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中國天文學發展簡史中國歷法的改革與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農牧業生產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天文學,因而,我國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每個時期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也都有記載。

我國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欽假设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

這說明古人就很重視觀察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來決定一年季節的時令,使農牧業及時進行。

中西天文學,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一:中國古代對星星多以實際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

二:中國古代把可見範圍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區31、星官283、星1464顆。

三:中國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標系統,輔以似黃道坐標系統。

四:中國古代把全天分為度,對應一年之日數。

五:中國古代習慣用代數法模擬天象;西方則用幾何法。

六:中國對常規和異常天象的觀測十分重視,其二千多年的持續記錄,是世界其他各族難以相比的。

七:中國之曆法乃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陰陽合曆之二十四節氣系統更屬全世界之僅有。

中國的曆法編製更是和天象觀測並行發展,曆法不單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時間和行星位置等,相當於一本天文年曆。

八: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九: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機構為朝廷所直接管轄,一切所須由政府支持。

在遠古時期,早期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是緩慢的,這點與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於中國文明的高度發展,天文學的發展亦開始領先了。

踏入春秋戰國,貴族對天象作占卜的興趣(其實商代的天文觀測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

中國成為首先發現多種天象的國家,如:觀測太陽黑子,古中國人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居然仍能發現,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慨歎西方學者為何要用望遠鏡方能見到。

漢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加快。

張衡發明渾天儀正是其代表。

南北朝祖沖之亦發現了歲差和日月不均勻等現象。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含部分西方天文记事}之一蔺长旺根据网络文章整理“就有,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交角的隧道。

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座星。

埃及1BC2100-BC1900仲康日食记录{国际上有争议,无结论。

} BC2000春秋时期成书《夏小正》的天象年代为BC2000BC1600殷商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立表以测日影;“昴”太阳从东方升起,表示方位。

BC1800--BC1500据说在发现的泥板上,有BC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BC1800至BC1500)历的12个月的月名。

BC1400-BC776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传说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

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

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经》,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

《诗经》中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

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了。

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简史(一)——西周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

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

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

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

下面我们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

◆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这是一个天文学知识开始萌芽和初步积累的漫长历史时期。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

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主要成就
3. 彗星、流星和陨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前 613 年《春秋》,
之后多达31次。
战国时代已有彗星形态记载。 精彩的流星雨记载。
哈雷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史记· 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汉书· 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元 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 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 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
天文学基础
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协会学术部 沙永强
主要内容

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及成就 西方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文学的产生
天文学: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探索
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主要指天体 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分布、物理状态、化学组成、
运动和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它是随
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在我国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分,据《史记· 天官书》 记载: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 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 七段,称为“宿”,共计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之象: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南方朱雀之象: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古希腊:每年日影最短的一天之后五十天是最适合航海的 时候;昴星团在早晨掉进海里以后,暴风季节就要开始。
古代中国:
每年开始耕种时,“大火”(心宿二)在傍晚出现于东方。

在三千年前设置了“火正”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来确 定季节与时令。

科技简史问答题与简答题

科技简史问答题与简答题

问答题: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内容、意义、局限性内容: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且这一引力也存在于地面上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运动第二定律——作用于一物体的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运动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意义:第一次把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起来,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百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

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社会的自然观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局限性:【百度】经典力学的应用受到物体运动速率的限制,当物体运动的速率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的许多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

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于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现象。

2、比较分析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科技产生的背景及成就古希腊科技产生的背景:古希腊从公元前8—前6世纪继建立起一系列奴隶制城邦,随后奴隶制在古希腊有了长足的发展。

古希腊人在吸收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古希腊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源地。

中国古代科技产生的背景:【百度】虽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相对独立,更加注重实用性与经验性,……古希腊科技的成就:①爱奥尼亚时期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其按地名和人名分别出现了三个大的学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可西曼德、按阿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菲洛劳斯)和德谟克利特学派即原子说学派(留基伯、德谟克利特)。

