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宪高教授有感
刘徽《大概念教学》读后感
刘徽《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读刘徽〈大概念教学〉有感》刘徽的《大概念教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突然开启了我对教学理解的一扇新大门。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教学难道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吗?就好比盖房子,以前我以为就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把知识像砖头一样堆砌给学生就好。
可刘徽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大概念就像是房子的框架结构。
要是没有这个框架,那些砖头砌得再多,也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风一吹就倒。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常常陷入到一个个小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学生就像一个个小工匠,忙着接我们递过去的零碎砖头,却不知道这些砖头最终要建成什么样的大厦。
书中提到的大概念教学,给教学注入了灵魂。
我就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那些知识学完就忘。
为啥呢?现在明白了,那时候没有一个大的概念把知识串联起来。
就像一颗颗珍珠,没有线串起来,只能散落在记忆的角落里。
大概念就是那根线啊。
比如说在数学教学中,函数这个大概念。
如果只是教学生如何计算函数值,如何画函数图像,学生就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步骤。
可要是让他们理解函数是一种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工具,就像用天平来衡量物体的重量一样,左边的物体变化,右边的砝码就得跟着调整,函数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也是如此。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真的理解了。
从教学方法上看,大概念教学也促使我们改变。
不能再是满堂灌的方式了。
我们得像个引导者,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森林里探索。
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哪棵树上有果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树林里树木生长的规律,然后找到果子最多的那棵树。
这果子就是知识,这规律就是大概念。
我有个同事,以前上课总是自己讲个不停,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后来他试着用大概念教学的思路,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背后就是一个大概念的引子。
学生们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
课堂一下子就活起来了。
再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按照大概念教学的理念去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就像是编织一张大网。
听数学专家刘教授讲座有感[修改版]
第一篇:听数学专家刘教授讲座有感听数学专家刘教授讲座有感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全体数学教师及部分没有课的老师,在学校会议室聆听区数学专家刘润玉教授的专题讲座,标题是“新课程实践以来老师们走入了一些误区”,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误区一:教学中过于强调“情景化”“情景”要恰到好处,真正对数学课有帮助,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该要的要,不要的坚决不要。
误区二:算法的多样化也走入了误区算法的多样化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老师们要注意两化:优化、多样化。
“多样化”要有一个量,老师们要把握一个尺寸:有些需要介绍,有些不需要介绍。
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绍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解题思想。
误区三: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没有专门的单元建议老师们在解题中,把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意思的处理教材。
误区四:媒体教学的使用问题媒体教学应由繁→简抽象→具体静态→动态隐形→显形建议:实事求是,要用的就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
误区五:板书的误区教学时该板书的一定要板书,并注意板书的系统性。
有了媒体后,忽视了板书,教学可以通过板书体现层次的魅力。
误区六:练习的误区建议:要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起“巩固、综合、发现、思考”的作用,其中“综合”很重要,书中较少。
例:三年级连乘应用题,可举例:一块地长几米,宽几米,每平方米收稻谷几千克,这块地可收稻谷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可卖几元,一共可卖多少元?像这样把几个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误区七:用教材也走入了误区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独到的见解建议:在布置回家作业时,要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自己配作业,这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我这次听教授的讲座,感觉收获很大。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
比如:新教材中没有专门的“混合运算”,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所造成的。
“解决问题”也伸透到各个单元,无系统性,算法的“多样化”也只在“多”字上做文章,有些知识在每个学期讲一点点,一两节课的知识到下个学期再上课时已忘得干干净净。
高教授家庭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见证了无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1.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教育孩子要注重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奋、团结等。
