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在曹丕称帝后,备受迫害和压抑,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此种心境。
(1)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①忧生之嗟。
曹植后期诗歌创作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充满了悲苦之词,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
诗中痛斥迫使他与白马王分行的有司,表达出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②想见曹丕而不得。
如《洛神赋》、《七哀》、《浮萍篇》、《闺情》。
这些诗篇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思妇及弃妇形象,或丈夫从军未还,或离家远去,或另觅新欢,但不论何种情况,主人公都痴心不改,执着而痛苦地守候或幻想着丈夫归来。
这一系列作品作于黄初三年至五年之间,曹植想见曹丕而不得见,见到曹丕又无机会陈己之冤情,因而一直心意难平。
(2)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曹植的诗歌成就除了表现在它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外,还表现在它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上。
曹植在艺术形式上的卓越成就同样是他得以成为“建安之杰”的重要标志。
①沉雄古朴、气势豪放的诗风。
《杂诗•飞观百尺余》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壮志被压抑的愤激之情。
曹植诗歌风格是和他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
那昂扬激奋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壮志、怀才不遇的怨愤,形诸笔端,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富有气势的慷慨情调和骨气奇横的艺术风格。
②语言洗练,辞采华美。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
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因此,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音乐美。
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
《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
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等;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
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
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
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
评价曹植——精选推荐
评价曹植篇一: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
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
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曹植《七步诗》诗歌赏析
曹植《七步诗》诗歌赏析《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兄弟关系,用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以此表达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全诗以一种深沉愤激的口吻,道出了曹植内心的悲愤和痛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十分出色,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以箕豆相煎的悲剧场景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的残酷现实,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运用了自然的描绘和委婉含蓄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艺术成就外,《七步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兄弟骨肉相残的残酷现实。
在诗中,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追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亲情和友情,不要被权力欲望所迷惑,不要为了权力而牺牲亲情和友情。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所关注,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七步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三国时期曹魏宫廷内部兄弟之间的一段真实历史,为后世了解和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七步诗》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为后世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总之,《七步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首诗,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1.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曹植诗歌风格
浅析曹植的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成就摘要:“三曹”的出现,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艺术成就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转关,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一路。
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钟嵘《诗品》评论其创作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诚然,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父兄之长,达到风骨文采的完美结合。
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充满慷慨悲凉的悲剧性的生命意识。
作为建安诗歌的开创者或领袖似的人物曹操,现存诗2l首,皆为乐府,从艺术形式到艺术表现到语言风格,受《汉乐府》的影响极大,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便真实地记叙了东汉末年关东各路军阀联合讨伐董卓的战争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明代钟惺《古诗归》卷七评曹操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这“实录”二字,准确地揭示出曹操诗强烈的叙事特征。
曹操的大量诗歌,仍以事件为基本要素,多采用铺叙手法,其抒情也常常情附于事或“缘事而发”,句式也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
曹操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前者如《度关山》,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贵尚节俭。
后者如《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虽然,曹操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慷慨悲歌,沉著雄放,以抒情为主,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中国诗歌徘徊于言志、缘事、缘情的大格局,更何况曹操诗数量太少,情感也较单一,多偏于悲壮粗豪一类。
[新版]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新版]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曹植现在诗篇共八时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众所周知,曹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些趁镇压黄巾军起义之机发展起来的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控制中央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自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到265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其间战乱频仍不绝,致使国家残破,人民遭殃。