空间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十八空间天文学1 空间天文学简史空间天文学,是利用空间飞行器在地球高层大气中和大气层外进行天文观测与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观测以平流层飞机、气球和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后,空间天文获得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天文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随着运载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都成为空间天文探测的主要运载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一批实验方法和设备,如核物理实验技术、摄影技术、光电技术、光学技术、红外探测技术等不断用于空间天文;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属于空间天文范畴的一些新兴学科——空间红外天文学、空间光学天文学、紫外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和γ射线天文学,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空间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天文学一切领域,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太阳物理、恒星和星系辐射以及高能天体物理等都在它研究之列。

在行星考察、日地关系、太阳物理、恒星物理和星系演化以及中子星、脉冲星和黑洞的研究中取得惊人的成绩。

2 空间光学天文学从伽利略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起,到射电天文学的兴起,光学观测一直是天文观测唯一手段。

但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和抖动,严重影响着地面光学天文观测。

人造卫星上天为天文学革命开辟了宽阔的道路,随即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天文学分支学科——空间天文学,光学观测也开始由地面走向空间。

◆天体测量卫星随着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光学望远镜也搬上了“天”。

第一个进行空间光学观测的是欧洲空间局的天体测量卫星——伊巴谷(见下图),它于1989年8月发射,目的是测量恒星视差和自行。

经过四年飞行,圆满完成了所有科学探测任务,于1993年8月15日停止工作。

四年飞行获得了全天一百多万颗亮度暗到11等的恒星与一万多个非恒星天体的星图。

◆哈勃空间望远镜在空间光学天文卫星中,最著名的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它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部署到轨道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一架经典光学望远镜,长度13.3米,直径4.3米。

-天文学导论第二讲-天体的运动

-天文学导论第二讲-天体的运动

伽利略:望远镜与运动学定律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意大利天文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
提供了证明哥白尼学说至关重要的天文观测
奠定了正确理解物体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动力 学和引力的基础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星空使者》
伽利略与望远镜
望远镜不是伽利略发明的,荷兰商人发明了 望远镜 伽利略是“第一个”(1609年)使用望远镜观 测天空的人,首次利用仪器增强人类的天文 观测能力
自由下落 = 自由漂浮
失重:没有实验能区分这两种情况
惯性参考系
引力(加速度)= 等效的匀加速度
静止在地 球表面 g= 9.8 m/s2
无引力场 中向上加 速度 a = g = 9.8 m/s2
两个电梯内(非惯性参考系)的实验结果相同: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都是 9.8 m/s2 ,不能区分
等效原理 Equivalence Principle
[牛顿的绝对时空]
狭义相对论效应
对于以相对论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一个静止的观测者将会发现【在运动方向上】 该物体的:
1. 长度收缩 (length contraction) [ 尺子变短 ] 2. 时间膨胀 (time dilation) [ 时钟变缓 ] 3. 惯性(质量)增加
光速不变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弱 引力场,例如太阳系(水星 除外)
高速和强引力场
高速(v>0.1c)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新现象? 强引力场的时空性质如何?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对空间和 时间中的运动和引力做出了新的诠释:
狭义相对论 Special Relativity (1905) 广义相对论 General Relativity (1915)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着大量的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

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34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尸佼就给宇宙下了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意思是把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起就是宇宙。

在中国古代有三种比较系统的宇宙学说: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淮南子》,这三家的代表人物依次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校本课程内容解读】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的传授内容哦。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天文概论第一章天文简史§1.1古代天文学发展§1.2星座故事§1.3近代天文学发展§1.4现代天文学与展望第二章宇宙环境§2.1宇宙起讫问题与假说§2.2宇宙天体类型§2.3恒星§2.4恒星进化§2.5其他天体类型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3.1太阳系§3.2太阳系成员§3.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4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四章天体力学§4.1万有引力定律§4.2万有引力定律运用§4.3其他天体力学现象第二部分天文观测第一章光学望远镜§1.1凸透镜§1.2凹透镜§1.3折射望远镜§1.4凹面镜§1.5反射望远镜§1.6光学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二章射电望远镜§2.1黑体电磁辐射定律§2.2射电望远镜类型§2.3射电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三章天文观测§3.1天球坐标§3.2星图判读应用§3.3宇宙观测前沿观测活动:常规观测辨认银河系;观测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观察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观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观察太阳大气层、太阳黑子等;观测月球表面地貌、观测月相变化,总结变化规律;特殊天象实时追踪彗星流星雨日食和月食其他各种天象野外观测在有特殊天象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如崇明东滩、天平山等地)观测。

