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其他论文文档]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化效益高校管理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以社会经济开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开展为目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系。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也就是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制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后,学生就会成为市场供需关系中的一种商品,所以学校通过大幅提高学费来增加教育教学环节的投入,实现学生这一特殊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完全无视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错误观点。
实际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开展方向就是发挥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走教育、科研、企业一体化道路。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开展彼此推进,双向互动,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
所以,应该牢固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的理念。
二、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高等学校诞生之时是以学术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开展,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能也不断扩大。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企业部门,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播、知识积累、知识创新与培养人才,还必须开展社会效劳,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效益,增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使高等学校成为融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开发、社会效劳为一体的与现代化开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在传统的大学里,学校以自身的价值观进行知识的传播、实施教育,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学生缴费上学,教育那么成为一种投资和消费。
学生作为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就会以投资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消费者的权利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消费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指高校将其资源转化为商品和服务,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
目前,高等教育产业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和对策。
二、研究内容
1.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1)商业化导致的教育变形
(2)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3)高等教育资源流失
(4)社会责任缺失
2.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对策
(1)提高高等教育商业化的限制
(2)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3)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管理
(4)强化高等教育社会责任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相应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和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对高等教育相关人员进行抽样调查。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
(1)分析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弊端;
(2)提出相应对策,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3)预测高等教育产业化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关于高校校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浅论论文
关于高校校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浅论论文关于高校校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浅论论文摘要:我国高校产业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的必然性。
近年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国际上的实力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高厂技术已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决定因素。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一、高校产业兴起的历史必然性与大学功能的延伸和发展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的方面。
改革并放以来,随着高校科技土作的加强和科技成果的日益增多,以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技产业逐步兴起,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和高校自身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逐步形成一种既有利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文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国民经挤增长的新事物。
当今的大梦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
这个辐射源的形成标志着大学功能的延伸和发展。
在产业革命之前,大学只有单一的教育功能;产业革命后,逐渐扩展出第二功能,即科学研究功能;近年来,随着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学又产生了第三个功能,即高新技术辐射功能。
二、高校产业的内函与界定高校首先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因此高校产业必须受学校基本任务的制约,必须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高校科技产业由大学科技成果开发的延伸而产生,担负着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实行商品化、产业化的重任,反过来又为教学、科研提供基地、经费等支持,并不断地向教学科研反馈来自社会的需求和信息,从而推动教学、科研的改革和发展。
这种既有分工、又有结合的关系是高校科技产业与社会企业的主要区别,其生命力就在于能很好地依靠本校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同时又能结合并发与经营活动,积极承担各层次学生的培养任务。
高校产业是指高校根据其人才与科技优势创办或参与创办并为主管的,以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的,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有比较密切关系的技术密集型实体。
高校产业既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产业化浅析
高等教育产业化浅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露端倪,世界上一批著名院校的科技工业园的成功建立,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时间“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潮也风靡着教育界和经济界。
文章就何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明确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有何意义;如何具体实施产业化等问题加以论述。
高等教育产业化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产业具有明显的生产性与有价性。
高等教育产业要在公益性的前提下,讲求盈利性。
教育投资的多渠道、市场化为高等教育实施产业化经营营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由来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
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服务活动。
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那何谓“高等教育产业化”?数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
对这一成功的案例,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
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harvard)和英国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
这就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由来。
二、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意义1.高等教育是知识性产业高等教育是知识性产业,是生产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知识的重要基地。
2.高等教育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近几年,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全国已有十几家利润过亿元的高校科技企业。
高校教育的产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高校教育的产业化与职业化发展高校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教育也面临着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压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产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性高校教育产业化是指将高校教育转变为商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进行交易和运营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教育产业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将教育看作商品,高校会更加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设施。
教育市场的竞争也迫使高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保持市场份额。
