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改革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df826e6f8c75fbfc77db2e8.png)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考研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考研](https://img.taocdn.com/s3/m/afed115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8.png)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考研卡德纳斯改革是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在墨西哥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这一改革在墨西哥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考研历史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呢。
从背景来看,当时的墨西哥在独立之后,虽然形式上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可是国内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
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盛行,大量土地被少数地主所垄断,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政治方面,国内的政治被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外国势力所把持,政治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墨西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迫切需要一场变革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卡德纳斯改革涉及到众多的领域。
在土地改革方面,那可是大刀阔斧啊!政府没收了大量外国公司和本国大庄园主的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
这一举措使得众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例如,许多原本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得到土地后,开始积极种植农作物,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上,卡德纳斯对政党制度进行了改革,他改组了墨西哥革命党,加强了党的集中领导,并且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这使得墨西哥的政党制度更加健全,政党的代表性更加广泛,政治变得更加民主。
他还打击了军事寡头势力,削弱了军人在政治中的影响力,让政治逐渐走向文官统治的道路。
这就好比是把原本浑浊的政治之水进行了一番净化,让政治的运行更加健康有序。
在教育方面,卡德纳斯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他们建立了许多学校,包括农村地区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这不仅提高了墨西哥民众的文化素质,也为墨西哥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想象一下,那些原本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在工业方面,卡德纳斯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将一些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收归国有,这增强了墨西哥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独立性。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715b47d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d.png)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20世纪30-4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中,发生了许多伟大的工人运动。
首先是俄罗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1917年2月,在经历了苦难的国家革命以及新阶级的崛起之后,俄国工人以不屈不挠的野心发动了一场以改革经济体制和提高工人权益为目的的运动。
这次运动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产生了巨大的影哃,使世界上有蓬勃的变化,也促进了世界社会的进步。
另一场重大的运动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重建经济和改善民众的生活。
1950-1957年期间,中国集中起来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善民生,把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拉上了一步。
不仅如此,大跃进运动也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步,并且在多年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最后一场重大的工人运动是英国的维多利亚运动,它是一场反对社会不公以及工人劳工权益争取的运动,发生在1830-1887年之间。
运动首先由英国工人发起,然后拓展到整个欧洲,最终成为一次全球的运动。
这次运动的目的不仅是为贫苦百姓求取公平的劳工权利,也在于让社会更美好、更公平。
维多利亚运动既使欧洲人民获得了更多的权利,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着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始。
20世纪30-40年代,俄罗斯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以及英国的维多利亚运动这三次重大的工人运动,都属于 20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们的影响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并改变着世界的未来。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fce101b7cd184254b3535eb.png)
时任央行行长的宋子文
背景:大萧条后期,美国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在1934年5月通过购银法案,提高银价大量采 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7月至10月 中旬的3个半月,出口即达2亿元之巨,严重影响 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原币制
措施: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
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以改变以往
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 全面币制,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位改为外汇本
位,以纸代银
财政部还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 收换和确定准备金
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 法币 辅币方面上,央行于1936年2月开始发行20分、10分、5分镍质辅
币及1分、半分的铜质辅币,统一实行新的十进制
2)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凡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 币
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
卖外汇
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 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
1.废除厘金方面,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 布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各种厘金及由厘金变名 的税捐,一律取消,使国内货物得以畅通无阻。 2.在废除苛捐杂税方面,1937年,全国25省市 共废除苛杂7,100多种,废除款额达6,700多万元
。
3.在推行直接税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 暂行条例”,首先开征的为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 得,和公债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 及其他方面。
币值改革的意义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https://img.taocdn.com/s3/m/c27eb5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d.png)