诗人曹植正是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自己的诗作中对它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的《送应氏》一诗这样写道。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经,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据《魏志?董卓传》记载:“后汉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徒献帝(刘协)都长安,纵兵焚烧洛阳宫殿”,后由于连年战乱,未经收复,故洛阳城更显荒芜。
诗人用了史诗般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洛阳一片苍凉萧条、惨不忍睹的景象。
你看,宫室被焚,垣墙崩坍,农田荒芜,中野萧条,荆棘参天,人烟稀少,这就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首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曹操的《苦寒行》、王粲的《七哀》、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诗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曹植身为王侯,还能关心人民疾苦,把当时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贫困生活写进自己的作品,并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如:“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
”(《杂诗?转蓬离本根》)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战乱游子征夫漂泊无定、千里流徙的痛苦生活,从中,读者使人不难感受到封建战乱在人民心上投下的浓重的阴影。
“剧哉海边民,寄身于野草,妻子象禽兽,行人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泰山梁父吟》)这又真实地展现了汉代边地人民贫困不堪,凄苦万状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叹不已。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
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
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论曹植诗歌特点及其成因
论曹植诗歌特点及其成因曹植(AD192-232)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才华著称。
他有许多优秀的诗作被后人称为《曹植集》。
曹植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植的诗歌作品含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常常用自己深沉的情感来传达诗篇中的主题和意境。
在反映自然、描绘人物和抒发情感等方面,曹植都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例如《洛神赋》中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具体的描写将女神洛神的美貌和动人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通过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女神的爱慕之情。
其次,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变幻性。
他常常通过婉转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描绘诗中表达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植擅长运用对比、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
他通过这些技巧,使自己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想象。
再次,曹植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他在语言和形式上追求独特性,经常使用一些生动夸张的形象和拟人化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感受。
曹植的诗歌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曹植的诗歌语言简练、清新自然。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思想,虽然修辞手法丰富,却不失清新和自然。
他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注重用简练、质朴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在语言的清新自然性上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此外,曹植的独特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也是他诗歌特点的重要原因。
他既有才情横溢的一面,又有凡俗复杂的另一面。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向往,通过自己情感的宣泄和情感的抒发,寻求精神的解放。
这种矛盾的心理和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鲜活、真实和富有感染力。
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具有较高的
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彩的艺术形式:曹植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诗,也有
乐府、曲子、赋等各种体裁,尤以其乐府和曲子最为出色。
2.艺术风格不拘一格:曹植的诗歌风格多样,兼容并蓄,不拘一格,
充满色彩和生命力,其中以抒情、颂扬、媚俗、讽刺等表现手法最为突出。
3.语言表达生动:曹植的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力,充满变化,他的诗歌反映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独具风格的意境:曹植的诗歌意境独特,宛若画卷,构思和构图严密、生动、婉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性的关怀。
他的诗歌不仅有艺
术价值,还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曹植诗歌抒情艺术特征论文
曹植诗歌抒情艺术特征论文摘要:“曹植作为建安年间诗歌大家,在当时对诗歌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经历、性情、天分和志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曹植诗歌语言华丽,手法多样,诗歌的布局也非常完美,在吸取汉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创作特征之后,并加之发展,最终被后人歌颂并名垂千古,开创了我国五言六诗的新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古代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一、曹植的创作思想在父亲曹操死前,曹植的诗歌都是汹涌澎湃、激情飞扬的。
大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比如表达英勇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白马篇》,就是曹植的一个典型诗歌,诗中激情飞扬、感情真挚,洋溢着不朽的青春和活力。
诗人通过《白马篇》来表达自己为壮烈事业奋斗的渴望。
寄托了诗人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
随着曹操去世,曹植诗歌逐渐消沉,后期作品多数表达自己壮志不愁悲愤压抑的郁闷心情。
二、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1、精巧的叙事抒情曹植笔下的山虫鸟兽、林木山水的内容里,涵盖着极其浓厚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同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的联系起来,做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
这种把抒发情感与叙述事件、写景相互的紧密联系起来,堪称是曹植诗歌的特点。
例如《赠白马王彪》,曹植在此诗之中把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联系起来,又联想到任城的王曹彰、如今的白马王曹彪,二者的生离死别之痛,采用叙述事、描写景、抒发情相互发生的方式,再加以沉重悲痛的笔调和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抒发出自己强烈的悲伤情感,使读者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悲痛情感。
正是由此,便造就了此诗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建安时代之后的岁月里,文人的五言诗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
