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性细胞的结合 亲本投入 无性繁殖:植物居多,优点:迅速增殖,为后代复制的基因 组是有性之两倍。 有性繁殖:适应不测环境(多型性),竞争、捕食关系是有性 繁殖的重要因子。
2、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异株:约占5%,如银杏,可减少同系交配,减少动 物传粉压力。 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 (两性花可同期或 异期开 放)
寄生物的多样性
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动 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 由活动。 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 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植物的补偿作用——落叶,增强光合作用 植物的防卫反应——有毒次生代谢物质 食草动物形成的特殊酶解毒,或调整食草时间避开有 毒物质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种群间的相互动态
四、寄生关系parasitism
1)寄生:一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类型:无论是那种类型,寄生植物都会使寄主植物的生长 减弱,轻者引起寄主植物的生物量降低,重者引起寄主植 物的养分耗竭,并使组织破坏而死亡。 全寄生:菟丝子; 半寄生:槲寄生、部分自养 专性寄生:——协同进化,固氮细菌 非专性寄生; 3)特点: 寄生植物结构简化,专性固定器官、繁殖力强、一定的 专性。 寄主:机械保护、化学物质保护、免疫学保护
典型的捕食者-猎物系统:猞猁和雪兔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动态
三个种群的数量动态
¤ 时滞
捕食者种群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需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时滞
(3)食草作用
食草的特点
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到损害,植物也不能逃避动物 的取食 植物进化出相应的防卫机制,减少伤害 动物进化出自我调节机制,不毁灭植物
若无竞争种存在,生物群落中,该物种所能占据 的最大空间:基础生态位。群落中种群所占据的实际 空间及功能作用,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2、生态位理论及计测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 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生物体只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一小部分:狭生态位; 生物体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很大部分:广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两个种(多个种)对一定资源位的共同利 用程度。
(1)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捕食者:提高捕食效率——适应性特征
锋利的爪,毒腺,集体围猎
猎物:逃避被捕食——适应性特征
保护色,假死,拟态
捕食者—猎物在协同进化过程中,“负作用”的倾向 减弱,利于物种共存
(2)捕食者-猎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 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W ×d = Ki
其中: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
C.M. Donald, 1951 做的三叶草密度和产量关系试验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和角色.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 后分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 位。(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种内种间关系
概念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 的关系。如:竞争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 系。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动植物的性行为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脊椎动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有两种明显成份: ①细胞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如白血细胞-T淋巴细 胞)攻击并吞没病原体细胞。 ②B-细胞免疫反应,以特定蛋白(或抗体)的生产 为基础,由B淋巴细胞结合到病原体表面。如果再 次遭遇同样病原体(或抗原),免疫记忆会快速 生产特异抗体,提高免疫力。 ③行为对策(behavioral strategies)对降低寄生 水平也很重要。许多脊椎动物具备整理行为,有 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资源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 分布情况。 资源集中分布 ♂占据资源: 1♂ 多♀ 高质均匀资源 ♂参与抚育: 1♀1♂ 资源:高质低质 单配偶制多配偶制
3) 婚配制度类型:
单配偶制:较少,如:企鹅、鸳鸯、天鹅、丹顶 鹤等; 多配偶制:1♂ 多♀polygyny 1♀多♂polyandry:鸟类中只占1%
二、竞争关系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 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 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Lotka-Voterra种间竞争模型
于物种1每个个体
α <1: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小
于物种1每个个体
Lotka Volterra方程
种间竞争对每个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影响
α—— 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 β—— 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Lotka Volterra方程分析——种群平衡状态
物种1种群增长停止:
种间关系
偏利:一方有利,一方无影响 原始合作:都有利,但非必然 互利共生:都必然有利 中性作用:无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一方抑制另一方 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偏害: 寄生: 捕食: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动植物的性行为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常见的几种婚配制度
单配偶制
一雄多雌制 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制
如鸳鸯、天鹅、斑头雁和信天翁 如:灵长类
保卫雌性一雄多雌制
雌性优势型一雄多雌制 爆发性繁殖集会
距翅水雉
