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目标定位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学目标定位
一、办学目标定位
1使命与愿景
(1)学校使命
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2)学校愿景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2办学定位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综合性、研究型是指西安交通大学办学类型的定位。
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
“十一五”期间,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基本稳定在2.8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1.6万人,研究生约1.2万人,另外有MBA、EMB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生约5000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达到0.75:1左右,博士生与硕士生之比达到1:3以上。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
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在国内,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以促进和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国际,面向世界,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明成果交流的重要桥梁。
3办学目标
(1)本科生培养目标
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办学资源,确定学生规模、学生层次和科类结构比例,按高标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使本科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素质高的特点,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
(2)学科建设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以世界一流大学及其学科为参照,结合自身基础,加快一流学科和学科体系的建设。
以理学、工学、生命、医学、法学、管理学科为主线,进一步调整、重组和优化学科结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主干学科,大力提升优势学科,培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持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学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基础雄厚的学科基地。
(3)社会服务
学校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围绕能源重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设备、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力争在心脑血管、肿瘤、器官移植、地方病防治等学科和医疗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创建若干高水平临床诊治中心,为西北地区及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弘扬兴学强国、艰苦创业的精神,秉承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传统,陶养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开拓创新,精勤育人。
一、弘扬兴学强国、艰苦创业的精神,秉承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修
德重能,陶育英才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是中国人最早兴办的两所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一,建成于民族危难的重大历史关头。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雪耻自强、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倡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奏请朝廷,1895年在天津创办北洋中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又在上海兴建南洋公学,企盼“早一日开学即早一日成才”,在校园尚未建成的情况下租借房屋,聘请师资,1897年招进第一批学生,开始了中外课程的学习。
当北洋、南洋两所新式学堂擘建之际,距我国废除科举制度尚有10年之遥。
两校的联袂问世,可谓民族命运转折之际的破晓之声,预示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蓬勃兴起。
1898年,张元济主持的译书院成立,南洋公学成为引进西方先进文化重镇。
同年,学校向海外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901年,蔡元培担任特班总教习,为社会变革造就栋梁之才。
1907年起,唐文治相继创办铁路土木科、电机科、航海科、管理科,领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
1921年,交通大学正式命名,成为拥有5大学院、理工管三足鼎立,并设中外文系的著名高等学府。
1926年,学校设立工业与经济发展专门研究机构,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1941年,在海内外公认一流本科教育基础上,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在抗战大后方重庆起步。
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授予的工学硕士五分之二出自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扎根黄土高原,创办新兴和尖端专业,大规模培养建设人才。
严谨治学的老交大传统与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交相辉映,交通大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
1986年,学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世纪之交率先开展“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1995年,在国家教委组织开展的建国以来全国高校首次教学评估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所试点高校接受评估并取得优异成绩,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作为我国创办最早、辉煌百年的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民族而生,在国家民族的召唤下奋勇前行。
过去,今天,永远,交大办学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国家目标、民族使命、人类福祉。
这是激励一代代交大学子健康成才、全面成长最
宝贵的精神财富。
1秉承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
