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共24页文档
中国职官制度
![中国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5aa4617a8114431b90dd8b1.png)
三、明清的内阁制
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 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 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内 阁 大 学 士 徐 光 启
三、明清的内阁制
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 达皇帝旨意,处臵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 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 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 此达到顶峰。
一、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
3.魏晋南北朝仍实行县令、郡守、 州牧三级地方长官制。东晋以后, 北方士族及流民移居江南,安臵他 们的区域称侨州、侨郡和侨县。州 郡越划越多,行政机构因此重叠, 有的州郡徒有虚名。
二、隋唐宋地方官制
1.隋地方官制为州、县二级,州直接统 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2.唐前期实行州(府)、县二级地方官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称县令。首都 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实际政 务由府尹主持。道本为监察区,中后期演 变为行政区,从而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唐代曾在边镇地区设都督府,具有大军区 的性质,长官为都督,后称节度使。
故 宫 军 机 处
第二节
【本节要点】
监察制度
一、御史制 1.秦朝以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下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 专司监察,既在内廷监督百官,也 派到地方监察郡县,形成从中央到 地方的监察系统。
第二节 监察制度
2.汉代御史府为最高监察机构,首脑 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 监察区,称“刺史部”,后以“州” 为名,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3.两晋南北朝仍设御史台,以御史中 丞为长官,具有监察百官的权限。
2.自觉的忠君意识。在君主独尊 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背景下,个 人以自由意志独立奋斗已无实际意 义,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 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臣僚极易 养成依附性人格。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19e0d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1.png)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第一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1.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
“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
《诗.大雅.板》中有“及尔同僚”一语,“寮”被解释为”官”《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官是为君主效命,为君主服务的。
君、臣、民三者间,凡称“臣”者都可视为“官”,或已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
祁隽藻(1793-1866),清代著名文人,结合自己的为官经历,在不同场合下,对“官”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官”者“管”也。
古语说“尧舜官天下”,这个“官”字是“公有”的意思,是说尧舜的天下是天下万民的,是天下万民共有的官长。
“管”是在“官”字上面加“竹”字头,是说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茅檐不翦,土阶不修,住的是草屋,门前的台阶是土砌的,日子和老百姓完全一样。
只有这样,这个“官”才能变成“管”,才能够代替上天管理天下万民。
2.学习官制的重要性(一)官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朝起,就有了确切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年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二)官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官制是治史的钥匙,入门的途径3.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一)官是替君治民的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是古代官制最本质的特征。
可以说,效忠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是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诤以“忠君”为前提。
因此,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abcb087cd184254b3535c7.png)
•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 • 1)万石:三公,月350斛,年4200石; • 2)中二千石:九卿,月180斛,年2160 石; •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150斛,年 1800石; •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120斛,年 1440石; • 15)三百石:次县长,月40,年480石; • 17)二百石:县丞、县尉,月30斛,年 360石;
•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 术之士待诏金马门,供奉辞赋,讲论 六艺。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 技术待诏的处所。唐玄宗以翰林待诏 (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 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 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代学士 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 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 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 公神道碑
• “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阶,从一品, “检校尚书右仆射”是过问尚书右仆射 的事务,“使持节”意思是有调动军事 的权力,“泾州刺史”是此人的职务, 从三品,“兼御史大夫”是荣誉兼职, “上柱国”是此人的勋位,“南川郡王” 是此人的爵位,“赠司空”是死后追赐 官。
•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体制类 似中央,也有丞相、参知政事等官。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战事时,派朝 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 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 督处理。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不算正式 地方官。 • 清代总督巡抚才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 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这样,布政使就只管财 政和人事,成了督抚的下属了。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b7a2251680203d8cf2f2470.png)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年夜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端设五监。
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火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黉舍教诲的机构;②少府监是掌皇家财帛、皇室用品供给及各项宫廷办事事宜的机构;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④军火监是掌管军火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
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
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病院,宗人府等。
清代的中心行政部分能够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4、武官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部队分左中右全军。
春秋时分上中下全军,全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今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①保镳皇宫和京师的将领;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年夜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
高等武官有大年夜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今后,权位最高的大年夜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处所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
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
中唐今后,朝廷构成新的中心禁军共十个:阁下羽林军、阁下龙武军、阁下神策军、阁下神武军、阁下神威军(权势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寺人担负,为禁军统领),各置大年夜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
禁兵由三衙管辖,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锻练技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专门低。
(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截了当操纵。
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
在处所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79c8e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f.png)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秦始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庄襄王政权构成:·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大秦帝国之崛起》邢佳栋饰演战神白起·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范睢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古代职官制模板
