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访谈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名师访谈报告
时间:2010年1月5日
地点: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才学校
主题:中学语文教学
访问人:李明伟
被访问人:中学语文名师王志远
名师简介:王志远任教于河北省威县人才中学,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曾先后获得青年骨干、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王老师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授课水平和教学艺术高超,是语文教育战线的新星。
试题设置
王老师认为中考语言试题题型的设置和改变,体现着现今教育思想的改变和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语文中考素质能力测试的倾向,以及分析诊断试卷中所反映出现来的学生能力“薄弱点”,来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王老师分析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学生最易失分的一些题目,可以“诊断”出主要是同于学生没有养成字斟句酌、联系上下句推敲文句的好习惯。就拿2002
年出错较多的成语来说吧。B句中“雨后春笋”是显而易见的褒义词,关键是要抓住与之相矛盾的“垃圾食品厂”;C句中对“”有口皆碑的理解则无需先从“碑”字出发,明确指出的是值得“立碑”的事,然后再找到与之不相称的“机关作风的改变”;D句中的“偃旗息鼓”也需紧扣“偃”和“息”明确某种动作的停止,并找到与之相悖的“没有太大的动作”这一信息。做这类题目,学生必须具备从成语出发,进而抓信出题者所设置的对该成语使用有限作用的具体语境内外的语言敏感力,但许多同学却只会死记硬背成语的意思而缺乏这种习惯和能力。
又如2002年的诗歌鉴赏题,许多同学因未能抓住题目中的“闻笛”及诗句中的“玉笛暗飞声”、“曲中闻折柳”、“故园情”等词句进行赏析,于是就把“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笛声”误认为“柳絮”,把“折柳”曲名当成是眼前的柳树,从而把折柳的关键作用误答成是“点明‘离别’这一主旨”,而不是“听到‘折柳’的笛声引出思乡情”了。
反思以上这些问题,足以看出课堂的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弱化甚至忽略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问题。“因言悟文”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再来看话题作文,随着审题难度的降低和对文体、题材要求的逐步宽泛,应该说学生有了更为开阔的立意视角和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均等。但从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来年看,局面并无多大改观,情真意切、言之有物、文采横溢的好作文还是普遍缺少。究其原因,并不是缺少具体的材料或生活体验,而是缺少调动、运用材料和语言的能力,因为有的同学连课堂内学过的知识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不重视引导学生养成情感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保持同步这一习惯。
本人对王老师的观点进行了认真思考,向董老师提出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一些课堂教学方法,力求矫正以上这些问题,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董老师以下从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他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以文为本,重视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通观现在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存在着在学生对课文还没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和“提问”的架空性赏析,以及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过多引导学生在影视屏幕上“读”文章而弱化文本阅读等种种错误做法,甚至还出现了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研究”跟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的所谓“研究性学习” 不。诸如此类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又怎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习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学会欣赏“细节”,以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正确感悟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避免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依言”入情悟道是课堂阅读教学之本,一切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或创新,都应先服从于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如能恰当调控课堂教学方法,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相信必能使学生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习惯。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而不是“脱离”语言。因此,本人在使用时重新将其作用定位为“激情品言、导思识言”,即在激情激趣的同时调控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背后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无意注意的规律,借助
媒体突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点,在不知不觉中起到调控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教《赤壁怀古》一文做声、画、字同步演示时,稍加注意把一些关键的领起字等制成动态展示的效果,在相对静的画面上突出这些字,就能起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进而在接下来的自由鉴赏中,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字去把握整首词的思路作用。我们也可以借助媒体提供一些感性材料,来弥补学生已有经验的不足,支持学生异型思考。像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适时地剪辑电影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欣赏,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那些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的潜台词的含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体提供一引起文字材料,如作者的生平情况、写作背景以及名家对文章的评论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使用时绝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换种方法刘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材料和语句或佐证或质凝,始终坚持由文字到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的阅读方法。
(二)精读文章,学会欣赏“细节”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一文中曾经说过,要想在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细节。精读文章,学会欣赏“细节”,是提高语言感情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一些一类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化“细节”,如咏物抒情类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往往起着线索作用或具有特定寓意的词语和语句,纪念性文章或悼念性文章或悼文中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长句,以及古代作品中虽为有限的几笔却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神态描写等。学会欣赏这样的细节,往往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品味那些能够体现作家个性或文章特色的个性化“细节”。如《曹贵论战》一文中虚词和短句的运用,《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中体现人物神情的语气等。在研读时一定要细致入微,细微变化也不放过。只有习惯于沉浸在这样的阅读中,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利用并创设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积极创设“语言环境”,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我在这里所强调的“语言环境”,确切地说是指在情感受到调节器动熏陶、思维被激活拓展时产生表达欲望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语言的训练应该在这时随机进行而不应该是随意的。
(一)情感的调动与熏陶“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