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是充分认识滑坡本质的重要研究。本文介绍了滑坡的基本定义,阐述了滑坡形成的内外因条件,并重点分析了降雨对滑坡的影响。文章以某库区库岸滑坡为例,根据滑坡的变形特性,分析了滑坡成因机制,并提出基本的防治措施建议。

标签:滑坡成因分析降雨

滑坡作为一种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巨大、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1滑坡的基本定义

关于滑坡最为基本的定義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贯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根据2008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滑坡的机制实质上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2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研究分析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滑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在滑坡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滑坡内在的因素对其稳定性起主导作用,且不可逆。而外因对于滑坡稳定性来说常常是诱发或触发的作用。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一般包括滑坡体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备滑坡内在条件的坡体是否会发生滑动,这与其诱发因素紧密有关。诱发因素是指并非斜坡体固有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包括大气降水雨、河岸冲刷、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工开挖、上覆加载、采空塌陷、以及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其中大气降水、地震作用、人工开挖坡脚、车辆长持时振动(主要诱发公路边坡下滑)是影响研究区内黄土滑坡较为主要的诱发因素。

其中降雨对滑坡的影响非常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

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3工程实例分析

3.1滑坡地形地貌

滑塌蠕动体位于水库右岸,北邻基岩边坡,南侧沿小寒沟下游的山梁分布。在平面上,呈长条形,顺河长约170~185m,垂直河流方向宽70~100m,最厚处12m左右,为前期施工弃渣堆积的碎石土及碎(块)石土组成,滑动主方向为沿山梁向库区(230°~250°)。前缘高程585m(在前沿592~595m高程有“鼓包”“鼓裂”等现象),后缘最高分布高程662m,前缘与后缘高差约70m。

根据钻探结果,滑坡南侧薄,厚度3.5~5.0m;最厚处位于滑塌体中部,厚度9.0~12.0m;北侧由厚逐渐变薄,厚度1.0~3.5m。滑塌范围南北长约170~185m,东西宽度约70~120m,面积约1.4~1.54万m2(不包括水下部分),推测变形、滑塌厚度3.5~12.0m,平均厚度按6.5m,估算体积约11.0万m3。

3.2滑坡变形特征

在连续降雨后,北方山区某库区库岸斜坡表面上部碎石土产生蠕动、拉裂、变形,下部边坡人工砌石表面局部出现凸起鼓包滑塌。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滑塌变形区的特点是:上部拉裂、下缺及塌陷;下部凸鼓滑塌。滑塌变形区共发现大小裂缝11条,多呈弧形、楔状及锯齿状,裂缝一般长30~73m,最长92m,裂宽3~15cm,最宽25cm,可见沿伸深度0.3~1.6m。

滑塌变形区顶部(600m高程以上)塌陷及错落,最大错落厚度3.2m,地形为相对低洼槽形;高程600m以下表现为隆起、鼓裂及向下滑移,隆起中部(高程597m)有S1、S2两处渗水点,S1渗水点流量Q=1.50L/min 、S2渗水点流量Q=0.85L/min(随降雨量的减少而逐渐变小)。地形为相对凸起状的“鼓包”及凹槽。滑塌体顶边缘盘山路以下顶部水平方向有3条环形裂缝产生,裂缝呈楔形(L10、L6、L7),间距10~27m,错距3~10cm。中部(L3和L4所限范围)表层已产生滑移。

3.3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现有勘察资料分析,滑坡体属一个正在发展的浅层推移式覆盖层滑坡,降雨和地震都极有可能诱发大面积的滑动。

根据勘探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斜坡覆盖层(崩坡积碎石土)表面加载(堆填施工弃渣)和透水性差是斜坡变形破坏的内因,长时间强降雨和排水不畅是滑坡产生的诱发因素。

3.4防治措施建议

经稳定性计算分析,由于该滑坡体稳定性很差(欠稳定),距引水洞进口近,如果滑动将危及引水洞进口放水塔的安全,对滑坡体尽快治理是必须的。根据滑坡现状,结合边坡岩土特征及颗粒组成,建议新滑坡体综合防治工程措施为:削头、排水、坡脚支挡加固。

3.4.1削坡

建议对高程600m以上的滑坡堆积层采用削坡处理,削坡分两级,削坡坡比1:2.15,高程615m留宽5.0m左右的水平戗台。

3.4.2排水

在滑坡体周边和滑坡体内设置排水沟和排水盲沟,确保周边雨水和地表水不进入滑坡体内,滑坡体表面雨水不滞留,新滑坡体内地下水排泄畅通。

3.4.3坡脚支挡加固

为了进一步提高滑坡的稳定性,建议在高程595m设计抗滑桩或挡土墙,桩端深入弱风化基岩5~6m。

4小结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分布范围广泛,只有充分认识滑坡的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防范措施。更好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峰. 灾害地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念秦,张倬元. 黄土滑坡灾害研究[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