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合集下载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鸿门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鸿门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鸿门宴教案模板一、教案总览教案名称:鸿门宴教案模板适用年级:初中、高中学科:历史教学目标:通过鸿门宴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对鸿门宴的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准备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课前准备:熟悉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入鸿门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你们听说过鸿门宴吗?你们知道鸿门宴是什么吗?它和中国历史有什么关系?”2. 了解历史背景 (10分钟)通过讲述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统一和一统天下的政策、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等因素的影响。

3. 分析鸿门宴的原因 (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发生的原因。

可以列出鸿门宴之前的一些事件,如项羽的不满和恐惧、刘邦的欺骗和谋划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是如何导致鸿门宴发生的。

4. 深入讨论鸿门宴的影响 (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报告。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分析。

5. 总结和延伸 (10分钟)通过回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关延伸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可以将教学结果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鸿门宴》的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分析。

2.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

2.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千古传世的名篇——《鸿门宴》。

这篇课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故事。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充满勾心斗角、暗潮涌动的时代。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鸿门宴》的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

(1)宴:宴会,这里指项羽为刘邦举办的宴会。

(2)鸿门:地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是为了刺杀刘邦。

(1)刘邦为什么赴鸿门宴?(2)宴会上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3)刘邦是如何逃脱的?三、课堂讲解1.讲解《鸿门宴》的背景及人物形象。

(1)背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人物形象:刘邦:机智勇敢,善于应变,有远大抱负。

项羽:英勇善战,骄傲自大,缺乏政治智慧。

范增:老谋深算,为项羽出谋划策。

张良: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

2.分析课文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话表现了项庄的险恶用心,为刘邦的逃脱埋下了伏笔。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表达了刘邦的道德品质,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3.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2)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成分。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刘邦和项羽的认识。

2.你认为刘邦能够成功逃脱的原因是什么?3.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人生哲理?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

3.深入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鸿门宴》的历史氛围。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便于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设计好相关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制作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鸿门宴》教学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鸿门宴》教学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教学内容,包括文本、图片、图表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
05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鸿门宴》 的背景和故事
梗概
引导学生思考 《鸿门宴》中 的人物形象和
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思考 《鸿门宴》中 的历史意义和
THANK YOU
汇报人:稻壳儿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表现力等
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表现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情感投入等方面。 课堂氛围:观察课堂氛围,评价学生的互动情况和学习氛围。 进步与成长:通过比较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表演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等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樊哙:勇猛善战, 忠诚正直
刘邦:机智过人, 善于应变
项羽:骄傲自大 ,缺乏远见
张良:聪明机智 ,善于谋略
主题思想探讨(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鸿门宴》中的情节发展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探讨《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总结《鸿门宴》的主题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 义
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 民族自豪感。

《鸿门宴》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德育目标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

利用此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二张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鸿门宴》教案设计 一等奖4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 一等奖4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篇4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3、理解“鸿门宴”这场斗争中所体现的楚汉相争的矛盾冲突,认识楚汉相争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鸿门宴”上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和微妙心态。

(2)探讨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场宴会堪称惊心动魄,它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这场宴会就是“鸿门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鸿门宴》,看看在这场宴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项羽(1)找出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例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鸿门宴》相关情节,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2、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言行把握人物形象,并采用对比法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用对比法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改变的《鸿门宴》片段课本剧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检查巩固大家的文言知识点,重点分析本文两位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特别要看到司马迁在文中采用的对比法。

课前让大家完成练习册35页的基础知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否有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二、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学生朗读两遍字音,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

三、回顾故事情节《鸿门宴》整个故事可分为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围绕要不要杀刘邦以及刘邦如何脱险。

整个中心就是“鸿门宴”,事情的开端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了提出了建议。

谁料到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跑去刘邦的阵营找张良,并让刘邦知道了此事,在这危急时刻,张良给刘邦提议,明天到项羽军营赔罪,于是就有了“鸿门宴”这场宴会,而在这场宴会了出现了三次杀机,最后项羽放走刘邦,接受白璧。

逃回军营的刘邦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PPT展示文章脉络图)整个故事实际上展示了楚汉争霸开始时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我们知道最后是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那么在《鸿门宴》中有没有体现出引导他们成败的痕迹呢?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家课前自己改编的课本剧《鸿门宴》片段。

四、学生改编的课本剧片段《鸿门宴》演出(时间:十分钟左右)师:大家觉得表演得怎么样?我觉得很意外,在这么短短的两三天里,既要进行剧本的改编,还要进行排练,最后能这样流畅地表演出来。

给他们鼓励!(鼓掌)下面,由我来采访几位演员,在这个课本剧中,刘邦和项羽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刘邦扮演者、项羽扮演者、张良扮演者、范增扮演者谈一谈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教师对相关回答板书在黑板)师:刚刚演员们对刘邦和项羽的分析都是通过人物在宴会上的言语、行为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的方法。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