无论任何一种诗体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种新形式的制约,因此,诗词语言推敲的重要性便会接踵而来,促使诗人们用最直接、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抒发情感。
实质上,当诗人们在对诗词歌赋不断的推敲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把诗体的体制、形式等逐渐的完善、完美起来了。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作者:陈媛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曹植;建安时代;“骨气奇高”;诗歌作者简介:陈媛媛(1993.1-),女,汉族,陕西省宁强县人,本科,现在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1曹植是建安时代备受推崇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
其现存作品中,数量、文体繁多,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
就曹植的诗歌来说,他将五言诗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陶染后世诗人。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风格情感由高昂华美转向沉郁深邃。
这里的“‘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艺术表现和审美旨趣方面的突出特色。
‘风骨’即作品表现的一种刚健力,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貌。
”针对曹植诗歌这一风格,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内容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分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也必须先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该时期的文人大都心怀天下并有崇高理想,曹植亦是。
他想要报国建功的渴望,在其诗歌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
曹植一生的前后两期,前期深受曹操赏识和宠爱,生活境况较顺适,因此诗作格调高昂。
如代表作《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以游侠儿自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
该诗描写质朴,但是文采飞扬,形成了矫健朴实的风格。
他早期诗作中的昂扬正“气”和积极“慷慨”,成就了他诗歌的“骨气”。
后期,曹植在曹丕父子称帝时,深受猜忌迫害,超凡才能和智慧无从施展。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文学院1202班曾晓瑜121040064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
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一、五言诗的发展历程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
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
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曹植詩歌的藝術特色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
他的詩歌脫胎於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並加以創造和發展。
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描寫的細緻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
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詞采華茂」的風格。
他的詩善用比喻,而且多而貼切,如以女無所歸喻懷才不遇,以轉蓬飄蕩喻流徙生活等。
他的詩又注意對偶、煉字和聲色。
如「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
」對偶工整,富有色彩,「被」字、「冒」字更見作者選詞的用心。
他有些詩句已暗合律詩的平仄,富於音樂性。
此外曹植的詩還工於起調,善為警句,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詩增色。
曹植寫作技巧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前期詩歌歌唱理想與抱負曹植由於前後期生活境遇不同,詩歌的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
曹植生當亂世,在時代和曹操的影響下,有著濟世安民、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與抱負,詩中大都激蕩著積極的熱情,充滿著豪邁的情調,《白馬篇》、《名都篇》就是前期的代表作。
同時亦有一些應酬贈答之作,風華有餘而血肉不足。
總的來說,曹植前期比較年輕,生活舒適,對社會和人生缺乏深切的體驗,因此詩歌情調豪邁樂觀有餘而沉著深厚不足。
後期詩歌表達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曹植後期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不僅朋友接連被殺,自身也不斷遭到迫害,名為王侯,實同囚徒。
因此,曹植後期詩歌主要表達理想與現實矛盾所激起的悲憤,藝術上也較為成熟。
名篇《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都作於這一時期。
在《吁嗟篇》中,他訴說屢次遷封的苦況,控訴曹丕對親骨肉的殘酷迫害。
在《雜詩》中,他表達了徒有為國立功的雄心卻不能實現的苦悶。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曹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下是他们诗歌的艺术成就:
1.曹操的诗歌成就:
曹操的诗歌以豪放、气势磅礴著称。
他的诗歌多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雄心壮志,表现出他作为一代枭雄的威武之气。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的诗歌风格与曹操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情感和韵味的表达。
他的诗歌多描写爱情、离别等主题,情感细腻,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曹丕的诗歌语言华美,音韵和谐,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3.曹植的诗歌成就: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他的诗歌在三曹中最为突出。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表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怀。
曹植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天赋。
总的来说,三曹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在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有哪些呢?曹植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曹操诗歌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诗中表现了汉末的时代苦难和诗人的理想、怀抱以及内心苦闷。
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感情深沉,气象雄浑。
曹操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
他那些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常带感情。
曹操诗歌创作及成就: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3)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4)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曹丕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体物入微。
曹丕善于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造成凄婉悲凉的抒情氛围。
同时又善于揣摩他人心理,通过行为动作的刻画和直接抒情,细致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辞藻华美,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朴茂。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曹丕的散文特点是自然通脱而趋向于平易,笔锋常带感情。
曹丕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
