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础知识详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基础知识
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估
• 治疗成功判断指标
– 患者存活时间 – 疾病进展时间 – 患者自觉症状
• 治疗有效指标
– 生存时间 – 治疗结果:治愈或缓解 – 客观反应指标:肿瘤大小、实验室指标的改变 – 主观反应指标:生活质量QoL
疗效评价概念
- 近期疗效观察指标:缓解率RR,总缓解率ORR 完全缓解(CR)患者经相隔4周以上的两次检查病灶均消退 部分缓解(PR) 患者所有可检测肿瘤,最大的两条垂直径应减少50% 以上,并至少持续28天以上。不应有新的病灶出现,不应有任何病灶 的增大
术前或放疗前化疗能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需要术后辅助化疗提高愈率的肿瘤 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 移者的姑息性化疗
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局部化疗的肿瘤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压增高者, 需要急症化疗减轻症状
化疗的禁忌症
化疗禁忌征
●一般情况很差(KPS评分<50分),或有衰竭、高热、严重恶液质状态者; ●肝、肾、肺和心血管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白细胞低于3.5×109/L或血小板低于80×109/L者或严重贫血未被纠正者; 停药指征 ●血象下降:白细胞低至3.5×109/L或血小板低至8×109/L; ●呕吐频繁影响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5次/日或有血性腹泻; ●发热超过38℃以上(除外由肿瘤引起的发热);
疾病稳定(SD) 肿瘤体积无变化,或增大不超过25%,或缩小不大于 50%,不应有新的病灶出现 疾病进展(PD) 至少有一处病灶体积增加超过25%以上,或者出现新 的病灶 总缓解率(CR+PR);疾病控制(CR+PR+SD);临床获益(CR+PR+SD)
疗效评估
疗效确认 – 肿瘤评价频率:每2周期(6~8周) – 在首次评价CR、PR者至少4周后复核 – SD者治疗后6~8周至少有1次SD的评价 – 缓解期:从首次评价CR、PR到首次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 稳定期:从治疗开始到进展的时间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须住院,但无死亡危险
20
危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
病危,临近死亡
卧床不起
4
10
死亡
5
0
死亡
化疗药物分类:按细胞周期分
G1期 L-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 细胞周期特异性 G2期 S期 博来霉素 阿糖胞苷 VP-16 氟尿嘧啶 羟基脲 甲氨蝶呤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铂类 抗菌素类 顺铂 放线菌素D 卡铂 柔红霉素 多柔吡星 丝裂霉素 M期 长春碱 长春新碱 长春酰胺
评分
0 1
评分
100 90 80 70 60
Karnofsky
正常、无症状和体征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勉强可进行正常生活,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活动或工作 偶尔需要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 常需人帮助或医疗护理
2
50
需要卧床,卧床时间 白天超过50%
40
3 3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护理和帮助
●出现重要脏器的毒性,如心肌损害、药物性格肝炎、肾炎或膀胱炎、消
化道出血、穿孔、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原理
杀灭分裂期细胞
• 缺乏选择性作用
• 必须从治疗获益和可能毒性来权衡用药的 得失
肿瘤细胞 正常快速增殖的细
胞 - 造血干细胞 -上皮细胞
• 处理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很重要
甲氨喋呤
• 异环磷酰胺
6-巯基嘌呤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 按细胞周期分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分 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烷化剂 按来源和药理学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肿瘤抗生素
抗代谢药 植物碱类
其它(铂类、激素等)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靶点分
作用机制
制定化疗方案的原则
1. 确定治疗目标
根治性化疗还是姑息性化疗,术后化疗(辅助化疗)还是术前化疗(新辅助化 疗)等。
毒副反应发生有关的因素
种类 治疗因素
内容
抗肿瘤药物(种类、剂量、应用方式﹡)
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组成、用药顺序等) 患者因素 以往治疗情况(用药总量、治疗次数、合并放疗等)
与末次治疗的间隔时间 全身状况、年龄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注:﹡全身用药的毒性高于局部给药,一般表现为:动脉>静脉>肌注>腹腔>口腔>胸腔