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基础过关检查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有力的依据是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2.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负责开发了很多公共住房项目。
如1936年7月开工建设的哈莱姆河住宅区计划和1936年9月8日开工的威廉斯堡住宅区计划等。
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这些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A.调整企业关系,防止盲目竞争B.调整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利C.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4.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
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
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6.“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d415c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3.png)
卡德纳斯改革名词解释
卡德纳斯改革是指墨西哥前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德尔里奥(Lázaro Cárdenas del Río)在20世纪30年代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社会不平等、提升农民和工人的福利,以及减少外国对墨西哥的经济控制。
卡德纳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改革。
他通过实施农地分配政策,将大片土地从大地主手中收回,并分配给农民。
这项政策旨在减少土地集中,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
此外,卡德纳斯还创建了农业银行和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以帮助他们提高农业产量和收入。
卡德纳斯改革还涉及石油行业的国有化。
他将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纳入政府控制,以确保墨西哥人民从石油资源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此举使墨西哥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石油国有化的国家,并为墨西哥经济带来了重大收益。
此外,卡德纳斯改革还促进了工人权益的保护和劳动法的改革。
他通过建立工会组织和制定劳动法,确保了工人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基本权益。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工人的劳动压力,改善工人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他的政策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并提升了农民和工人的福利。
在他的领导下,墨西哥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内改革,为墨西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改](https://img.taocdn.com/s3/m/b521c001f78a6529647d53e0.png)
美国 英、法 德 日本
模式一: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 主义经济。(资本主义)
模式二:以国民经济军事化为 特征的法西斯道路。(资本主 义)
苏联
模式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社会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 英法美等早期工业化国家 业化 所有 制 运行 机制 经济 结构
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阶段特征是复习知识的一种方法
从阶段特征的视角整合历史知识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为例
分析阶段特征的一般步骤:
罗列重大事件 概括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归因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国际关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919年,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特征概括:“走向战争”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兵役制。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意入侵埃塞俄比亚。 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演变、 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日本广田弘毅内阁 瓦解。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贸易战、关税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上台,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西班牙内战爆发。柏林协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 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 爆发。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1939吞并捷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贸易战、货币战、 关税战。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20世纪30年代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
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与调整
![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b6e03fc9bb4cf7ec4afed0e4.png)
类别
时间
名称
机遇
措施
特点
结局
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
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1、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与调整
国家
时间
名称
机遇
措施
特点
结局
认识
俄国
20世纪20年代
新经济政策
1、一战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交战国白废待兴。
2、1921年春天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得苏维埃政权急需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实施新经济政策,布尔什维克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我们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美国
20世纪30年代
罗斯福新政
1、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2、胡佛策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强烈要求改善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
1、8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两大主题,挑战与机遇并存。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853923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f.png)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全面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经济方面,30年代是苏联经济迅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期。