其次,高校教育产业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将高等教育转变为产业,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最后,高校教育产业化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产业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教育职业化的重要性高校教育职业化是指将高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的过程。
职业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教育职业化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
其次,高校教育职业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高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业化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基地、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教育职业化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职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国高校产业化与转型升级研究
中国高校产业化与转型升级研究中国高校产业化与转型升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不仅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起着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校产业化与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产业化和转型升级的发展。
中国高校产业化是指高校将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高校已经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成立科技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服务等措施,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这不仅带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中国高校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高校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转化的问题。
虽然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实力,但是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不容易。
与企业相比,高校的产业化链条相对较长,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链对接等措施来提高技术转化的效率。
其次,高校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问题。
虽然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如何将这些人才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仍然是一个挑战。
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另外,高校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面临着资源利用的问题。
中国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为了促进中国高校产业化与转型升级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
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政府应当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其次,高校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育,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产业化模式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产业化模式浅析我国高等院校产业化模式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专利技术产业化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意识问题、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结合发达国家一流高校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技术产业化提出了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技术产业化政策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专利技术,产业化,高等院校由于专利观念淡漠、专利实施渠道不畅、技术市场不健全以及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重论文、重奖励的情况仍然存在,目前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低、产业化难。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完成3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只有不足1/3申请了专利。
在这些国家审批的专利项目中,只有1/5得到转化,形成产业化的专利技术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专利产业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专利技术产业化率过低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如何加大专利产业化的力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即将公布实施,作为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技术产出大户——高等院校,理应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等院校有1000余所,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约有67万余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的相关建议,对促进我国专利技术转化和科研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高等院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专利技术是指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并获得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授予专利权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
专利技术产业化,就是指对专利技术进行再开发,通过实验、组合、生产、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直至发展成新的产业。
我国高等院校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产业化模式利用专利技术自主产业化模式成功的事例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
浅谈教育产业化
浅谈教育产业化【摘要】教育产业化是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势。
本文从教育产业化的定义和意义入手,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影响、特点、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未来,教育产业化将进一步深化,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产业化的目标,需要不断探索建设方向,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未来令人期待,将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定义、意义、发展历程、影响、特点、挑战、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设方向1. 引言1.1 教育产业化的定义教育产业化的核心是将教育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注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强调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提倡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
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教育产业化,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增强教育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教育产业化不仅对于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教育产业化的意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产业化的手段,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教育产业化还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教育产业化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教育产业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通过教育产业化,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教育产业化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民族复兴和社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产业化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育产业化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现需要政府以及高校双方的协调努力和共同推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属于一种知识和技能传递的社会活动,其属于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但是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
本文主要在对高等教育产业的意义和本质分析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产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教育产业化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和本质1.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高等教育产业化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首先高等教育产业化有效实现了高等教育由消费行为向投资行为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由此政府就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金放在义务教育的实施上,从而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稳定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高等教育产业化能够进行教育消费的引导,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2.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
