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私学的发展及孔孟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blioteka Baidu
一、孔子、孟子、荀子的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 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孟子一生推崇孔子,以 儒家正统自居,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 派。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孟子》 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今山 西省南部)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曾游历 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对战 国末期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古 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现存《荀子》 一书,共32篇,是研究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著 名弟子有韩非、李斯。
战国之时,养士之风大盛。公室如鲁穆公、 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等人均 纳士。
私门如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 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吕不韦等人皆养食 客数千。
封建时代官学制度的萌芽。 稷下学宫的历史条件: 田氏代齐,养士之风, 远离战争,经济发达,临淄繁荣。
稷下学宫的性质:国家养士机构,私学联 合体。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1. 认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要使教育获得成 功,必须首先注意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
《论语·子路》载孔子答冉有问,“庶—富—教” 三部曲。 2. 在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上,更注重教育的优先地 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乐既为教材(经籍),又成科目,推广言之, 则六经设教既久,也成了六种科目。这就造成了后 世以“六经”之名代“六艺”的状况。
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
《礼》,又称《仪礼》、《礼经》或《士礼》,是 西周、春秋时期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 种典礼节仪的汇编,计十七篇,传为孔子订定,以 教弟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这就是将乐与礼并列为治国安民的两大法宝。
“仁”是沟通礼教和乐教的共同原则。
先秦时期私学的发展及孔孟 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1、学校萌芽的条件及最早的学校。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六艺的教育内容。 4、西周时期教育的特点。 5、官学衰落的原因。
原因及条件:
1、官学废弛,“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学术的 下移。
2、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人才及文教需求更为强烈。 士阶层的崛起。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虽在人性问题上立论不同,但 其目标一致,就是承认教育在保存、改造、提升人 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教无类”“举贤”“学而优则仕”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代贤人,以担当领导 国家的重任。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 圣”。君子、贤士、圣人都具有全知全能、尽善尽 美、功德相济的特点。
立地的“大丈夫”。
(三)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 各种治术人才,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 之士。
“贤能”之士就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擅长治理国 政的各级官吏。
荀子将儒者分为三个等级:“俗儒”、“雅儒”和 “大儒”。“大儒”是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
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和六经。六艺是继承周 代的传统,六经则是孔子的首创,作为这两者的核 心是礼、乐。
3、 孔子、墨子为代表,聚徒讲学 创办私学。 中国教育史上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4、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的展开,促进了私 学的进一步发展。
各诸侯国的统治集团为了扩张势力,维护并巩固自 身的地位,迫切需要网罗一批能干的人才为己效
劳,这就使用人原则,由以往的“亲亲”转 向“贤贤”,不仅“选士”以择才,而且 “养士”以备才。 统治者既为养士而竞争(公室私门竞相招贤 纳士),自由民又为争取成为士而竞争, 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士,需要接 受相应的教育。然而,当时官学已经衰落,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一)“不治而议论”,待遇优厚 (二)学术平等、自由辩论。 (三)游学自由,自愿择师。
(一)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不同 土地国有与土地私有,奴隶主贵族与新型地主
及士阶层。 (二)施教对象不同 (三)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同
六艺与百家之学;固定的场所、设备、 制度与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设备简单 (四)管理制度不同
(二)孟子认为,自夏以来的学校教育传统,其 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 之士。
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质属性。包 含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
学校教育的目标既然在于“明人伦”,那么 所培养的学生自然就是仁义贤德之人了。这样的 人,再进一步修炼,就能成就孟轲所称许的顶天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 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 子·尽心上》
教育对经济、政治发生作用,需要通过人这一中介 过程,所以儒家学派都十分重视教育与人性的关系。
孔子的性近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的性善论。 善端、良知、良能。
荀子的性恶论。“性伪分”、“性伪和”、“化性 起伪”
除《仪礼》外,还有《周礼》和《礼记》,合称“三 礼”。它们都记载了孔子有关礼的大量传述。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教育,他的学说因而被后人称为 “礼教”。“立于礼”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克己”才能“复礼”。
《乐》与《诗》关系最为紧密。分而言之,“乐” 指曲调,“诗”指歌词。
孔子认为教育应从学“诗”开始,以激发情感和意 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最后学“乐”, 以形成其性格。
学在官府与学在四方。
一、孔子、孟子、荀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者。大约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生平 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 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语》 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 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