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第三节化学平衡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4】
第三节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②掌握化学平衡的涵义,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
联系;
③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简单计算;⑤掌
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如平衡浓度转化率、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变化,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
过程与方法:
①在理解化学平衡时,初步掌握将化学问题以及内在规律抽象为数
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③以平衡移动定律为主线,结合实验进行串联、延伸培养分析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特征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观察、启发讨论、归纳推理
教学用具:
药品:0.01mol/lfecl3、0.01mol/lkscn、1mol/l fecl3、1mol/lkscn、no2和n2o4混合气体仪器:4支小试管、两只小烧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
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
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
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前者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后者即是化学平衡
要研究的内容。
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解】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
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
行程度的问题。
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阅读】阅读教材25页了解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正反应、逆反应?
【学生回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
反应为可逆反应。
【设问】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18o2(加入v2o5
并加热),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位素示踪检测18o原子,在哪些物
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2mol so3?【讨论后回答】可逆反应的特点: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
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
应
1、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
【过渡】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
入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设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呢?
【学生回答】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
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
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
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
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讲解】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解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
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
【投影】三维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讲解】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
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3、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过渡】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的建立
【讨论】可逆反应co+h2o(g)co2+h2,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已
知起始时,co和h2o(g)的物质的量均为0.05mol,请你画出反
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c—t图)及反应速率(v 正、v逆)随时间变化的图形(v—t图)并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后画出】
由以上分析,总结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板书】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研究的对象: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讨论】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h2o(g)的浓度和生成物co2、h2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如何?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
应速率怎样变化?3、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浓
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讲解】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速
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
化的状态。
平衡状态也就是该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
程度。
【讨论】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v正=v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
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通过讨论,阅读教材后总结回答,板书】
【板书】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v正=v逆
(3)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4)变:如果外界条件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讲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判断一个可逆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必须充分地利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去灵活地寻找在问题中描述的各种标志,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这些标志能否表明v正=v逆,或反应物的各组分的浓度一定,就可知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了。
【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n2+3h2下列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容器中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3)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h2;
(4)反应物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
(5) h2的生成速率等于nh3的生成速率;
(6)容器内混合其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nh3请判断
教学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知识都是很抽象的,在教学中只能以学生所熟悉的蔗糖溶解平衡的建立入手,逐步设置知识台阶,应用所学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对可逆反应co+h2o(g)co2+h2的数据作图形分析,慢慢地导入化学平衡的建立。
化学平衡的观
点建立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就顺理成章地总结出来了。
第二课时【复习引入】化学平衡的特征是什么?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会发生移动,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下面我们着重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及影响结果。
【板书】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仔细观察教材[实验2—5]和[实验2—6]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
度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讨论】在v—t图中表示出增加fecl3和增加naoh溶液后,正、
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练习】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速率—时间图
减小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由四个学生板演后,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其他学生修改、补充,由教师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篇二: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学流程图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刘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温度、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引导学生体验
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及归纳能力; 3、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解决,引导学生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话,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科学家勒夏特列、哈伯的重要贡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发现及
其应用【新课推进】一、
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探究实验一】
2no2
2o4(g) △h0
no2球浸泡在冰水、热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红棕色无
结论: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
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
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 + h24 + 2h 橙色黄色
现有药品: 0.1mol/l k2cr2o7溶液、70%浓硫酸、浓盐酸、固体naoh、naoh浓溶液。
请根据上述原理及所给药品设计实验,并选
择合适的药品,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少生成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下表为500℃时,不同压强下n2(g)十 3h2
的体积分数:
3(g)达到平衡时混合体系中nh3
试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使用催化
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有影响?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
能使化学平衡状
态发生移动。
三、小结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
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科学史话】勒夏特列生平【学以致用】工业合成氨条件选择
已知n2与h2反应合成nh3是一个可逆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1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合成氨的产率。
下列哪些措施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1、向反应器中注入过量n2;
2、采用适当的催化剂;
3、及时从合成塔中分离出nh3; 3、在高压下进行反应;
4、反应器温度为500℃。
【科学史话】哈伯生平作业设置
1、书面作业:课本p32 3、6、7;
2、课后思考:
并与课本p27实验2-6进行对比,找出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篇三:第三节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
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
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
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
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
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
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平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平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但其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
③通过平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平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