以上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科学知识,同学们都能够较好的掌控了吧,期望同学们较好的展开地理知识的自学,并在考试中获得较好成绩。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

获奖者-汤斯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二、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 地接收来自宇宙空间天体发来的电磁波、 高能粒子和引 力波。不仅被动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天体距离我们特别遥 远 ,到达地球的能量非常微弱 ,因而对它们的观测特别困难 。来自宇宙的信息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观测 手段越多、越好 ,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正因为如此 ,天文观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一浪超过一浪 ,不 断进步。按观测手段可把天文学分为光学天文学、 射电 天文学、 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还有一些小的分支 ,如红 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 等。光学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成熟程度和所取得的 成就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天文学的同义词。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具体事例)
早期射电望远镜最大的缺憾是分辨率很低且不能给出射电 源的图像。由两面或多面天线组成的射电干涉仪和甚长基 线干涉仪的分辨角可以很小 ,但只有一维的分辨率。1952 年赖尔提出综合孔径望远镜的理论 ,并给出形状为英文字 母 T的 “综合孔径” 方案。综合孔径望远镜是一种化整 为零的射电望远镜 ,用两面或多面小天线进行多次观测达 到大天线所具有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精选课件ppt10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渗透的前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天体物理学也受到巨大的刺激几乎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如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很快就成为天体物理学新的理论基础

星系和星系团

星系和星系团

星系和星系团北京天文馆詹想一、星系天文学简史从寻找彗星谈起•古代,彗星=恐怖。

•1680年以后,牛顿、哈雷开始用万有引力定律描述彗星的运动规律。

•哈雷计算出1682年的彗星绕日运动轨道与1531年、1607年两次彗星及其相似,预言1758年前后再来(周期76年),并说明彗星是我们太阳系普通的成员。

从寻找彗星谈起•到了18世纪,西方关于彗星的迷信邪说被大量的破除了。

•18世纪后半叶,搜索彗星成了一种时尚。

•彗星必须在远离太阳时就被及时发现。

•天空中有许多暗淡而模糊的白色雾状斑点,容易和彗星混淆,被称为“星云”。

梅西耶星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请出彗星猎手梅西耶解围。

•1774年公布包含45个星云的梅西耶星云星表,简称梅西耶星表。

•后又和天文学家梅契因合作,于1781年公布经过三次增订的梅西耶星表,包含103个天体,以M+编号的形式表示。

•后人再次增订为110个天体。

“岛宇宙”的概念•梅西耶星表构成:约有半数为星团十多个真星云剩下的1/3=•其实,早在1750年,英国人赖特就曾指出这些“星云”中某些可能是巨大的独立恒星系统。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赖特的基础上提出“岛宇宙”的概念。

新的星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赫歇尔父子用自己磨制的大望远镜发现了数千个新的“星云”,于1864年刊布了“星云总表”,包含5079个天体。

•1888年,德雷尔订正并扩充了这个星表,天体数量增加至7840个。

1895年该星表的最后版本新总星表(简称NGC)发布,其后不久又出版了两本补编(简称IC),合计共刊载了近15000个“星云”。

两个极端•“星云”与“岛宇宙”之争。

•威廉·赫歇尔于1781年发现天王星,轰动世界。

之后在英王乔治三世的资助下,于1789年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望远镜(口径1.22米,镜头长达12.2米!),开始对那些“星云”进行专门的研究。

•他的结论——所有星云都是“岛宇宙”!•晚年的迷惑令他于1820年(82岁高龄)放弃了自己“不成熟”的观点。

简明天文学期末考考点整理

简明天文学期末考考点整理

简明天文学期末考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1概述一、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天体。

它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过程,研究它们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A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