这些品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 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桥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样,孩子才能在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1.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
2.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3.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1. 善用表扬与批评表扬与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方法。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
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第一篇: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感受思维的盛宴——听刘濯源教授思维建模课程有感2015年4月27日有幸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总课题组举办的“学科建模”专题培训会议,其中对28日刘濯源教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策略》第2阶:思维建模课程,感触颇深!以前对学科思维建模只是懵懵懂懂的认识,听过物理建模,数学建模,但第一次听到所有学科都可以建模,课程中,刘濯源教授不仅提出了学科建模思想策略,还针对具体的中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数学(概念、关系、策略)的学科模型进行了实例解析:特别是讲完“三维三阶”识字体系后,课间就见校长们都争先恐后去预约做实验校。
整个课程真是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又有实例阐释,具体建模的操作方法;再加上刘濯源教授睿智风趣的语言,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授,全程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听得大家都不想去厕所。
当这场思维的盛宴在大家的掌声和笑声中落幕时,我的心久久未平静,我兴奋于自己听完刘濯源教授课后对学科思维建模的全新认识,也兴奋于自己找到了本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
感恩俺们校长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更感恩于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发团队,能十五年如一日的着力于思维研究,更能深入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和课堂建设,这让我真正体验到刘濯源教授所讲的思维可视化与学科教学结合带来的强大力量,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真心期待刘濯源教授下一次的课程。
第二篇:听刘濯源教授课程有感听刘濯源教授课程有感——让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最近有机会聆听了华师大刘濯源教授的几堂学科思维导图教育培训课,感受颇深,听完课后极后悔没有早点报名参加这个培训。
老实说,之前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授课的各路专家学者也非常多,但我们一线教师对此基本不大感兴趣。
我感到,有些培训内容实在没有多少新意,无非是炒些各种所谓的教育流派老调,玩些抽象的理论,华而不实,大同小异,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
南开讲坛
南开讲坛南开特色课程活动中的南开讲坛令我颇有感触。
有卞江教授带来的“代学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了解到人生活中的代学,人身体中的化学。
比如说,幸灾乐祸并不是一种好的情感,但是通过研究表明,当别人发生一些倒霉的事时,虽然你表现出来并不是那么快乐,但是你的大脑却出卖了你。
在你的大脑中某几个区域会十分活跃,分泌出某些快乐因子,证明你在此刻是开心的。
这是化学吸引人的有趣之处。
学习化学不只是现实生活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
人类渴望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自认,了解世界。
卞教授说:“mistry is not the pyoblem,it’s the solution.”是的,化学并不是一种问题,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和情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体会世界万物,化学会渗透到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会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卞教授的讲座生动而有趣,是的,想要学习化学,需用兴趣作舟,坚持为桨,永不放弃。
就如梵高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我们学习化学不只是内心有火,还有执着与坚持。
刘宪高教授的现代数学介绍,也十分身形有趣。
整个讲座的感觉就是刘教授带我走进了现代数学的瀚海,非欧几何、不可交换代数等更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Hilbert的23个问题,7个“千年大奖”的数学难题,引起的我无限的遐想和兴趣。
让我觉得数学是一门高深有接地气的学科,它可以运用在平时小贩小卖上,也可以在高等讨论会上大放异彩,可以出现在价目表上,也可以在代码上书写辉煌。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这一个与我国有千古关系的学科,把自然生活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为之沉醉。
这样看来数学并不是一种冗杂的理科思维负担,也不是所谓的不可逾越的困境,因为数学从不是我们的敌人,它的魅力令多少人沉迷,所以享受数学。
数学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思维的磨练,更是一种美的感受,一种精神上的逻辑快感。
经过这次讲座后我认为数学并不是一种负担,或许有时候我们会因难题而抓狂,有时候我们会因毫无头绪而烦躁,有时候我们会因会做而粗心失分而悔恨。
2020第11卷2期数学文化读后感
2020第11卷2期数学文化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2020第11卷2期数学文化〉有感》数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那些枯燥的数字、复杂的公式。
可当我翻开《2020第11卷2期数学文化》,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里面有一篇讲数学史的文章。
哇,原来数学不是一开始就像我们现在学的这样。
以前的人啊,为了数东西,就开始用小石子或者在树上刻痕。
那时候的数学就像一个小嫩芽,慢慢长大。
我就想啊,这就跟我们人一样,从小小的婴儿慢慢成长。
我和同桌聊起这个,同桌就说:“那现在数学都长这么大了,可还是很难懂啊。
