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政治社会学论文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一、引言: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接受政治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因素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关系。
二、政治体制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基石之一。
封建专制和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体制会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态度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专制体制下,政府控制媒体和信息流通,限制公民对政治的认知,国家权威和意识形态主导公民的政治社会化。
而在民主体制下,公民政治社会化更多地依赖于参与民主决策和政治辩论的过程。
三、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繁荣使得公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有可能关注政治事务,参与政治活动。
反之,经济不稳定和萧条可能导致公民对政治的失望和冷漠。
四、媒体与公民政治社会化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公民政治社会化产生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媒体可以促进公民对政治的认知与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念对公民产生引导作用。
公共媒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对公民政治社会化至关重要,它们可以提供客观平衡的政治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
五、教育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教育是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公民政治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育,公民可以获得政治知识,了解政治价值观念,习得政治参与的技能。
教育体制的普及和质量对公民政治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会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和信念,并通过社会化过程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
六、社会组织与公民政治社会化社会组织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可以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和意愿。
社会组织可以为公民提供发声的平台,让公民能够集结起来反映自身权益和政治诉求。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充实度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被认为是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基础。
社会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个体身份等多个方面,其过程和结果也会受到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化过程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与周围环境不断发生作用和调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在这三个阶段中,儿童期是社会化的核心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制度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未来的行为方式和身份认同。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个体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身份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这些角色和地位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形成的。
价值观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一套与生活直接相关的信仰、态度、观念和规范。
行为方式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习惯和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同样是在社会文化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过程和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等。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它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有共同特征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模式等内容的总和。
在文化中,个体接受到的价值观、信仰等会直接影响其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例如社会阶层、社会网络、社会制度等,这些结构可以制约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身份认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和文化传承。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在社会结构中运作的各种组织形式。
例如家庭、学校、组织、企业、政府等。
这些组织可以为个体提供文化资源、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进一步影响其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它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同感。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父母角色模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角色模型。
他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尊重他人、待人友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
2.家庭规则: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价值观,这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家庭强调尊重长辈和待人以诚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价值观。
3.家庭角色: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例如,长子或长女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最小的孩子则可能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这些不同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同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和信仰: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纹身是一种时尚,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观点。
2.行为规范:同龄群体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开始抽烟。
3.社会孤立:如果个人与同龄群体格格不入,就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个人拒绝或偏离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对个人的社会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
例如,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这些差异会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影响。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社会化与社会心理学发展
社会化与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个体认同,并适应和反映社会的变化。
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框架。
一、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被广泛认为包含以下几个阶段:社会化开始时,个体主要通过家庭和亲属来认识世界和获得重要的价值观念;随着个体逐渐接触和融入社会,朋友圈、学校、媒体等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适应和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社会化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化的重要参照系。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中,对个体的期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有所不同。
其次,家庭和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学校,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深远。
教育系统则提供了系统性的社会化教育,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此外,媒体、同伴和社会环境也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深入理解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对社会化过程深入研究的工具。
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个体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得信息和对他人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了个体如何建立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等工具也为社会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框架。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化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的负面经验可能导致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人际关系的紧张、自尊心的低下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在社交中的支持和认同感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促进个体的积极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人类为社会性动物。
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
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
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
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
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
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
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首先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所以,儿童的社会化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他们的自我也在家庭中形成。
(2)学校。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交往过程的直接教导;二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内化;三是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自行组织的非正式团体,与正式团体相比,具有松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因而,同辈群体往往在更高程度上控制着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大众传媒。
由于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
信息社会中,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化与社会交往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化与社会交往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化和社会交往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内化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文化传统的过程。
