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凝视型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与验证

凝视型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与验证

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本栏目责任编辑:贾薇薇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第5卷第26期(2009年9月)凝视型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与验证申俊杰(广州军区75706部队40分队,广东广州510600)摘要:作用距离是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根据实际计算时部分参数可能未知的情况,推导了NETD 表达的作用距离方程,并根据凝视型探测器的特点讨论了基于对比度的对高空目标作用距离的表达式,结合高空目标探测实验结果验证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分析结果对进一步的成像探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等效噪声温差;焦平面阵列;作用距离;红外成像探测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53-02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Operating Range of Staring IR Imaging Detecting SystemSHEN Jun-jie(Unite 40,Army 75706,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Guangzhou 510600,China)Abstract:Operating range is a core specification of an IR imaging detecting system.Since some parameters are unknown when calculating,deduce the operating range function with NETD.Th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aring detector discuss the operating range for space targets based on contrast.Validate the validity of above two function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The analytical resul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design of imaging detecting system.Key words:NETD;FPA;Operating Range;IR Imaging Detecting System目标的极限作用距离是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也是评价、检验一个红外探测系统的主要指标。

红外点目标探测距离估算模型

红外点目标探测距离估算模型
算出点目标弥散成像像元数,推导了考虑点目标像元弥散尺寸因素的改进目标作用距离方程。 在仿真实验中分别
对两种红外探测器作用距离进行分析,在考虑像元弥散与否情况下,分析了目标在靶面上所形成的像元数对应关系
以及与探测距离的关系,并与目标探测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红外点目标; 探测距离; 像元弥散
摘 要: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由探测器特性、目标与背景辐射、目标像元弥散尺寸等因素决定。 传统红外探测系
统作用距离方程没有系统考虑点目标在像元弥散作用下的影响,导致计算得到的探测距离往往比实际目标所在位
置偏远,严重影响指挥员指挥决策。 分析了点目标在探测器靶面上形成弥散成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定量方式计
第 42 卷 第 6 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0 年 12 月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Vol 42 No 6
Dec 2020
文章编号:1673⁃3819(2020)06⁃0059⁃04
红外点目标探测距离估算模型
崇 元, 艾 葳, 王玉坤
( 中国人民解放军 91550 部队, 辽宁 大连 116023)
more remote than the actual targe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commander’ s decision⁃making. In this paper,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dispersion of point target on the detector target surface are analyzed, and the image pixel number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

红外探测距离计算公式红外探测距离的计算,这可是个有点神秘又有趣的话题呢!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红外探测。

想象一下,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你有一双特别的“眼睛”,能够看到远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红外探测啦。

那怎么算出这双“眼睛”能看多远呢?这就涉及到红外探测距离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红外探测距离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公式来表示:D = √(P × A × τ × η) / (4 × π × NEP × K) 。

这里面的每个字母都代表着不同的东西。

P 代表着辐射源的辐射功率。

就好比一个大火炉,它散发的热量越大,就越容易被探测到。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你在远处看到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铺,那滚滚的热气就是很大的辐射功率,老远就能感觉到。

A 是探测器的有效面积。

这就好像是你用一个大网去捕鱼,网越大,能捞到的鱼就可能越多。

探测器的面积越大,接收到的红外线也就越多。

τ 是光学系统的透过率。

想象一下你戴着一副眼镜,如果这副眼镜很干净、很透明,光线就能很好地透过,那就是透过率高。

要是眼镜脏兮兮的,很多光线就被挡住了,透过率就低啦。

η 是探测器的效率。

比如说,有的同学做作业很快,效率很高;有的同学就磨蹭半天,效率很低。

探测器也是这样,效率高的就能更快更好地探测到红外线。

NEP 是探测器的噪声等效功率。

这就像是在一个很吵闹的教室里,你想听清楚老师说话,但是周围的噪音太大,让你很难听清。

探测器也会受到各种干扰,NEP 就是表示这种干扰的大小。

K 是一些修正系数,考虑了各种复杂的因素。

但要注意哦,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之前在一次实验中,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当时我们在测试一款新的红外探测器,想要知道它在不同条件下能探测多远。

我们先调整了辐射源的功率,发现功率增大时,探测距离明显增加,就像把那个包子铺的火炉烧得更旺,远处都能感受到热气。

红外目标探测距离的估算

红外目标探测距离的估算

摘 要 : 红外热成像 系统探 测距 离的估 算,对 于提 高红 外系统设计 水平、降低成本 、缩
短研 制和 生产 周期 都有 非常 重要 的作 用。但 是探 测距 离受很 多 因素,如 目标 特性 、大 气传 输、热成 像系 统参 数等 的影 响,这使得 红外 热成 像系 统探测 距离 的估算 难度 大大 增加.传 统 的红外作用 距 离估 算 一般是将 大 气透 过 率视 为 常数 的,这会 带来很 大 的误 差.本 文考 虑 了大 气气溶胶模 式下 大 气透过率 随环境 的改变,给 出了更 为具体 的红外
caa trsi f re, h rn mi ini t sh r ,h aa tr fh h r 1ma gsse hu cei c o t gt t e a s s o amop ee t e rmees0 et ema 西n tm r ts aa t 8 n p t i y 8 d ec T eem et eet t n 0 h ee t n dsa c f n i靠ae ma g sse b ey n t— h s k h si i f ed tci i n e0 ma o t o t a n rd i 百n y tm ev r dmc l l rdt n et t to f h ae eet n dsa c e ea y c 璐 jest e i ut h ta io si n meh d o ei rd d tci i n eg n ru o d r h .T e i ma t n o t
m0 ei n iee n r eal x r81no h eet itn ef0 atu e ie .B d s∞ s rd a d am0ed ti d e pes f ed tc ndsa c m ag ti gv n y d e 0 t r l r 8

