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梨园春秋

合集下载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
2023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省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 旳地戏脸谱以及演地戏使用旳法器和道具等。贵 州省拥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旳 傩堂戏、彝族旳撮泰吉、汉族和布依族旳地戏等 丰富旳傩戏傩文化资源。图为几位头戴面具旳农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关汉卿
《窦娥冤》插图
第10课 梨园春秋
《窦娥冤》插图
连环画《窦娥冤》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京剧《窦娥冤》剧照
越剧《窦娥冤》剧照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电视剧《窦娥冤》海报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戴敦邦《窦娥冤》(国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白朴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 家、词人,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 人。白朴自幼聪慧,早年习诗赋,后精 于戏曲。白朴杂剧代表作有《梧桐雨》 《墙头立即》《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泉州南戏以古老乐种“南音”(或称弦管、南曲)旳清唱曲和“指套”为其音乐唱 腔,故亦有“泉腔”之称谓。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旳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 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 范围。
早在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广为流布之时,“泉腔”南音与梨园戏 剧种早已存在,并以其鲜明个性、独特风格挺立于戏曲舞台。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南戏行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民国时期旳镜担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木偶头
返回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与昆曲
第10课 梨园春秋
河南偃师酒流沟北宋墓杂剧砖雕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三章“戏曲艺术”的第十课“梨园春秋”,详细内容包括:1. 戏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 梨园的起源及与戏曲的关联;3. 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品;4. 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发展历程,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2. 培养学生对梨园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3. 使学生掌握各地方戏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技巧;2. 教学重点:戏曲的发展历程、梨园文化及各地方戏曲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戏曲表演视频;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戏曲的发展历程、梨园的起源及与戏曲的关联;3. 内容讲解:a. 介绍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特点;b. 欣赏各地方戏曲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c. 讲解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技巧;4.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模仿戏曲表演,体验戏曲艺术;5. 例题讲解:分析戏曲唱腔、表演、脸谱等方面的知识点;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六、板书设计1. 戏曲发展历程;2. 梨园文化;3. 各地方戏曲特点;4. 戏曲表演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b. 请举例说明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特点;c. 请谈谈你对戏曲表演艺术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戏曲表演,深入了解梨园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技巧;2.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模仿戏曲表演,体验戏曲艺术;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的设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技巧1. 唱腔:戏曲唱腔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包括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的唱腔。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表演特点。

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表演技巧和梨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掌握其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

2.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梨园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戏曲脸谱、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兴趣。

1.1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段戏曲表演有什么特点?”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1 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2.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剧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剧种,了解其特点,并进行简单表演。

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2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演变2)主要剧种3)表演特点4)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戏曲表演,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社团,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的繁荣、明清传奇的兴盛以及京剧的诞生。

具体章节为: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戏曲的特点。

2. 理解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重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戏曲的代表性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选段,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介绍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的繁荣与兴盛。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戏曲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戏曲与古典文学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部现代戏曲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梨园春秋2. 板书内容: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西厢记》中的戏曲元素,探讨其艺术价值。

2. 答案要点:《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会真记》改编的戏剧作品。

戏曲元素: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运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的展现。

艺术价值: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戏曲,了解其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北方地区 4、特点 1)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
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用虚拟动作表意和时空自由转换更替
3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 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第10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 省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 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 农民演员在演地戏。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俞振飞、言慧珠等演出昆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殿惊变》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 京剧
京剧《铡美案》中的包拯形象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 京剧
1.产生背景 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 既然叫“京剧” 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二、戏曲的形成——南戏 戏曲的形成 南戏
南戏《张协状元》剧照
三、戏曲的成熟——元曲 戏曲的成熟 元曲
关汉卿: 窦娥冤》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流: 裴少俊墙头马上》 白朴流:《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傩戏
1.产生背景
【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 在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 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 作祟, 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在这种情 况下,怎么办? 况下,怎么办?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讨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京剧? 讨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京剧?
小结: 小结: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傩戏
1.产生背景 2.傩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2.流行区域 3.特色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杂剧
请做好上课准备
第10课 10课
11111111111111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详细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介绍、梨园行的规矩、脸谱艺术以及现代戏曲的创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剧种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梨园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戏曲脸谱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曲的发展过程、梨园行的规矩、脸谱艺术的内涵。

教学重点:戏曲的起源、主要剧种的特点、现代戏曲的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脸谱样品。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及特点。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梨园行的规矩,并进行分享。

4. 互动:展示脸谱样品,引导学生了解脸谱艺术,并尝试绘制自己的脸谱。

5. 创新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戏曲的创新之处,如何传承与发展。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戏曲起源与发展主要剧种梨园行规矩脸谱艺术现代戏曲创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梨园”为主题,绘制一幅戏曲脸谱画。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讲解梨园行规矩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戏曲表演,深入了解戏曲文化,提高审美素养。