从本质上来看,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采用产业发展的理论来对高等教育功能进行再审视,从而寻求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来推动高等教育高的是实现,而并不是要求高等院校按照市场模式进行运行。
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强调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调节,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产权定界问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下的高等院校产权定界问题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产权主要是指高校财产的使用权和处理权,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教学资源的有力利用,从而突出大学自治的理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始终保持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注册以及招生规模的控制权,从而确保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与时俱进。
2.教育服务市场开放性问题。
对于教育产业化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来说,其最为重要的是进行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投资体制建设,从而在大力支持民间和社会资金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并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分析
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分析说到教育产业化,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理念走向了产业化。
这种变化,就像是给教育这一古老领域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但同时它的利弊也开始显露出来,简直是一个双刃剑。
首先,教育产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投入。
以往,教育往往受制于资金和设施的短缺,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各种资本涌入教育行业,无论是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教学资源,都在快速改善。
想象一下,校园里的现代化实验室、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提升无疑让教育变得更加有品质和吸引力。
此外,教育产业化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以前的教育模式单一、呆板,如今随着各种培训机构、在线课程的兴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而学生们也能在各种形式中找到最契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种灵活性无疑让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然而,教育产业化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公平的缺失。
由于资本的投入往往集中在头部机构,使得一些优秀资源留在了少数人手中,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
对于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可能就会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这与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教育产业化有时会使教育回归功利。
培养人才的初衷是为社会服务,但当教育变成一种商业行为时,许多机构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是否真的希望教育成为一种生意,而非心灵的滋养?这样一来,教育的本质可能会被逐渐稀释。
当然,教育产业化的副作用并不是无法解决的。
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倡导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其真正的使命。
综上所述,教育产业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不可否认其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利与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教育不仅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高等教育产业化动作分析论文
高等教育产业化动作分析论文【摘要】本文认为高等产业化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化将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强大的引擎。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
【关键词】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体制学校经营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界定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对国民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建议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教育产业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的潮流,引入西方教育经济学理念,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一)教育产业教育产业思想的由来是基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两个理念:(1)教育是稀缺资源;(2)通过教育产业运作,使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
确定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依据是教育是否从事生产性活动。
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生产性活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在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始终占主导地位。
教育活动是提高人这个要素质量的主要手段。
因此,它应该算是生产性活动。
如果人员提高物品的性能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那么教师这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同样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项产业。
在,我们把它归入第三产业。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产业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教育产业化”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
9 ・ D
教育的定价 或 消 费 主要 由政 府 调控 , 而不 是 由市 场 供求 决 定 。-‘ ” 政府 对高等教 育 的公 共投入 是制约 高等教 育发 展水 3‘ J 平 的主要因素 , 也是弥 补高等教 育资金不 足的 主渠道 。政府
只不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然而, 这个 目
标在上世 纪 9 年代末没有实现 。1 9 国务院《 0 9 年 9 关于深化 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重申了上述 4 %的规定, 但
此后几年财政 胜教育支 出 占 C P的 比重依 然没有 实质性 改 , D 变。31年 , 院颁 布《  ̄ ) 0 国务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 纲
收稿 日期 : 1-52 2 1 -) 0 0
本身。“ 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其基本特 征是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 政府提供 , 就全社会整体而言, 高等
作者简介 : 孙玉安( )男 , 1 , 河北黄骅人 , 9 东北师 范大学文 学院学科教 学专业 2 0 0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1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 程 , 谓“ 所 十年树 木、 百年树人 ”一定 的教 , 育政 策实施后 , 其教育收效往往需 要一长段 时间之后表现 出 来 。在“ 教育产业化” 念影响下 的近几年 , 观 大学教 育现状 表 现为大学教育质量 明显下降 , 已经成为社会各 界关注 的焦 这 点问题。笔者认为 , 近些年来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与大学中“ 教 育产业化 ” 的具体 实施 有着非 常密切 的关 系,教育产 业 观念 “ 化” 是导致 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
6%”L 8 。J l 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都不到的国家财政性教育 支出中来 自 于政府预算内的拨款还不到六成, 而具体到高校
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
《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摘要:(1)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教育“产业化”可以扩大内需,引导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否定了教育产业化,可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质量下降、高收费乱收费、教育不平等、教育腐败等教育问题仍然没有消失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靠教育培养。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
教育投资不足是当前一种客观现实。
本文理性地审视教育投资不足的表现和所造成的深层次社会影响,提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新思路,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教育投资不足教育产业化二十一世纪,一个以经济、科技为主要竞争内容的时代正向我们发出挑战。
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什么?是教育。
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经济就谈不上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简单的道理,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证实,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有四根支柱支撑着教育事业的大厦。