如:苏格兰马鹿
求偶集会(lek)
高速多窝型一雄多雌制 一雌多雄制
如:距翅水雉、蜜蜂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制
扩展阅读:《动物行为学》尚玉昌
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利用相同资源, 两个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竞争系数α
α是物种2个体转换成物种1个体数量的系数,即如果 物种2一个个体相当物种1的10个个体,则α =10
α =1: 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与
物种1每个个体的影响相等
α >1: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大
3、动物的婚配制度
1)定义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婚配包括异性间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续 时间、后代抚育等。 因♀配子大、♂配子小,一般雌性投入大,更关心交 配成功率,雄性可多次交配,故1♂多♀为常见, 1♀1♂为1♂多♀进化而来,雄性间往往发生格斗等竞
争行为。
2)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一、密度效应
1、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 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物:等级制、领域性、集群与分散行为等。 植物:邻接效应等;
2、类型
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内源性作用因素:遗传效应,病理效应、领域
性效应。 外源性作用因素:种间竞争、食物、气候等。
3、有关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狭义的捕食Biblioteka Baidu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 生活在寄主的组织中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偏利作用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
+ + +
○ +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三、领域性
1、定义: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
积极保卫不让同类入侵的空间。 扩散(dispersal) :种群中的个体或其集群在空间位置上 的变动或运动状况 。 巢域: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其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 物经常地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
2、保卫方式(行为):鸣叫、气味、特异姿势宣示、
dN1/dt=0 k1-N1-αN2 =0
N1=0, N2=K1/ α N2=0, N1=K1
物种 2种群增长停止:
dN2/dt=0
k2-N2 -βN1 =0 N2=0, N1=K2/ β N1=0, N2=K2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1
物种1获胜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2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三点简化假设: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限度,猎物数量上升,捕食者数 量增多,猎物数量下降 捕食者数量上升到某一限度,猎物数量如果很少,捕食 者数量就下降
捕食者-猎物种群动态——理论结果
有干扰存在情况下
案例1:接近理论结果的案例
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2、他感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生物碱、 配糖体等。 例:沙漠植物缺水时产生自素现象,从而利用有限的水 分,保持该物种的生存、繁衍。
3、生态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具有很大意义。
某些树种不能与另一些树种种在一起,如白桦与松树; 葱和菜豆 、玉米和菜豆、甘蓝和芹菜相互抑制,不能 种在一起;荞麦收获后玉米不能作其后作 在农业杂草防除上,还可通过对化感物质的确定,人 工合成该物质,用以控制杂草。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 易降解性,不会给土壤等环境带来污染。
鼠尾草灌木、蒿
1-2m2的草本植物不能生 长的裸地
萜烯类物质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对其它物种的影响 只可能有三种形式,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 的中间态,可用+、-、○表示。
生物种间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型 中性作用 竞争:直接干扰型 竞争:资源利用型 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
物种1 物种2 ○ + ○ ○ -
3、生态意义:
重叠、分离与竞争、进化(重叠少,资源利用系数小, 进化上重叠;重叠多,竞争排斥原理不利于共存。) 生态位互补配置,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态位重叠小,系统稳定性高
生态位的分化——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比较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可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况,探讨 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d/w>1 越大,种间差异超过种内,可能共存,但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持久; d/w<1 越小,生态位重叠太大,稳定共存可能性小。
(2)他感作用和植被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H.B. Bode(1958):黑核桃下几无草本植物,因 其树皮、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 萘),进入泥土中氧化成核桃酮,抑制其它植物 生长。
(3)他感作用和植被群落的演替
内因演替中的一种重要机制。
北美加州草原: 烧荒、放牧 针茅、草熟禾 野燕麦、毛雀麦
威胁、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
同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 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 顺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
(2)–3/2自疏法则
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W = C × d-a
两边取对数得: lg W = lgC – algd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
White(1980)对80多种植物(藓类、草本和木本等) 进行了研究。a = -3/2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1、概念:
研究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
2、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异株:约占5%,如银杏,可减少同系交配,减少动 物传粉压力。 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 (两性花可同期或 异期开 放)
寄生物的多样性
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动 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 由活动。 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 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植物的补偿作用——落叶,增强光合作用 植物的防卫反应——有毒次生代谢物质 食草动物形成的特殊酶解毒,或调整食草时间避开有 毒物质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种群间的相互动态
四、寄生关系parasitism
1)寄生:一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类型:无论是那种类型,寄生植物都会使寄主植物的生长 减弱,轻者引起寄主植物的生物量降低,重者引起寄主植 物的养分耗竭,并使组织破坏而死亡。 全寄生:菟丝子; 半寄生:槲寄生、部分自养 专性寄生:——协同进化,固氮细菌 非专性寄生; 3)特点: 寄生植物结构简化,专性固定器官、繁殖力强、一定的 专性。 寄主:机械保护、化学物质保护、免疫学保护
典型的捕食者-猎物系统:猞猁和雪兔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动态
三个种群的数量动态
¤ 时滞
捕食者种群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需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时滞
(3)食草作用
食草的特点
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到损害,植物也不能逃避动物 的取食 植物进化出相应的防卫机制,减少伤害 动物进化出自我调节机制,不毁灭植物
若无竞争种存在,生物群落中,该物种所能占据 的最大空间:基础生态位。群落中种群所占据的实际 空间及功能作用,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2、生态位理论及计测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 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生物体只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一小部分:狭生态位; 生物体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很大部分:广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两个种(多个种)对一定资源位的共同利 用程度。
(1)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捕食者:提高捕食效率——适应性特征
锋利的爪,毒腺,集体围猎
猎物:逃避被捕食——适应性特征
保护色,假死,拟态
捕食者—猎物在协同进化过程中,“负作用”的倾向 减弱,利于物种共存
(2)捕食者-猎物种群的数量动态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 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W ×d = Ki
其中: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
C.M. Donald, 1951 做的三叶草密度和产量关系试验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和角色.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 后分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 位。(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种内种间关系
概念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 的关系。如:竞争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 系。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动植物的性行为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脊椎动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有两种明显成份: ①细胞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如白血细胞-T淋巴细 胞)攻击并吞没病原体细胞。 ②B-细胞免疫反应,以特定蛋白(或抗体)的生产 为基础,由B淋巴细胞结合到病原体表面。如果再 次遭遇同样病原体(或抗原),免疫记忆会快速 生产特异抗体,提高免疫力。 ③行为对策(behavioral strategies)对降低寄生 水平也很重要。许多脊椎动物具备整理行为,有 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资源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 分布情况。 资源集中分布 ♂占据资源: 1♂ 多♀ 高质均匀资源 ♂参与抚育: 1♀1♂ 资源:高质低质 单配偶制多配偶制
3) 婚配制度类型:
单配偶制:较少,如:企鹅、鸳鸯、天鹅、丹顶 鹤等; 多配偶制:1♂ 多♀polygyny 1♀多♂polyandry:鸟类中只占1%
二、竞争关系
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 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 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Lotka-Voterra种间竞争模型
于物种1每个个体
α <1: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小
于物种1每个个体
Lotka Volterra方程
种间竞争对每个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影响
α—— 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 β—— 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Lotka Volterra方程分析——种群平衡状态
物种1种群增长停止:
种间关系
偏利:一方有利,一方无影响 原始合作:都有利,但非必然 互利共生:都必然有利 中性作用:无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一方抑制另一方 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偏害: 寄生: 捕食: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动植物的性行为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常见的几种婚配制度
单配偶制
一雄多雌制 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制
如鸳鸯、天鹅、斑头雁和信天翁 如:灵长类
保卫雌性一雄多雌制
雌性优势型一雄多雌制 爆发性繁殖集会
距翅水雉
如:苏格兰马鹿
求偶集会(lek)
高速多窝型一雄多雌制 一雌多雄制
如:距翅水雉、蜜蜂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制