组织一次戏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的发展过程、梨园行的规矩、脸谱艺术的内涵。

2. 实践环节:学生绘制脸谱画,理解梨园行规矩的讨论。

3. 作业设计:以“我心中的梨园”为主题的脸谱画创作。

4. 拓展延伸:组织戏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戏曲文化的深入了解。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内容包括: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京剧艺术的特点与魅力。

具体章节为:第一部分“戏曲的源流”,第二部分“戏曲表演艺术”,第三部分“京剧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功。

2. 领悟京剧艺术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的理解,京剧艺术特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戏曲表演基本功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响设备。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京剧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

提问:同学们对我国的戏剧艺术有多少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2. 讲解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10分钟)介绍戏曲的源流,展示各个时期的戏剧形式。

分析各个时期的戏剧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演变。

3. 戏曲表演艺术学习(10分钟)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如唱、念、做、打。

播放视频,展示戏曲表演的技巧。

学生跟随视频模仿学习,教师进行指导。

4. 京剧艺术特点与魅力讲解(10分钟)介绍京剧的形成背景、表演特点、角色行当等。

播放经典京剧选段,让学生感受京剧的唱腔、表演风格。

分析京剧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领悟其价值。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戏曲表演基本功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京剧特点。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戏剧艺术有哪些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地方?六、板书设计1. 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2. 戏曲表演基本功3. 京剧艺术特点与魅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我国戏剧艺术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3)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西厢记》是元杂剧作 王
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 第一次在“存天理,灭
实 甫 《
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 西
地喊出“愿天下有பைடு நூலகம்人 厢
终成眷属!”的口号。 记

关 汉
一个弱小无助的寡
卿 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
第10课
什么叫“梨园”?
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 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 园。园中设有酒亭球场等,是供帝 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 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 梨园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 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 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 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 性“艺术学院”。
一、戏曲的起源
2、宋代南戏——戏曲发展 (1)兴起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
繁荣。
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 舍。
瓦舍也叫瓦子、瓦市。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 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式剧场的正式 形成。
一、戏曲的起源
2、宋代南戏——戏曲发展
浙江永嘉昆曲折子戏《杀狗记》演出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傩 先秦祭祀中的傩仪
傩戏
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 巫术仪式——“傩” 。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戏——戏曲源头
傩戏面具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戏——戏曲源头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请问:图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一、戏曲的起源
2、宋代南戏——戏曲发展
宋代 南戏
南戏亦称“戏 文”。原为宋代流行 于南方,用南曲演唱 的戏曲形式。南宋时 又称“温州杂剧”。 元灭南宋后,渐以南 戏称之,为中国戏曲 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 (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内容包括: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元杂剧的繁荣、明清传奇的发展、京剧的形成与流派、现代戏曲的改革与创新。

具体章节为:第一节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元杂剧的繁荣;第三节明清传奇的发展;第四节京剧的形成与流派;第五节现代戏曲的改革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过程,掌握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

2. 理解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等主要戏曲形式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3. 掌握现代戏曲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元杂剧的繁荣、京剧的形成与流派。

难点:戏曲艺术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现代戏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经典京剧选段,引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内容。

2. 讲解:(1)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戏曲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2)元杂剧的繁荣:分析元杂剧的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色。

(3)明清传奇的发展:讲述明清传奇的主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4)京剧的形成与流派:讲解京剧的起源、四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5)现代戏曲的改革与创新:介绍现代戏曲的发展趋势、代表作品及改革成果。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戏曲特色。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梨园春秋》2. 板书内容:(1)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2)元杂剧的繁荣(3)明清传奇的发展(4)京剧的形成与流派(5)现代戏曲的改革与创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过程。

(2)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及其艺术特色。

(3)比较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异同。

-第10课--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
染气氛 ⑤“字正腔圆”旳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旳文学情
韵,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旳美感
⑥主要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⑦经过兼容并蓄、融会贯穿、不断融合形成 ⑧程式化、大众化、民族性、世界化
• 取其精髓,弃其糟粕
• 批判、继承、发展
• 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要不 断向外学习
戏曲发展历程
起源 ——从傩到梨园 形成 ——宋代南戏 成熟 ——元杂剧 发展 ——明清昆曲 新高峰——“国粹”京剧
京剧美在何处?
• 配乐美, • 唱腔美, • 动作美, • 服装美, • 布景美, • 化装美, • 唱词美……
京剧旳艺术手段
京剧旳演奏器乐 京胡
单皮鼓
月 琴
大锣
弦子 小锣
①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旳化 装都有一定旳谱式。
②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旳老式 ③艺术手段上综合利用唱、念、做、打等 ④演奏器乐上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
京剧旳表演艺术
人物化装旳写意──戏曲脸谱
舞台 行动 旳写 意
── 有话 则长 无话 则短
人物衣饰旳写意──长袖善舞
说唱脸谱部分歌词
• 蓝脸旳窦尔敦 盗御马 • 红脸旳关公 战长沙 • 黄脸旳典韦 白脸旳曹操 • 黑脸旳张飞 叫喳喳…… • 紫色旳天王 托宝塔 • 绿色旳魔鬼 斗夜叉 • 金色旳猴王 银色旳妖怪 • 灰色旳精灵 笑哈哈……
1、背景: ①元代数年不行科举,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将一腔
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 ②黑暗统治,人民旳悲惨遭遇
2、特点: ①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
有完整旳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②形成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旳特殊老式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华文化》第三章“梨园春秋”部分,内容包括戏曲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表演艺术、经典剧目欣赏等。