这四根支柱是:社会舆论的支持,完善的教育立法,充裕的教育经费,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
专家们认为,这四根支柱的“硬件”,是教育经费。
针对教育经费不足,中国政府尝试了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但是,在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今天,教育不公平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教育产业化成为热门议题。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政支出,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教育体系。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
(1)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
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将教育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商品,实现市场化运作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也不断增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也更富有市场竞争力,更贴近社会需求。
再次,国家加大了对高教产业的投入和扶持,激发了产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教品牌。
最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我国高校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日益密切,教育服务的跨境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防止因市场竞争而导致的课程质量下降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其次,要加强和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监管机制,避免市场失序和教育乱象。
再次,要注重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提高高教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推动教育创新和实践,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科技支撑。
总之,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我国高教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
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发展思路
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发展思路,不少于1000字教育产业化是指将教育服务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传统的教育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提供,教育产业化则是由多个参与者提供教育服务,例如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平台、学科运营商等。
教育产业化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带动教育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以下是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发展思路。
一、利益1. 教育选择更加多样化:通过教育产业化,人们可以有更多选择教育方式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
如果以前只能通过去职业培训学校或者自学来代替上大学的缺陷,现在提供了在线教育平台,也能够让不同的学生从自己选择的模式中获取知识。
2. 教育服务更专业化:新的教育服务提供者初创公司和各种培训机构都可以通过教育产业化实现自己的服务领域的多样化,也能够将资源及服务更加专业化,让教育服务更加分工明确。
3. 科技促进了教育的进步:由于新兴的在线教育和相关科技的发展,教育产业也能得以推进,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水平,而这也是其他没有融入新技术的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二、弊端1. 教育商业化导致教育质量流失: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部分参与者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将教育商业化,导致教育质量流失和学生利益受损。
2. 落后地区教育资金较少:教育产业化资金投入较多,落后地区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会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教育服务,而这也将会导致教育的不平等以及对落后地区的不公平。
3. 教育产业化规模较难把握:在传统的教育行业中,学生数量一直都是较为稳定的,但是教育产业化之后,学生、教师和课程的数量都会有所变化。
这会导致大家很难预测教育产业化的具体规模,以及产业化的具体效果是否如预期。
三、发展思路1. 推动多元化的教育投入:只有增加教育行业的投入,才能够更加深入推动教育产业的产生,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2. 防范教育商业化的百害而无一益:要想避免教育商业化导致教育质量流失等问题,有必要将教育机构单纯的市场化运作,需要更多地从教育本身出发,学生才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非物质的价值。
关于高等教育 产业化 反论与高等教育产业的重建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反论与高等教育产业的重建【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是否属于产业以及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在教育界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属于一个产业,即第四产业——知识产业的特殊分支。
高等教育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高等教育不应该完全产业化,只有市场机制比较成熟时,民办高校才能产业化办学。
学费缴纳仅仅是一种成本补偿机制,不应视为“产业化”的表现。
重建高等教育产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相关监督和问责制度,有效遏制高等教育盲目产业化产生的乱收费等现象。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化准公共产品教育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背景是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
而高等教育“产业化”讨论的现实背景是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启动内需,国家启动高校扩招,吸收大批民间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个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范式,其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
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热衷者们最为青睐的理论证据。
“人力资本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兴起,又带来了高等教育产业理论的第二次兴旺,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理论几乎与此同时起步。
教育市场论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应走“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企业化”之路。
主张完全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行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可行性分析和相关观点作为支撑:第一,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即在教育市场上,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必须实行产业化,允许教育产业化体制和机制的准入。
第二,教育产业化可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教育产业化分析论文
教育产业化分析论文教育产业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深化,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书育人”演变为一种带有商业属性的全新行业。
教育产业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就教育产业化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弊端和趋势。
一、教育产业化的优势1.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从传统的自治机构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形式转变。
教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学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这样,教育的质量显著提升,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就业机会的增加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出现在市场上。
这样,就业机会随之增加。
教育行业所涉及的职业很多,从老师、教育咨询师、教学顾问、策划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都为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新的选择。
3.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教育产业化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教育企业投资巨大、拥有完善的设施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例如国内的一些知名教育企业,泛滥了学习用具、学习机构、学习培训、家教等产品,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教育产业化的弊端教育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1.作坊化现象由于部分教育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客观利益最大化。
这样就会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出现了“作坊化”现象,即对学生进行简单复制或搬运而不是真正的教学。
这样就会影响教育质量,并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2.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经济难度不匹配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市场的饱和程度逐渐加深,而且所涉及的人群和需求千差万别。
对于家长而言,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期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承受力和能力自身限制下,可能无法达到家长或教育企业的期望值,这样就会导致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不匹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化效益高校管理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即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制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
