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和实践的一种观念形式的表达和反映,并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代人民进行社会生产实践的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说”、“元气论”、“三才论”等方面的内容,其内核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不凡的当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扬起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核与当代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相通的;第三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当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积极学习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刘晓青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

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

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

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

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

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

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生态文明观
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关于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和实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实践:
1.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阴阳两极和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认为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3.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4.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仁爱、中庸、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5. 农业文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经验和智慧,如轮作、休耕、施肥等。

6. 山水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水,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环境的诗歌、散文和画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中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反对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 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一、中国古代哲学生态观1. 儒家生态观- “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认为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的天虽然没有言语,却能让四季运行、万物生长,暗示着天有其内在的规律,而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

- 孟子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可以了解天的道理,进而达到事天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人与天相贯通的思想。

- 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2. 道家生态观- “道法自然”理念-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道的特性就是自然,人应该以自然为师,遵循自然的法则。

例如,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人类不应强行干预。

- 对生命的尊重3. 墨家生态观- “节用”思想- 墨家主张节约资源,反对奢侈浪费。

墨子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们过度消费,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匮乏。

他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节俭,如在建筑房屋时,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追求奢华,这样可以减少对木材等资源的消耗,体现了一种珍惜自然资源的生态意识。

二、中国近代哲学生态观的转变与发展1. 受到西方思想冲击下的生态观变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传入中国。

在生态观方面,一方面,西方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对自然开发利用的新观念,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受到一定冲击。

例如,一些地区开始模仿西方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发展近代工业,导致了局部的生态破坏。

- 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吸收西方的环境保护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相结合。

如严复翻译西方著作时,引入了一些关于物种保护、自然规律的思想,启发了中国人从新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近代思想家对传统生态观的传承与创新- 康有为在其大同思想中,也涉及到对理想生态环境的描绘。

他设想在大同世界里,人们会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保护自然环境,既要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也要有大片的自然保护区供动植物生存繁衍。

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卜晓军任保平发布时间:2009-06-16 08:23来源:光明日报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以其指导人们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易传则综合了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说,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

其中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而“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

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

北宋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正蒙·乾称篇》),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人类要尊重万物,友善对待自然。

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的观念,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生态系统。

而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应该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能过度破坏自然环境,而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抱朴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抱朴守一”思想是指要尽可能地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状态,不要过度修饰和改变。

这种思想可以符合生态学中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即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尽可能不进行过度干预和改变。

3. 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也体现了生态哲学的精神。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人的心灵可以与大自然相连,感受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同时也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具有灵性和情感。

这种想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情感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共生共处。

4.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们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过度干预自然界,以免引发自然灾害和人类灾难。

以上几个方面的生态哲学意蕴,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启示我们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尊重自然界中万物的灵性和情感,关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 ,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实践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技术和绿 色消费模式,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 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监管和执 法力度。
绿色发展价值
绿色发展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 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和国际竞争力。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
总结词
尊重自然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这些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思想在《道德经》、《易经》等经典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 价值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 的应用
•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 想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关系。
倡导绿色生活
总结词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提倡绿色、简约 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 。
VS
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因此,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建筑、园林 、服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哲学的思想探究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哲学的思想探究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哲学的思想探究中国地大物博,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家,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有着根植于炎黄子孙的传统民族感。

中国自古就有着丰富的民族内涵,从古代的君主专制,到如今的人民民主专制,都无不体现着历史演变的进步性。

当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由古陪伴人至今,历史更迭,自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本文着重分析古代生态思想,从而把握规律,为如今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1.中国古代的自然生态思想由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内容是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融一起看待的,因而既包含了人的思维,也包含了客观规律下的正常发展。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既概括出了人类生命存活所需要的物质必须条件,也体现了人性,人伦,人智之思。

既涉略自然科学,又涵盖人类精神。

其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手段,如“天人合一”等思维概念里,是把人的权力与天的自然力量相结合。

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赋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驶权力,管理人民。

所以,神与自然之意将权力下放给天子,天子便利用自然属性,尊崇天意,统治人民。

例如,古代天子有祈福,祭拜,求雨等活动,这便是用生态和人的思维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2.中国古代自然生态的思维归纳2.1 易经中的生态“人文”中的说法,初出自易经。

有道是“文明以止,人文也”,更重要的是如前文所提,人文观念离不开天文观念。

在天文中有关注时令的变化,比如现在农历中出现的很多节气就源于古代的思维,春分,夏至,春分,冬至等,不同节气下人类要进行不同的农物活动。

春天播种,夏天灌溉,秋天收获,冬日躲寒。

这种情况是星体地球按自己的生长规律而运行,中国哲学吧人文和天文常识相结合,其意义深刻,从内心遵从平衡的道理。

2.2书经中的生态易经作为卦象出现,而书经则作为政治经济的文献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帘。