具体涉及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京剧艺术概述”,详细内容为京剧的起源、四大名旦、表演特点、脸谱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戏曲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京剧的表演特点和脸谱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京剧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和经典剧目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戏曲表演道具。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霸王别姬》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京剧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表演艺术等,穿插讲解脸谱文化。

3. 实践:分组让学生模仿京剧表演,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霸王别姬》为例,分析京剧表演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制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京剧艺术概述2. 内容: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表演艺术:唱、念、做、打脸谱文化:色彩、图案、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霸王别姬》为例,分析京剧表演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答案提示:从角色表演、唱腔、脸谱、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京剧表演的模仿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其他经典京剧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等,进一步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与南戏的兴起、明清传奇的繁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元杂剧与南戏,第三节明清传奇,第四节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与主要剧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使学生掌握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元杂剧与南戏的兴起背景,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戏曲表演视频、相关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戏曲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戏曲剧种,讨论其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元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和南戏《琵琶记》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比明清传奇《牡丹亭》与京剧《红楼梦》的异同。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知识问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与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 各个时期戏曲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答案:(1)元杂剧:以唱为主,兼有说、做、打等表演形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

(2)南戏:以唱为主,注重抒情,表演形式丰富,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

(3)明清传奇: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具有独特的脸谱、服饰、道具等。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戏曲剧种的艺术特点,如越剧、黄梅戏等。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昆曲
1、概况: 兴起:江苏昆山 鼎盛:明中期到清中期
2、特点: 载歌载舞 3、代表作:汤显祖《牡丹亭》 4、意义:“百戏之祖”
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①京剧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吗?如果不是,那 为什么叫京剧? ②北京当时有很多的地方剧种,为什么这些剧种都要 到北京表演? ③这些剧种进京表演的契机是什么?
3、特点:讲述百姓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4、意义: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形成地区:北方地区 2、特点:
(1)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角色配合 3、代表: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4、形成原因:
(1)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 D、民间艺人的推动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3、关于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叙述,正确的 是
A、宋代的南戏主要是官府的有关机构创作
B、南戏主要反映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面貌
【实话实说】 你喜欢京剧吗?
你喜欢/不喜欢的理由是? 如果不喜欢,你认为应如 何改革?
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地位: 不仅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京剧的态度: 继承并发扬光大
讲练结合
1、原始时代的人们戴起凶恶 面具,口中高呼“傩傩”, 主要是为了: A、占卜凶吉 B、部落战争前先进行誓师 C、辟邪消灾,惊吓驱逐恶魔 D、驱除寒冷,热身抗寒

【公开课优质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优质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优质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戏剧艺术”,重点探讨中国戏曲发展历程、表演特点以及梨园文化内涵。

具体包括戏曲五大行当、四大流派,以及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理解并掌握:1. 中国戏曲基本发展历程和表演艺术特点;2. 梨园文化形成及其在中国戏曲中地位;3. 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戏曲流派表演特色及其背后文化意义。

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辨别戏曲行当,并欣赏梨园艺术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戏曲表演视频资料、板书工具。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相关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经典京剧《梨园春》选段,引导学生感受戏曲艺术魅力,从而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介绍五大行当和四大流派,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对戏曲艺术有直观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地方戏曲,介绍其特点,并派代表进行简单表演。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教材中例题,讲解梨园文化历史背景及其在京剧中体现。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简答题,要求学生描述两种不同行当特点,并进行即时反馈。

6. 深入探讨(10分钟)讨论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梨园春秋2. 板书提纲:戏曲发展简史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四大流派: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京剧与越剧主要区别。

