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备课: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及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及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整体设计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表达的方式教学。

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

假设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新教材内容的选取加强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和体验,注重以实验为根底,突出科学探究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走进了中学物理教学的课堂。

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毫无疑问都要由教师实施。

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中,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是获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假设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既可学到根本知识、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不断地改良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期到达课程标准的目的。

采用探究式进行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视角概念,引导设计、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既可掌握视角、透镜应用的根本知识、根本技能,还可学习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设计实验的思想方法。

注重思维方法培养,激发创新思想。

一、由现象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

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点。

视角、视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典型。

二、引导思维,设计实验怎样解决看不清楚的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包括:1.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2. 学会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3. 能够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难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每人一台显微镜和一台望远镜,以及一些观察用的样本和物体。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照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包括物镜、目镜、焦距等概念。

3. 示范: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使用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样本和物体,记录观察结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优缺点,分享观察心得。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难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其应用,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放大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制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在讲解环节,我详细介绍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物镜、目镜、焦距等关键部件。

我强调了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工作以放大物体。

我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设计的这节八年级物理课《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初衷,是让学生们能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重要的观测工具的原理和用法,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思考,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重点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难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还有相关的投影片和视频,以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

活动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我让学生观察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他们说出它们的构造部分,并尝试解释它们的作用。

第二步,我通过投影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我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台显微镜和一台望远镜,让他们在操作中体会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技巧,并观察一些常见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等。

第四步,我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回答一些问题,如:“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不同?”“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等,以此检验他们对方法的掌握。

第五步,我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注意事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活动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使用它们。

课后反思时,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还是合理的,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效果不错。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时,还是不太熟练,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让他们在家中,找一些物体,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心得。

这样,既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备课教案+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201020494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备课教案+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201020494

5.5显微镜和望远镜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

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

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显微镜1.介绍显微镜的发明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

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

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自制水滴显微镜。

参考器材:滴管、烧杯、水、观察纸、透明的磁带盒、放大镜1.将观察白纸(上面有一个小箭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

现象: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3.再利用一块放大镜(凸透镜)在上面观察水滴中的箭头。

现象:看到一个被放大得更大的箭头。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体验,领悟显微镜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教师播放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物镜和目镜由凸透镜组成显微镜⎩⎪⎨⎪⎧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什么是目镜?(3)什么是物镜?(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为什么?总结:1.结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最新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最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最新版)新人教版
观察、实验、探究




望远镜、显微镜各5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卡
课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
时间
教者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师:用幻灯片展现人类可以看到很小很小的物体――原子;看到140亿光年远的星星。
人类多了一双更神奇的“眼睛”。这一双“更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
表三:课后教学反思卡
课 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
时 间
教 者














2、显微镜基本原理
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 望远镜
1、望远镜基本结构
指出:
与显微镜相反,长焦距的放在前面作物镜,然后再用短焦距的作目镜进行观察
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体在物镜的二倍焦距之外(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知识。
板书: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新课教学 探究新知
(一)视角
师:当我们站在一头牛的附近观察它和站在远处观察它,哪一次观察的清楚一些?看到它的大小一样吗?实际上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展示图片介绍视角
师:要想看清物体,就要增大视角,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它?
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三、视角
1.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大。
2.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史
猜想、
实验、
观察现象
观察、
讨论、
归纳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讨论
观察、
思考
讨论、
思考、
归纳、
总结、
结论
思考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去发现现象,总结规律,体会科学家所经历的探索过程。
三、巩固
练习
1.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填“虚”或“实”)像,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填“虚像”或“实像”)。
3.简易天文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的实像;道理就像的镜头成像一样。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填“虚像”或“实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
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让学生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通过图片,在显微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5.5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5.5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培养发散思维。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态度。

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会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分二部分,主要内容为“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安排一个学时。

