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是不同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而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的存在,并通过文化转换,求同存异,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又符合英汉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最相似的感受。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不完全对等现象

[中图分类号]R1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85-02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多元文化间的渗透、交流和并存也势在必行,因此,翻译工作在各国的多领域交流与往来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以及政策法规,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

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

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在翻译实践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完全对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领域当中,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因此,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能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如“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作“Many hand 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反过来在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

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对等情况,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被译为“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其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果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就无法清楚地表达原文的真正意义。采用了“重创”方法来翻译,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使译文的读者更易接受译作。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身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洗心革面turn over a new leaf

拆东墙补西墙rob Peter to pay Paul

三心二意neither off nor on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不择手段by hook or by crook

倾盆大雨rain cats and dogs

二、商务应用英语翻译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

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原则,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恰当再现,否则可能会引发笑话,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

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

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有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把它铺上床。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

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大象非常棘手,但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侍候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不久就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

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才好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的、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的人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更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这就出现了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现象。所以,“Dukang”作为酒的商标译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古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酒的联想。

三、其他不完全对等现象

英汉互译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还有很多,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则注意的是茶叶的颜色。再如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