以“我心中梨园”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分享你对戏曲艺术认识和感受。

2. 答案要点:京剧与越剧区别:表演风格、唱腔特点、服饰化妆等。

短文要求:内容真实,表达流畅,能够体现学生对戏曲文化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戏曲发展历程
起源 ——从傩到梨园 形成 ——宋代南戏 成熟 ——元杂剧 发展 ——明清昆曲 新高峰——“国粹”京剧
一、戏曲的起源:
1、原始社会:傩仪——戏曲萌芽 2、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更多的戏 曲因素 3、唐代:歌舞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事 性、戏剧冲突(“梨园”)
二、戏曲的形成:
2.表演艺术: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3.艺术手段:唱念做打、京胡二胡笛 子、唱腔+念白
(四)影响: 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被誉为“国粹”。
知识拓展 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要不 断向外学习
本课结构
一、中国戏剧起源 ——从傩到梨园 二、中国戏剧形成 ——宋代南戏 三、中国戏剧成熟 ——元杂剧 四、中国戏剧发展 ——明清昆曲 五、中国戏剧新高峰 ——“国粹”京剧
《窦娥冤》插图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 家”、“东方的莎士比亚”。
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 月西记》,是元 杂剧作品中最为 杰出的经典,被 誉为“杂剧之冠”
《西厢记》插图
四、古代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昆曲 1、流行时期: 明中叶到清中期为鼎盛时期 2、特点: 文辞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 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 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国粹”京剧
(一)形成的内外原因:
1.外部: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达官贵人和 广大居民对文化娱乐的需要。 2.内部,四大徽班进京:清乾隆年间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后与湖北汉调等剧种融合成京剧。
(二)繁盛: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三)特点:1.艺术程式: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宋代: ①娱乐场所------“勾栏瓦舍(或瓦肆)” ②南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戏剧形成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三章第十课《梨园春秋》,内容包括戏曲的历史发展、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以及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特色介绍。

详细内容涉及戏曲的起源、演变,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以及戏曲脸谱、服饰、道具等艺术元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 通过学习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戏曲表演视频、戏曲服饰、道具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戏曲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戏曲的历史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戏曲表演,加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梨园春秋》中的经典片段,讲解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戏曲表演中的唱腔、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发展(2)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3)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4)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

(2)举例说明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点。

(3)分析京剧和越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2. 答案:(1)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唐宋时期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的成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2)生:男性正面角色,如武生、小生;旦:女性正面角色,如花旦、刀马旦;净:花脸,如大花脸、二花脸;末:老年男性角色;丑:喜剧角色,如文丑、武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的现代傩舞
• 先秦时期,发源于民间的傩逐渐为国家礼 仪所吸收,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到了汉唐时期,傩仪还很盛 行。但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 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 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功能。
梨园与梨园弟子
“梨园”创立于唐代,是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在长 安光化门外禁苑中。《唐会要》载:“ 开元二 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 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这里的 “上”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精通音律,喜好歌 曲,设梨园亲自教乐 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 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 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士子无其他出路,社会地 位低下。 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 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和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 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 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 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 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关汉卿、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 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傩之舞
❖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 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 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傩”,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 ——《说文解字》
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 影响。
京剧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 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 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 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 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 气赢得了京城关众的欢迎,从 此在京城扎下了根。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后兼收其他民 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 式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京剧。
“傩”产生的背景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
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
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
作祟。为辟邪消灾,他
们带起相貌凶恶的面具,
口中高呼“傩傩”之声,以
惊吓、驱逐恶魔。这种带
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
这是三星堆出土的
后人称为“傩”。
铜人面具,是迄今发现
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傩仪与傩戏
古时举行 傩仪往往载歌 载舞,其中便 蕴涵着古代戏 曲的萌芽。傩 戏是我国最古 老的戏剧源头 之一。
昆曲——百戏之祖
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 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南昆山一带,著名的剧目有汤 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 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
昆曲
• 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 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 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 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 地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
经明人改编。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者也。 ——王国维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坊市界限被 打破; 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课堂设问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 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 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 告状人治罪下狱。于是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 演,以广其事,在舆论压力下,官府被迫将恶霸 和尚治罪。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 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 剧本
南戏——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南戏亦称“戏文”。
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
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
式。南宋时又称“温
州杂剧”。元灭南宋
后,渐以南戏称之。
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
南戏——赤桑镇
熟形式之一。对明清 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
本今知有二百余种,但全本流传剧者仅有十余种,且多
元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剧照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
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 “蒸不烂、煮不透、捶不
扁、炒不 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创作杂剧60余种,保留
至今共约18种。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王实甫和《西厢记》
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的心声对元 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请思考:宋代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的哪个阶 层中?有什么社会功能?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 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 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元杂剧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北京是当时全国文化中【思心考北】京:是徽全班国进的京政后治为、什
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艺么人能聚在集京,城满扎足下皇了室根贵?族、 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徽班进京: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的三
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梨园与梨园弟子
临 潼 唐华 玄清 宗池 李梨 隆园 基
位于陕西临潼华清池的梨 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
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现今在其遗址 上,建起了一座集文博、歌舞、茶艺、沐浴于一 体的文化博览和旅游娱乐的综合性建筑。
南戏——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演出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