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巫溪县龙王小学小学科学王良平2015年5月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模拟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结合科教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月相的形成》两课的教学案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主题词】:自主探究科学课堂模拟实验创设情境评价体系《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现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作用

所谓自主探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思考性、发展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已开始成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平等参与的求知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教师的行动指南与努力目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活跃、情感的兴奋程度和意志努力的强度。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做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于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例如在教学《月相的变化》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在该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和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最后要求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也在操作探究中培养自学和思维能力,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和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画出上半月和下半月月相的形状变化图,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1:月相变化和谁有关?问题2:月球是怎样绕地球转动的?问题3: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再让学生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探究出结论。再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探究出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变圆,下半月是由圆变缺这一变化规律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同时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模拟出初七、十五、二十二、三十的月相,模拟实验和推测得出的是否吻合,在这一环节孩子们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因此,学生对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培养了儿童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三、探究性试验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

观察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开始,儿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脑,即思考。儿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动手,即实践。这是继“假设”而来,因为推想或猜想,由于事实材料不够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识不足以提示问题的本质,或由于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对问题所做的解释只是假定性的,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验证,一次次地修正不圆满不正确的地方,逐步达到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成为正确的解释或科学结论。根据教材内容,除了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外,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动手解剖、动手饲养、动手种植、采集……。动口,即研讨。研讨,就是把动眼观察到的现象,动脑做出的假设,动手得出的科学结论,以学生为主说出来(包括课堂讨

论、小组交流、个人发言、质疑问难式的辩论)。通过语言的交流,相互启发,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比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要想做一名科学家,我们首先要敢于猜想,敢于提出假设。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开动大脑,猜想一下: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要求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用两个圆分别代表地区和太阳,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模拟三球仪的转动,在模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假设。老师收集学生的假设,出现四种情况:假设一: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动一周,需要1047个小时,这种情况与现实不相吻合;假设二: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动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才有一个昼夜出现;假设三:地球自转,不围绕太阳转动,可能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但所有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与现实的冬天夜晚长,夏天夜晚短不相吻合;假设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和围着太阳公转形成的,其中主要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所以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而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如果没有公转,只有自转,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如果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

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结论,最后让学生动口说出产生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在这一教学中,探究性试验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