红外探测系统对某型隐身飞机的作用距离分析

红外探测系统对某型隐身飞机的作用距离分析
Ab s t r a c t : T o e s t i ma t e t h e o p e r a t i n g r a n g e o f a n i n f r a r e d( I R)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t o a c e r t a i n s t e a l t h
红外探测系统对某型隐身飞机的作用距离分析 枣
冯云松 . 一 , 金 伟z , 路 远 . 一 , 凌永顺 ( 1 .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 3 0 0 3 7 ; 2 . 安徽省红外与低温等离子体重点实验室, 合肥 2 3 0 0 3 7 )
摘 要: 为 了估算红外探测系统对某型 隐身 飞机 的作用距 离 , 首先构建该 型飞机 的简化模 型 , 计算 了飞机蒙皮 、
t h r e e ma j o r I R r a d i a t i o n s o u r c e 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a i r c r a f t s k i n , e n  ̄ n e s p o u t s a n d e x h a u s t p l u m e s re a
F E NG Yu n — s o n g 1 , 2 J I N We i . L U Yu a n 1 , 2 L I N G Yo n g - s h u n '
( 1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t a o r y o f P u l s e d P o w e r L o s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 H e f e i 2 3 0 0 3 7 , C h i n a ; 2 . ey K L b a o f m a n d L w o T e m p e r t a u r e P h l  ̄ l l l z z o f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e , H e f e i 2 3 0 0 3 7 , C h i n a )

雨天中波红外探测距离指标分析

雨天中波红外探测距离指标分析

图16 均匀背景下小目标辐射的关系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数学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R为目标到系统的作用距离,m;δ为信号提取因子;t A为目标的有效辐射面积,cm2;t L为目标的辐射亮度,;t N为目标在焦平面上所占的像元数: 为背景辐射亮度,;o A为光学系统入瞳面积,m2;()R aτ为大气透过率;oτ为工作时光学系统的透过率;d A为探测器单个像元面积,cm2;t为工作时的积分时间,s;∗D为波段有效探测度,
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光谱吸收系数;
为与气象条件有关的降雨、降雪强度,单位下雨对红外探测距离的影响
科学与信息化 6月上 内文.indd 7。

红外测距的基本结构及系统设计 红外测距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红外测距的基本结构及系统设计 红外测距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红外测距的基本结构及系统设计红外测距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测距领域也先后出现了激光测距、(微波)雷达测距、超声波测距及(红外)线测距等方式。

作为一种应用广泛、测量精度高的测量方式,红外测距利用红外线传播时不扩散、折射率小的特性,根据红外线从发射模块发出到被物体反射回来被接受模块接受所需要的时间,采用相应的测距公式来实现对物体距离的测量。

红外测距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以红外线作为传输介质的测量方法。

红外测距的研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其本身具有其他测距方式没有的特点,技术难度相对不大,系统构成成本较低、性能良好、使用方便、简单,对各行各业均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因而其市场需求量更大,发展空间更广。

红外测距仪是指用调制的红外光进行精密的距离测量,测量范围一般为1-5公里。

红外线测距(传感器)有它的几个特点,远距离测量,在无反光板和反射率低的情况下能测量较远的距离;有同步输入端,可多个传感器同步测量;测量范围广,响应时间短;外形设计紧凑,易于安装,便于操作;所以它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红外测距的常用方法和原理时间差法测距原理时间差法测距原理是将红外测距传感器的红外发射端发送(信号)与接收端接受信号的时间差t写入(单片机)中,通过光传播距离公式来计算出传播距离L。

式中c是光的传播速度为。

反射能量法测距原理反射能量法是由发射(控制电路)控制发光元件发出信号(通常为红外线)射向目标物体,经物体反射后传回系统的接收端,通过光电转换器接收的光能量大小进而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L。

式中P为接收端接收到的能量,K为常数,其大小由发射系统输出功率、转换效率决定,d为被测目标漫反射率。

相位法测距原理相位测距法是利用无线电波段的频率,对红外激光束进行幅度调制并测定调制光往返一次所产生的相位延迟,再根据调制光的波长,换算出此相位延迟所代表的距离D,此方式测量精度非常之高,相对误差可以保持在百分之一以内,但要求被测目标必须能主动发出无线电波产生相应的相位值。

红外点目标作用距离数学建模与评估

红外点目标作用距离数学建模与评估
第4 2卷 第 8期
VO1 . 4 2 NO . 8
红 外 与 激 光 工 程
I n ra f r e d a n d La s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1 3年 8 月
Aug . 201 3
红 外 点 目标 作 用 距 离 数 学 建 模 与 评 估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 p t i c a l S y s t e m Ad v a n c e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ng a c h u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Op t i c s , F i n e Me c h ni a c s nd a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C h ng a c h u n 1 3 0 0 3 3 n or d e r t o q u i c k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mpa c t O f p e fo r r ma nc e r e q u i r e me nt s b y a n u mb e r o f pa r a me t e r s ,t h e o p e r a t i n g r a n g e,wh i c h i s a n i mp o r t nt a p ra a me t e r i n I R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w a s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Fi r s t l y, c o n s i d e in r g t he s pe c t r a l t r a n s mi t t nc a e c h a r a c t e is r i t c s o f t h e f il t e r a nd t he e n c i r c l e d e n e r g y a f f e c t e d b y he t r e l a t i v e p os i t i o n b e t we e n p o i n t s p r e a d f u n c t i o n a n d he t p i x e l ,t he n u mb e r o f e l e c t r o n s p r o d u c e d b y c o n t r a s t r a d i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b e t we e n t rg a e t 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 i n t he i ma g e p l a n e wa s p r e s e n t e d.S e c o n d l y,i r r a d i nc a e p r od u c e d b y b o t h t e m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n o i s e i n he t i ma g e p l a n e b a s e d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

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计算安成斌;张熙宁;陈盈;殷金坚【摘要】分析了红外成像系统的几个主要性能参数.根据大气环境条件、目标几何形状以及目标和背景热辐射特征,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完成了不同探测及识别要求时系统的作用距离计算.计算可根据理论模型或实验室实测数据进行,并适用于点目标和面目标.【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0(040)007【总页数】4页(P716-719)【关键词】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目标;背景【作者】安成斌;张熙宁;陈盈;殷金坚【作者单位】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61 引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红外探测器的研制水平在不断提高,热成像技术在探测器研制工艺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从采用单元探测器加二维光机扫描、多元线阵探测器加一维光机扫描,发展到不需光机扫描的“凝视”型红外热成像系统,在军事上广泛应用于空间防御、火控、昼夜观察、成像制导等领域。