通过本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本节,主要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只是是两组透镜组合第一个透镜的像是第二个透镜的物,是学生较难理解,另外两次成像最终的什么像和两次成像的原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凸透镜组合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自制显微镜、望远镜共20个(两人一个)【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1课时一、引入课题由四副图片显示显微镜、望远镜下的奇妙世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用到了前面凸透镜成像规律,首先提问学生凸透镜成像规律,为探究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奠定知识前提二、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一普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有限,观看细胞需要显微镜,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提出问题,物镜和目镜是如何实现两次放大,达到放大要求的?学生活动一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距离课本约6cm观察课本上字成放大清晰像,始终保持第一个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大筒套到小筒外,调节第二个透镜,再次出现更大清晰的像。

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填写项目纸显微镜内容,2)展示时,说明探究结果并分析解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将观察和讨论分析结果填到项目纸上,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⒉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难点: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增大视角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⒈教法:采用指导、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⒉学法: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具:显微镜、望远镜学具: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教学过程:㈠、新课引入:用幻灯片展现人类可以看到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物体----细菌、雪花及宇宙中的天体。

你知道这些物体都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吗?㈡、新课:1.视角要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看清,需先弄清这样一个事例:当我们站在一头牛的附近观察它和站在远处观察它,哪一次观察的清楚一些?看到它的大小一样吗?实际上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看课件。

先给学生讲清视角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学P72图3.5-4,弄清视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要看清物体,就要增大视角,用什么方法增大视角呢?2.显微镜我们要看清书中较小的字,应用什么看会更清楚?那么要看清人眼直接无法看到的细菌,又应用什么来观察呢?它是如何增大视角的呢?自学P71-7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讲台前的实物,思考:(1)显微镜两端的透镜分别叫做什么?(2)显微镜有什么特点(目镜和物镜有什么区别)?(3)观察目镜和物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各自相当于什么的镜头?观看幻灯片上的显微镜光路图。

(4)显微镜是如何改变视角的?3.望远镜如果我们想看清宇宙中的物体,又要用什么去观察呢?(400多年前荷兰一个磨眼睛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用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看远处物体,发现物体近了很多,后来意大利伽利略知道此事后,研究后制成了第一台望远镜,改进后观看了银河系、月球、太阳、土星等,发现了宇宙许多天文现象),它又是怎样成像的呢?自学P7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讲台前的实物,思考:(1)望远镜两端的透镜分别叫做什么?物镜的直径为什么比较大?物镜是不是一定要是凸透镜?(2)望远镜有什么特点(目镜和物镜有什么区别)?(3)目镜和物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各自相当于什么的镜头?观看幻灯片上的望远镜光路图。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会利用透镜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

2.能独立完成探究活动,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科学工作者是如何观测到的月球表面环形山和人体血细胞?他们使用了哪些工具进行观测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显微镜自主阅读教材P10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是一架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图中①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目镜,②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物镜。

照亮载物台上物体的光先经过②成倒立、放大的像,再经过①成正立、放大的像,进入人眼。

如果这两个部件上分别标有“5×”和“10×”的字样,则使用时能使被观察物体放大50倍。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选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和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虚(选填“实”或“虚”)像。

(二)望远镜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让我们观察下面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图,认识望远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我们发现:(1)望远镜的两组镜片是凸透镜。

(2)望远镜望远处的物体时,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观察远近不同的同一物体(如图所示),则A、B、C三处,哪一处的物体对应视角大?A处。

说明: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三)探索宇宙自主阅读教材P104~10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我们的宇宙拥有上千亿个星系。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人教版)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境创设】元旦快到了,老师送给大家一张贺卡。

(说明:一张幻灯片,上用小中大字体写有: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多多、快乐多多!)【提出问题】大家能看清送给你们的祝福吗?怎样才能看清楚呢?(对比前后排学生可视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要看清物体可把物体放大或移近。

)【揭示课题】我们这一节课就要探究可把物体放大或移近的工具——显微镜和望远镜。

(板书)有的学生看不清楚祝福的内容。

交流讨论,搜集方法:用放大镜放大;用投影仪放大;把物体移近观察;用望远镜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一)视角(一)观察与交流过渡: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加油站】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问题设置】视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认识视角。

讨论交流、观察比较,明确: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2.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观察比较】说明:把物体移近或放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视角。