高中《鸿门宴》获奖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任对樊哙的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形象特征。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的训练。

2. 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文化理解"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见目标1教学难点见目标2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

2.活动点拨法。

学法1.活动探究法。

2.圈点批注法。

3.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出人物:这堂课,我们将共同,齐读幻灯片:穿越一段历史,回顾一个故事;聚焦一个情节,品读一段言行;透过一部史书,感悟一个形象。

展示课题《鸿门宴》,这个题目让你首先想到的是故事里的准?为什么?二、导学(一)观其言行,品其形象1.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的危急时刻,谁的出场扭转了紧张的局势?一樊哙2.《鸿门宴》这个故事对樊哙的刻画集中在哪一个情节?一樊哙闯帐3. 细读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并结合整个故事,体会其形象特点。

用这样的的式表达:我从( )这个字/词/句,读出了一个( )的樊哙(1)生自主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展示。

(3)形象总结并板书:智、神、谋、勇、忠4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史公在刻画樊哙这一人物时,可谓是精益求精,却将一个血内丰满的樊哙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宋刘辰翁曾这样评价樊哙闯帐这一细节描写: 幻灯片:乃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

一南宋.刘辰翁(二)透过他人,感其地位透过故事中其他人的言行,感受他们对樊哙的不同态度。

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从( )这一句,读出了(人名)对樊哙的(态度)。

1.自主思考,分享展示。

2.明确:项羽一敬畏、欣赏,忌弹张良一信赖(信任)刘邦一依赖(三)通过对比,品析作用1.同样作为武土,项庄和樊哙形象上有哪些差异?2透过樊哙和项庄两个人物,分析双方阵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质课教案【《鸿门宴》优质课教案】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第三段: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

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

“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

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学设计

必修下册3《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2、体会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主要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君残暴,引得各路英雄揭竿起义,其中楚国皇室后裔项羽和市井出身的刘邦是主力军,而破秦之后双方争霸,兵力更强的项羽为何最后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鸿门宴》。

活动一: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是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20岁以前在父亲的指导下广览群书;20岁后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42岁正式动笔写《史记》,中途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55岁终于著成《史记》,不久死去。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这是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时代背景;楚汉之争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

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

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

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xx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

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鸿门宴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事件鸿门宴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资源:1. 鸿门宴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文献、图书、视频等。

2.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原因,包括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项羽放毒、刘邦冒险出席等。

2. 分析鸿门宴的影响,包括刘邦巧妙脱困、项羽失去盟友和士气低落等。

3. 提供相关历史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鸿门宴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或角色。

2.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自己所负责的事件或角色的细节内容,并准备分享给其他小组。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和汇报。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鸿门宴的关键事件、角色以及其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申请网上学习任务(5分钟):1. 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学习鸿门宴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布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以促进深层次思考和学习。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申请网上学习任务,并撰写心得体会。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场表演,再现鸿门宴的一些经典场景。

2. 学生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或棋类活动,加深对鸿门宴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情况,包括问题回答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以上是针对鸿门宴的一等奖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体系构建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的《鸿门宴》话剧,让学生参与进故事情节里,帮助学生明确主人公刘邦,项羽等人的人物性格,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判断
4、对点集训
A级:基础知识训练
B级:高考链接或知识拓展
C级:能力拔高训练
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5、总结提升
感受《史记》的史学文学双重艺术高峰
设计意图
1、导学引领
故事导入:给学生讲象棋里“楚河汉界”的由来,引出楚汉之争,从而引入本文的故事中来。
提出一个生活中的事物的由来,激发学生兴趣
2、多元互动
学习小组总结之前学过的文言知识。
展示单元一
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展示单元二
重点虚词
展示单元三
重点特殊句式的特点与翻译
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答疑解惑
《鸿门宴》教学设计
课题
《鸿门宴》
班级
1年10班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10月16日




知识
技能
1、强化掌握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过程
方法
感受《史记》史学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把握传记体写作的艺术风格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ຫໍສະໝຸດ 鉴,完善自己的性格.教学重点
1、强化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典型文言句式的共同特点
2、通过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于重点句子的标准翻译
2、学会以史为鉴,完善自身人格
教法
讨论、点拨、表演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五环导学
具体内容
布置分层作业
A各学习小组把本小组总结过的文言知识彼此交换复习
B继续总结文中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张良,范增,樊哙等
C根据项羽是不是应该放了刘邦的讨论,以“君子之仁”为话题的阐述讨论,400左右。
板书设计
鸿 刘邦 善于用人,能屈能伸,临危不乱
门 性格决定成败
宴 项羽 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自高自大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