由于目标、背景和环境特征的复杂多变性,如何准确的评价红外成像系统的综合性能,在红外成像系统的论证、设计和测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目标、背景和大气环境的特征参数,本文运用红外成像系统的光、机、电部件的性能参数,建立理论模型,从而给出描述红外成像系统总体性能的度量参数:噪声等效温差 NETD、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最小可探测温差 MDTD以及作用距离 R。

同时采用必要的修正法,对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进行综合评估。

2 红外成像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2.1 噪声等效温差噪声等效温差 NETD定义为:系统观察试验图案时,基准电子滤波器输出端产生的峰值信号与均方根噪声比(S/N)为 1时标准试验图形上黑体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NETD的公式可表示为:[1]式中,ΔT为测量温差;Vs为峰值信号电压;Vn为均方根噪声电压。

红外热像仪对面目标的作用距离的公式推导及误差分析

红外热像仪对面目标的作用距离的公式推导及误差分析
+1 丁(,) 入 } 【一 n R] , d 入 M( 死) A
背景在 红外 系统 的入 瞳上形 成 的辐 照度 为

( 1 )
E =/{ ( R[(M( 死 +  ̄k ) b 丁A )b ) A ) p( ] n , eA , b,
0 、
+1 丁(,) 入 } 【一 n R] , d 入 M( 死) A ( 2 ) 2 红 外 热 像 仪 对 面 目标 的作 用 距 离 的 式 中, (, ) 入R 是大气 光谱透过 率, () bk 入 、e() 公 式推 导
A bs r c : Af e n l zng t e ir d a c e e v d a h n fa n a e h r a m a e . h r l ta t t ra a y i h r a i n e r c i e tt e l so n i f r d t e m li g r t e f mu a e r o f r t e d t t o it n e fo a n a e h r a m a e o a x e e a g t i rv d a c r i g t o h e e i n d s a c m n i f r d t e m l i g r t n e t nd d t r e s de i e c o d n o r r t e t e r fi f a e a a i n.Va i u a t r i h h v n u nc n t e d t c i n d s a e fo t e h h o y o r r d r di to n ro sf o swh c a e i f e e o h e e to it nc r m h c l i f a e h r l m a e o a x e d d t g ta e d s u s d a d a m o e o r o a c a i n i i e n r d t e ma i g r t n e t n e a e r ic s e n d lf r e r r c ul to s gv n. r r l K e w o ds i fa e m a e ;e t n e a g t d t c i n d s a c ; r o a y i y r : n r d i g r x e d d t e ; e e to it r r n e e r r a l ss n

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估算方法

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估算方法

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估算方法红外成像技术是一门现代化技术,可用于物体的热成像、夜间观察、劣质环境观察、防护等多个领域。

其中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红外成像系统类型,它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在红外成像技术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什么是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是在复杂背景下获得目标图像的一种红外成像方法。

目标在复杂场景下很难被红外成像系统直接提取,因此需要根据背景和目标的特性进行优化。

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的设计是针对一定背景复杂度下的成像范畴。

二、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作用距离是指背景干扰同目标特征所形成的信噪比的差别。

在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中,作用距离是指检测器在不同背景干扰下能够检测到目标的距离。

目标离检测器越远,信噪比越小,作用距离就越小。

三、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估算方法1.理论计算法。

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到。

该方法先将目标和背景亮度计算出来,然后用计算出的背景和目标亮度得到信噪比。

在信噪比达到一定值时,就算出了系统的工作距离。

2.实验测试法。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估算系统的作用距离,需要进行实验测试。

该方法需要选择不同距离下的红外成像图像,然后根据图像质量和信噪比变化情况得出系统的作用距离。

这种方法能够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四、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1.目标型号。

不同大小、形状的目标对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影响不同。

2.背景复杂度。

背景复杂度大小会影响目标在背景中的区分度,这会影响系统的作用距离。

3.气象学因素。

例如天气、湿度、气温等因素都会影响光线传播的效果,进而影响红外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

总之,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估算方法是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此外,背景复杂度、目标型号和气象学因素等因素也会对系统的作用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明确复杂背景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的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对红外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点源目标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作用距离估算

点源目标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作用距离估算

Op r tn sa c tma eo e a i gDit n eEsi t f RS f rI f a e i tT r e I T o n r r d Po n a g t
L a ,L U h n —in HA e g I n I S agqa ,Z NG F n ,Q N Ha— n F I nl i
i t e e a on t k son d fn t l ai ai n. d sa c qu t a e e i i oc lz to Con i e ng t e e e t fb c r n a i to d i a e n i e sd r f c so a kg ou d r d a i n a m g i h n
红外搜 索与 跟踪 系统 (RS 以尽早 的发现 来袭 目标 。 I T)
探测 概率 、虚警 率和 作 用距离 是 I T系 统 的 3大 核 RS
心 指标 ,而在 探测 概率 和虚 警率 一定 的情况 下 ,作 用
距 离对 武器 系 统 的可 用性 有举 足轻 重 的地位 。
d s r i n,u d rd t co o s i t d cr um sa c s e o r to it c q to s d d e T e ipe so n e e e t r n ie l i m e ic tn e ,a n w pe ai n d sa e e uai n i e uc d. n h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9期
20 0 8年 9月
红 外 技 术
I r r dTec ol y nfa e hn og
、. .0 NO 9 ,1 03 . S p 20 e. O 8
< 系统 与设 计 >