它们不仅具有抒情化、世俗化的特点,而且善于叙述和描写,笔触生动,颇富情趣。
曹丕诗歌创作及成就:(1)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
(2)《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
(3)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其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
其早期作品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
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精选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三首。
4、(),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的。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
10、南朝出现的诗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
13、“诗缘情而绮靡”是()在()中提出的观点。
14、()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7、骈文文体的要求是()、敷藻、裁对、隶事。
18、()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
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
22、吴歌产生于以()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沈德潜对曹植的评价
沈德潜对曹植的评价沈德潜对曹植的评价可是挺有意思的哈,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沈德潜其人沈德潜啊,那可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家。
他在诗歌领域那可是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和影响力。
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对古代诗歌的传播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呢。
他自己写诗也是有一套,风格典雅,韵味悠长。
二、曹植的文学成就咱得先聊聊曹植。
曹植那可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才华那叫一个出众啊!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像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植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想象力丰富,常常能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洛神赋,那描写的洛神之美啊,简直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水中仙子的婀娜多姿,美得让人陶醉!三、沈德潜对曹植的具体评价1. 赞赏其才华横溢沈德潜对曹植的才华那是相当佩服的。
曹植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沈德潜认为曹植能够把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就好比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的那个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通过精彩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少年驰骋沙场的豪迈英姿。
2. 肯定其情感表达曹植的诗歌情感非常丰富,有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慨,还有对亲友的思念等。
沈德潜觉得曹植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实和细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说七哀诗,曹植在诗中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了沈德潜,也让后世的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3. 认可其文学地位沈德潜认为曹植在建安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安时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被后世许多诗人所借鉴和模仿,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哎呀呀,沈德潜对曹植的评价那真是恰如其分啊!曹植的文学成就确实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
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
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众所周知,曹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些趁镇压黄巾军起义之机发展起来的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控制中央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自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到265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其间战乱频仍不绝,致使国家残破,人民遭殃。
诗人曹植正是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自己的诗作中对它作了高度。
失的情况”,郭茂倩在阐发《白马篇》的主旨时曾这样说:《白马篇》“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5这是颇为中肯的评价。
总之,曹植这些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曹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诗人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植纵然有超凡的才能和智慧也无从施展。
在曹丕继立以后,由于有争立太子的前嫌,他备受曹丕的迫害。
首先,他的好友丁仪、丁翼等人被曹丕借故杀害,给了他以沉重的打击。
接着,他又被曹丕责令离京,并处处受到监察官的密切监视。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长逝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吁嗟篇》),“名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真是转徙飘泊,饥寒备尝。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曹植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于是,这种贫困不堪的现实处境和远大的抱负在曹植心中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使诗人产生的苦闷、怨愤的心情,积郁于胸中,发之于笔端,就使他的诗歌具有怨愤不平之气,金石掷地之声:“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鱼篇》)这一声长叹,人不我知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以及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信念尽含其中。
曹植这种“抱利剑而无所施”的怨愤在《美女篇》、《赠白马王彪》、《箜篌行》、《薤露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抒发个人怨愤的作品,从本质上看,它和表现诗人建立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篇在思想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
诗作流露出的怨愤之情,由于植根于当时社会的土壤之中,故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人曹植在自己的仕途坎坷的经历中,亲身体验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冷酷、凶残,看到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因此,曹植的诗作也有直接和间接地反映这一现实的。
如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诗人通过对其回国途中和白马王彪被迫分手的悲愤心情的描写,反映了封建集团对有志之士的迫害,诗人愤不自禁,十分深刻地揭露了“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的黑暗现实。
在《野田黄雀行》中,诗人感叹“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险恶、恐怖的政治环境。