”我就反驳他:“你看,以前数学那么简单,现在变得复杂是因为它能做更多的事儿呢,就像我们长大了能做很多小时候做不了的事。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数学家的。
那个数学家可厉害了,他在研究一个难题的时候,就像在黑暗里摸索。
我仿佛能看到他皱着眉头,在一堆草稿纸里写写画画。
我跟爸爸说起这个,爸爸说:“人家数学家就是有那种执着劲儿。
”我就想,对啊,要是我做数学题的时候也这么执着就好了。
有时候我遇到难题,想两下就不想了,就像个逃兵。
可人家数学家,面对那么难的题,就像战士一样,不打败敌人誓不罢休。
这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觉得我也得勇敢面对数学难题。
里面还有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
说建筑工人盖房子的时候,需要用到数学来计算角度、面积什么的。
我就跟妈妈说:“妈妈,原来数学就在咱们身边啊。
”妈妈笑着说:“那当然了,没有数学,房子都盖不好。
”我突然觉得数学就像一个隐形的小助手,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要是没有数学,那我们的世界得多混乱啊。
就像没有指挥交通的警察,汽车到处乱撞。
这一期的数学文化还介绍了一些数学游戏呢。
有一种数字解谜的游戏,可有趣了。
我和小伙伴们试着玩了玩。
小伙伴说:“这游戏好难啊。
”我就说:“不难不难,这就像我们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只要找到线索,就能解开谜底。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数学变得特别好玩,就像一个有趣的小伙伴陪着我们。
800字神奇的数学牛津教授给青少年的讲座读后感
800字神奇的数学牛津教授给青少年的讲座读后感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与数学打交道,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还是在各行各业中更为复杂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青少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乐趣和收获。
本篇长文将以一场由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所举办的精彩讲座为主线,探讨数学之于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所具备的神奇力量。
通过分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它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隐藏在其中美感等方面,我们将证明数学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首先将介绍数学的奇妙之处,包括其广泛的应用和对思维训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接下来会探讨青少年与数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提出如何改变青少年对数学的看法;然后回顾牛津教授的讲座内容概述,并总结讲座对青少年的启示性意义;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展望数学教育及其未来发展,并强调鼓励青少年积极面对数学挑战和探索其无限可能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牛津教授的讲座以及相关数据和观点,向读者展示数学的神奇之处,并深入探讨了青少年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接纳数学挑战,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能力与潜力。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对于数学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并促进社会对于数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科技水平提升和人力资源培养的目标。
2. 数学的奇妙之处: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奇妙之处。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对思维的训练作用以及数学背后的美感。
2.1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工具。
我们无需远观历史或人类发展进程,就能轻松找到身边关于数学运算和概念的实例。
从简单的计算如购物结算、零钱找零,到复杂的金融领域中的投资和货币交易,数学贯穿了我们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等代数学习心得.doc
高等代数学习心得高等代数学习心得1一、将三门基础2113课作为一个整体去学,摒弃孤立5261的学习,提倡综合4102的思考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材是姚慕生老师、吴泉水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第二版)》。
这本教材从1993年开始沿用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
教材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表述清晰、习题丰富,即使与全国各高校的高等代数教材相比,也不失为出类拔萃之作。
复旦现行的高等代数教学参考书是姚慕生老师编著的《高等代数学习方法指导(第二版)》(因为封面为白色,俗称“白皮书”)。
这本教参书是数院本科生必备的宝典,基本上人手一册,风行程度可见一斑。
要学好高等代数,学好教材是最低的要求。
另外,如何用好教参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很多同学购买教参书,主要是因为教材里的部分作业(包括一些很难的证明题)都可以在教参书上找到答案。
当然,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这就是教参书的功能嘛!但是,我还是希望一年级的新生能正确地使用教参书,遇到问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想不出,再去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能力、锻炼思维的效果。
注意:既不独立思考,又不看懂教参书上的解答,只是抄袭,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希望大家努力避免!最后,我愿以华罗庚先生的一句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与大家共勉,祝大家不断进步、学业有成!二、正确认识代数学的特点,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找到结合点恩格斯曾经说1653过:“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这位先哲对数学的这一概括,从现代数学的发展来看,已经远远不够准确了,但这一概括却点明了数学最本质的研究对象,即为“数”与“形”。