【释疑拓展】人眼看同一物体,为什么会出现“远小近大”的现象?交流:这和物体在人眼处所成的“视角”有关,同一物体,离人眼较远时,视角较小,离人眼较近时,视角较大。

(二)显微镜(二)实验探究、合作研讨过渡:用什么工具可以把物体放大?1.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回答:放大镜或投影仪。

复习回答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

1.主要结构:物镜—凸透镜目镜—凸透镜载物台、反光镜。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5.doc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5.doc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新课
1、复习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
2、提问 :我们能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小物体。请同学们想想,你们一般用放大镜来观察那些物体?那如果现在你想观察那些更小物体,比如植物的细胞,你们能用放大镜观察吗?为什么?那么你们再生 物课上用说明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呢?天文爱好者是用说明来观察遥远的星空的呢?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5
课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
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食物及图片,能说出其 主要 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3、通过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的热爱。
引 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回顾并回答。
回答问题:要想观察植物的细胞,不能用一般的放大镜,因为放大镜的发达倍数有限必须要用显微镜才能达到这一幕的。要观察遥远的星空,必须用天文望远镜。
10分钟
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作铺垫
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用时
(分)
设计意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显微镜
三、望远镜
1、请同学们说一说生物课上怎么样使用显微镜的?显微镜是有哪几部分构成?你们知道为什么显微镜能比普通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大得多吗?
物镜:将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第一次成的实像再次放大。
2、望远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将第一次成的实像放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步练习(解析版)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梳理知识点1: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的结构自下而上主要为反光镜、载物台、物镜和目镜。

各结构的作用是:①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②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③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的物体;④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如图所示)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中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大,在观察极微小的物体时,将物体置于物镜焦点稍外,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经目镜形成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实际上是将物体两次放大成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通过它能够看清微小的物体。

总之,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最终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而言,是放大、倒立的虚像。

知识点2:望远镜望远镜是观察远方大物体所用的一种光学仪器,能使远处的物体在眼前成像。

望远镜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按其构造的不同,有以下几种类型:开普勒望远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伽利略望远镜: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物镜是凹面镜,目镜是凸透镜。

以开普勒望远镜为例,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最终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而言,是缩小、倒立的虚像。

以开普勒望远镜为例讲解一下其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再由目镜将物镜所成的像加以放大,成放大的虚像,以便观察。

知识点3:视角如图所示,物理学中,物体两端射向眼睛的两条光线所夹的角,叫视角。

一个物体有多大,能不能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大小有关,而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观察物体射向眼睛的光线所张的最大角度,即视角的大小:视角越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人对物体的感觉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学生可以参观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亲身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加深对科学仪器原理的理解。
-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实验或观察项目,如制作自己的简易显微镜或望远镜,观察不同物体,探索科学现象。
-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俱乐部或研究小组,与同学共同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话题,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七、反思改进措施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步骤,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使用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显微镜和望远镜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测试:定期进行课堂小测试,评估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作业评价:
-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 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 作业改进: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高作业质量。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望远镜:
(1)基本构造:由两个________镜组合,一个叫________,另一个叫________。
(2)作用:观察远处的物体。
(3)原理:远处的物体经物镜成____________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____________,再通过目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实质是拉近被观察的远处物体,扩大视角,从而看到远处物体。
教学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复备

观察显微镜拍摄的细菌照片,导入新课

思:自主学习
1、显微镜
(1)基本构造:由两个________镜组合,一个叫________,另一个叫,反光镜是一个________镜,作用________。
显微镜和望远镜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时间
考纲、大纲描述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材内容分析
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开阔眼界。
学情分析
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本节须突出自学、引导、动手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物镜(焦距短):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目镜(焦距长):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2.望远镜
物镜(焦距长):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 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显微镜【播放ppt图片,同步讲解】1.显微镜的构造主要由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短,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2)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长,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3)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成像的基本原理(1)物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被观察物体首先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落在了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形成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3)物体通过整个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微小的物体通过显微镜后被两次放大,因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凸透镜,焦距比较长,叫物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焦距比较短,叫做目镜。

