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全真道遗迹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全真道遗迹简介
济南长清五峰山
一、五峰山道教简介
金章宗泰和时(1201~1208年),在长清五峰山创建道观属全真道。

金宣传宗贞祐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

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

明代万历间为道教极盛期,万历皇帝命黄冠周云清在五峰山辟山重建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封道观为“保国隆寿宫”,并在此颁刻《道藏》全经480函,供道士诵读。

道士、道姑主持宫观,读经奉神,靠庙田地租和作道场收取香钱生活。

著名道士有王真隐、崔道演、周云清等。

二、五峰山简介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

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验并称“三山”。

五峰山因有5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

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

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保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

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

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泠泉。

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

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圣地之一。

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

近些年来,五峰山加快了文物景点的恢复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又因五峰山峰峦之中泉水处处可见,流泉飞瀑蔚然壮观,加之树茂林丰、浓荫蔽日,使暑季气温比外界平均低3~7摄氏度,又被赞誉为“避暑仙境”。

三、五峰山全真道遗迹
五峰山全真道遗迹主要是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

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

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

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

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山自然、人文景点主要有:
一天门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

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
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

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

1997年下半年再次筹资修复。

洞真观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

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

《五峰山志》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

洞真观在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

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

明神宗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

改洞真观为“保国龙寿宫”,并敕建隆寿石坊。

望仙峰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

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又称“苍帝”、“春帝”。

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堂皇。

观内古柏参天,青翠欲滴。

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玉皇殿及殿前石刻。

玉皇殿始建于元代,1992年始复修,1994年装塑修复一新。

玉皇殿东西两侧配殿是龙王殿和虎神殿。

东侧的龙王殿内有清泠泉的泉水流过;西侧的虎神殿内有五音石,敲击五音石四角及中央,能发出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相当于1、2、3、5、6(乐谱音阶:刀、来、米、嗦、拉) 。

玉皇殿前是“仙亭桥”,桥面上和桥下水池旁均有石栏,共28根石柱,号称“二十八宿”。

玉皇殿前院,碑石林立。

最早的碑刻是玉皇殿西墙的金大定十年(1170年)牒碑。

碑文记载金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尚书奉敕赐万寿之院牒文。

五峰道观最珍贵的石刻之一是“崔先生像赞碑”。

它立于仙亭桥东边池中。

崔先生,名道演,号真静,是金代洞真观道士。

崔先生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为一炉,且精通医术,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

后人为纪念他,修了“崔先生像赞碑”。

碑的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上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分别用籀、篆、隶书写,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

此碑书、画、刻俱佳,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

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金洞虚宫记"石刻。

元好问1190~1257年)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

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 ,他曾到济南游历,撰《济南行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元都观又称南观、玄都观, 址在洞真观正南,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德王府在今济南市珍珠泉大院 ) 。

明英宗( 朱祁镇 ) 天顺元年( 1457 年) 封其二子朱见潾为德王,初国德州, 后改济南。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 ,朱见潾到济南就藩,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7代172年,其中六代德王 (德庄王、德懿玉、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 的
陵墓都在五峰山附近的青崖山南麓。

民国初年,元都观内建筑己废圮,仅有的殿堂成了看林人的住所, 现仍存 "八字墙"、墓门等。

南观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天津客(秦柏)。

玉皇殿前西侧,有一株“身在故土为异客”的秦柏,它树干挺直,虬枝高耸,亭亭如盖。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此树已卖给天津法租界客商,后意外地保留了下来,所以人们称之为“天津客”。

银杏树。

在玉皇殿后,有一棵2000多年树龄雌雄同株的银杏树。

树高35米,粗6.5米,树冠覆盖面积2540平方米。

枝柯参天,浓荫匝地。

据测定:此处暑季气温比外界低3~7摄氏度。

清泠泉。

清泠泉,又名志仙泉。

泉上有亭,亭畔有桥,泉流桥上,作琴筑声,被称之为五峰山第一名泉。

五峰山还有六大名泉:七星泉,在龙王殿东;青龙泉,在青龙峪中,安乐轩下;白虎泉,在白虎峪入口处;七仙泉、鹿泉、润玉泉均在玄都观前。

另外还有寿泉、漱玉泉、玄武泉等,均在洞真观内。

碧霞宫。

玉皇殿北碧霞宫,又名奶奶殿,是供奉“五峰山奶奶”的殿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遭破坏。

1992年修复,1994年修缮。

真武殿。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明末清初,1992年修复,1994年再度修缮。

隆寿宫石坊。

隆寿宫石坊位于会仙峰、三元殿、百丈阶下,元代曾被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年间封为“保国隆寿宫”,始建年代不详。