红外系统对点源目标作用距离的优化计算

红外系统对点源目标作用距离的优化计算
文 章编 号 : 6 2—9 4 ( 0 2 0 17 2 2 2 1 )3—0 5 — 3 0 9 0
Op i a l u a i n o R y t m tm lCa c l to fI S s e Ope a i g Di t nc o i tTa g t r tn s a ef rPo n r e
WANG e —hu W i a,WANG Cho g n
( r fcr cd my f L H fi 3 0 1 C ia A my i e a e P A, ee 2 0 3 , hn ) Of A o
Abs r c : e a i g d sa c , i h i o t f e c d b w a t r u h a t s h r , a k r u d a d S n i o e t a t Op r t it n e wh c s n m sl i l n e y af f c o ss c samo p e e b c g o n n O o , s n yn u e o e man c p b l i so s se . n i e i g t e s o t g ft d to a ac l t g f r l, n a e n s n h t a n l ss ft i a a i t f R y tm Co sd r h ra e o a i n lc l u ai o mu a a d b s d o y te i la ay i, h ie I n h r i n c
h ptm lc lulton m t t e o i a ac a i ehod wa r s ntd. sp e e e Exa tcac a i fam os e i te a i sc r c lulton o t ph rca tnu ton wa a ded o tf rt e fr ttm ea h u o h is i ndt e

基于NETD和△T红外点源目标作用距离方程的讨论

基于NETD和△T红外点源目标作用距离方程的讨论
WANG Xiao-jian1, LIU Yang1, CHEN Lei2, LI Chuan1
(1.The Second Artil lery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0085,China;2.The Second Art illery Equipment Depart ment, Bei jing 100085,China)
据。目前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般都给出了噪声 等效温差 NETD 的数值。因此,推导出用 NETD 表 达的作用距离公式,由 NETD 作为已知参数来计算红 外系统的作用距离,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途径。参考文 献[1-2]等给出了一致的用 NETD 和目标与背景温差
T 表示的红外点源目标作用距离方程,文中对此方
Key wor ds: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Point target; Operating range; NETD
0引 言
以红外焦平面成像为基础的搜索跟踪系统中,作 用距离是一项最为关键的技术参数,也是评价、检验 一个红外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作用距离的数学模 型,是设计者和用户进行系统论证、设计和评价的依
设目标的辐射是遵守郞伯特余弦定律的漫反射 黑体辐射源,则目标的光谱辐射亮度为:
Lλ= Mλ/ π
(1 )
式中: Mλ为目标的光谱辐射出射度。系统对目标所 张的立体角为 πD02 / 4R2 ,其中,D0 为光学系统通光 口径, R为目标与红外系统的距离。
经过路径长度 R 的大气衰减后,在通光孔径处的
2008 年 6 月 Jun. 2008
基于 NETD 和 T 红外点源目标作用距离方程的讨论
王晓剑 1,刘 扬 1,陈 蕾 2,李 川 1

红外系统距离方程与作用距离分析

红外系统距离方程与作用距离分析

果等因素的影响 , 出了点源和面源 目标红外系统作 用距 离方程.为了测试所导 出距 离方程和估计 方法的正确 导
性 . 用典 型 目 外 场 实验 数据 分 男 对其 进 行 了测试 .测 试结 果 表 明 : 于点 源 目标 和 面 源 目 , 使 标 Ⅱ 时 标 所提 出的 方 法
估 算误 差 明显 减 小 ; 方 法得到 的 估算 结果 都较 好 地吻 合 了外 场 实验数 据 , 实 了所 导 出作 用距 离方 程和 估 算 方 该 证
差 别 的影 响 , 因此 这 种 计 算 方 法 更 加 切 合 实 际 ,
适 用 于 不 同温 度 背 景 条 件 下 的作 用 距 离 估 算 .
中 的能 量分 布 可认 为是 均 匀 的 , 因此 像元 上 含 目 标 信 息 时所 接 收 的辐 射 功率 为
尸t [ L / 十( 一1 Lb N, = t t Ⅳl Ⅳt ) At + I ( d / A D -At 2 Ao。o +尸P f ) ] rr/ Lb D
下 , 可 得 到 微 分 辐 射 量 . 即
而 由信 噪 比 和 噪声 等效 温差 的定 义 可 知
由式 () 知 , 红 外 系 统 作 用 距 离 方 程 与 2可 该 比探 测 率 D. 光 学 系统 透 过 率 2 不 易 确 定 和 个
SR U/n Je4  ̄f N = s,= )/Aa 【 [

/t A


不 足.

Lb ) g


A / A N[ t

— — —
ovaVO

o r ̄ D C oT O
() 8
将式 () 5代入 式 () 可得 8,

红外成像系统对空间目标的作用距离研究

红外成像系统对空间目标的作用距离研究
类 、识 别 与确认 ) 的最大 距离 , 也称 作视 距 。作用 距离是 衡 量红外 成像 系统 的重要 综 合性 能 指 标 ,在进 行初 始参 数设 计时首 先要 满足 的就是 作用 距离 。红 外成 像系统 的作 用距 离是 目标 和背 景特 性 、大 气传 输特 性 、系统特 性等 多种 因素 的 函数 ,因而 没有统 一 、准 确 的数学 计算
r—— 光 学 系统透 过率 ; 0 S —— 系统 的信 噪 比 。 NR 显 然 , 时红 外成 像系 统 的作用 距离 R与 目标 辐射 强 度 、 测 器 的探 测率 成 正 比 , 这 探 与其 入 瞳直径成正比( 与入瞳面积的平方根成正 比) 式中( f m 。 E 。 R与探测器的噪声 ; A a ) CN P 故
方法 。
由于空间的真空环境避免了大气对红外辐射的衰减和散射效应 ,应用红外成像系统对空 间目 ( 标 这里指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进行探测和识别 比在地面上更有优越性 。本文通 过分析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 ,介绍了红外成像系统对空间点源 目 标和扩展源 目标作用距离的
估算 方法 ,并 讨论 了作 用距 离与其 他参数 的相 互制 约 关系 。
Ad — 探 测 器单元 面积 (m2, — c )Ad= c 。 厂为光 学 系统 的等 效焦 距 ;
NA—— 光 学 系统 的数值 孔径 , NA = Do 2 / ,;
△ 卜
噪声等效带宽( z; H)
D —— 探测 器探 测率 (m ・ ・ c Hz w ) ;
D —— 光学 系统 入瞳 直径 (m) c ; A —— 光学 系统 入 瞳面积 ( m ) c 2; r—— 大气 透过 率 ;
2 红外成像 系统对空间点源 目标 的作用距 离估 算