对曹植这种揭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诗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诗人政治上失意而发出的牢骚,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对黑暗政治压迫的控诉。
钟忧民先生在《关于曹植评价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争立太子告一段落,特别是曹丕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后,他们之间也不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兄弟关系,而是统治与被统治,迫害与被迫害的君臣关系,怎么还能一成不变地继续用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关系去观察他们的矛盾性质呢?曹植的哀怨情思,反映的正是被统治、被迫害的痛苦,而非寻常的个人得失。
”这里的分析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曹植还写了不少游仙诗,这些游仙诗描写的虽然和现实相去甚远,但细加体味,它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的曲折的映照。
诗人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对社会、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渺茫,于是,他只得借助道家思想,采用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摆脱尘世间的烦恼,求得精神的暂时宽慰,正如朱乾所说:“游仙诸诗嫌九州锔促,思假道于天衢,太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亦有取焉。
”6如《五游泳》、《远游篇》等诗,写诗人翩然遐征、览思方外,以寻求理想境界之所在。
《挂之树行》等诗篇,又描写了瑰丽美妙,令人陶醉的神仙世界。
这些诗篇,颇有一种“列仙之趣”,然而,这种“列仙之趣”正是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它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有的评论者没有领会到诗人写游仙诗的主旨,认为“曹植所写的游仙诗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他想当神仙这一思想实际的反映”。
这种看法,不但不符合曹植创作游仙诗的真正意图,而且也不符合曹植思想的实际。
应该说,曹植对封建迷信之类是并不相信的,他在《辩道论》一文中说:“世之方士,吾王悉招致……本所以集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究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岂复欲观神仙于嬴州,……弃六骥而美飞龙哉?”可见,诗人对道术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至于他的诗中出现“飞龙”,乃是诗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已,因此,把曹植的游仙诗看成是作者要当神仙思想的反映,这实在是曲解了曹植游仙诗的真正的意旨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植的一些游仙诗中,也颇有一些“忧患之辞”。
如“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
”(《仙人篇》)“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远游篇》)应该说,这种“忧患之辞”正是诗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的体现,这和屈原的“悲时俗之迫承诺厄兮,原轻举而远游”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曹植这种采用幻想出世的方式来求得精神上的宽慰,也有其消极的因素,这是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局限性所致。
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采用别的途经来吸取精神力量,改变黑暗的环境,曹植以前的屈原是如此,曹植以后的陶渊明、李白等都无不如此。
我们不必也不能苛求曹植。
更何况,诗人在忧患之中并没有厌世轻生,也没有沉湎于梦幻的神仙境界而不能自拔。
曹植也曾写过一些赠答诗,这些诗的感情是健康、真诚的。
如《赠徐干》、《赠丁仪王粲》等诗,大多含有劝勉之意。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番美,积久德愈宜。
”“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
”这些诗,都充满着真挚的情谊和人生的乐趣,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思想情操,它和古代的一些封建文人所写的慨叹人生行止无定,宣扬及时行乐的赠答诗实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诗人用他那苍劲有力的大笔,给我们勾画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图画,使诗歌更具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有人无视曹诗所反映的客观内容,认为曹植很少描写现实的诗篇,这不免有失偏颇。
在曹诗中,社会的动乱、人民的疾苦、政治的黑暗、志士的理想和哀怨,都得到了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
即便是那些游仙诗、赠誉诗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当然,在曹植前期,由于诗人未经世事,志满意得,写出了如《公燕》、《元合》、《侍太子坐》、《斗鸡诗》这些思想内容极为平庸的作品,但这不是曹植诗歌创作的主流,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曹植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
二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除了表现在它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外,还表现在它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上。
曹植在艺术形式上的卓越成就同样是他得以成为“建安之杰”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成熟的作者的艺术创作,由于其思想、经历、个性等等的差异,因而,他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色。
曹植和建安时代的作家处于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个时代精神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同那一时代的其他作家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刘勰所说的“志深而笔长”、“慷慨的任气”。
但就曹植诗歌创作的实际来说,他的风格往往和其他诗人的风格又是同中有异的。
比如曹植沉雄古朴、气势豪放,曹丕清丽明朗、细腻委婉,而曹植意厚词瞻、气势雄浑,显示了明显的个性特色。
曹植诗歌风格是和他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
那昂扬激奋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壮志、怀才不遇的怨愤,形诸笔端,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富有气势的慷慨情调和骨气奇横的艺术风格。
请看他的《杂诗·飞观百尺余》: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此诗可称为曹植诗歌风格的代表作品。
他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壮志被压抑的愤激之情。
作者处逆境而壮志不灭,这就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凡俗的奇高骨气。
在曹植的诗集中,这种诗篇俯拾皆是。
如“时俗薄朱颜,谁为发浩齿。
”(《杂诗》)“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野田黄雀行》)“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篇》)这些诗同样也是刚劲有力、令人振奋的。
即使是曹植的游仙诗,依然保持着诗人这种独诗的艺术风格。
“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驰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
”(《游仙》)诗人凌清风,奋六翮,游太空,对自己的理想进行着不懈的追求。
这种峻洁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强烈的感情、浪漫的色彩,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远远超脱于流俗和现实之上,所以,前人指出:曹植的游仙诗“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
8曹植还有一些诗,貌似柔和素雅,但细细玩味,却又觉得劲健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