其文主要记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人文思想,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记录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表明其对百姓苍生的拳拳帝王之心。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特点、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深刻的总结得出的结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渊源。

(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做过精辟的论述,崭露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优先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任何经济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自然界和劳动共同创造了财富。

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界是“劳动本身的要素”[①],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形成财富的两个最原始的要素。

马克思指出:“正象生产的第一天一样,形成产品的原始要素,从而也就是形成资本物质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

”[②]恩格斯也认为,劳动与自然界在一起才能使劳动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成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类对自然界的片面理解,对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还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并不是与人对立和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他曾明确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③]“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④]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⑥]。

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以及人类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人不可能在脱离自然以后仍然还能生存和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最基本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最基本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最基本思想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最基本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天人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

如左传‘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间以生。

’论语:‘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等等。

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治思想逐渐萎缩,走向天人之际这一方向的发展,于是‘天人合德’、‘天人同体’、‘天人一贯’、‘天人之间’、‘天人不二’、‘天人合策’、‘天人之际’、‘天人相与’、‘性即天道’诸说相继而起,终于使‘天人论’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构架。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之中,儒道两家代表性人物都对其有重要的思想认识,本文通过描写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的进程以及在庄子思想为出发点的情况下阐述哲学生态观发展,更进一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态伦理理论研究和生态伦理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庄子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在认识天人关系时候,首先要来认识“天”这个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韦政通先生看来,在中国古代,对天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之上神、有人格、为圣人所住之地、祖德配天、代表至善、代表正义。

春秋时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②,“天”为自然之天,可见子产已经把人事和作为自然现象的天区别开来。

孔子相信天命,认为天命不可违,在《论语·季氏》中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并且在《论语·阳货》中认为“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所指的天有时指自然之天,有时指意志之天。

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心矣。

”③孟子这种天人相通的思想表现了对认识能力的要求。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

尽管古人对人类与自然的认识尚处于直觉性的论述,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等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尤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文化的多元与冲突,使古人对生态的认识有显著的提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如“天地人合一”、“万物平等”、“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生生不息”等生态循环与生态保护的思想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天地人合一我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与思想不仅大量地体现在哲学思维中,而且大量地体现于具体的经济思想中。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神农氏时代,就颁布过“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

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颁布过著名的《禹禁》。

周朝有一整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法规和管理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最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者对生态伦理有着丰富的认识,形成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汉代,佛教从天竺(印度)传入我国后,儒释道三教结合,使生态伦理的思想更加丰富。

“天地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思想一直深植人民心中,农业要因季节、环境适时劳作的生产观念与方式,导致了“天地人合一”思想的产生。

“天地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观念的基本出发点。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见《易经•系辞下传》),还谈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见《易经•说卦传》)。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他把天和时间联系起来,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天是指自然界,强调天道不仅有好生之德,而且默默无闻,自然而然地运行。

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指出:“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古代有哪些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有哪些生态哲学思想

“取物不尽物”的天人合德思想儒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

从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出发,儒家提出了“取物不尽物”的生态伦理道德,主张有限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破坏性地开发生物资源。

孔子十分珍惜动物,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说,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来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孟子基于“爱物”观念,主张“恩足以及禽兽”和“君子远庖厨”,反对任意残杀动物。

《礼记》作者十分珍惜、怜悯动物,提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反对统治者沉溺于犬马狩猎之中,力戒“佚游”(放纵游乐)之道;主张狩猎“围其三面而不合”,反对四面合围,以免杀伤过多,灭绝生灵,具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取物以顺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根据动植物依“时”(季节)变化而发育生长的生态规律,主张“取物以顺时”的环保思想。

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如果在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妨碍生产,那粮食便会吃不完了。

荀子发挥孔孟的生态思想,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社会蓝图。

他指出只有根据季节(时)的演替规律,做到“以时禁发”,才能达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的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

“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的人口意识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他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所论“天之说”,包含着极有价值的生态环保思想。

韩愈所说的“天”,主要是指天地万物的“自然之天”。

由于人对“元气阴阳”的破坏愈来愈厉害,遂形成天与人的对立关系。

他指出,随着人口迅速增长,要吃饭,要住房,要喝水等,这就迫使人类过度地“垦原田,伐山林”,即通过破坏草原和大量砍伐森林的途径来扩大耕地面积,以解决吃饭问题。

为了解决增长人口的住房和日用品问题,特别是满足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不得不疏治河流、修建房屋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派中。

虽然这一哲学体系形成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以下是老庄哲学在现代的一些重要意义:
1.哲学观念的超越性:老庄哲学主张“道”,认为万物之本源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