望远镜示意图双筒望远镜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

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另一方面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2)望远镜的原理①物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处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②目镜: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两次成像,先缩小,后放大。

(3)望远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

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

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

(由于物体距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在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备课: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同步练习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

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

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显微镜1.介绍显微镜的发明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

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

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自制水滴显微镜。

参考器材:滴管、烧杯、水、观察纸、透明的磁带盒、放大镜1.将观察白纸(上面有一个小箭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

现象: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3.再利用一块放大镜(凸透镜)在上面观察水滴中的箭头。

现象:看到一个被放大得更大的箭头。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体验,领悟显微镜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教师播放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物镜和目镜由凸透镜组成显微镜⎩⎨⎧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什么是目镜?(3)什么是物镜?(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为什么?总结:1.结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2.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3.作用:看清楚微小的物体。

拓展:人眼只能看清大小0.1~0.2毫米左右的细节,显微镜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观察能力,好的显微镜可以放大2000倍,能够看清0.2微米的结构。

但要观察更小的结构,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80万倍。

而隧道扫描显微镜更进一步能看到单个原子。

探究点二 望远镜活动一:观察望远镜利用望远镜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通过望远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物体好像变大拉近了。

活动二:利用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新用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和一个焦距大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稍远处的物体,调节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你看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现象:发现:将焦距短的透镜靠近眼睛时,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交换透镜位置,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缩小了。

望远镜的构造:1.望远镜的组成⎩⎨⎧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

物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

2.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很大,能够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明亮。

3.物镜的焦距比较长,目镜的焦距比较短,两个镜的焦点是重合的。

扩展: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1611年发明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

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望远镜的类型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

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视角:物体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放大了?说明: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

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注意: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后看到倒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但视角被放大。

天文望远镜多用反射式望远镜,因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径。

知识点三:探索宇宙播放多媒体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很浓的神话与宗教色彩。

在欧洲,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如图反映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了人们思想达千年之久。

“地心说”的宇宙图象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证明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是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

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

不久,在预测的轨道上就发现了这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

太阳系:由八大行星构成。

扩展:探索地外文明送给地外文明的信1972年3月和1973年4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宇宙探测器各自带了一块长13.5厘米、宽7.5厘米的镀金铝制标志牌,上面刻着人类模样的一男一女裸体像和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及飞船发射的位置——地球的图像。

这块金属板在太空中可经历亿万年仍清晰可读,以便有朝一日它们飞出太阳系与宇宙中智慧生命相遇时进行自我介绍并取得联系。

三、板书设计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四、教学反思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那就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

所以在上本节课之前,务必的要进行一下课前的复习准备工作。

我经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的复习之后,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我又让学生对比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步练习:1.下列关于显微镜与望远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B.天文望远镜物镜的口径比较大C.我们在学生实验室用显微镜看细胞是通过成两次放大的像实现的D.有一种望远镜是将远处的物体在物镜的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把这个像放大答案:A2.李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答案:B3.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望远镜最终看到的是倒立的像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D.它的目镜成实像答案:A4.夜空出现的“超级月亮”如图所示。

下列对“超级月亮”的解释,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A.月亮本身变大了B.月亮距离我们很近时,视角变大了C.月亮距离我们很远时,视角变小了D.月亮变大且距离我们很近答案:B5.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B.宇宙就是指天体中的银河系C.宇宙只包括太阳系和银河系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答案:D6.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目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答案:C7.一种光学显微镜如图所示,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答案:凸透镜凹面镜8.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方向。

答案:D9.右图是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

这种仪器是(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选填“放大镜”或“投影仪”)。

答案:望远镜放大镜10.如图所示,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实验中:(1)应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图中的小水滴相当于(选填“物”或“目”)镜,透过小水滴应该能看到一个、的箭头,如果箭头离小水滴的距离为1.6 cm,则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范围内。

(3)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直线(2)物倒立放大0.8~1.6 cm(3)上本文使用Word编辑,排版工整,可根据需要自行修改、打印,使用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