B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C 现代天文学是全电磁波段可观测的科学。

二、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基本的研究方法--对天体的观测2、研究特点:(1)用仪器观察和测量天体辐射(电磁波、高能微观粒子)(2)学科合作(如现代物理学理论)、新技术的应用(3)投资大,全球合作(4)辨证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三、天文学研究的意义1、时间服务:对天体测量获得准确时间2、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经纬度、地球形状测量3、人造天体的发射及应用:卫星、探测器、试验站4、导航服务:航海、GPS导航服务5、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界规律(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6、天文与地学的关系:(珊瑚的“日纹”变化,全球性冰期,构造运动、生物灭绝与天文关系)7、探索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四、天文学的科学分支传统天文学分类(见图1)和现代天文学分类(见图2)1.天体测量学: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并建立基本参考坐标系和确定地面点的坐标。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下列二级分支学科:球面天文学、方位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天文地球动力学2.天体力学:天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和天体形状的科学。

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研究天体在万有引力和其它力综合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天体自转和其它引力因素综合作用所具有的形状。

根据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还可分为:摄动理论、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天体力学数值方法、历书天文学、天体的形状和自转理论、天体动力学等3.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是运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A 按研究对象又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恒星、星际介质物理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发展简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天文学,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每个时期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也都有记载。

我国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记载。

这说明古人就很重视观察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来决定一年季节的时令,使农牧业及时进行。

中西天文学,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区31、星官283、星1464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度,对应一年之日数。

五: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六: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他各族难以相比的。

七:中国之历法乃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

阴阳合历之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有。

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位置等,相当於一本天文年历。

八: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

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

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於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

天文学发展历程

天文学发展历程
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 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 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 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 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 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天文学发展历程
• 天文学简介 •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学
•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 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 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 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 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 演化。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 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 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 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 (3) 在印度: • 在公元前9—8世纪间,即吠陀时代,人们 已掌握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如他们把一 年定为360日,一年又分12个月等等。
•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 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 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在天文学按研究 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 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 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 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天文学发展简史
• (2) 在古埃及: •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 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由于尼罗河与人 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地人们发现: 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时, 尼罗河汛期就要到来。这样,他们就把尼 罗河开始泛滥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 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5 日,即一年为365日。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中国历法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天文学,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每个时期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也都有记载。

我国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记载。

这说明古人就很重视观察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来决定一年季节的时令,使农牧业及时进行。

中西天文学,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区31、星官283、星1464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度,对应一年之日数。

五: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六: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他各族难以相比的。

七:中国之历法乃以阴阳合历为传统,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

阴阳合历之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有。

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位置等,相当於一本天文年历。

八:中国占星术的哲学观点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

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

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於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中国天文学在前进_札记

中国天文学在前进_札记

《中国天文学在前进》读书札记目录一、前言 (2)1.1 本书的目的和背景 (3)1.2 天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 (4)二、中国天文学的现状与进展 (5)2.1 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机构与科研环境 (7)2.2 中国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8)2.2.1 天体物理学的进展 (10)2.2.2 天文观测技术的创新 (10)2.2.3 天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三、中国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13)3.1 天文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14)3.2 中国天文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3.3 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7)四、中国天文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18)4.1 天文学与国家科技进步的关系 (20)4.2 天文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21)4.3 天文学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上的应用 (22)五、结语 (24)5.1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对全球天文学的贡献 (25)5.2 对中国天文学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26)一、前言《中国天文学在前进》是一本关于中国天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旨在全面展示中国天文学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突破。

本书通过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详细介绍了中国天文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天文学在世界科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中国人民为推动天文学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中华民族就有着丰富的天文观测和研究传统,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天文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郭守敬的《授时历》、徐光启的《崇祯历书》等都是当时世界天文科学的杰出代表。

进入近现代,中国天文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1928年,中国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开启了中国物理学的新篇章;195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

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沈括)。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

公元1500年~1800年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

(波兰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

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哈雷)。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哈雷)。

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 (英国布拉德雷)。

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布盖)。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布丰)。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布拉德雷)。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赖脱)。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康德)。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约·迈耶尔)。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康德)。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布盖)。

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兰伯特)。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

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德国波德)。

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弗·赫歇尔)。

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梅西耶)。

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弗·赫歇尔)。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

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古德利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