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

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

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

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

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

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批评了。”

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和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

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

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

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

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

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

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

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选自马忠《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有删改)

1,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

与灵魂。

B.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

成的。

C.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

所减弱。

D.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

体系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能的基本条件。

B.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不

乏真知灼见。

C.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D.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历练“审美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9分)

“治疗日趋显现的‘大城市病’,向地下要空间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将带来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必要纳入国家战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媒体热点话题。在“高度”“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间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有研究将21世纪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世纪”,也有国家将地下空间归为“新

型国土资源”。可以说,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特别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加重视。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不少城市充分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和建筑地下室,为老百姓开辟许多具有文化、休闲性质的公共空间;还有的城市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铺设“路基”……做足城市“向下”的文章,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城市的“里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面子”上的突飞猛进相比,“里子”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趟”。比如,有的城市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然而地下管网却敷设混乱、底数不清;地上地下规划不同步,导致道路被反复挖掘,甚至一场大雨就能让城市“看海”;一些

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不尽合理,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缺乏衔接……如何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实现地下空间资源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已经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必答题。

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理念。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巨型盾构机曾引发热议,这个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设备代表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超的技术水平。可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技术等硬实力不是大问题,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地下空间管理权相对分散,资源权责不明,如何构建相应制度,理顺权责关系?面对私搭乱建、无序开发现象,如何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并保证严格实施?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消化、逐个解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起步不久的雄安新区,在规划纲要中专辟一个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