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方程理论研究——基于探测率温度特性与背景影响

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方程理论研究——基于探测率温度特性与背景影响
— —
吴 晗 平
( 武汉工程大学 理学 院,湖北 武 汉 4 0 7 ) 30 4
摘要 : 考虑探测率 的温度特性和背景 的影响之后,对传统的红外点目 标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方程进行 了 修 正 。从探 测率 的 物理特 点 出发 ,引入波 段探 测率修 正 因子 ,重新推 导 了红 外 点 目标探 测 系统 的作用 距 离方程 。所 述数 学模 型 可作 为系 统设 计和性 能评价 的理论 依据 。 关键词: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波段探测率;温度特性;背景 中图分类 号 :T 1 N2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8 12 0 )60 4 —4 0 18 9 (0 70 —3 1 0 Op r tn sa c u t n f rI f a e i t a g t t c y t m e a i gDit n eEq a i n r r d Po n r e e t s e o o T De S
探 测性 能 的归一 化探测 率 ( )对 系 统 的探 测 能力 具 D
时反 映 ,在系 统设 计理 论与 计算 上有 待进 一步 完善 。
因 此 ,有 必要 从探 测 率 的物 理 特 点 和 背 景 的 影 响 出
发 ,对 红外 点 目标 探 测 系 统 的作 用 距 离 方程 予 以修
正。
1 归 一 化 探 测 率 D 与 光 谱 探 测 率 D 及其 ( 物 理 特 点
红外探 测器 的探 测度 与 黑体 的温度 7 ' 、调制频 率 , , 量放 大器 的带 宽a ,探 测器 的偏 置 b有 关 ,可 、测 f
以记 为 D ( , a, ) , fb。为分析 问题 方便 起见 ,在只考 ,
Ba e n Te p r t eCha a t rsi fDe e tv t nd Ba kg o d I fue e s d o m e a ur r c e itco t c i iya c r un n l nc

红外偏振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

红外偏振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

红外偏振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胡晓强;张晶【摘要】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ssue whether the polarization detection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of in-frared system,noise equivalent polarization degree of polarization infrared detection system i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polarization degree and noise,and t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arization degree signal noise ratio and intensity signal noise ratio is paring with traditional infrared detection distance model,the distance mod-el of polariz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polarization degree signal noise ratio is built.At last,the operating range of two systems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obtain the basic conditions that the polarization detection is better than the inten-sity detection.%为了分析偏振探测是否有利于提升红外系统目标探测距离的问题,本文以偏振度和噪声的分析为基础,推导了红外偏振探测系统的噪声等效偏振度,进而研究了系统偏振度信噪比与强度信噪比的关系,并结合传统红外强度探测的作用距离模型建立了基于偏振度信噪比的红外偏振探测作用距离模型。

空间低温点目标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的计算与等效测试

空间低温点目标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的计算与等效测试
A bs r t act : O per i s anc s an i por a pe fc i n fi r r d s t m s f r de e tng lw e — atng dit e i m t nt s ci ato o nfa e ys e o t c i o t m i
p r t r a g t n s c .By t k n h o s fa n r r d f c lp a e d t c o s t e m a n f c o ,a e a u e t r e s i pa e a i g t e n ie o n i fa e o a l n e e t r a h i a t rl o 。 0 月
文章 编号 : 17—7521)i 08 4 62 8 ( 0o一 0— 8 o 0 0
空 间 低 温 点 目标 红 外 探 测 系 统 的 作 用 距 离 的计 算 与等 效 测 试
柴 金 广 刘 云 猛
( 国科 学 院上 海 技术 物 理研 究 所 ,上 海 2 0 8 ) 中 0 0 3
ln t o n i n i n e u v ln t o c o d n o t e sg l o n ie c ie i n i a o o a y e t me h d a d a d me so q i a e t me h d a c r i g t h i na— - o s rt ro n l b r t r . t
证 了红 外 探 测 系 统 的作 用 距 离 ,测 试 结 果 符 合 理 论 估 算 。 试 验 表 明 ,该 方 法 可 在 实 验 室 内用 于 评 估 低 温 点 目标 红 外 探 测 系统 的 作 用 距 离。
关键词 : 低温 点 目标 ;红外探测 系统;作用距 离;等效测 试