明末清初此坊被雷击毁大部。

1997年6月29日修复时,在原柱间掘出大宋年间铜币二枚。

修复后,隆寿宫石坊长9米,高8米,气势雄伟。

三元殿。

三元殿在隆寿宫北,为隆寿宫的后殿,青石台阶,共91级,上有月台,列醮碑数10通,皆万历年间立。

三元殿始建于元代,1996年底开始修复,1997年主体竣工。

鲁班祠。

鲁班祠位于清泠泉东南角,又名公输子祠。

鲁班祠建筑奇特,从辰时到未时,门口总是向阳。

鲁班祠始建年代不祥,据碑文记载,清代曾经重修。

1995年再度修复。

朝阳洞。

朝阳洞在真武殿西侧,明代万历年间周云青创修,后多次重修。

1992年重修并扩庭院和月台。

1997年再度装塑世神,重饰金碧,洞顶修葺装饰一新,并设泄水护墙,使之焕然如初。

朝阳洞是※真洞(居中)、隐仙洞(居东)、崇玄洞(居西)的总称。

此洞全为砖石拱形建筑,深邃、奥妙、神奇。

洞中壁上有神龛。

※真洞中所祀为老子的塑像。

明代孔毓圻题诗为:“五峰幽胜地,想象足 真。

自有烟霞趣,原无车马尘。


青帝宫。

青帝宫位于朝阳洞西南侧,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

原是五峰山内规模最大、最豪华的一古建筑群。

至1996年仅存断壁残垣。

前面门楣书写“青帝宫”3个字,后面门楣上有“青未了”3字石刻,旁署嘉庆丁卯浴佛后二日英和、蒋予薄过此题识。

正在修复中。

仙人台。

仙人台,又名群仙峰,是五峰山中最陡峭的山峰,海拔395米。

峰顶南部有刻石两块,东有“五峰”,西有“大元至元三十年春三月廿四日中大夫赵文昌明口题”。

附近还有
“仙台”2字石刻。

赵天雷、王独 都死于五峰山,故名仙人台。

四、目前该处值得注意的旅游开发项目
森林宿营地五峰山森林宿营地(简称宿营地)是为适应发展生态旅游,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向往回归自然的需要于1997年开发的。

宿营地座落在省级森林公园白虎峪和青龙峪之间的古时隋唐、明末清初农民起义的北校场上。

它北依5个仙峰和鲲鹏展翅山,南傍鹿泉峪和南校场,东靠道佛山。

有北、南2个大门,7个大帐篷,34个小帐篷,每个大帐篷可容纳4人,小帐篷可容2人。

四周丛生的小柏树和柏树枝搭成的篱笆墙构成宿营地的天然屏障,同时也为宿营地增添了不少森林气息。

宽4米,长2500米的石铺路将森林公园白虎峪和宿营地贯通。

宿营地融“食、住、娱”于一体,突出了森林旅游的自然特色。

5个大帐篷依据5个仙峰而设,分别为“迎仙家”、“望仙家” 、“会仙家”、“志仙家”、“群仙家”连同34个小帐篷供游客宿营,其余2个大帐篷为服务台、野烤间和快餐厅。

宿营地北门内侧一面“森林浴场”的黄色大旗在蓝天绿树间十分醒目,走进森林宿营地,淡淡的柏树清气和着浓郁的野花香味扑面而来。

白天,鸟鸣林中,清幽绝尘;夜晚,月影婆娑,松涛阵阵。

据省旅游局的负责人分析,森林浴,将会因其贴近自然的独到之处而成为继海水浴、日光浴之后的一种新时尚。

自1997年9月至年底,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使众多游客重温了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觉。

另济南华山有华阳宫:
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

山上古迹甚多。

金兴定四年(1220年),道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内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东巡抚袁宗儒改名为崇正祠,正殿祀逢丑父、闵子骞,两庑分别祀铁铉等二十二人和黄福等十九人。

明万历时复称华阳宫,祀四季神。

明清两代,还建有泰山行宫、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

山半腰为吕公祠,祀道教纯阳帝君吕洞宾。

祠旁旧有清泉,澄澈甘美。

整座庙宇,有殿有庑,有亭有台,脊连檐牵。

如今,华阳宫尚存,四周由墙垣相围,院内古柏参天,虬盘鳞结,郁郁森森,四季鸟鸣。

宇侧、岩壁、林间,碑碣林立。

淄博沂源
一、神清宫
位于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

神清宫北依青牛山,南傍白马河,四面古木苍翠,青溪流绕,环境清幽宁静,堪称“深山藏清宫,翠岫出祥云”。

神清宫始建成于宋代,名
曰“神清万寿宫”。

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十五日修《沂水县神清万寿宫》碑载:“神清宫者,沂水之仙区宅,元、明圣地也。