当年擘建之际,中国积贫积弱、百业凋零、饱受列强凌辱的现实,促使学校迅速向实业,即工业、交通、管理的学科方向转变。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自此与本校深深结缘。
1907年9月,国学大师、杰出的教育家、著名爱国人士唐文治受命主持校务。
到任之初即着手创办学校第一个工程专科铁路专科,次年又建成电机专科,本校工程教育由此肇基,学校性质为之转变,中国人自办新型理工科大学初见端倪。
掌校14年间,唐文治校长潜心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直接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原版教材。
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优良校风学风的培育和学生高尚人格养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倾注极大心血,求是务实蔚然成风,形成本校鲜明特色。
自唐文治始,历经叶公绰、凌鸿勋、黎照寰等多位校长并全校师生员工艰辛探索,终于建成理工管相结合、工文并重之现代大学。
1921年命名交通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本科教育成熟和稳步发展的时期,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与世界接轨。
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与实习环节的确定以及师资的安排,均以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标尺,且以性质最为相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范本。
由此,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东方MIT”的称誉不胫而走。
钱学森曾回忆说,他1934年交大毕业,次年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士,发现交大的课程安排与该校同出一辙,连实验课的内容也一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交大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当年唐文治老校长经常强调的:“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必学术日新而国家乃有振兴之望”,百年来时刻在教育和激励着师生员工。
2 永葆艰苦创业“西迁精神”
交通大学西迁是彪炳史册、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为成功西迁并建好、发展好学校,全校师生员工在风风雨雨中开拓前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努力。
在彭康老校长带领下,老教授们甘愿舍弃江南鱼米之乡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低价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走在西行最前列,许多人最终长眠在大西北黄土地上。
年轻教师和大学生们打起背包就出发,成为迁校建校的中坚骨干力量。
而在迁校建校繁巨复杂的整个过程中,课程正常进行,各项工作有序开展,1956年大规模启动迁校当年的招生质量甚至好于以往,体现了建设大西北的强大感召力。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个火热的时代的最强音,至今仍给人以强烈感染。
交通大学西迁,开启了学校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历史进程。
学校成功西迁以及带来的发展变化,成为人才培养新的里程碑。
迁至西安后,学校在发挥机动电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相继设立了无线电系、工程物理系、数理力学系等,国家急需的尖端领域一批新专业,包括计算机、核技术、工业自动化等也迅速建成,优化了学科结构,大幅度提升了学校向前沿领域进军的能力。
在校学生于50年代末达到万人规模,与建国前相比形成了历史性的突破。
1960年首次冠以“西安交通大学”校名毕业的学生达1400余人,为建校64年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迁校后至文革前10年间,学校向国家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超过迁校前60多年毕业生的总和。
正是在西迁后大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实现了历史
性的跨越,成为一所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西迁50余年来的艰辛历程铸就的“西迁精神”,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也是培养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源。
2005年11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莅校视察,专门指示,要格外关心和爱护交大西迁老同志,要继续发扬光大西迁精神。
2006年4月,西迁纪念馆落成,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交大师生常常回忆已故的钟兆琳教授(1901-1991)。
他历来被称为天才型的教授,上世纪30年代即担任电机系主任,是钱学森在国内最钦敬的两位大师之一(另一位是陈石英),也是开启我国电机制造业的工程巨子。
最令人感佩的是他高远的志向和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在当年日寇兵临交大校园的紧急关头,他为抢运出教学实验设备,最后一个撤出校园,险遭不测。
他虽然自幼生长在江浙,却对开发建设大西北极为热忱,双手赞成举校西迁。
妻子卧病在床,他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天天吃集体食堂,全然不顾自己已是花甲老人。
连周总理都曾经表示,钟先生年纪大了,以留在上海为好,但他还是满怀豪情地带头来西安,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扎根西部培育人才,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是“陈大燮奖学金”。
陈大燮(1903- 1978),我国著名热工学家,与钟兆琳同为一级教授。
1927年起任教交大,历任教务长、副校长等职,是学校学术发展的卓越领头人。
他讲授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课程,历来享有盛誉,他的科学专著以百万字计,所主持的工程热物理性质和新型循环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1955年起,陈大燮以教务长身份兼迁校委员会副主任,夜以继日奔波,协助彭康校长顺利推进迁校工作,并组织安排全校教学和科研事务。
通过巨大的努力,1956年迁校过程中的招生工作大获丰收,为迁校后保持招生优势创造了经验。
招生工作结束后他立即动身前往西安。
在西安举行的首次开学典礼上,他说:“我是交大西安、上海两个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的同学上好课。
”这番话给了老师和同学们莫大的鼓舞,至今深深留在师生们的记忆之中。
谈到交大“基础厚”的特色,人们就油然想起张鸿教授(1909-1968)。
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教学工作的优秀组织者,历任数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等职。
上世纪50年代主持了关于交大优良教学传统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并以卓越的学者风范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刻影响了建国后新一代教师的成长。