比如说,从“数”的研究衍生出数论、代数、函数、方程等数学分支;从“形”的研究衍生出几何、拓扑等数学分支。
20世纪以来,这些传统的数学分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现代数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说,代数数论、解析数论、代数几何、微分几何、代数拓扑、微分拓扑等等。
可以说,现代数学正朝着各种数学分支相互融合的方向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
数学的光彩贺红读后感
数学的光彩贺红读后感篇一数学的光彩贺红读后感最近读了《数学的光彩贺红》这本书,哇塞,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数学能有啥光彩?不就是一堆公式和数字嘛,枯燥得要命!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啦!书中讲述了好多数学背后的故事,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慢慢在我面前展开。
那些数学家们,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书呆子哦!他们可能为了一个定理,熬了无数个夜,掉了无数根头发,也许还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这是在干啥呀?” 哈哈,这是不是像极了有时候努力却迷茫的我们?我觉得吧,数学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
有时候,一道难题摆在面前,感觉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咋做啊?我是不是没救啦?” 可当你灵光一闪,找到了解题的关键,那种感觉,简直比吃了蜜还甜!这难道不就是数学的魅力吗?想想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买东西算价钱,规划时间,甚至是玩游戏,哪一样能离开数学?也许有人会说:“哎呀,我又不当数学家,学那么多数学干啥?” 可我想说,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条理。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反问自己:以前是不是太轻视数学啦?是不是错过了很多数学带来的乐趣?我觉得,以后可得重新审视数学这门学科啦,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它隐藏的光彩呢!篇二数学的光彩贺红读后感《数学的光彩贺红》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多!你们说,数学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有时候我觉得它像个天使,给我们带来清晰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时候,它又像个恶魔,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一开始让我头疼不已,“这都是啥呀?能不能简单点?” 但慢慢地,我好像发现了一些门道。
比如说,数学里的几何图形,那可不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嘛!圆的完美对称,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这不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吗?我就在想,也许上帝就是个超级数学家,创造世界的时候都按照数学规律来的。
还有那些数学史上的故事,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那股子执着劲儿真让人佩服。
让学生明明白白学数学—听戚其祝校长发言有感
让学生明明白白学数学—听戚其祝校长发言有感二轮复习课要有针对性,正和平度教研室姜老师所强调的高三二轮复习课三种方式(高考专题课,解决问题课,考练讲评课)相符。
高三二轮复习,不能只有考练,那样学生会麻木,并且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切实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数学问题。
要通过一模考试,找到学生存在的基础问题,找到病因,找到病根,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不能手疼就在手上打一针,头疼就在头上扎一针,不能学生求离心率问题做错了就只做离心率的题目,而应该具体分析,要做到精准,是因为计算错误?是因为没有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几何关系?是因为没有用上定义?还是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就是找到a,b,c中两个量的关系?二轮复习,要做到精准、因材,一定要考虑到学情。
如果这个班级里几乎没几个同学达到110,那么应该重视基础分值、中档题目,比如选择题的7~11,填空题的13~15,选做题22或23,解答题前两道;若是一个班中有不少学生都在120分以上,那么最后两道大题,不能不讲,更不能对学生说这个题不是给你出的。
我们要重视学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戚老师又谈到中考题最后一题,10分,但是有的老师不讲,因为学生只要过了90分就能得到A,即使去掉最后10分,那还有110呢,导致潍坊近些年的高中生,数学拔尖的极少。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综合考练呢?正像是论语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到高考专项练习——针对填空、选择的7~11,13~15题,把各地一模题练习得差不多了,把解三角形、数列、概率统计专题、圆锥曲线中定点定值问题研究得差不多了(当然函数与导数题也不应该放弃不管,18年时圆锥曲线与概率统计题的顺序和之前不同,那么19年呢?也不一定,个人觉得,甚至有可能19题函数与导数(不等式恒成立、分离参数求二阶导数或分类讨论)、20题概率统计、21题圆锥曲线(之前山东卷的圆锥曲线侧重于代数运算,全国卷的圆锥曲线题目侧重于几何,解析几何本质还是几何,代数是研究几何的方法,有的专家可能倾向于几何性质,运算量相对小一些,所以出该题目时把该题目位置放的靠前一些,有的专家或许所出的题目避免不了稍复杂的运算或者想法,难度大一些,所以题目放在最后,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这又不超出大纲的范畴,又体现了考查的灵活,考查数学思维能力,做好分层,做好区分,这体现了除了高考的立德树人、学科导向功能的最基本的功能——选拔,而不是给大学培养解决某一种或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机器))。
听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宪高教授有感168
听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宪高授课有感
数学国培班学员:刘小鸥朱甫郑凯明今天我们国培数学班非常荣兴的迎来了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宪高教授,给我们讲了有关《现代数学简介》的一些知识。
着重介绍了伟大的数学家Hilbert。
希尔伯特(Hilbert D.,1862.1.23~1943.2.14)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几乎走遍了现代数学所有前沿阵地,从而把他的思想深深地渗透进了整个现代数学。