在工业方面,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苏联在此期间发展了重型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和化学工业等关键产业。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化农业经济,通过集体农庄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集体化农业政策在初期面临一些困难和抵制,但在3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集体农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使得苏联能够保证食品供应,并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大规模贫困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36年通过的新宪法,该宪法将苏联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承诺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运动,打击了反对派和政治异议人士,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这些政治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文化方面,苏联在30年代兴起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文学和艺术应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的生活。
因此,许多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开始创作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作品,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电影。
这些作品宣传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并成为苏联人民的精神慰藉。
教育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苏联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学校和大学,并提供普及的教育机会。
此外,苏联还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训练等方式,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进展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5f50e0b52acfc788ebc97c.png)
第八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进展大体知识体系: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通盘同意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体会。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行苏联的体会,要紧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刻,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尽管再也不利用课程一词,事实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明白得,即把课程看做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冲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类儿童进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专门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普遍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专门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这场改革最具阻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年公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通过修订,正式颁发。
2001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那么,要求地址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以幼儿园为主确信自己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保育教育目标,增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进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进展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
性解放是20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种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社会
![性解放是20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种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5f3b4c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9.png)
性解放是20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种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社会20世纪30-4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对西方世界性观念和性道德提出挑战,引发了全面性变革。
西方社会看到了性本能和意识,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它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运动,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进步,它是由一批eventually形成settings来试图通过改变女性和男性的性角色而影响社会道德观念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20世纪30-4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在西方引起了变革,是围绕着有关保护女性的性别平等的讨论。
类似的问题出现在20世纪初,但当时它们受到冷遇和甚至是压制。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关于女性权利和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量讨论。
女权主义者和女性权力论者突出了赋予女性地位、职业和投票权等重要的应有权利,吐槽了社会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和歧视的现实,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的改革措施以改善女性的特殊地位。
此外,另一个导致20世纪30-40年代性解放运动在西方的影响的关键原因是当时被认为对女性权利的新的解读。
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和普及,被称为现代性别学的观点开始流行。
它宣扬并实践把性别作为社会建构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种病态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表达。
因此,西方社会开始重视性别身份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在法律和文化层面的性解放。
20世纪30-40年代性解放一最终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可以带来更加平等的性别政治制度和更加具有多样性的性别文化。
它激发了社会中各部门男女平等参与的思考和行动,也改变了性别道德观念和传统的社会秩序。
更重要的是,它也使西方社会看到了有关女性权利,性别角色以及性取向的一系列新的观点,从而使得探索女性平等地位成为可能。
总之,20世纪30-4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是一场宣扬女性权利的重大社会运动,它的目标是尊重和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地位,充分发挥女性地位和权力,并反对歧视和歧视行为。
改革医疗体系:罗斯福新政的医疗改革
![改革医疗体系:罗斯福新政的医疗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fb8784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d.png)
改革医疗体系:罗斯福新政的医疗改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医疗体系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总统就曾实施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以解决当时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罗斯福新政推出的医疗改革方案包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通过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充实,让所有的美国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也是当时美国首次建立的全民医保制度,为后来的医疗改革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样的措施,减少了因治疗费用过高而无法得到及时救助的情况,在保证贫困患者的健康需求的同时,也缓解了医院的财政压力。