在教育研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他付出巨大的心血,保证了全校教学工作的高速、高效运转,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教学带头人,张鸿身上集中了交大教师优良的品质,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
他身体并不好,夫人更长年卧病,但人们总是看到他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地工作。
是教育工作者杰出的榜样。
1956年在迁校大部队出发前20天,张鸿教授先期到达西安新校,把教学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亲自承担数学大课教学。
迁校长达数年的历程中,交大教学能够正常开展,教师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张鸿教授功不可没。
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科和师资队伍正是在“西迁精神”教育和鼓舞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以工科数学为例,50年来通过朱公谨、张鸿、徐桂芳、游兆泳、马知恩、李开泰、徐宗本等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有一级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拥有开放性的理科研究中心、“973计划”信息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
迄今为止7届全国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除两届外,主任委员均由我校本学科教师担任。
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同样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
陈大燮教授等开辟的道路,经过
杨世铭、陈钟颀、陶文铨(科学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何雅玲(国家教学名师)等几代人的努力,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国金属材料强度学科的奠基人周惠久院士也是迁校的重要带头人之一。
他主持的材料强度研究成果被誉为上世纪60年代全国高校“五朵金花”之一,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
在他领导下,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交大传统和校园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西迁精神”熏陶下,学生在政治思想、业务、文化、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 爱国爱校、饮水思源
爱国爱校、饮水思源是世代交大人相承的风范和品格。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门竖立着“饮水思源”的雕塑,“思源活动中心”坐落在学校的南门旁。
它们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饮水思源”文化的物质体现,既饱含着广大校友对母校和教师的感恩、眷念之情,也昭示广大学生和校友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饮水思源”不是单纯的感恩,而是让学生感悟爱的真谛,更是一种对学校、对生活,对祖国、对全人类的爱。
每年,考入西安交大的青年俊杰迎着“饮水思源”的建筑徽记从学校北门走进这座百年学府;四年或若干年之后,他们在“思源活动中心”参加完毕业典礼,又从学校的南门走向社会,投身于国家建设。
“饮水思源”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种特有文化,不断启迪着每一位走进这座百年学府的交大人感悟爱心,砥砺品行,修德重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二、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因材施教,卓育菁
华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这十二个字是交大教学的优良传统,它对保障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1年,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在视察西安交通大学时指出,交通大学一向以入学水平高、教学要求严、基础打得扎实而闻名中外。
1985年,陆定一作《交通大学校史序》,专门写道,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为“重视招生质量,坚持择优录取;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起点高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是辩证的统一。
“起点高”居于首位,它为追求卓越、缔造一流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上质量、上水平提供可靠保证。
办学要有高起点。
“起点高”取决于办学者的胸襟、眼界、气度以及治学水平。
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水平,博采众长,并善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高水平的办学实践,使交大育人始终处于高起点和高水平。
当年南洋公学从海外名校中聘请的专业课教师几乎占全体教师半数。
唐文治创办本校第一个专科即铁路土木科,专门请詹天佑推荐教师,并随即聘请美国康乃尔大学铁路科博士胡栋朝出任教务长。
在上世纪初叶政局动荡、经费窘迫的情况下,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图书馆以及设施完备的各种实验室。
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办学有一个与世界接轨的高起点。
今天的“起点高”已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办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更加具有国际化的眼光,走出一条强强合作的路子,不断向世界前沿领域迈进;就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涌现出更多大师级的人物,形成名师林立、人才辈出的局面;就是要大力提倡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实力和成果转化为丰厚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课程,创造高水平的实践和创新环境。
作为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至2010年实现与10所左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际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2006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挂牌并招收本科生,成为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成为学习借鉴、交流合作的范例。
学校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重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参考美国麻省理工(MIT)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实施高起点教学。