希尔伯特是哥廷根数学学派的核心,他以其勤奋的工作和真诚的个人品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青学者,使哥廷根的传统在世界产生影响。
希尔伯特去世时,德国《自然》杂志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世界上难得有一位数学家的工作不是以某种途径导源于希尔伯特的工作。
他像是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他那显赫的名字。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去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
他使我们数学国培班的每一个学员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意义深刻的数学问题从来不是一找出答案就完事了。
每一代数学家都重新思考,并重新改造他们的前辈所发现的解答。
只有一门学科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观念,达到更为广阔而自由的境界。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数学一线教师,或者自己所教的学生,
或者自己所教的子女,能够解答刘宪高教授所提出来的千禧年的七个问题中一个也行啊,你要知道:问题的解决,意谓着:你不仅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得到100万美金的奖金!。
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感言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慨的心情,向大家分享我作为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和信任,让我有机会在这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学术殿堂里,与大家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
自从我踏入清华园,我就深感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这里,我见证了无数优秀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目睹了清华数学学科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的历程。
今天,我愿以一位数学教授的身份,向大家讲述我的故事,分享我的感悟。
一、数学的魅力数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它既是自然科学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在我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
从《九章算术》到《孙子算经》,从《周髀算经》到《数书九章》,无数数学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而现代数学,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
在我看来,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与严谨。
数学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这使得数学能够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同时,数学的严谨性使得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物理学、化学到生物学、经济学,数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清华数学的传承与创新清华数学学科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
自20世纪初以来,一代代清华数学人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致力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在清华数学的传承与创新中,我深感以下几点:1. 坚持基础研究,勇攀科学高峰。
清华数学始终把基础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石,鼓励师生深入研究数学理论,勇攀科学高峰。
2. 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创新精神。
清华数学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
清华数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邀请世界知名数学家来校讲学,促进学科发展。
4. 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学科交叉。
清华数学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紧密合作,拓宽学术研究领域。
数学教育的价值黄翔读后感
数学教育的价值黄翔读后感篇一数学教育的价值黄翔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黄翔关于数学教育价值的文章,那感触真是多得不要不要的!咱先来说说,这数学教育到底有啥价值?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嘛!可真的就这么简单?我觉得吧,没那么单纯!数学教育,可能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思维的大门。
比如说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乍一看,头都大了,但是当你真的搞懂了,哇塞,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这难道不是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再想想,生活中哪儿没有数学?买东西算价钱,装修房子算面积,甚至是规划旅行的预算,都离不开数学。
这难道不是数学教育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吗?但是呢,有时候我又在想,数学教育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压力?天天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也许把我们对数学的热爱都快磨没了。
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反正读完这篇文章,我是又纠结又感慨。
数学教育,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让我们更疲惫?这真的不好说啊!篇二数学教育的价值黄翔读后感数学教育,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就让我思绪万千!读完黄翔的相关论述,我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你说,数学教育到底价值几何?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数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学了也没啥大用。