在现代,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可以启发人们超越狭隘的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人生意义。

2.生态思想:老庄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守护自然。

在现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老庄哲学的生态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违其自然而行事。

在现代社会,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被解读为适应性、自由和宽容的哲学态度,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辩证思维: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物极必反”等思想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观念。

在现代,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5.心灵宁静:老庄哲学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缓解压力、追求心灵平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6.反思功利主义:老庄哲学对功利主义和功利思维提出了质疑,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反思功利主义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老庄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深刻的思想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
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

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标签:孔子;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陷入空前脆弱的地步。

面对这一切,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提出世界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先哲,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这些思想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对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有所启示。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

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1]一、以“知天”、“畏天”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历代哲学家回答天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思路。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的主张,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2]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主张人与自然的谐相处,“唯天”(自然规律)而“则之”(效法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泰伯》)天的品格是巍巍,是高远;地的品格是荡荡,是诚厚。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

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生态文明”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天人合一;仁爱万物;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泉源,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学的生态思想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类,“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人是由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共处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为一体,应该和谐相处,人与天地要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第二,“仁爱万物”的环境伦理思想。

“仁爱万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

“仁爱”包含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等,儒学认为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是同等重要的;同时生物和自然对人是有用的,所以人就要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宋代以后儒学的生命哲学把“生”看成宇宙的本体,把“仁”与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原则相联系,认为“仁”是一种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

朱熹认为,天地之心是万物生长发育,赋予万物生的本质,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这种统一的生命就是“仁”,而且是“众善之源”。

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

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

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说起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那可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老祖宗早就懂得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啦。

这些智慧就像是一颗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老祖宗常说"天人合一",这话听着简单,可里面的道理可深啦!就像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啊,别把自己当成天地的主人,咱们其实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你看,这想法多么朴实又深刻啊!还记得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吗?这简直就是最早的生态保护宣言啦!他的意思是说,咱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别总想着去改造自然。

就像现在有些人非要把直的河流修成弯的,把弯的河流修成直的,这不是跟自然对着干嘛!孔子也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呢!他说"不时不食",意思是要按季节吃应季的食物。

这不就是现在提倡的"节能环保"嘛!你看,咱们老祖宗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啦。

古人还特别讲究"顺天时,量地利",种地的时候看天气,打渔的时候看潮汐。

这就像是跟大自然商量着来,而不是蛮干。

现在想想,这种智慧真是太了不起啦!《周易》里说"生生之谓易",就是说万物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

这个观点把整个自然界看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多么富有诗意啊!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树木、花草、虫鱼、鸟兽,都是咱们的邻居。

古人还特别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这话听着简单,可里面藏着深深的生态智慧。

就像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时机,不能急功近利。

墨子提出"节用"的思想,说的就是要节约资源。

你看,这不就是现在说的可持续发展嘛!要是人人都能像墨子说的那样节约,地球也不会被咱们糟蹋成这样啊!古人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叫"万物有灵"。

这种想法让人对所有生命都充满敬意,就像是把整个世界都当成有生命的伙伴。

这种思想要是能在现在推广开来,那该多好啊!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话现在听来都觉得特别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刘晓青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

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

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

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

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

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

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则。

在最早的时候,春秋战国时候,秦国就已经开始注重空气质量的保护情况,秦国当时是通过禁烧这样的一个指令来保护空气,同时它明白林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在护林和禁止野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

追求人与自然的这样一个状态使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始终的一个话题,近年以来,国际上不止中国,国际上也在从我们古代哲学当中寻找一些新的动向,为力图挖掘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智慧,中外学者作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都在极为推崇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思想我们今天可以从《周易》、道家、儒家、佛家这四大块来整体地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一些生态智慧。

《周易》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的情况。

老子的道,以及庄子的《逍遥游》,还有儒家的仁民爱物,以及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们究竟展示了一个怎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哲学世界那么,这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挖掘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要呈现给大家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生态”这个词,展开讨论必须首先要从概念入手,生态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这一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它叫“Eco+logs”,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主要指家或环境(Eco),后边的logs表示的是一个学科及论述的意义,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专家是德国的生态学家海克尔,他在1866年的时候在他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当中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我国采用的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撰的这样一个词典当中的一个词条的概念。

生态指为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个相互的概念。

在进行基本的讲述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warmup的活动,我们先来热热身,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一些关于生态的普遍论述,这也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观念。

比如第一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

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这是最早的一些关于生态的论述,它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说我们阳春三月的时候,正是草木生长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着斧头进山林去砍伐,也不能拿着这些网具去江河、湖泊捕捞,这样的话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还有“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这是管子的一个思想,东周的管仲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这样在行为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同时他还激励政府对山泽林木进行国家垄断式的这样一种管理。