而社会交往则是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化与社会交往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社会化的意义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它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学会和理解社会角色、社会期望和社会规则,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化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通过社会化,个体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认同和支持,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发展。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家庭中的社会化,个体接受家庭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质和性格。
其次,教育系统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媒体、同伴、宗教等因素也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交往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和互动的过程,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会交往,个体能够建立亲密关系、获得支持和理解,提高自尊和幸福感。
同时,社会交往也是个体参与社会的关键方式,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个体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社会交往的类型社会交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人际交往是个体之间直接的互动和交流,包括面对面的对话和身体语言的交流。
其次,虚拟交往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交往形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在虚拟社群中个体能够分享信息、呈现自我形象,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还有群体交往、社会网络等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
五、社会化与社会交往的相互影响社会化和社会交往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个体才能接受社会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心理学社会化是一个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人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介绍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解释心理学社会化的含义。
一、心理学社会化的概念解析心理学社会化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中,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认知、道德发展、性别认同、群体归属等方面的内容。
在心理学中,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研究更注重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二、心理学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学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机构、媒体以及社会组织等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化路径和结果。
2. 规范和价值观: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触到的规范和价值观对其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规范和价值观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并在个体内部形成一种内化的终身指导原则。
3. 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亲子、学生、员工等。
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独特的塑造作用。
三、心理学社会化的实际应用1.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点,探讨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从而为犯罪预防和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3. 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学社会化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工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出发,通过个体辅导、家庭访谈、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结语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
论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浅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
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主要由:(1)角色引导机制:对于社会接纳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急和恐惧,成为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原因。
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考系。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2)社会比较机制: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来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是倾向于社会性的。
(3)社会学习机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
(4)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环境的亚社会。
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
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亚社会的强大压力。
二、影响社会化的显性因素(一)家庭方面尽管大学生已离家住校,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千丝万缕,其心理社会化依然受到家庭的影响。
【最新精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探讨了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全面发展己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他们不会关心他人,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
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己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①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
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
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即社会(父母、学校等)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
随着研究的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
就个体而言,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个体也并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它们,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理解来接受它注:①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们、掌握它们。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摘要】在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社交网络的影响,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家庭关系紧张或缺乏父母关注会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表现在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易受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则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合认识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关注,提出更多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因素分析、社交网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心理健康、对策建议、展望1. 引言1.1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社会化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社交网络的影响日益显现。
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上暴露于各种信息和影响之下,易受到虚拟世界的干扰和影响,存在社交孤立、沉迷网络等问题。
与此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
除了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影响其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社会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制约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只有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确是深刻而长远的。
鲍默琳德(D.Baumirnd,1971)研究揭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
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容忍型和权威型三种。
专断型父母的特点是控制、限制以及过分保护。
这种父母不鼓励他们的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和主动行为,倾向于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而不作说明,甚至用惩罚来强制执行。
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子女,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都相对较低。
父母的专断使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里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容忍型父母倾向于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控制,不提要求,也不惩罚。
这种没有干涉的方式,同样意味着不鼓励儿童去探索、争取成就和尝试,也不指导儿童判断自己是否胜任,行为是否恰当。
权威型父母似乎综合了前两种类型父母的优点。
大量研究证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较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具有这种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温和而关心,他们鼓励孩子争取成就、独立和探索,他们虽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提出的规则,但会加以说明,并且会随儿童对它们的反应而显示出灵活性。
在鲍默琳德的研究中,权威型父母的子女比其他两种教养方式下的于女能力更强、自尊感也相对较高。
二、同辈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结构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同辈群体开始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更能够满足儿童,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需求,因而也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
三、学校学校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
学校作为正规的儿童社会化场所,其作用是从正面将社会规范(social norms)、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知识、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人。
学校的亚文化倾向,教师的期待、威信及风格,师生关系的性质等,都可能对学校的社会化作用发生重要影响。
(一)教师威信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体现了它对环境的内化作用,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社会文化、家庭。
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
适当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①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蒙上了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