地基分布孔径红外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

地基分布孔径红外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
o f mi l i t a r y p owe r s .Op e r a t i o n r a n g e i s o n e o f he t mo s t i mp o ta r n t pa r a me t e r s o f DAI RS,wh i c h i s d e c i d e d b y s y s t e m p a r a me t e r s ,f e a t u r e s o f t rg a e t 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 e t c . The o p e r a i t o n r a n g e b a s e d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ma g i n g nd a i n f o r ma i t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D AI RS wa s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ma t h e ma i t c a l mo d e l o f o pe r a i t n g r ng a e f o r g r o u nd — b a s e d DA I RS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d t he i n lu f e n c e s o f t rg a e t
Ab s t r a c t :Di s t r i b u t e d Ap e r t u r e I n f r a r e d S y s t e m ( DAI RS )i s t h e t r e n d o f i n f r re a d s e rc a h a n d r t a c k s y s t e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2-8785(2019)07-0018-08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分析郭晓东1,2左志高1,2* 岳 松1,2 洪 普1,2(1.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2.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摘 要:系统性地分析了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㊂通过建立大气分层模型,结合M O D T R A N 模型计算了中波红外光和长波红外光在典型大气条件下的透过率㊂两者计算结果的对比数据可为红外探测系统设计中的波段选择提供参考依据㊂通过对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了几种典型目标在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为系统作用距离的指标论证提供了支撑㊂从红外图像噪声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出发,推导出了图像信噪比与系统检测概率及虚警概率的理论公式,为检测门限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㊂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对于提升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指标论证的可信度和系统参数设计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㊂关键词:红外;点目标探测;探测距离;理论模型中图分类号:O 439 文献标志码:A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785.2019.07.003收稿日期:2019-07-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7-),男,辽宁营口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系统总体设计㊂*通讯作者:E -m a i l :z gz u o 0118@f o x m a i l .c o m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A n a l y s i s o fO p e r a t i o nR a n ge of I n f r a r e dP o i n t T a rg e tD e t e c t i o n S ys t e m G U OX i a o -d o n g 1,2,Z U OZ h i -g a o 1,2*,Y U ES o n g 1,2,H O N GP u 1,2(1.H u a z h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l e c t r o -O pt i c s ,W u h a n 430223,C h i n a ;2.H u b e i J i u z h i y a n g I n f r a r e dS ys t e mC o .L t d .,W u h a n 4302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o f i n f r a r e d p o i n t t a r g e td e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i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a n a l yz e d .T h e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o fm e d i u m -w a v e a n d l o n g -w a v e i n f r a r e d l i g h t u n d e r t y p i c a l a t m o s p h e r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a t m o s p h e r i c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 a n d c o m b i n i n g t h eM O D T R A N m o d e l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d a t a o f t h e t w o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c a n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b a n d s e l e c t i o n i n t h e d e s i gn o f i n f r a r e d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 o f i n f r a r e d r a d i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o f t a r ge t s ,t h e i nf r a r e d r a d i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o f s e v e r a l t y p i c a l t a rg e t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w a v e b a n d s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whi c h p r o v i d e s s u p po r t f o r t h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o f o p e r a t i o n r a n g e f o r I R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d e n s i t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o f i n f r a re d i m -a g e n o i s e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r m u l a s o f i m ag e s i g n a l -t o -n o i s e r a t i o ,s y s t e md e t e c t i o n p r o b a b i l i t ya n d f a l s e a l a r m p r ob a b i l i t y a r e d e r i v e d ,w h ic h p r o v ide r ef e r e n c e f o r s e t t i ng d e t e c t i o n th r e s h o l d .T h e t h e o r e ti c a l m o d e l a n a l ys i s r e s u l t s o f i n f r a r e d p o i n t t a r g e t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s o p e r a t i o n r a n g e c a n o f f e r a n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u p po r t f o ri m p r o v i n g t h e c r e d i b i l i t y o f i n f r a r e d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s o p e r a t i o n r a n g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s ys -t e m p a r a m e t e r d e s i g n .K e y wo r d s :i n f r a r e d ;p o i n t t a r g e t d e t e c t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r a n g