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新媒体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不仅在生活、工作中被人们广泛应用,而且逐步普遍应用于各个类型、层次的教育教学之中。

同时,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十分重视,如何通过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程度,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从技术上,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新平台。

新媒体以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迅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扩展了教育平台。

新媒体教育有别于传统课堂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载体。

传统教育通常以课堂为主,而新媒体教育不受空间限制,其载体众多,教学灵活性高。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手机载体等方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法更为灵活,并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进步。

并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也向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理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与以往时代发生较大变化。

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信息的全球性交流和共享及其内容的整合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遭到严重侵蚀,更加剧了大学生思想上的迷惘和困惑,促使其思想意识自由化;新媒体文化往往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这就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看轻集体价值的作用,把个人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事情看成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他律道德完全被自律道德所取代。

人们在网上是否遵守道德规范,既不易被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制约。

因此,对于初谙世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放松对自己的道德约束,任由道德行为庸俗化。

这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领域发生的剧变都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内容: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机遇论。

姜恩来指出,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

个人空间、网络博客、手机铃声、微博签名等新媒体技术下的“产品”,都给青年学生展示个性风格、表达个人情感提供了载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9,第6期)邓红彬认为,借助网络课程、精品课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多,内容更丰富,共享性更高;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信息表现形式,以声音、文字、图像等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第5期)汪頔支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与其自身心理发展需求相符。

大学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罗列l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其中包括学习或实践、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选择职业和就业、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等等,这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需要的指引下,往往会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

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来习得或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态度等等。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思想教育研究,2010,第1期)徐振祥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第6期)
挑战论。

关于新媒体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方面,肖学斌和朱莉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其开放性、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呈现出道德弱化现象,此外,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进而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的这些消极行为方式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警惕。

(《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用》思想教育研究,2009,第7期)关于新媒体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郑元景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错综复杂、多样化的超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辨别和选择。

尤其是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部分新媒体充斥着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千扰着人们的观念、情感和态度,干扰
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

当代,与主流价值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不时呈现,不同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内容使部分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干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徐玉认为,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传媒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的接收上越来越趋于同步。

这种信息的开放性与快捷性带来的变化及大学生从新媒体巾获得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抵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中国报业,2011年第10期下)
路径论。

从新媒体所提供的教育平台方面来看,吴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和学校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构建完善规范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及时准确的校园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健全有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科学灵敏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及快速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各种网络突发事件,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宋丽英和王嘉指出,高校网络承担了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身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要立足于大学生们的接受‘需要’,针对社会和广大师生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澄清是非。

可以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融校园新闻、实时报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前沿,2013年,第12期》)
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主要集中在对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义的研究上,并没有太多具有针对性、实际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的创新成果形式,大多数现有成果往往观点类似,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些都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主要空白点。

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新媒体的研究上。

关于概念界定。

Ron Rice 强调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双向传播能力,将新媒体定义为这样的一些传播技术——“包含计算能力(微处理器或主机),能够允许或促进用户之间或用户和信息之间的互动”(Rice及其同事,1984:35,转引自Leah A.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2002.)斯蒂夫-琼斯在《新媒体百科全书》导言中写道:“对于新媒体的唯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

在Handbook of new media 一版序
言中,编者提出一个理解新媒体的框架,认为新媒体意味着传播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情景,即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延伸我们传播能力的设备装置;使用这些设备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与实践形成的社会组织与惯例。

”(LeahA.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2002.)
关于新媒体之新特征。

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疑问大致划定了特征内涵。

巴尔与埃梅里的《新媒体》中提出:“新”是指媒体形态本身的首次出现,还是媒体形态所引起的社会法律、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方式的新变化?这种“新”是指工程技术人员所认为的“新”还是普通人所理解的“新”?“新”是指对原有媒体的传播能力的新的延伸还是根本性的变革甚至完全取代?
国外关于新媒体的研究较国内而言,从范围和程度上来看,都要早于国内,对于本研究开阔视野、形成较有力主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主要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一、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陈述与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内涵、特点与研究现状
2.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拓宽资源,扩展方式,提高效率,提升效果;挑战:内容,模式,教师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1.新媒体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2.课程创新不够
3.信息传播渠道不完善
4.新媒体教学机制不健全
5.学生思想意识构建不彻底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一)加大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1.转变工作和教学理念
2.加强新媒体知识专业化培训
3.提升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养和课程思维
(二)推动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
1.拓展教育资源
2.推进创新型课程建设
3.构架新媒体课程网络平台体系
(三)推进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1.灵活使用各类新媒体软件进行教学
2.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网络空间挂钩
3.利用微信群、qq群展开教学行为
(四)完善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1.评估与监督机制
2.反馈建设机制
3.校内外合作机制
4.校园舆论机制
四、结论
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本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结合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个案与大样本结合分析法等内容,还会根据需要适当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力求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和研究结果的客观全面性。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拟将新媒体这一现时代最新科技文化成果纳入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设的框架中,从而赋予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思想意识构建和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特殊作用的重新认识。

同时,本研究还拟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现代社会全新的信息传媒方式及其理念变迁的大背景中去,用更新颖的方式将新媒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构建中去。

五、主要思路
本研究先着眼现实,描述分析当前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广泛运用的现状,进而转入理论层面,探讨新媒体源于技术创新、并对信息传输模式和文化创造模式变革的巨大影响,再转
入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的双重效应进行理性分析,再结合现实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根据对特定趋势的预测和构建,提出以新媒体促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路径对策。

六、本研究创新之处
一方面,通过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一分析框架,重新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基础这一核心问题和“新媒体”这一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又尊重教育传统。

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突破经典理论偏重抽象性论述的特点,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把握主题、抓住重点、探索对策。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美)詹金斯著,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陆群等,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李晓晔,新媒体时代[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4】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5】王嘉,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6】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7】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8】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9】刘景龙,增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庞冬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D工程大学,2014
【11】魏立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12】王湘云,试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13】裴海岩郭晓鹏郝佩佩,高校传统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1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