宫在鲁山之阳,沂城西北百四十里。

山叠水曲、人踪罕至,殿宅巍峨。

”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次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扩建;二十八年(1902年)最后一次整修。

全宫东西长80m,南北宽50m,占地面积4200m2,建成有正门、双屏风、七楼八阁十三碹、三十六院、七十二门。

院院相连,门门相通。

从正门拾级而上,可观全部殿堂而无需走回路。

主要建筑与神像有:龙宫殿、钟鼓楼、玉皇阁、老君阁、天师阁、观音阁、奶奶庙及龙虎二君、文昌、纯阳、真武、三官、百子、七圣、关圣、药王、凤母、雷神、闪电等。

另有道人的墓室、楼、台、亭、阁、穿廊、甬道、粉墙、月门、花坛、水池、石桥和供生活之用的香厨、静室等。

殿门有许多哲理深刻的楹联,如老君阁门两侧对联云:“道贯一壶天地髓,精通万代圣贤心”,门楣“玄之又玄”;老君阁上对联云:“一峰云峙为屏嶂,万马天来作迎送”,门楣“万山同归”。

道人王阳明墓云:“迹遁庐山充豹隐,身归清壁卜牛眠”,横批:“典崖玉宝”。

神清宫是沂源境内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整个建筑高低错落,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构思精巧,倚山临水,曲折迷离,独居匠心,多阁组合、彼此连通的建筑风格,是山东少见的古建筑组合群体。

从外观看,红墙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凝重,肃穆壮观。

院内碑碣林立,更显清古幽雅,古为著名的“沂阳八景”之一。

二、栖真观
位于沂源县鲁村镇南7.5公里的安平村西南隅,创建于元极盛于清末。

背倚仙公山(亦称五徒山、古谓斜山)。

占地30余亩,四面环山,石秀而林茂,泉池溪流潺缓于侧,注入西庵河,十分清雅。

栖真观位于鲁村镇安平庄村南。

建筑布局分3路,又各3进院落。

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奎星阁、玉皇阁、大殿。

玉皇阁面阔5间,前后出厦,重檐歇山式,廊术环抱,飞檐斗拱。

现仅存清代重修的3间玉皇殿扩10几幢石碑,其它建筑无存。

栖真观,原名上真宫,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

建筑并列三个院。

三院之间有角门相通。

中间正门建有门楼,红漆大门,旁有耳门一个,供平日出入。

东西两大门是月亮门,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主要建筑都是高脊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东院:有钟鼓二楼,东西廊房,魁星阁、玉皇殿等。

供玉皇、三清、三官、镇武、五祖、七真等神。

中院:有灵官庙、奶奶殿、王母宫。

供碧霞元君、王母,并附列有眼光、耳聪奶奶、送生娘娘、领生哥、催生姐和蚕姑桃姐等。

西院:有龙王、药王、山神、八腊、至公、火神、土地等神殿,其后院是道众应用的静室、丹房、仓厨等。

据观内碑文记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明真大师无抚子刘正道,保元大师董道常,
由邹平县长春观来此筹建”。

经至元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间十二次重修,颇具规模。

极盛时道众40余人,庙地120余亩,成为闻名四方的道观。

每年三月三日逢庙会,大开山门迎接四方香客。

商贾摊贩也届时云集而来,熙熙嚷嚷十分热闹。

栖真观东院尚存,但亦颓坦断壁了;中院已辟为学校和村办公室;西院已为良田。

现尚有数幢历代石碑,砌于校门两侧的院墙上;东院的千年古银杏,盘根错节,老而不衰;中院奶奶殿前的两株翠柏,恰似丽质姐妹,苍郁含秀,默默欲语,似在追忆栖真观当年的盛况。

(现已经全部修复)
潍坊青州
一、云门山
云门山景区是青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南部,紧邻市中心,总面积8平方公里。

主峰云门山海拨421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齐鲁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

山顶有洞如门,南北贯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太空,夏秋季节,云雾穿洞而过,人称"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

云门山景区以“古、奇、峻、旷”为特色。

悬崖峭壁、天然洞窟,险峻的山体,以及富有造型特色的山丘,构成了独特的山体自然景观,景区内有云门洞、云门拱壁、"寿"字题刻、石窟造像、云窟等景点30多个。

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272尊,其中的“合欢图”为青州造像一绝,历代名人题刻百余处,其中开凿于明嘉靖年间的摩崖巨“寿”为全国之最,“寿”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字即高2.3米,故有“人无寸高”的戏语。