其次,罗斯福还规定了每一个工人都必须加入工会,通过工会的力量向雇主谈判协商,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其中也包括医疗保险。
这个政策不仅保障了生活质量,增强了工人的雇主议价能力,同时也是后来美国劳工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罗斯福新政在公共卫生和传染病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他设立了公共卫生局,增加了卫生专业人员和维修卫生设施的支出,并通过培训社区医疗工作者、建立儿童诊所等措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医疗保健条件。
同时,他还专门制定了一项国家性的传染病控制计划,通过加强对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和控制传染病的技术手段,有效地开展了对卫生环境、水源和污水处理的改进,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
总之,罗斯福新政的医疗改革是美国医疗史上的一次里程碑,旨在为美国人提供更广泛和更好的医疗保健,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今天,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也应该继承这一精神,探索更好的医疗机制,让人们受益于现代科技的同时,也不忘初心,将医疗保健服务更好地提供给人民。
此外,罗斯福新政还在医疗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进行了部署。
他在国立健康研究院和美国医学会中心设立了多个研究机构,用于探索新疗法和药物,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此外,新政还建立了医学教育计划,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专业人才,为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
![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b16c23dee06eff9aef807df.png)
1 自治组织 建 设 迟 缓 , . 组织 乏 力 。 国 民政 府
以划 分 自治 区域 、 事 调查 和户 口登 记 、 人 开会 宣
誓 、 举 为 内容 的 自治 组织 建 设 因 2 选 0世 纪 3 0年
代 中 国人 民落后 的物 质条件 和文化 水平 而无法 推
收 稿 日期 : 0 0— 2—1 21 0 2 基 金 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项 目(8 Z 06) 0 C 20 作者简介:白贵一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政治学博士 , 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一
12 国民党 三大 通 过 《 定地 方 自治 之方 99年 确
略及 程序以立政治建设之基 础案》 决定从 12 , 9 9年
起至 13 9 4年底 完成 县 自治 。而事 实 上 , 国的客 中 观环境 、 民知识 水平 、 会 经济 和物 质基 础 不具 人 社
是 中央各部会 、 省各厅 处 不经过 县长 , 接对县 直
而事实上中国的客观环境人民知识水平社会经济和物质基础不具备开会宣誓选举和开展自治事业的能力及条件不切实际的政治纲领和法令引发r一系列的问题
21 00年 1 月 1
第1 2卷
第 6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会 科 学 版) 社 Junlo i gu U i r t(oi cec dtn ora fJ ns n esy Sca SineE i ) a v i l i o
物, 责诸 县长 一人 。实 际可为县 长辅 助者 , 二三科 长 及秘 书等 三 四人 。局 长 名 义为 县 长 指挥 监 督 , 实 为尾 大不掉 之势 。 ”
( ) 纲 不 切 实 际 , 发 社 会 问题 二 政 引
20世纪30年代的三种经济体制
![20世纪30年代的三种经济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4ade040716fc700abb68fcef.png)
20世纪30年代的三种经济体制
1.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建成社会主义,执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命令来理经济,排斥了商品和市场。
3.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国家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https://img.taocdn.com/s3/m/c49680202f60ddccda38a0ce.png)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就任第32届总统。
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
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
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政策方面F.D.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至1939年间为克服1929—1933年大萧条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1932年7月2日,罗斯福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第一次使用这个名词。
它大体具有3方面内容:①恢复陷人大萧条的经济;②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③限制垄断资本的某些弊端。
为实现这些目标,罗斯福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新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和1935-1939年。
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第二阶段着重改革,救济则贯彻始终。
第一阶段(1932-1935)为挽救和重建濒于崩溃的金融货币体系,罗斯福于1933年3月6日暂时关闭全国银行。
三天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委托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纸币以解救货币荒,授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给全国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授权财政部整顿和资助银行,并禁止储存和输出黄金。
5月27日和6月6日,国会又分别通过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政府对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
6月16日通过《格拉斯—斯蒂高尔银行法》,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防止银行用储蓄者资金投机,还规定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实行保险。
1933年4月间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鼓励出口和减轻债务人负担。
为恢复工、农、商诸业,1933年5月12日通过《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大量农产品、屠宰大量幼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自由市场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
![自由市场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540b8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2.png)
自由市场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正面临着大萧条的严重经济危机,经济陷入了衰退。
此时罗斯福上任,提出了“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包括四个领域:金融改革、农业复兴、劳工保护和社会保障。
首先,罗斯福实施了金融改革。
他为银行制定了各种稳定金融体系的政策,通过监管金融机构的活动和推出各种贷款计划,帮助银行和家庭实现了财务的稳定和缓解了信贷压力。
其次,罗斯福着手农业复兴,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增加了农业作物的生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他还通过农业调整法案,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把农民从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缓解了农业生产的压力。
第三,罗斯福新政还实施了劳工保护。
他制定了最低工资法,保护了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并设立了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来调解劳资纠纷,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最后,罗斯福新政推出了社会保障体系。
他制定了新的社会保障法案,引进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各种社会保障措施。
这些举措帮助了国家无法自给自足的弱势群体,保障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复苏,促进了雇佣,通胀率下降。