![古代职官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83cc63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c.png)
■ 4、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 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 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 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 5、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 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 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 6、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 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 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 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 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 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王 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 “小臣”。
■ 唐代勋官十二转
十二转 上柱国 视正二品
十一转 柱国视 从二品
十转 上护军 视正三品
九转 护军视 从三品
八转 上轻车都尉 视正四品
七转 轻车都尉视 从四品
六转 上骑都尉 视正五品
五转 骑都尉 四转 骁骑尉 三转 飞骑尉 二转 云骑尉
视从五品 视正六品 视从六品 视正七品
一转 武骑尉 视从七品
相邦 相国 相室 丞相 相 令尹
3、秦国 丞相(左、右丞相,中丞相) 4、汉代
汉初承秦制:丞相(左、右丞相,相国) 御史大夫:丞相之副 太尉:最高武官(不常置)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尚书令(宦 官担任称中书令)
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地位更高的官员负责尚书台事务
西汉末 丞相——大司徒 御史大夫——司空
27正九品下 登仕郎
13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28从九品上 文林郎
14正六品上朝议郎
29从九品下 将仕郎
15正六品下承议郎
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 “江州司马青衫湿”
《旧唐书· 高宗纪》:“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课件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5938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1.png)
考核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考核内容:品德、才能、政绩等多方面
考核方式:笔试、面试、考察等多种方式
考核流程:自上而下,层层考核
奖惩制度
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奖励制度:根据官员的政绩、功勋、才能等,给予相应的荣誉、物质奖励或晋升机会
惩罚制度:对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官员进行惩处,包括降职、贬谪、流放等
品级制度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品级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俸禄制度
官吏品级与俸禄等级
俸禄发放方式与标准
特殊情况下的俸禄调整
俸禄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影响
品级与俸禄的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品级与俸禄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级与俸禄的对应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品级与俸禄的对应关系:中国古代职官的品级越高,俸禄也相应越高。
监察制度:设立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确保官员廉洁奉公
中国古代职官的品级与俸禄
章节副标题
05
品级制度
品级划分:根据职位高低、权力大小、责任轻重等因素,将官职划分为不同的品级
俸禄制度:根据官职品级的高低,给予相应的俸禄,以保障官员的生活和地位
品级与俸禄的关系:品级越高,俸禄越高,体现了官职的重要性和地位
未来职官制度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未来职官制度将更加注重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对现代职官制度的借鉴意义
古代职官制度中的不足对现代职官制度的警示
未来职官制度的发展方向与借鉴古代职官制度的思考
古代职官制度对现代职官制度的启示
古代职官制度中的优秀传统对现代职官制度的借鉴
感谢观看
古代官员制度
![古代官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a4d21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6.png)
古代官员制度古代官员制度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清朝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郡王、国公。
(武)将军、都统、提督骠骑大将军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开国郡公。
11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职官、选官制度
![11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职官、选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a0009b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6.png)
三、隋唐的中央官制
隋文帝将秦、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中央官制作了一次大综合,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代因袭而用,其 制组织较严密,分工较明确。因此,从隋唐至明清,其六部各朝沿用,基本未改。 唐代中央机构官制大体如下: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其官位品阶皆为正一品,是一种地位最高的虚衔,无实际职权,不常设。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多为虚设,不常设。
二、秦汉的中央官制——西汉职官体制
三太 太师、太傅、太保。位在三公之上,辅佐皇帝,不常设。禄秩(官吏俸禄的级别)为金印紫绶。 三公 ➢ 大司徒(原丞相),辅佐皇帝总理行政,金印紫绶,万石; ➢ 大司马(原太尉),掌全国军政,后来又冠以大将军之号,称为大司马大将军,金印紫绶,万石; ➢ 大司空(原御史大夫),掌论议及纠察诸事,银印青绶,万石。 九卿 ➢ 太常(原奉常),掌祭祀礼仪,银印青绶,二千石; ➢ 光禄勋(原郎中令), 掌宫殿掖门的保卫,银印青绶,二千石; ➢ 中大夫令(原卫尉),掌宫门屯卫之兵,银印青绶,二千石; ➢ 太仆,掌车马,银印青绶,二千石;大理(原廷尉),掌刑狱,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 大行令(又名大鸿胪,原典客),掌宾客朝觐、边地各民族事务,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 宗伯(原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 大农令(又名大司农,原治粟内史),掌谷货,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 少府,掌山泽税收,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列卿 ➢ 执金吾(原中尉),掌京城治安,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 典属国,掌蛮夷降者,二千石; ➢ 将作大将(原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银印青绶,二千石。 军官 大将军,其位有时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列将军,不常设,临战而命。
吏曹、民曹、二千石曹、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每曹各设尚书一人,主管曹政。其下各设侍郎六人,称为 尚书侍郎,各分管所属事,禄秩仅四百石。 尚书台时权力机构的核心,三公位高但无实权,御史台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 尚书台官员是皇帝的侍从,虽然地位极低,但尚书台是在皇帝直接领导下的决策机构,是权力机构的核心 。 ➢ 三公位虽高,并无实权,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此外,又加强监察院机构御史台的权力,其长官为御史中丞,禄秩千石,监察百官,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中国职官制度
![中国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c5cc7302768e9951e738cd.png)
职官制度“职官”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随着阶级分化并产生国家机关,就开始设官分职,来治理国家和民众。
中国古代从中央职官到地方职官,种类众多,官制体系庞杂,而且不同职官的设置和同一职官的名称,在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的各个时期演变嬗递,它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某些特点。
第一节宰相制度宰相一词意为辅助君王、宰制万端。
古代一般都把执掌朝政、统领百官的中枢职官泛称为宰相。
宰相之称始于先秦,用以称谓政治权力和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官僚。
宰相位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是君主的最高幕僚,又是百官的首长。
类似的职务历代都有,但官称各有不同,人数也可少至一、二,多至十余,而且宰相并非都是当朝一品,有时四、五品官也可拜相。
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上,宰相无定称,无定职,无定员,因时而异。
战国时代,封建的官僚体制已初具规模,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
官名除称“相”外,也时也称作丞相、相邦、令尹等。
战国以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一、秦汉的三公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古代行政机构的框架大体形成。
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
其中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
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汉初官制因袭秦制,仍立丞相,与掌军事的太尉、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执掌朝政。
秦与汉初的丞相,虽主持全国政事,但丞相须由皇帝任命,因此皇帝才是实际的最高行政首脑。
汉武帝时,政事日渐繁杂,皇帝的侍从与随员大量增加,因皇帝宠任外戚与近臣,相权被逐渐削弱。
汉武帝晚年,更把决事地点由外廷移至内廷,尚书等皇帝身边的内朝官因有出入禁中之便,形成所谓的“内朝”。
皇帝是内朝的领袖,尚书的权力日益扩大,丞相则逐渐变为听命于内朝的执行官,失去参与最高决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