真的是这样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就像黄翔说的,数学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
这可太重要了!比如说,解一道数学难题,我们得一步步推理,这过程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刺激。
难道这不是在锻炼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数学教育是不是太注重成绩了?为了高分,我们拼命刷题,却很少去感受数学的美。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也许数学教育应该多一些趣味性,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就像做游戏一样,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学校有教学任务,家长有期望,我们学生有压力。
这中间的矛盾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啊!哎呀,反正这数学教育的价值,真是让人又爱又恨,难以捉摸!篇三数学教育的价值黄翔读后感提起数学教育,我可得好好跟您唠唠我读完黄翔那篇文章的感受。
刘宪高:谱写和数学的不解之缘
刘宪高:谱写和数学的不解之缘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21期宋洁伽利略曾说:“唯有数学才能揭示科学的真实面貌,因为数学是上帝的语言。
”从结绳记数、丈量土地到海王星的发现、航天器的制造等,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数学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数学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
18世纪中期,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在对弦振动进行研究时,开创了数学的一门分支——偏微分方程。
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偏微分方程也不再只是描述物理学、力学等工程过程的数学形式,还可以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偏微分方程可以来自不同的学科,所以研究人员不光要有分析的能力,还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看待问题。
先有问题,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偏微分方程研究。
”采访中,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宪高如是说道。
20多年来,他一直在偏微分方程领域潜心钻研,用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破解一道道来自材料学等领域的难题,为中国偏微分方程的发展助力。
领略数学之美1977年11—12月,沉寂了11年的高考制度终于得以恢复。
据记载,这一年的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而录取人数仅为27.297万人,录取率还不足5%,“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对其最贴切的描写。
当时年仅20岁的刘宪高就是成功通过“独木桥”的一分子。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他是幸运的。
同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特殊的一个群体——“77级”的一员,他深知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更加明白肩上的重任——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就像当时考试口号说的那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
此后,追求进取、努力拼搏就成为他青春的主旋律。
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他求学路上的第一站。
在这里,年轻的刘宪高初步掌握了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对数学这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续深造就成为他的最佳选择。
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精选学习文档
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数学不仅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芒,更有其人文、柔美的一面,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条分支。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有一种传播文化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激起对数学内部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一、欣赏数学名题数学名题具有趣味性、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欣赏一些名题,可激发学习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探究的热情。
一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特别喜欢解答数学趣题、难题,并以解难题为乐,教师就应保持学生的这股热情。
如教学完分数应用题后我让学生解答著名的“遗嘱问题”: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
他在临终要求儿子们按遗嘱分马,遗嘱是这样的: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
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
不许流血,不许杀马。
刚读完题目,就有学生说太简单了,迫不急待地动笔,可不一会儿他们就说题目数字错了。
我不置可否,装作不理会的样子。
正当学生冥思苦想之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借”字。
有少数学生若有所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一匹马给三人。
老人原有17匹马,加上借给的一匹,一共18匹。
于是三兄弟按照18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九匹、六匹和两匹。
9+6+2=17(匹)。
还剩下一匹,还给借马人。
我及时肯定后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把1/2∶1/3∶1/9化简可得9∶6∶2,恰好有9+6+2=17。