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主要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均在高起点上实行分级教学。
在国内大多数高校还在继续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学校率先开出高起点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取代前者,带动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选拔人才门槛高。
起点高最初亦直接称为“门槛高”,是说交大对生源及培养过程要求极高。
交大兴办工科之初,各科每年报考者千人以上,而录取仅在10人左右,遂有“百里挑一”之誉,而能坚持四年毕业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生源问题上,学校历来坚持宁缺毋滥,同时肯下苦功披沙拣金,擢拔英才。
坚持门槛高,确保高起点,在招生人数较少,实施精英教育的情况下是这样,学校规模扩大后同样如此。
例如在1956年的招生工作中,一方面紧锣密鼓地推进迁校工作,另一方面则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由陈大燮教务长亲自做工作,把众多著名中学校长请到学校来,组织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来校参观,大力宣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迁校后的宏伟蓝图,结果该年各专业招生成绩普遍高于上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1956年招收的学生全部在西安报到,“起点高”的优良传统从此深深扎根在古都西安。
进入21世纪,学校更加重视招生质量,坚持“高起点”选拔人才,锲而不舍地开发一流生源,尤其是2004年以来,学校将招生列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招生工作,生源质量显著提高。
坚持“起点高”,实施严格选拔、悉心培养,使学校集中了堪称菁华的优秀生源,他们平均水平高,能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接受现代科学技术训练,保证了育人目标的实现。
2 基础厚
“基础厚”历来是交大教学工作最响亮的口号,揭示了学校育人根本性的任务——夯实底子、打牢基础、学真本领。
“基础厚”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师配备上。
交大早年兴办工程技术教育之始,即清醒地意识到“工程学问非佐以数理不能深造”,高度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
以课程设置而言,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半时间集中精力打基础。
通过基础知识的深入系统学习,磨炼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全面素质,提高实际运用水平,养成严谨作风。
1913年起,按照国外工科大学本科生的标准设置课程,增加了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高等数学与物理的学习均在两年之上,要求也最高,遂有“霸王课”之称。
在交通大学,基础课教学向来具有崇高的地位,集中了高水平的教师乃至大师级的人物,一批最有名望的教授,如胡敦复和胡明复兄弟(数学)、周铭和裘维裕(物理)、徐铭材(化学)等,毕生献身于基础理论教育,成为“基础厚”这一优良传统的奠基人。
新中国建立后,在学校规模持续扩大,专业学科较快发展的情况下,交大优良教学传统得到继承发扬。
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还要能够熟练应用。
“三基”在交大人才培养中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的历史条件下,千方百计打好理论基础,为学生成才奠定牢固根基,这是全校的共识,也是教学工作长期坚持的着力点。
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课教学在全国保持很高的声誉。
与此同时,西安交通大学课程设置还突出体现了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特色。
一、二年级为共同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三年级为专业基础课程,四年级分流到专业方向学习,学习专业理论和专门应用科学。
在2003年开始执行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占到了整个培养方案的60%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创新与技能训练的学分占的比例为20%以上。
“基础厚”源于扎实的工作和持久努力。
学校形成“基础厚”的教学特色,首先是思想上高度重视,长期坚持,毫不放松,其次是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
从教学组织的设置上,老交大的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系在学校的地位举足轻重,都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力量。
五大学院之一的科学学院(后命名为理学院)最主要的任务,则是为各年级工科和管理学科的学生讲授基础课,不断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平。
在今天,“基础厚”的核心仍然是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先后将生命科学、管理、计算机等纳入基础课程范畴,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
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书本之外的大量练习和实践,促进学业进步,激发创新意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善于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进课堂教学。
3 要求严
“要求严”是交大育人的精髓,是学校特别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集中体现了交大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求实、严格要求的治学精神,表现为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要求严”是科学求实精神的集中体现。
严谨治学与科学求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唐文治校长当年曾立下“功课密,管理严”六个字的规矩。
以“严”来贯彻办学目标,造就过硬人才,在本校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彭康校长在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工作期间,曾大力倡导“严谨、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
强调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必须坚持严格的要求,达到“学好、学活、学牢、学得过硬”的目标。
“要求严”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严格、考核评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
学校的规章制度十分完备,所有考试、学业成绩计算、补考、实验、实习等,都制定了严密的规则,其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