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市场的力量,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小生产力为基础的封闭狭隘的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又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极大障碍。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断深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替代的过程,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开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形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多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经历了约3000年的时间,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经历了约500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国王以后,接着就出现了1660年的旧王朝复辟。一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这才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就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讲,从建立到成熟大体经历了二三百年时间。如果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萌发到这种生产关系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来讲,则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是用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尚且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只能在夺取政权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此来推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同样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必然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一个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历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者数国率先发生,而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新形势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总会遭到守旧派的阻挠和反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也不可避免会遭遇到阻挠和反抗。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认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这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反复,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我们要承认有困难,有缺陷,有失误;又要有决心和信心去纠正它,克服它。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管
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根源性。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思想关系。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而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所以具有对抗的性质,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的对立冲突造成的。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历史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显得
尤为重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我们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改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是我国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