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汇总(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首先:科学性与哲学性。自然辩证法以交叉学科的性质发展起来。向科学技术靠近,它具有科技性;向哲学靠近,它具有哲学性。从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它更偏重于哲学,偏重于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分析,所以,自然辩证法归属于哲学学科。但是,自然辩证法还确实具有科技性,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逻辑与理性特征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哲学性与非哲学性。自然辩证法哲学性的表现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等问题讨论的成果。非哲学性成果突出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学方向上,如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等。再次:非哲学性与人文性。承认自然科学的非哲学性,就承认了其人文性。自然辩证法对人文的研究,使它起到了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或纽带作用。加强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世界性与民族性。自然辨证法是有恩格斯创立的,是外来的哲学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世界性,是世界的哲学和文化。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后,便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融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其民族性。
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自然辩证法,可以为我们制定正确的科学技术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最高层次往往是哲学问题的研究,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问题上,自然辨证法具指导性作用。3)自然辩证法,可以为我们确定科一研项目和建设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引进新技术等。
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成为时代特征和时代潮流,相应地,自然辩证法研究将不仅继续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论、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认识论以及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论等问题,而且也将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和人文的互动,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的价值等问题。
总之,自然辨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铺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论述自然辩证观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征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
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试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当代生态自然观的影响
当代生态文明的是马克思自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指引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这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从原始的统一到近代的对立再走向对立统一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观和文明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为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证明;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生态智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只要用马克思自然观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呵护人类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就一定能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4.如何理解科学的涵义及其本质特征
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
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另外一种认识:
第一:科学是一种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所谓知识是关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是一种知识,但有科学的知识又不是一般的知识,科学知识不仅要确认和描述事实,还要解释事实,还要在这们科学的全新概念体系中来解释这些事实,即是反应客观规律和事实的知识。事实可以是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科学就是发现人们未知的事实。而规律则是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对其联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就是发现规律。这种被发现的事实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就是一种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科学。
第二:科学是一种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更必须是一种知识体系。例如,力学这门学科就是在确定了惯性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并产生相应的概念发展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就是用精确的概念、定律、假说等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系统。
第三: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知识体系的研究活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固有的,不是幻想的产物,任何本质规律都不是直接外观和直接被感知的,而是理论思维重建的结果,而这种理论思维重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就是创造、整理和修改知识。因此,科学就是研究活动,就是创造性活动。第四: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这主要是对近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科学而言的。科学在向越来越深入的研究高水平和复杂的物质组织系统方面发展,同时就更深地深入到简单运动形式的本质,从而达到更顺利地为社会的利益作出贡献。随着科学研究的日趋复杂化,其研究的过程和方式日趋社会化。例如:现代的科学研究更强调团队精神。
科学的本质特点
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