e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0引言作用距离是红外探测系统的关键指标之一㊂在设计红外系统时,往往根据系统实际应用场景对作用距离的指标要求来对探测器和光学系统等参数进行设计㊂图1为典型红外系统的目标探测原理图㊂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经过大气衰减后,由接收光学系统入射到红外探测器上;红外探测器完成光电转换后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输出最终的红外图像和目标检测结果㊂在这一过程中,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㊁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㊁光学系统与红外探测器参数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等因素有关㊂对目标辐射能量㊁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和信号处理算法等进行精确的理论建模分析,对于指导红外探测系统参数设计和保证系统实测作用距离满足指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图1典型红外系统的目标探测原理图文献[1-2]对红外探测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作用距离的理论公式,但是仅对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作了定性分析㊂文献[3]对红外点目标的探测概率进行了理论建模与研究,分析了不同背景下系统探测概率与信噪比及作用距离的关系㊂综合看来,现有文献报道普遍针对某一特定因素开展作用距离理论建模与分析,因此对红外系统总体参数设计的指导性有限㊂本文从红外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出发,对系统作用距离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建模㊂然后根据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大气参数㊁探测器与光学系统性能㊁目标辐射能量以及信噪比等对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㊂将此作为理论支撑依据,可以有效提升对红外系统总体设计的指导性㊂1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理论模型点目标在红外探测系统处的光谱辐射照度E λ可以表示为E λ=J λτa (λ)R2(W /m 2)(1)式中,J λ为点目标的光谱辐射强度,其单位为W /S r ;τa (λ)为大气透过率;R 为点目标到红外探测器的距离㊂红外接收光学系统的有效面积可以表示为A 0=14πD 20(2)式中,D 0为光学系统的有效口径㊂由于目标为点目标,目标辐射能量将汇聚在探测器的一个像元上,因此探测器接收到的光谱辐射功率P λ可以表示为P λ=E λA 0τ0(λ)(3)式中,τ0(λ)为光学系统的透过率㊂探测器的光谱响应率R λ可表示为R λ=V s /P λ,其中V s 为探测器输出的信号电压㊂对于某一波长范围(λ1,λ2),V s 可以表示为V s =ʏλ2λ1R λP λdλ=ʏλ2λ1RλJ λτa(λ)R 2A 0τ0(λ)d λ(4)=A 0R2ʏλ2λ1R λJ λτa(λ)τ0(λ)d λ为便于计算,R λ㊁τa (λ)和τ0(λ)均用(λ1,λ2)范围内的均值R 0㊁τa 和τ0替换,于是得到:V s =A 0R 0τa τ0R 2ʏλ2λ1J λd λ=A 0R 0τa τ0R2㊃J (5)式中,J =ʏλ2λ1J λdλ为(λ1,λ2)范围内目标辐射的总能量㊂将式(5)除以探测器输出噪声电压的均方根值,得到红外探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S N R =V s V n =A 0R 0τa τ0R 2V n㊃J(6)由于探测率D =R 0/V n ,比探测率D *可以表示为[4]D *=D A d Δf =R 0V nA d Δf(7)式中,A d 为探测器的像元感光面积;Δf 为探测器带宽,Δf =1/(2t i n t )㊂因此信噪比可以表示为S N R =A 0τa τ0D *R 2A d Δf ㊃J =πD 0D 02f τa τ0D *2R 2A d Δff2㊃J =πD 0τa τ02F D *J2R 2a b f 2㊃12t i n t (8)即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为R 2=A 0τa τ0D *R 2A d Δf ㊃J =πD 0D 02f τa τ0D *2R 2A d Δff2㊃J =πD 0τa τ02F D *J2a b f 2㊃12t i n t ㊃S N R(9)式中,t i n t 为探测器的积分时间㊂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还要考虑一定的工程修正㊂设定工程修正系数为ξ,则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的理论模型可以表示为R 2=πD 0τa τ02F D *J2a b f 2㊃12t i n t ㊃S N R(10)2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对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的理论模型进行适当分解,即R 2=πD 0ξτ02F D *2a b f 2㊃12t i n t ㊃τa ㊃J㊃1S N R =S s y s ㊃S a t o m ㊃S t a r g e t ㊃S pr o c e s s (11)式(11)将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分成了与系统参数㊁大气㊁目标和信号处理相关的四个部分,即与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有关的四个因素㊂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因素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㊂2.1 探测器及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分析根据式(11),与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相关的系统参数可以表示为S s ys =πD 0ξτ02FD*2a b f 2㊃12t i n t (12)可以看出,系统光学镜头的有效口径㊁透过率㊁F 数㊁焦距和探测器的比探测率㊁像元感光面积㊁积分时间等参数相关㊂将F =f /D 0代入式(12),可以得到:S s ys =πD 20ξτ02D *2a b ㊃12t i n t(13)可以看出,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正比于系统的有效光学口径㊂也就是说,光学系统的有效口径越大,接收到的目标辐射能量更多,相应的探测距离也更远㊂这一结论与工程试验结果一致㊂在红外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过程中,往往依据工程应用对系统作用距离的要求,开展探测器的选型和光学系统参数的合理化设计㊂对于制冷探测器,为了提高光学系统口径的使用效率,通常根据探测器的F 数来设计合适的光学镜头焦距和透过率,以满足系统作用距离要求;对于非制冷探测器,则通常设计有效口径大的短焦光学系统,以同时满足系统作用距离和系统体积重量要求㊂2.2 大气透过率的理论计算模型在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参数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M O D T R A N 模型计算红外波段的大气透过率㊂在该模型中,影响红外大气透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能见度㊁温度㊁湿度㊁大气压强㊁海拔高度以及C O 2浓度等大气参数㊂在用M O D T RA N 模型计算斜视观测路径的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时,需要对大气进行分层建模,并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㊁湿度和气压等大气参数进行合理设置㊂图3大气相对湿度(左)和压强(右)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以海平面大气相对湿度80%㊁大气压强1a t m 为例)在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用户单位往往只提供海平面的气象条件以及空中目标的飞行高度等输入要求㊂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这个斜视观测过程中的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对目标所在层的大气参数与海平面大气参数的关系进行建模就显得尤为重要㊂根据大气理论模型[5],目标层大气环境温度与目标层海拔高度及海平面环境温度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 (h )=T 0-6.5h 0ɤh ɤ11k m T (11)11k m ɤh ɤ20k m T (11)+(h -20)20k m ɤh ɤ32k mìîíïïïï(14)式中,T 0为海平面的大气温度;h 为目标层的图2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以海平面温度15ħ为例)海拔高度,其单位为k m ㊂图2所示为典型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㊂目标层大气相对湿度与目标层海拔高度及海平面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 H =R H 0(1-0.2523h )0ɤh ɤ2k m 0.4954R H 0e x p 2-h 1.861æèçöø÷2k m ɤh <8k m 0.0197R H 0e x p 8-h 1.158æèçöø÷h ȡ8k m ìîíïïïïïï(15)式中,R H 0为海平面的大气相对湿度㊂图3(左图)所示为典型大气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㊂目标层大气压强与目标层海拔高度及海平面大气压强的关系可以表示为P =P 0e x p -h 7.354æèçöø÷0ɤh ɤ11k m1.224P 0e x p -h 6.457æèçöø÷h >11k mìîíïïïï(16)式中,P 0为海平面的大气压强,其单位为a t m ㊂图3(右图)所示为典型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㊂图4当海平面的大气能见度为10k m ,温度为15ħ㊁相对湿度为80%(左),温度为30ħ㊁相对湿度为90%(右),目标飞行高度为1k m 以及从海平面斜视观察目标时,2k m 观测距离下大气透过率与红外波长的关系曲线根据上述大气温度㊁湿度和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曲线,利用M O D T R A N 