍在太平湖?舍我?。
印象?气节 他,待人热忱,有求必应。
在重庆时,他生活极度清贫,但是好友相逢,卖了大褂,也 要下馆子,热情款待。
汪曾祺在《老 舍先生》里回忆说:?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
一次是菊花开 的时候,赏菊。
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
酒菜丰盛,而有特点。
酒是 ?敞 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
有一次很郑重地拿 2 / 12
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
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
老舍先生有 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 后也再没有吃过。
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 ?盒 子菜?。
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 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
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 东西!?…… 他,诙谐幽默。
老舍曾给自己的作品打过广告:?《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 也不是。
《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
《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
《小坡的 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老张的哲学》是本小 说,不是哲学。
?老舍写的《猫城记》序则更有趣味,?此次现代书局嘱令给《猫城记》作序, 天大的难题!引证莎士比亚需要翻书;记性向来不强。
自道身世说起来管保又臭又长,因为一 肚子倒有半肚子牢骚,哭哭啼啼也不象个样子——本来长得就不十分体面。
怎办?……外甥问 我是哪一派的写家?属于哪一阶级?代表哪种人讲话?是否脊椎动物?得了多 篇二: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 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 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 小说家,文学 家。
1969 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 年回北京,1974—1981 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 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以后陆续发表中、 短篇小说多篇, 从 1986 年起,即为 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一级作家职称。
1996 年 11 月, 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 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 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 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 的电影类型—— 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 3 / 12
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 1988 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 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 神与少女》 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 1989 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 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 星》《命若琴弦》《第 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 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小说三篇》 《中篇 1 或短篇 4》等; 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 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 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 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 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 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 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史铁生因突发脑 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 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 己的“写作之 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 《病 隙碎笔》 作为二 OO 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 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 残缺与爱情、 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 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 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 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 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老舍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 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 年 8 月 24 日深夜, 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终年 67 岁。
夫人胡絜 (ií e) 青 (1905-2001) 。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享年 67 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 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 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 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 城记》、《正红旗下》《猫》、《母鸡》,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 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 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 4 / 12
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 (16 卷)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 的“劳动模范”。
笔名来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 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
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 予,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 1926 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 贯、永远的意思。
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 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自己说:“我终 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 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二马》 《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 《断魂枪》 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 节》等编入小学课本。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生主要作品有: 《猫 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 《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中学的课文中。
其中《茶馆》极为 著名。
写作风格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体,调 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儿”。
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小说的 又一重要特色。
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 民文化中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
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舍自 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3、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种地方 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语言及俗文学语言为原料,加以煅烧锤炼的结果。
语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 通雅,清浅而又韵味十足。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800 余万字的作品.1924 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 师。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 1926 年 7 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 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 之一的地位。
1930 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 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 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
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 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 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 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 5 / 12
家大院》 《上任》 《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 20 余种文字出版, 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篇三: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
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
不管一 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
处在白话文童年时期的人,可能是大师, 少见经典作品。
人们都喜欢文笔好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红楼梦》也推崇“词藻 警人”的《西厢记》。
作为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欣赏口味。
一个作品,文笔好就是好,如白开 水一样的文学作品,不会讨人喜欢,也没必要因为谁名气大就非得说他的作品好。
可中国作家中确实有文笔好的。
谁是中国白话文方笔最好的作家?五四后的那代人为白 话文做出了贡献。
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我们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在我们的心中,谁 的作品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好坏来。
五四那代作家, 他们或小说、 或杂文、 或诗歌、 或散文、 或翻译,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我们的现代语文就是从他们那儿开始的, 普通话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基础的。
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有了无数的白话文作家,向我们展示现代汉语的精彩。
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 等学科得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
五四以来的那 代作家,是白话文的首创者,他们汲取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现代汉 语很快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
单从文笔而言, 我认为 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琪、钱钟书、王蒙、王小波的文 笔最好。
鲁迅骂人厉害, 语言辛辣。
林语堂语言幽默, 见解深刻。
梁实秋意境清远, 博学多才。
汪曾祺含蓄空灵、生动传神。
老舍语言讲究,为文地道。
各家各有所长,都有很强的驾驭文字 的能力。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
至三十八 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之一。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 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 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狂人日记》与《阿 Q 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 《孤独者》与《伤逝》不同。
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
《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 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
鲁迅的小说在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方面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论敌梁实秋评价他说:“据我看,他的小说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 是优美的。
”“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 林语堂,1912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 学系。
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 年获博士学 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 年后为《语丝》 6 / 12
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 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并研究语言。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 年创办《人间世》,1935 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 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 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03 年 1 月 6 日)生于 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大学。
在该校高 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 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 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40 岁以後著力较多 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30 年代开始翻译 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 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 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 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20 世纪 30 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 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 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40 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 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 及通俗文艺作品集 《三四一》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 主要有长篇小说 《正红旗下》 ,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 40 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人物 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
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 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 民的喜爱,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 岁时,他投 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 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 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 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 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7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