②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因素有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③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是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学校因素有教育内容和教科书、教师、教学组织等。
④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个重要因素。
⑤大众传媒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及对策研究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及对策研究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及对策研究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从0到6岁最关键的成长阶段,是他们接触社会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建立起对自然、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认识,并逐渐形成社会化的能力。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涵养和发展的行为、知识和情感等社会属性。
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探讨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一、家庭环境及家长教养方式家庭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等方面均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关注力的分配、培养习惯与价值观念以及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等都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对策来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1. 加强情感沟通和亲子关系:父母应以身作则,通过表达爱心和理解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儿童的归属感。
2. 倾听与尊重:父母应倾听儿童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权利,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价值观念。
3. 规范引导:父母应通过正面且科学的引导,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幼儿园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个社会化的场所,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对策来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育理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2.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和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学习环境,为儿童提供自由、安全的探索空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化活动。
3. 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合作游戏、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
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教育社会化则是将个体纳入到社会的一种过程。
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探究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家庭对个体的性格、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族的文化传统、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个体的教育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为往往会在孩子日后的社会适应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个体开始接触到公共社会的重要场所,教育社会化也在学校中得以实现。
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以及教育资源等。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也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生关系在教育社会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此外,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也是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会造成学生之间的社会差距。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是个体进行教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背景、社交网络以及群体行为等,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地学习并适应这些规范。
社交网络是个体与外界接触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交网络,个体会与不同的人群接触,并从中学到各种知识和经验。
群体行为也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个体在群体中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与竞争。
四、个体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也会对教育社会化产生影响。
个体的性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例如,性格外向的个体更容易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而性格内向的个体则可能面临更大的适应困难。
智力水平也会影响个体对教育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二)
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二)引言概述: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园之外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社会化的意义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正文:一、社会化的意义1.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a. 通过社会化可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b. 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 增加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a.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b. 社会交往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巧3.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a.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b. 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大学生能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4. 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a.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挑战和机遇,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b.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5. 增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a.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b. 社会化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二、社会影响因素分析1. 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a. 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家庭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对其发展产生影响b. 父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引导对其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2. 学校教育和组织活动a.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学校提供各类培训和教育资源b. 学校组织的社团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和交流的平台3.社会环境和就业机会a.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b. 就业机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就业压力可能影响他们的发展选择和态度4. 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a. 大学生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对其社会化起着决定性作用b. 自律、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5. 新媒体和网络科技a. 新媒体和网络科技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形式和方式b. 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丰富了社会化的内容和途径总结:大学生社会化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青少年社会化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社会化就是指人和社会两方面的互动经过,有着个人学习社会知识、形成价值观念、获得情感体验等过程。
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否则社会化极易出现困境,这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以便对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
一、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获取社会文化的媒介,社会环境的好坏影响着青少年实现社会化。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身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依靠物质因素,人的主观意识势必决定了社会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俊峰认为,社会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同时又在微观层面中显现出来,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时代变迁时,会在细微处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有着特殊的作用,被单独划分成一个影响因素来讲。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不仅建构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政治变革与社会变迁,也在建构着个体日常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社会认知、情感经验、行为方式及社会化过程。
许泊舟认为网络一方面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不成熟,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会被外界轻易干扰,做出违反社会规范或者走向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面会变得不爱同人交流,性格孤僻,阻碍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虽然大众媒体能够提前社会化进程,但也会出现部分青少年社会化延后的情况。
郝浩杰觉得新媒体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来说既有助于青少年汲取知识源泉,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可以促进主体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来讲新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势必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形成不良的消费观,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的三观。
赵婉君还从公众人物道德示范分析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过度的偶像崇拜使年少无知的青少年陷入危机,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会引发严重错误示范效应;公众人物过度物质消费直接消解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观。
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包括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过程。