模型计算了目标飞行高度为1k m 时斜视观测的大气透过率与波长的关系(传输距离为2k m )以及红外波段的平均大气透过率随作用距离的变化曲线(结果见图4和图5)㊂通过对比图4和图5可以看到:(1)在3~12m 波段,存在3~5m 和8~12m 两个透过率相对较高的大气窗口,且在4.3m 附近有一个强的大气吸收峰;(2)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中波(3~5m )红外辐射的大气透过率明显高于长波(8~12m )红外辐射,而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两者相差不大㊂在设计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时,可将上述两个结论作为系统工作波段选择的参照依据之一㊂2.3 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理论计算模型目标红外辐射强度与目标的温度有关[6]㊂假定目标为漫散射体,根据普朗克公式可求得目标某一单位面元的光谱辐射出射度M i ,λ[7]:M i ,λ=εi (λ)㊃c 1λ5㊃1e c 2/λTi-1(17)式中,εi (λ)为目标第i 个单位面元的发射率;c 1为第一辐射常量,c 1=2πh c 2=3.7418ˑ104W ㊃m 4/c m 2;c 2为第二辐射常量,c 2=1.4388ˑ104m ㊃K ;T 1为目标第i 个单位面元的温度㊂因此,第i 个单位面元的辐射强度J i ,λ为J i ,λ=M i ,λπ=εi (λ)π㊃c 1λ5㊃1e c 2/λTi-1(18)为便于计算,假定目标每个单元面元的发射率和温度都相同,通过对式(18)进行积分可以得到,(λ1,λ2)范围内面积为S 的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J 可以表示为J =ε0S πʏλ2λ1c 1λ5㊃1e c 2/λT -1d λ(W /S r )(19)式中,ε0为目标的平均发射率;T 为目标温度㊂式(19)即为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理论计算模型㊂对于空中飞行的点目标,根据气动加热模型,目标壳体温度T 可表示为[8]T =T 0(1+0.164M a2)(20)式中,T 0为目标周围环境的温度,与当地地面温度及海拔高度有关,如式(14)所示;M a 为目标的飞行速度,其单位为马赫㊂表1列出了几种典型目标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图5当海平面的大气能见度为10k m ,温度为15ħ㊁相对湿度为80%(左),温度为30ħ㊁相对湿度为90%(右),目标飞行高度为1k m 以及从海平面斜视观察目标时,观测距离大气透过率与作用距离的关系曲线表1几种典型目标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计算结果目标等效面积/m2表面温度/K发射率辐射强度/(W /S r)3~5m 8~12m 某固定翼飞机迎头2301.20.51.9539.3某旋翼无人机0.073200.50.131.83某弹道迎头0.0038424.70.50.10.32碳炉0.071673.150.967.442.8段的辐射强度计算值㊂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常温目标,长波红外辐射强度大于中波红外辐射强度;而对于高温目标,中波红外辐射强度则明显高于长波红外辐射强度㊂这一结论与维恩位移定律一致㊂因此,在红外系统总体设计中,它也是系统工作波段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㊂2.4 信噪比的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红外探测系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探测器噪声,而且其概率密度函数符合高斯分布㊂当一个点目标的信号与噪声信号同时进入红外探测系统时,探测器的输出信号仍然符合高斯分布[9]㊂假设噪声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p (n )=12πσe x p -(n -)22σ2éëêêùûúú(21)一般将阈值分割门限取为T h =μ+k σ,并将单帧图像中目标的信噪比定义为S N R =(s -μ)/σ㊂假设分割门限T h 己经确定,那么图像中所有灰度值大于门限T h 的像素就被认为是可能的目标点,其余像素为背景像素,则像素的检测概率为[10]P d =ʏɕT h 12πσe x p --(x -s -μ)22σ2éëêêùûúú(22)P v =ʏɕT h 12πσe x p --(x -μ)22σ2éëêêùûúú(23)式中,P d 和P v 分别为目标像素和背景像素的检测概率㊂令y =(x -μ)/σ,通过对式(22)和式(23)进行变量替换可以得到:P d =ʏɕT h-μσ12πe x p -y -s σæèçöø÷22éëêêêùûúúúd y =ʏɕT h-μσ12πe x p -(y -S N R )22[]d y=1-ФT h -μσ-S N R æèçöø÷(24)P v =ʏɕT h -μσ12πe x p -y 22æèçöø÷d y=1-ФT h -μσæèçöø÷(25)在基于单帧检测的情况下,目标像素的检测概率和背景像素的检测概率可以看作检测概率P d 和虚警概率P fa ㊂因此,单帧图像的检测概率㊁虚警概率与信噪比的关系可以表示为P d =1-ФT h -μσ-S N R æèçöø÷(26)P fa =1-ФT h -μσæèçöø÷(27)可以看出,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取决于信噪比以及检测门限㊂在相同的信噪比条件下,检测门限越高,虚警概率越小,但是检测概率也在减小;若检测门限过低,则虚警概率会很大㊂所以检测门限的选择必须同时兼顾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两个指标要求㊂图6所示为不同虚警概率条件下系统探测概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㊂图6不同虚警概率下,红外探测系统单帧图像的检测概率与图像信噪比的关系曲线3典型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结果某典型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器为640ˑ512元制冷型中波红外探测器㊂表2列出了该系统的性能参数㊂探测目标为某固定翼飞机,其飞行高度为1k m ,辐射能量数据见表1㊂地面能见度为10k m ㊁温度为15ħ㊁相对湿度为80%时的大气透过率计算结果见图5㊂图7所示为系统对表2某红外探测系统的参数列表参数名称取值工作波长3.7~4.8m 分辨率640ˑ512像元间距15mˑ15m比探测率3ˑ1011c m ㊃H z1/2/W 积分时间5m s 焦距150m m F 数2光学系统透过率0.7图7系统对某固定翼飞机的探测距离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目标的探测距离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㊂可以看出,当系统信噪比大于5(对于检测概率大于90%,虚警概率为10-4)时,系统对固定翼飞机的探测距离小于30k m ㊂4结束语本文对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过程推导;建立了大气分层模型,给出了大气环境温度㊁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和海平面大气参数变化的理论公式;基于普朗克公式分析了不同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计算模型,并计算了包括飞机等目标在内的典型空中目标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分析了红外系统单帧图像的检测概率㊁虚警概率与图像信噪比的对应关系;基于上述分析过程,计算了典型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对固定翼飞机的探测距离计算结果㊂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对于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参数设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为红外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㊂参考文献[1]吴晗平.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方程理论研究 基于探测率温度特性与背景影响[J].红外技术,2007,29(6):341--344. [2]吴学铭,王海晏,寇添,等.基于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优化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36(5):145--154.[3]祁蒙.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探测概率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4,34(4):269--271.[4]W uHP,Y i X J.O p e r a t i n g D i s t a n c e E q u a t i o n a n dI t s E q u i v a l e n t T e s tf o rI n f r a r e d S e a r c h S y s t e mw i t hF u l l O r i e n t a t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 I n f r a r e da n d M i l l i m e t e r W a v e r,2003,24(12):2059--2068.[5]乌拉比FT,穆尔R K,冯健超著.候世昌,马锡冠译.微波遥感(第一卷):微波遥感基础与辐射度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张亚梅,符艳军.光学成像系统中目标图像检测概率的计算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8,38(11):214--217.[7]李鸣,杜小平.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分析[J].飞机设计,2011,31(1):67--70. [8]唐尧文,曾红郡.反舰导弹红外辐射特性的建模与仿真[J].红外,2016,37(7):33--42.[9]毛峡,常乐,刁伟鹤.复杂背景下红外点目标探测概率估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37(11):1429-1434.[10]张艳晶.复杂云背景下红外运动小目标监测算法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