扩展阅读:《动物行为学》尚玉昌
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利用相同资源, 两个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竞争系数α
α是物种2个体转换成物种1个体数量的系数,即如果 物种2一个个体相当物种1的10个个体,则α =10
α =1: 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与
物种1每个个体的影响相等
α >1:对N1种群,物种2每个个体的竞争抑制效应大
3、动物的婚配制度
1)定义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婚配包括异性间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配偶持续 时间、后代抚育等。 因♀配子大、♂配子小,一般雌性投入大,更关心交 配成功率,雄性可多次交配,故1♂多♀为常见, 1♀1♂为1♂多♀进化而来,雄性间往往发生格斗等竞
争行为。
2)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一、密度效应
1、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 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物:等级制、领域性、集群与分散行为等。 植物:邻接效应等;
2、类型
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内源性作用因素:遗传效应,病理效应、领域
性效应。 外源性作用因素:种间竞争、食物、气候等。
3、有关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狭义的捕食Biblioteka Baidu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 生活在寄主的组织中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 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偏利作用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
+ + +
○ +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三、领域性
1、定义: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
积极保卫不让同类入侵的空间。 扩散(dispersal) :种群中的个体或其集群在空间位置上 的变动或运动状况 。 巢域: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其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 物经常地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
2、保卫方式(行为):鸣叫、气味、特异姿势宣示、
dN1/dt=0 k1-N1-αN2 =0
N1=0, N2=K1/ α N2=0, N1=K1
物种 2种群增长停止:
dN2/dt=0
k2-N2 -βN1 =0 N2=0, N1=K2/ β N1=0, N2=K2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1
物种1获胜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2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三点简化假设: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限度,猎物数量上升,捕食者数 量增多,猎物数量下降 捕食者数量上升到某一限度,猎物数量如果很少,捕食 者数量就下降
捕食者-猎物种群动态——理论结果
有干扰存在情况下
案例1:接近理论结果的案例
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2、他感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生物碱、 配糖体等。 例:沙漠植物缺水时产生自素现象,从而利用有限的水 分,保持该物种的生存、繁衍。
3、生态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具有很大意义。
某些树种不能与另一些树种种在一起,如白桦与松树; 葱和菜豆 、玉米和菜豆、甘蓝和芹菜相互抑制,不能 种在一起;荞麦收获后玉米不能作其后作 在农业杂草防除上,还可通过对化感物质的确定,人 工合成该物质,用以控制杂草。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 易降解性,不会给土壤等环境带来污染。
鼠尾草灌木、蒿
1-2m2的草本植物不能生 长的裸地
萜烯类物质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对其它物种的影响 只可能有三种形式,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 的中间态,可用+、-、○表示。
生物种间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型 中性作用 竞争:直接干扰型 竞争:资源利用型 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
物种1 物种2 ○ + ○ ○ -
3、生态意义:
重叠、分离与竞争、进化(重叠少,资源利用系数小, 进化上重叠;重叠多,竞争排斥原理不利于共存。) 生态位互补配置,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态位重叠小,系统稳定性高
生态位的分化——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比较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可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况,探讨 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d/w>1 越大,种间差异超过种内,可能共存,但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持久; d/w<1 越小,生态位重叠太大,稳定共存可能性小。
(2)他感作用和植被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H.B. Bode(1958):黑核桃下几无草本植物,因 其树皮、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 萘),进入泥土中氧化成核桃酮,抑制其它植物 生长。
(3)他感作用和植被群落的演替
内因演替中的一种重要机制。
北美加州草原: 烧荒、放牧 针茅、草熟禾 野燕麦、毛雀麦
威胁、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
同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 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 顺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
(2)–3/2自疏法则
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W = C × d-a
两边取对数得: lg W = lgC – algd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
White(1980)对80多种植物(藓类、草本和木本等) 进行了研究。a = -3/2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1、概念:
研究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