英文名词缩写
CR: PR: SD: PD: DC: complete response; partial response; stable disease progressive disease; disease control;
功能状况评估
ECOG(WHO)
正常活动 有症状,但几乎完全 可自由行动 有时卧床,但白天卧 床时间不超过50%
2. 了解类型及分期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肿瘤的临床及生 物学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化疗方案。 3. 了解患者的既往治疗 4. 肿瘤化疗的个体化 5. 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 在病人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减 少药物毒性的重叠。
化疗的适应症
烷化剂 白消安 苯丁酸氮芥 苯芥 环磷酰胺 氮芥 美法兰
其他 甲基苄肼 达卡巴嗪
化疗药物分类:按来源和药理学分
烷化剂 铂类 • • • • 顺铂 基苄 卡铂 基脲 奥沙利铂 环磷酰胺
抗代谢类
植物碱类
抗肿瘤抗生素
杂类
氟尿嘧啶 吉西他滨 阿糖胞苷
鬼臼甙类 长春碱类 紫杉类 喜树碱类
蒽环类 丝裂霉素C
甲 羟
远期疗效观察指标: 总生存期OS; Overall Survival
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
无病生存DFS;Disease Free Survival 随机选择某个时间直到肿瘤复发或因各种原因出现死亡
无进展生存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 的时间 疾病进展时间TTP;Time To Progression 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的时间 *依据方案不同而有不同定义
毒副反应的分类
分类方式 按时间 类别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可逆性 不可逆性 致死性 非致死性 血液毒性 消化道毒性 心脏毒性 肺毒性 肝、肾毒性 神经毒性 粘膜损害 过敏症状 内容
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 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 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 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毒性消失,机体可恢复正常 毒性发生后持续存在,机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可能导致死亡
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估
• 治疗成功判断指标
– 患者存活时间 – 疾病进展时间 – 患者自觉症状
• 治疗有效指标
– 生存时间 – 治疗结果:治愈或缓解 – 客观反应指标:肿瘤大小、实验室指标的改变 – 主观反应指标:生活质量QoL
疗效评价概念
- 近期疗效观察指标:缓解率RR,总缓解率ORR 完全缓解(CR)患者经相隔4周以上的两次检查病灶均消退 部分缓解(PR) 患者所有可检测肿瘤,最大的两条垂直径应减少50% 以上,并至少持续28天以上。不应有新的病灶出现,不应有任何病灶 的增大
术前或放疗前化疗能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需要术后辅助化疗提高愈率的肿瘤 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 移者的姑息性化疗
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局部化疗的肿瘤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压增高者, 需要急症化疗减轻症状
化疗的禁忌症
化疗禁忌征
●一般情况很差(KPS评分<50分),或有衰竭、高热、严重恶液质状态者; ●肝、肾、肺和心血管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白细胞低于3.5×109/L或血小板低于80×109/L者或严重贫血未被纠正者; 停药指征 ●血象下降:白细胞低至3.5×109/L或血小板低至8×109/L; ●呕吐频繁影响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5次/日或有血性腹泻; ●发热超过38℃以上(除外由肿瘤引起的发热);
疾病稳定(SD) 肿瘤体积无变化,或增大不超过25%,或缩小不大于 50%,不应有新的病灶出现 疾病进展(PD) 至少有一处病灶体积增加超过25%以上,或者出现新 的病灶 总缓解率(CR+PR);疾病控制(CR+PR+SD);临床获益(CR+PR+SD)
疗效评估
疗效确认 – 肿瘤评价频率:每2周期(6~8周) – 在首次评价CR、PR者至少4周后复核 – SD者治疗后6~8周至少有1次SD的评价 – 缓解期:从首次评价CR、PR到首次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 稳定期:从治疗开始到进展的时间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须住院,但无死亡危险
20
危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
病危,临近死亡
卧床不起
4
10
死亡
5
0
死亡
化疗药物分类:按细胞周期分