还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都是强调一种可持续性的,我们抽干湖水来捕鱼,怎能捕鱼,怎能捕不到呢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明年可能会面临无鱼的情况,同时我们焚烧树林来打猎,这样的命中率是特别高的,但我们明年还能有这样的打猎的机会吗还有《淮南子》当中论述的,“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强调了一种我们要有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念,“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个“彘”是指我们现在的猪这个动物。

一、《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现在我们进入正题来看一下《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周易》向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熠熠发辉。

《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现在是很多人所推崇的一个生态资源,我现在给出的这样一个图片是《易经》12卷,即2010年出版的。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易经》的基本概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所以经常我们提到《周易》一定要想到它是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其中《易经》被称为是一本神学书,《易传》被称为是一本哲学书。

《周易》当中的《易经》所承载的是一种天命信仰,它成书于3100年前,大概有5000字左右。

《易传》表达的是人文精神,这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什么是人文精神即是人类与他所信仰的对象是并肩而立的,他们之间是面对面的状态。

《易传》基本成书于2100年前,它大概有15000字,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状况。

《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关系架构。

它作为群经之首,它在古代主要指人与天的关系,反照我们现在,它基本可以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就从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来说起。

其中,它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天即自然,在它那里,天—神—自然是可以统一在一体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古代哲学当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这样一个争论,关于我们上天的争论。

天到底是自然还是神我们《易经》当中把这个天基本上首先看作的是神,而且是一种自然神,这个神的职责是要解读这个自然之谜,这个自然之谜的揭示是人类最早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

我们把天看作是自然界,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是唯物的,如荀子的天道自然,那在孔子的《论语》,它更多的是知天知命的观点,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更多的人可能认为是一种唯心的看法。

但《周易》当中的天既指自然,又指神,它是三者合为一体的,但它最终的指向还是在指向自然,比如它有一个论述是,“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个乾、坤是指我们的天地,它是人类万物的一个父母之源,它是我们的一种祖先的说法,这是《周易》里边说卦传的一个看法。

那么,为了辅证这一点,《周易·彖传》和《周易·象传》进一步说明,它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以它说万物的生命之源来源于天,那它最终生成于地,进一步地论证了说卦传当中把乾坤二卦称为父母卦的一个道理。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乾卦和坤卦,乾卦是由六条阳爻构成的,坤卦是由六条因为阴爻构成的,阴爻和阳爻是整个构成卦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就像我们细胞对于人体的这样一个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乾和坤基本上是按父、母这样来看的,但有时候也结合它的阴阳的特点把它看作是男女的这样一种解释。

在《周易》当中天单独作为一个世界的创始神灵是被单列出来,而且天和自然界是统一在一起的,比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周易·乾·彖传》里边的,“云行雨施”,雨水要滋润万物,“品物流行”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会慢慢地不断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在《周易》里边天更多的是指一种神秘力量的秩序化,这种秩序化主要呈现为一种秩序化的表达,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宇宙是有秩序的,它主要是由天地和和谐的中央和四方这样构成的,中央主要位于核心地位,它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四方围绕在中央周围,四方各有天象,这个四方有四季相连,四季各有物候,所以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这样一个意义,这也是《周易》当中蕴藏的一种秩序化的思想。

那殷周时期人们在理解天象的时候,主要还是将天象与物宜的这样一种观察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

这种秩序化的表达其实是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正是这种秩序化思想的一个引导,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没有划向神秘主义的深渊,因此走向了一条与宗教不同的道路,这主要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阐发。

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自然作为人类产生的根源所在,它不可能脱离人类的存在,同时,没有万物的自然,它也不具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谈自然,它必须要和人打交道,它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周易》当中给出我们一个答案是“和谐一致”,那也就是我们现在对人类的这种行为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生态才可能有进一步扭转的机会,我们的人类生存环境才可能有改善的转机,所以称为是一种基本的。

在《周易·文言》里边有这样的论述,它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这基本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的一个状态。

这句话怎么理解大人在古代往往解释为“圣贤之人”,这种圣贤的人一定要合乎天地的意志,同时要有日月的光彩,同时还要符合四季的秩序,但最后还要与鬼神合其凶,如何理解他能顺应鬼神的吉凶,所以,达到了这样一个状况,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圣贤之人,这种思想内涵表面是在谈你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之人,这是一个中心,但它实质背后的内容呈现的是一种天、地、人同源、同构、同律的这样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这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我们一会儿进行一个具体的阐发。

天地和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古代都有论述说,“天地存则人存,天地灭则人灭”,所以我们要把整个宇宙万物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说,为什么现代社会又面临这么多的生态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基本还处于一个工业化的时期,工业化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称为部分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连带的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的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周易》当中,中国古代思想,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也有论述,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报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