可见,分给长子9匹、次子6匹、幼子2匹,既恰好把17匹马全都分完,又符合1/2∶1/3∶1/9的比例,又没有让马流血,所以完全合乎老人遗嘱的要求。
学生在感受“借”这一方法的巧妙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思维的乐趣。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1数学这种东西,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却渗透了我们的生活,指导着宇宙的万物。
它就是一张通行证,人类只有完全将它握在手中,才有可能打开通向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门。
如此看来,数学真是个既高大上,也又接地气的强大工具。
发明、研究数学的人真是太伟大了!我也想过要成为一个能够像他们一样青史留名的人,毕竟我认为我姑且也算至少半个被数学选中的人。
不过,面对浩如烟海的难题,以及一大堆一听就让人恐惧的知识点:圆锥曲线,各种奇形怪状的函数、各种向量、一堆强大却总是不知道怎么用的定理......我的头都大了。
可恶!想要成为青史留名的数学家实在是有难度。
这些入门级的东西已经把我难住了。
不过,在看《被数学选中的人》第四集时,我的疑惑和顾虑逐渐被解开,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所有人都要面临数学的难度。
可是我又想了想,又变得难受起来!好像在对数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中,总有几位像是开挂一般,和我们这种凡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档次。
像欧拉,他13岁入读巴塞尔大学,16岁就取得了硕士学位,1年产出800页论文……这很明显不是正常人啊喂!我的疑惑和顾虑不减反增。
最后,我想清楚了。
人家可是欧拉,我不是欧拉不是黎曼,不是牛顿,不是爱因斯坦......我何必要跟别人比?我做好自己不就得了?就像历史的推进,它不是由某一位君王、某几个人推动的,而是所有的人在一起推动的。
数学的发展也一样,它不是由几个人推进的,而是由所有数学家、所有人对数学的热情堆砌起来的!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追求!所以,我将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既然我已经走上这条路,那就一路走到天黑!我还是抱一点希望,希望自己可以"青史留名。
独秀大讲堂后五场
观第155、156、157、158、163场有感在经历前五场的独秀大讲坛后,我深刻感受到开展独秀大讲堂的益处。
它促进了我校学风建设,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树立了学校形象。
在2020年秋季学期尾声,我又继续收听了5个系列进座,分别为: 代数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英语诗歌简析、桂江流域的环境,社会与文化、小先生制以及应用音乐面面观。
代数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代数学是数学的重要分支,对数学来说有基础性意义:一方面代数学为许多现代数学分支提供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为人们学习数学提供入门知识。
代数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代,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对此做出过杰出贡献。
本次讲座扼要介绍现代代数学的起源、发展及未来,以期唤起我们对数学的兴趣。
代数学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代数学发展的4个阶段:算术、初等代数、高等代数、抽象代数。
算术一般就是指自然数、正分数的四则运算;初等代数是古老算术的演变、推广和发展;高等代数的研究对象,在初等代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引入了包括集合、向量、向量空间、矩阵、行列式等在内的新概念;抽象代数也被称为近世代数,创始人之一是被誉为天才数学家的伽罗华。
抽象代数的提出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问题,并提出了“Galois 域”、“Galois群”和“Galois理论”等重要理论。
英语诗歌简析。
本次讲座以时间为脉络,分析中世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英语诗歌的体裁和特点,并从思想性、艺术性、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比中英诗歌。
老师通过这些方式,以此来拓展我们人文知识面,提升我们的中面文化和语言的鉴赏能力,并树立文化和语言自信。
诗歌的理解需要从整体上来进行,即在语言形式之中,又超越诗歌的语言形式本身。
诗的三个主要特点有:一是语音组合模式,指英语诗歌的语音是如何被诗人运用,组合以形成一些常用的或固定的语音模式;二是口语重音模式,指诗人根据单词重音,短语重音,句子重音创造出一定的节奏。
三是一定的语体形式。
走向海洋观后感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数学知识的海洋
走向大海观后有感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数学知识的大海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讨教师在讲堂教课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数学讲堂教课中学生的参加度,使学生的思想能力获取提升,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课工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发现、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课不单是知识的教课,还应表现数学的教育价值;充足关注“感情”在数学教课中的作用;对教师在教课活动中角色的全面认识等等,这就大大提升了对教师进行数学教课的要求,使得数学教师面对着新的挑战。
一、数学教课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数学教课过程的核心因素是增强师生相互交流和交流,倡议教课民主,成立同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建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优秀气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益的条件。
所以,数学教课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定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因为教课活动是一种特别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感情交流将直接影响着教课成效。
在数学教课过程中,议论是感情交流和交流的重要方法。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议论是学生参加数学教课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讨教师要依据教课目的组织学生充足议论,并以踊跃的心态相互评论、相互反应、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发挥集体智慧,展开合作学习,从而获取好的教课成效。