这样的改革表明自由经济市场的改革是可行的,并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罗斯福新政的改革进程,不仅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罗斯福实施的诸多政策措施,既有经济多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保障措施,丰富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自由经济的内容和脉络。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一,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
新政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了监管金融市场的力度。
这减少了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和资本的泛滥,为实业投资铺平了道路。
同时,新政也加快了美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升生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了农产品出口。
这对美国实现工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4c5b20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2.png)
20世纪30年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缘由(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所以一旦一国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其他国家肯定会受到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靠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它们根本就无法幸免。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普遍存在。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1)旺盛和危机总是休戚相关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刚好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发展经济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各国政府应担当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实行措施遏制危机。
(5)规范股市和信贷市场,防范金融投机。
(6)市场调整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3.三次经济危机(1)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当时只局限于英国,不是世界性的,这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未完全形成。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全世界,这反划了世赛各国间经济联系紧密。
(3)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短暂进入“滞胀”状态。
4.对罗斯福新政“新”的相识(1)新的理论: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特点:尽量避开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冲突。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555fd7384868762cbaed52d.png)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
针对教育学考研复习,整理了“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希望考生们报名成功。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
从1931年开始,苏联进行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是30年代苏联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主要内容:
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2)评价:
1)优点:
①对克服苏联普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
重要意义;
②改变了学生和老师醉心于参加劳动而忽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错误倾向。
2)缺点:
导致学校工作走上另外一个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的信息。
1。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县财政改革探析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县财政改革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6d4bde3186bceb19e8bbb4.png)
2 世纪3 \4 0 0 0年代广西县财政改革探析
曾凡 贞
( 州 大学 社会 学 院 , 苏 江苏 苏州 2 52 ) 1 13
[ 要] 2 摘 0世 纪 3 O年 代 , 桂 系当局 通过 革新 财务行 政机 构 , 新 整理县 地 方税捐 , 清理 地方公 有款 产 , 立 建
健全预决算制度、 会计机构和会计制度 , 建立起 了具有现代性质的县财政体 系, 改变了此前混乱无章的县财政
2 1 年第 4期 01 ( 第 10期 ) 总 9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 NGXISHEHU IKEX UE
NO..0 42 1 l
( u uaie , O 10 C m l vl N . 9 ) t y
[ 献 编码 ]0:03 6  ̄.s. 0 — 9 7 0 0 . 2 文 di1. 9 i n1 4 6 1 . 1. 0 9 s 0 2 14 2
财 政 的 整 改 , 为 县 政 改 革 中 的重 要 一 项 。 成
一
日,广西 省政 府 公 布 《 西各 县 县政 府 组 织暂 行 条 广 例 》 规定 设 置教 育 、 , 建设 、 安 、 务 4局 , 公 财 财务 局 职 责为“ 征税 、 债 、 理公 产及其 他地 方财政 等事 项 ” 募 管 。
县 长 在 考 试 合 格 人 员 中 遴 选 ,呈 请 省 政 府 核 准 委 任 :
设财 政科 , 主要 负责 田赋征 收事 宜 。
12 9 8年 9月 国民政 府 公 布《 组 织 法 》 规 定 在 县 , 县政 府 下设 立财 务 局 , 掌地 方 税 收 、 职 公产 等 财 政 事 项 。12 9 9年 9月 内政 部颁 行《 县政府 办事 通则 》 规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30年代改革——美苏关联(3)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表现: 1933年3月9日出台《紧急银行法》,4月 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废止金本位,禁止黄 金出口,禁止任何公司合同用黄金支付。 (工业)各行业法规均需总统批准,总统 有权修改或补充;行业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解析》
1929-1932 胡佛应对经 济危机无效
1941年12月7日, 二战后国家垄断 珍珠港事件爆发, 资本主义大规模 太平洋战场形成 应用
20世纪30年代改革——罗斯福新政(2)
背景
影响
1、柯立芝繁荣时期。
1、缓解了经济危机。
2、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经济危机造成严重打击。 3、美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卷》(下)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币制改革(影响)2
①
材料六:在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时候,世界
②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走上恢复阶段,
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这种情况影响到中国的经济。 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
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 ③
立
1935年 1937年
币制改革
国民经济建 全民族抗战
设运动
开始
1945年9月
抗日战争胜 利,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
胜利
1931年9月 1930年5-11月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
国民党先后 五次进攻农 村革命根据 第
1935年 1937年 1938年
抗战进入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相持阶段
20世纪30年代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
币制改革
一、20世纪30年代改革——罗斯福新政(1)
问题一:根据此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斯福新 政的背景与影响。