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级社会化阶段:出生到5岁左右的孩童阶段,通过与父母、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接触,学习语言、价值观、社会行为准则等。
2. 中级社会化阶段:6岁到青少年期,通过学校教育、同伴交往等途径,初步掌握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3. 高级社会化阶段:成年后,通过职场、家庭、社交活动等途径,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形成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1. 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对孩子的社会化影响较大。
2. 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对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3. 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4. 社会制度:法律、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都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5. 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也为社会化带来新的影响因素,包括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
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主要由:(1)角色引导机制:对于社会接纳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急和恐惧,成为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原因。
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考系。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2)社会比较机制: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来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是倾向于社会性的。
(3)社会学习机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
(4)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环境的亚社会。
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
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亚社会的强大压力。
二、影响社会化的显性因素(一)家庭方面尽管大学生已离家住校,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千丝万缕,其心理社会化依然受到家庭的影响。
所以家庭因素依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首先是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的影响。
父母因血缘关系、权威及先入为主,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团结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其次是在感情生活上过度依恋子女的家长。
不少家长把孩子主要是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希望的寄托者。
对他们百般宠爱,万般迁就,从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某些不良心理品质。
再者是在经济上过于偏重子女。
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学费、生活费等还必须依赖家庭供给。
有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容易使子女养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
还有就是在培养目标上期望值过高。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错过了学习和成才的时机,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只要子女学习好,其它都可迁就。
大学生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等心理,惟恐学业不好,不能成才而无法面对父母。
(二)学校方面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
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
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成为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是高校教育的理想境界,但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强调社会取向、他人取向,不重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无视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以超过他们年龄层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的言行,从而导致他们心理过度社会化。
当前,大多数高校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同辈方面同辈群体是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心理的作用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相比,有其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体归属感。
即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
因为同辈群体在年龄和某些社会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成员自愿结合,自由平等。
相对父母、老师而言,大学生更愿与同伴交流,并以为同伴所接受为荣,心理上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
二是群体认同感。
即群体内的成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具有一致性。
即使群体认识是错误的,其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毫不怀疑。
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心理相容性,对同辈群体有较强烈的认同感,并时常进行直接的互动。
三是群体支持感。
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和期待时,群体会赞扬和支持个体的行为。
众多的相似性促成了大学生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属从众现象。
由于同辈群体为非正式群体,缺乏内在和外在的有效约束机制,一旦群体内部分成员发生越轨行为,很容易相互感染,产生从众行为,引发集体越轨。
(四)文化方面文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障碍。
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个体恪守“中庸之道”,遵循各种礼教,过度压抑个性。
这种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
二是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碰撞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
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
知识经济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他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前途充满迷茫,焦虑不安。
三是文化断裂导致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发生冲突。
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种文化和文化特质的传承,在前信息时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中,并没有发生断裂性的变化,但在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在传统中挣扎,当代大学生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变革中突围,并产生“心理阵痛”。
(五)传媒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向广大社会成员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工具,它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随着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大众传媒一方面可以及时提供丰富的信息,使个体能够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媒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首先是大众传媒所提供信息内容的安全性降低,暴力、色情等反社会行为的信息越来越多;其次是人际交往频次降低,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
(六)网络方面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网络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迅速拓展了原有社会化的环境空间。
网络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尤其是网校的开设更加促进了个体知识技能的提高。
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
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
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会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
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七)自身方面大学生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在某种程度上讲,个体应该首先是社会化的主体,其次才是社会化的对象。
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并接受了自身只是社会教化对象这一事实,因此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更多的是服从、模仿,缺乏主体应有的创新。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泯灭了个性;在接受社会教化时,却又存在逆反心理,常常会产生反主流文化的行动。
正是这两种角色不断的冲突,导致了他们心理的失衡与矛盾。
以上七点并不能完全总结社会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其中还有一些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隐性因素。
三、影响社会化的其他因素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人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高等教育这个阶段,是从青少年成长为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要赋予大学生两方面的内容用以构成社会化,其一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潜在职业人,其二是趋向于自立和自觉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具备一定独立意识、交往沟通能力和创造力的标准社会人。
而本文谈及的生活社会化,就是第二点,即在大学生受专业教育之外的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基本落脚点。
1.大学生社会化有以下几点特性自主选择性。
青少年在上大学之前,从小学到高中,所有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外在的、给定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青少年对于主体性、自我意识等方面并无自觉要求。
而进入大学之后,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系统予了大学生更多的选择。
在生活上,由于脱离了家长的照顾管制,外在的体制束缚逐步退位,大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鼓励下逐步启动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不完全性。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一般对社会接触较少,间接认识较多,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够。
当面临快节奏、多变性的社会时,大学生往往会感到一种选择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渴望施展才华但实际能力不够、参与意识强但自立意识弱等,出现“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生活水平的优越,家庭的呵护,使得青少年即便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的轨迹也仅仅停留在自然年龄的增长和单纯知识的积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
当前,大学生频频出现的如自杀、精神失常等恶性事件,都体现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根源于生活社会化的不完全。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日以继夜的在给大学创造机遇,同时也带来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