因“寿”字刻在“云门拱壁”的峭壁上,因此有“云门献寿,寿比南山”之说,据《辞海》,“寿比南山”即出于此。

云门山绿化覆盖率高。

青州蜜桃满山遍野,柏林茂密,春花秋实,林茂果丰,绿荫景佳。

北宋知青州庐士宋曾在此说过:“周环众山,云门为冠,然此山实不闻天下,不得与龙山、虎丘决雄为可惜也。


“寿”字位于大云顶北壁,云门洞西侧,以硕大著称。

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部,即高2.3米,是平常人身高所不及,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因寿字刻在云门拱壁的崖壁上,故有“云门献寿,寿比南山”之说,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润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为我国古代摩崖"寿"之最,是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九日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

云门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佛教造像窟和道教造像窟两类,而佛教造像窟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历史久远、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赞赏。

它位于云门山山阳,为礼拜窟,自西向东排列,第一窟开凿于隋初开皇十年以前到仁寿三年。

第二窟开凿
于北齐,与山体巨佛同时。

第三、四、五窟开凿于盛唐时期,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型布置。

有唐开元十九年(731)益都县令唐纫撰文的《云门山功德记》刻字,共有造像272尊,其中的“合观图”为青州佛像一绝。

虽经一千多年沧桑易变,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保存基本完好。

不失为我们研究佛教发展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

云门山的道教造像有山阴东侧万春洞的陈抟造像和山顶“寿”字西侧的马丹阳石刻像。

万春洞亦称“希夷石室”,俗谓“陈抟洞”。

开凿于明朝嘉靖年间。

陈抟老祖枕书而眠的大型雕像,就侧卧于洞内。

高1.6米,宽1.2米,深5米,为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冀阳周仓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

本洞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石像一躯。

北侧为两个空台。

洞门外的山石上,尚有两个陈抟的脚印。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又称“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 )人,是五代、宋初的道士。

老人头部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呤》诗一首。

金代道士马丹阳像刻于寿字西的石壁上,“全真七子”中的马钰便是马丹阳,他字宜甫,号丹阳。

他的师父王重阳,此像雕刻于明代。

青州人按照对全真道的理解,在山阴处的一角镂刻了这位真人的形象:赤脚、含胸、盘膝、垂首、眼观鼻、鼻观心、心注一境、气沉丹田、全身抱一、一心无为。

此真人打坐像,位于极僻静处,又极少有人前来光顾,以至于刻像前杂草丛生,野荆繁密。

这反而如同众星拱月的一般,更加烘托了真人精神:避世入定、守静存真。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的最北端,左右及后面都是悬崖,为元代建筑。

因基座高耸似门,站在此处可清楚地看到大“寿”字,故取名“望寿阁”。

以前称为“灵官庙”,有灵光菩萨的塑像;后来时迁事异,社会盛行道教,这里又改为“望灵观”。

以后皆毁于战火中,于1984年重修,改名“望寿阁”。

内有东西配殿,殿内塑有福、禄、寿三星像,三财神、三圣像等。

古色古香的院门、青红相配的院墙,是一个很好的赏景点。

二、驼山
驼山景区,是青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之一。

它位于云门山西1公里,与云门山相望,面积451.7公顷。

主峰海拨408米。

绵延数里,远望似驼伏卧,而名驼山。

景区内有驼岭千寻,山体巨佛、昊天宫、七宝阁、天泉、老虎洞、“驼山”题刻、石窟造像等景点30个。

昊天宫为道教遗址,位于驼山山顶,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有房屋50余间,建筑宏伟,宫门顶是戏楼,是庙会时演戏的地方。

由元代《重修昊天宫碑》可知,至元二十七年(1290)全真道士孟道和曾重修昊天宫,其历史至少已有七百多年了。

碑林位于昊天宫内,现存有碑刻120多块,大都是善男信女为修建这里的宫殿而捐款的记载或游人的题记。

保存完整的两块御碑分别雕刻于元朝大德元年和明朝衡王统治青州时期。

七宝阁位于昊天宫北院,为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共两层,结构奇特并且坚固耐久。

里面供奉着道教鼻祖老子,这种样式的建筑全国仅有三处。

青岛崂山
一、崂山道教简介
【沿革】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

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

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

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

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1939~1943年间侵华日军对崂山的“扫荡”为害最重。

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

现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

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派】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刘处玄等七人来到崂山“讲道传玄,宏扬教义”,崂山各庙的道士很快接受了全真派的教义和宗旨,全部皈依道教全真派。

崂山各道教庙宇分别皈属于全真七子所创的各个门派,崂山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北全真丛林基地。

【道观】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两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