1933年
1917年 美国参加一战
罗斯福入主 1923-1929 白宫开始实
柯立芝繁荣 施新政
1939年经 济形势基 本好转
1945年8月 二战胜利,战后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战
柯立芝繁荣
1933年 1939年经 罗斯福新 济形势基
政 本好转
太平洋战争结束, 二战胜利,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或经济危机)与苏
联的工业化建设之间1存929在-19怎32 样的19联41年系12?月7日, 二战后国家垄断
胡佛应对经 珍珠港事件爆发, 资本主义大规模
济危机无效
太平洋战场形成 应用
中央革命根 据地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8年
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
20世纪30年探 金代究 融二 货改:币革美改—国革—的又中罗有美斯什关福么新样联政的(联与2系南)?京国民政府的
材料三:美国银矿主联合议员促使国会于1934年5月通 过购银法案。该法案授权财政部在国内外收购白银……, 立刻促使世界白银价格飞腾。……,使国内白银大量外流。 ……中国存银骤然大量外流,使通货紧缩,商民购买力急 遽下降,物价下跌,利率也急速上升,工商百业凋零,许 多银行与钱庄因此倒闭。货币汇价被迫升值,严重打击出 口贸易。工商企业周转不灵,停业倒闭所在皆是,并可能 随时爆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立
1929-1932 胡佛应对经 济危机无效
1941年12月7日, 二战后国家垄断 珍珠港事件爆发, 资本主义大规模 太平洋战场形成 应用
1945年9月
币制改革 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
1937年
全民族抗战 开始
抗日战争胜 利,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
胜利
1930年5-11月 1931年9月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
国民党先后 五次进攻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卷》(下)
3、法币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联系,提 高了国民政府的权威,为全面抗日奠定了 群众基础。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币制改革(影响)4
材料八:抗战爆发前,除少数地区外,全国以法 币流通,……金融日趋健全,工商各业逐渐恢复,经 济得以发展。法币政策施行成果显著,政府因此能主 导财政金融,故七七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一改往昔委 屈不敢还手态度,决心抗战。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卷》(下)
立
1935年 1937年 币制改革 国民经济 全民族抗战 建设运动 开始
1945年9月
抗日战争胜 利,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
胜利
1931年9月 1930年5-11月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
国民党先后 五次进攻
中央革命根 据地
1935年 1937年 1938年
抗战进入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相持阶段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的币制改革(措施)
20世纪30年代改革——美苏关联(2)
材料一: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 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 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 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 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 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 著名的技术专家。
其收他归银国行有不的措得白继银施续移发存行国新外钞,票作;为外…汇…准禁备止金白;银流…通…,并将
1、白—银—禁《南止京流国通民,政实府行历次白重银要国的有币。制改革》 银分一别币亿存制盎入改司纽革23,约、 、是并与外统脱将伦离汇一大敦困作货量的境为币银银的元行法发唯运,币行一往作的权出伦为路准。敦新。备出币孔金售的祥,外。熙所汇计得准划款备向项。美全在国部售售
312、、、法如哪币何些—用阻—机摘什止构自么白有《作银两权为岸外发新准流行编备?中法金国币近??代史·民国卷(下)》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的币制改革(措施)
材料四: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 法币布告》,实行法币政策。其要点为:自1935年11月4日 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3、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
3、思想:苏联历史上缺乏民 大国。
主传统;斯大林有专制独裁意
识。
4、但从长远来看,使经济发
展失去了活力,成为日后苏联
4、国际关系:苏联处于帝国 解体的历史根源。
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
三、20世纪30年代改革——美苏关联1(9451年)8月
1917年
美国参加一 1923-1929
银期间,汇丰银行以三厘低息向中国提供两百万英镑贷款, 作为机动准备金。
312、、、法如哪币何些—用阻—机摘什止构自么白有《作银两权为岸外发新准流行编备?中法金国币近??代史·民国卷(下)》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的币制改革(影响)1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五:在检视法币政策实施后的汇价、物价、 国际贸易、工商业、农业经济情况,王世鼎得出如 下结论:自新货币政策实施后,金融宽松,物价提 高,国际贸易发达,厚植工商业发展之基础,而农 村经济之回苏,销路之兴旺,使工商业之发展、更 盛极一时。
针
1937年
苏联成为世 界工业强国
1945年5月
1945年8月,二 战结束,苏联成
为超级大国
20世纪30年代改革——斯大林模式(2)
背景
影响
1、政治:十月革命的胜利、 1、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苏维埃政权和苏联的建立。
2、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
2、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背景1、美国政府出台的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空前的 货币与经济危机,金融货币改革迫在眉睫。
五、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国的币制改革(背景)
1、白银外流 2、国家内部战争不断。 3、日本侵华步步紧逼,局部抗战开始。
1928年12月
东北易帜
1931年12月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
20世纪30年代末—— 4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 大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20世纪30年代改革—— 课后作业 美利坚合众国
1917年 美国参加一
战
1923-1929 柯立芝繁荣
1933年 罗斯福入主 白宫开始实
施新政
1945年8月 太平洋战争结束,
二战胜利,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罗
请同学们从今天
1919年
美、英、 法三国主 导巴黎和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
3、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的 式。
传统经济政策,无法扭转经济 5、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
危机及社会危机。
物质基础,也使美国在二战后
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4、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在竞 6、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
选中击败胡佛并于1933年3月 机。
就任美国总统。
二、20世纪30年代改革——斯大林模式(1)
罗斯福新政
走向法西斯 专制
斯大林模式
币制改革
走向法西 斯专制
六、20世纪30年代改革——总结升华
第二次工业 革命
19世纪70年代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中华民国法币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
两极格局 形成
1955年
1914
第一次世界 大战
1929 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危机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为美国实行国家干 预政策,度过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四、20世纪30年代改革——中美关联(1)
1917年
美国参加一 1923-1929
战
柯立芝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