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高校必然会面临世界一流高校的强大冲击。
这样的严峻的挑战其实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概述
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系。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也就是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制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
当今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所需资源完全由政府以计划手段进行配置,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国家财力紧张,另一方面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需要让市场手段在教育领域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教育产业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即改变教育资源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局面,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用市场方式配置,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总量和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后,学生就会成为市场供需关系中的一种商品,所以学校通过大幅提高学费来增加教育教学环节的投入,实现学生这一特殊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完全忽视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错误观点。
实际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发挥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走教育、科研、企业一体化道路。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彼此推进,双向互动,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
所以,应该牢固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的理念。
二、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
1.学校职能进一步扩大
高等学校诞生之时是以学术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能也不断扩大。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企业部门,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播、知识积累、知识创新与培养人才,还必须开展社会服务,把新知识、新技
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效益,增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使高等学校成为融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2.学生权力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影响增大
在传统的大学里,学校以自身的价值观进行知识的传播、实施教育,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学生缴费上学,教育则成为一种投资和消费。
学生作为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就会以投资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消费者的权利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消费条件。
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任何不关心消费者利益和权力的产品和部门,任何没有收益或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产业部门都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规律。
因此,与过去相比,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力将在现代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3.学校办学自主性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由单一渠道的政府拨款,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控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领导任命、定编定员、机构设置等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是产业,并且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管理是通过提供经费、组织评价、制订法规、法令和教育政策等手段规范高等学校的行为,调控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层次,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
这时,当学校办学质量高,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时,国家就会增加投资,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若办学质量不高,学校社会声誉不好,就可能失去各方支持而倒闭。
三、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间竞争的影响四、适应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1.发展目标的需求性意识
教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发展需求而设的,观察“发展需求”比观察“现实需求”在把握上难度更大,需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变数有更加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此外,教育发展目标设定的对象是人才,对人才市场的延时性需求状况,包括人才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素质能力结构,要结合学校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各种外部环境,做出短期、中期甚至较长时间的预测,从而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
作为产业,要能生存与发展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了发展目标的合需求性意识,使自身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
“
2.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市场化。
市场化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要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品牌。
要创造一所学校的人才品牌,比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创造品牌有更大的难度。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学校要培养出若干名人和大师,决不是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事,要有一个历史沉积的过程。
一方面包含培养拔尖人才,以至出名人和大师的
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更现实更主要的方向,就是特色专业或学科的品牌,不同层次人才的品牌。
如果一所高校,在社会上形成这样的群体印象:要读本科,最好是到某某学校;要读某某专业,最好是到某某学校去;要招聘外语口语能力强的人才,最好是找某某学校。
那就说明这所高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
学校现在的基础和地位,决定了未来生源总体基础素质的层面,也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力度。
在打造品牌上,决不能盲目攀比,只能立足现有的基础,精心选择自己的品牌方向和品牌项目,在创造品牌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
3.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
4.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
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规律是残酷无情的。
一家企业一旦其产品失去了市场,或者资不抵债,无法筹措最低线的流动资金,破产倒闭的命运就会随之而来。
高等学校既然已是产业性机构,也必然面对这种残酷无情的发展趋势。
而且,作为教育产业的特殊性,还有一种可怕的可能:一旦某高校的社会声誉下降到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考该校的时候,其作为学校的存在也就走到了尽头。
我国高校发展至今基本处于国家计划体制的惯性时期,一些到了危机边缘的学校,还多少受到政府的扶植。
加上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被淘汰的危机感尚不紧迫,但通过近几年的教育的大发展,万名学生、千亩校园的大学大量涌现,国内高等教育的容量明显扩大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教育投资能力正迅速提升。
在WTO条件下,出国留学,或到国内私立大学、外国在中国办学
就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我国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明显加剧。
在美国的数千所高校中,每年都有一批被淘汰的学校,由此可以预见,我国高校被淘汰的现象,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发生。
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各类院校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高校必然会面临世界一流高校的强大冲击。
这样的严峻的挑战其实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首先必须要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树立发展目标的需求性意识、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和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先端正态度,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2]陈坤华.高等教育产业化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0,(3).
[3]张楚廷.产业化,我们如何面对[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4]孔丽苏.浅析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J].高教高职研究,2008,(34).
[5]周憬.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