G1期 L-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 细胞周期特异性 G2期 S期 博来霉素 阿糖胞苷 VP-16 氟尿嘧啶 羟基脲 甲氨蝶呤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铂类 抗菌素类 顺铂 放线菌素D 卡铂 柔红霉素 多柔吡星 丝裂霉素 M期 长春碱 长春新碱 长春酰胺
评分
0 1
评分
100 90 80 70 60
Karnofsky
正常、无症状和体征 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勉强可进行正常生活,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活动或工作 偶尔需要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 常需人帮助或医疗护理
2
50
需要卧床,卧床时间 白天超过50%
40
3 3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护理和帮助
●出现重要脏器的毒性,如心肌损害、药物性格肝炎、肾炎或膀胱炎、消
化道出血、穿孔、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原理
杀灭分裂期细胞
• 缺乏选择性作用
• 必须从治疗获益和可能毒性来权衡用药的 得失
肿瘤细胞 正常快速增殖的细
胞 - 造血干细胞 -上皮细胞
• 处理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很重要
甲氨喋呤
• 异环磷酰胺
6-巯基嘌呤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 按细胞周期分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分 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烷化剂 按来源和药理学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肿瘤抗生素
抗代谢药 植物碱类
其它(铂类、激素等)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靶点分
作用机制
制定化疗方案的原则
1. 确定治疗目标
根治性化疗还是姑息性化疗,术后化疗(辅助化疗)还是术前化疗(新辅助化 疗)等。
毒副反应发生有关的因素
种类 治疗因素
内容
抗肿瘤药物(种类、剂量、应用方式﹡)
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组成、用药顺序等) 患者因素 以往治疗情况(用药总量、治疗次数、合并放疗等)
与末次治疗的间隔时间 全身状况、年龄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注:﹡全身用药的毒性高于局部给药,一般表现为:动脉>静脉>肌注>腹腔>口腔>胸腔
英文名词缩写
CR: PR: SD: PD: DC: complete response; partial response; stable disease progressive disease; disease control;
功能状况评估
ECOG(WHO)
正常活动 有症状,但几乎完全 可自由行动 有时卧床,但白天卧 床时间不超过50%
2. 了解类型及分期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肿瘤的临床及生 物学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化疗方案。 3. 了解患者的既往治疗 4. 肿瘤化疗的个体化 5. 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 在病人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减 少药物毒性的重叠。
化疗的适应症
烷化剂 白消安 苯丁酸氮芥 苯芥 环磷酰胺 氮芥 美法兰
其他 甲基苄肼 达卡巴嗪
化疗药物分类:按来源和药理学分
烷化剂 铂类 • • • • 顺铂 基苄 卡铂 基脲 奥沙利铂 环磷酰胺
抗代谢类
植物碱类
抗肿瘤抗生素
杂类
氟尿嘧啶 吉西他滨 阿糖胞苷
鬼臼甙类 长春碱类 紫杉类 喜树碱类
蒽环类 丝裂霉素C
甲 羟
远期疗效观察指标: 总生存期OS; Overall Survival
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
无病生存DFS;Disease Free Survival 随机选择某个时间直到肿瘤复发或因各种原因出现死亡
无进展生存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 的时间 疾病进展时间TTP;Time To Progression 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的时间 *依据方案不同而有不同定义
毒副反应的分类
分类方式 按时间 类别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可逆性 不可逆性 致死性 非致死性 血液毒性 消化道毒性 心脏毒性 肺毒性 肝、肾毒性 神经毒性 粘膜损害 过敏症状 内容
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 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 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 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毒性消失,机体可恢复正常 毒性发生后持续存在,机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可能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