新课程标准重申数学教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挚交流。
以为数学教课过程中不可以与学生谈心的老师将不再是好老师。
成功的教育是非显现印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在讲堂教课过程中,真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衷心的赞叹。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衷心的赞叹学生的成功。
我以为,作为教师,应做到教课一直都要对学生寄托希望,并且要让学生不时感觉到这类希望,从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类希望而作出艰辛的努力。
教师在数学教课过程中以一定和赞叹的态度对待学生,擅长发现并培育学生的专长,对学生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进步和成绩赐予实时、充足的一定评论,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步心,不停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停发展。
学习心得六六
学习心得此次培训,让我再一次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源于认知的改变。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拥有学习力才是致胜法宝。
正如知名媒体人罗振宇所言:“真正的学习力,不是知识拓展,而是认知升级;突破边界的能力,比外界内优化的能力更重要。
”刘长铭校长的讲座《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我豁然开朗,刘校长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具备各种能力,还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尊重和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悲悯等人的基本属性。
刘校长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
他重点介绍了北京四中的教育价值体系,包括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并结合丰富的案例阐释了价值体系如何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给学生创造一个润物无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成长。
在此次学习过程中,通过各位老师的授课,增加了我的知识面,接触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但是光洒足于现有知识层面是不行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学握更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谓学无止境,继续不断地学习汲取,借鉴优秀人士的知色验,反思自己的所学所感,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的需要。
老师所授、日常所学,都是工作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实际中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摸索的问题..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讨,才能真正的将所听、所看、所学的知识消化,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东西。
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积索知识和经验:然而,在积累经验和知识的同时,会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懂得反思,善于反思,才能把经验和知识变成智慧,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财富: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在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同时,思考他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能够换位思考,这样,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就能快述的得到提高通过此次学习,不管从理论、道德、知识上:我都认识到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服务于民的思想,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宪高授课有感
数学国培班学员:刘小鸥朱甫郑凯明今天我们国培数学班非常荣兴的迎来了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宪高教授,给我们讲了有关《现代数学简介》的一些知识。
着重介绍了伟大的数学家Hilbert。
希尔伯特(Hilbert D.,1862.1.23~1943.2.14)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几乎走遍了现代数学所有前沿阵地,从而把他的思想深深地渗透进了整个现代数学。
希尔伯特是哥廷根数学学派的核心,他以其勤奋的工作和真诚的个人品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青学者,使哥廷根的传统在世界产生影响。
希尔伯特去世时,德国《自然》杂志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世界上难得有一位数学家的工作不是以某种途径导源于希尔伯特的工作。
他像是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他那显赫的名字。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去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
他使我们数学国培班的每一个学员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意义深刻的数学问题从来不是一找出答案就完事了。
每一代数学家都重新思考,并重新改造他们的前辈所发现的解答。
只有一门学科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观念,达到更为广阔而自由的境界。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数学一线教师,或者自己所教的学生,
或者自己所教的子女,能够解答刘宪高教授所提出来的千禧年的七个问题中一个也行啊,你要知道:问题的解决,意谓着:你不仅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得到100万美金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