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是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里分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在民国时期,武汉是中国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内外商业集散地。

由于其地处长江上游,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节前来定居和经商。

武汉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汉的里分建筑应运而生。

里分建筑最初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和华人华侨的居住需求而兴建的。

在这一时期,各国的使馆、贸易公司、银行等外国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在武汉的汉口、汉阳和武昌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别墅、洋楼、商铺等西式建筑。

里分建筑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武汉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里分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了欧洲建筑的立面形式,如拱廊、壁柱、尖顶等,同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斗拱、雀替、雕花等,给人一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里分建筑多使用了砖木结构,这不仅符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也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里分建筑的室内装饰也十分考究,往往采用了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塑造出了雅致的室内环境。

在功能上,里分建筑多为多层建筑,一楼一般是商铺或者办公场所,二楼以上则为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商业场所的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功能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三、文化意义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里分建筑是武汉近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史的重要物质见证。

它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反映了外国在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武汉历史建筑研究报告

武汉历史建筑研究报告

武汉历史建筑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遗迹。

本文将就武汉的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首先,武汉的历史建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

其中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古人类遗址洪山人、大水泊人和鹦鹉洲人。

这些遗址发掘出的文化遗物,如石器、陶器等,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其次,武汉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军事要塞,还留下了许多具有军事背景的建筑。

比如黄鹤楼,这是一座唐代建筑,曾经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黄鹤楼位于长江之滨,原为观景楼,后来被用作军事设施,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军事塔楼。

通过研究黄鹤楼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武汉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古代军事文化。

此外,武汉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如汉阳古城、宝塔寺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手工艺术而闻名。

例如,汉阳古城是汉民族传统建筑的杰作,采用了石木结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传统民居,可以了解到武汉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最后,武汉还拥有许多宗教建筑,如武汉天主教堂、南湖道教观等。

这些建筑展示了武汉多元宗教的繁荣和交融。

通过对这些宗教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武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并推测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武汉的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研究武汉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武汉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历史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艺术遗产。

因此,保护和研究这些历史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

武汉前世今生的建筑作文

武汉前世今生的建筑作文

武汉前世今生的建筑作文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1957年10月15日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和施I提供了很多指导。

但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撤走了所有专家,最后的桥梁建设由以升先生完成。

大桥建成后,武汉三镇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从全国宏观来看,大桥建成的意义在于连接京广铁路,使长江南北铁路运输畅通。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这座桥横跨武昌佘山和汉阳龟山之间,通常被称为龟蛇锁河。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在长江上修建的铁路和公路桥梁。

全桥全长1670米,其中主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

从地下室到公路桥面,高度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

两列火车可以同时分开。

上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珩道18米,4车道;巷道两侧人行道各2.25米。

该桥为三重连续桥,每座桥上有3个孔,共有8个桥墩和9个孔。

每个洞跨度128米,巨轮常年畅通无阻。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桥两端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每个桥头堡高35米。

从底厅到顶亭共7层,有电动电梯供人们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都协调得很漂亮,整座桥极其宏伟。

如果从底层乘坐电动电梯,可以直接参观大桥的桥面。

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连成一体,打通了被长江阻隔的京汉、粤汉铁路,形成了整的京广线,让人心旷神怡,想象力丰富。

真的是“一桥飞南北,障成通途”。

这座桥就像一条飞行框架的彩虹,在长江的屏障上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平汉铁路、粤汉铁路相继贯通(两线已更名为京广铁路),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武汉铁路枢纽的建设进程,使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通车的前五年,运量达到8000多万吨,列车运输时间缩短约2400万车次,节省的货运成本超过整个工程成本。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桥梁的承载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更加难以统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浅谈武汉地域建筑的发展

浅谈武汉地域建筑的发展

浅谈武汉地域建筑的发展摘要:武汉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长江沿岸都市,汲取了楚文化的各种养分,深受其影响,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同时,它的成长是在中国文化大气候的笼罩下完成的,中国建筑的大体发展趋势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汉地域建筑的发展。

武汉地域建筑正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融合。

关键词:武汉;地域建筑;中国固有式;楚文化引言武汉地域建筑发展是一个由中国固有式建筑向楚风建筑过渡的一个过程。

早期以中国固有式为主,后期逐步突显楚文化特征。

而武汉不同的城区又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如汉口的租界区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而武昌则更多的表现出传统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

[正文]1地域建筑“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

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

在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抗拒标准化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强调个性和地方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创作探索和努力始终未曾停止,并仍将持续下去。

2中国固有式的设计主线2.1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1927—1937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

2.2“中国固有式建筑”的表现手法中国固有式建筑是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大体上概括为三种方式: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2.1宫殿式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2.2.2混合式与宫殿式相反,建筑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梁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梁柱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1.1 交通建设武汉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通过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还建设了多座跨江大桥,如汉口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1.2 城市规划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

城市的道路系统得到了改善和扩展,新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继建立。

同时,武汉还建设了现代化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

1.3 公共设施建设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武汉致力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医院、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整个中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经济发展的蓬勃2.1 工业化进程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的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

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电子信息等行业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

武汉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2.2 金融中心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逐渐崛起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纷纷进驻武汉,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创业投资等新兴产业。

2.3 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中国内陆城市的重要门户,武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武汉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与国内外的友好城市建立的合作关系。

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1 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武汉历史建筑赏析

武汉历史建筑赏析

《武汉历史建筑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武汉的历史建筑。

武汉啊,那可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特别的建筑。

先来说说江汉关大楼。

它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江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

这大楼的外观可气派啦,高高的钟楼,整点的时候还会敲响大钟,声音能传好远好远。

我听说啊,以前很多人都会根据这钟声来安排自己的一天。

还有黄鹤楼,那可是大名鼎鼎。

站在楼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好多诗人都为它写过诗呢。

想象一下,古代的文人墨客站在楼上,望着远处的美景,诗兴大发,留下一篇篇动人的诗篇。

再来讲讲古德寺。

它的样子和咱们常见的寺庙不太一样,融合了好多不同的建筑风格。

走进古德寺,你会感觉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那精美的雕刻,独特的造型,让人忍不住惊叹。

武汉还有很多老里份,比如同兴里。

那里的房子一排排的,有着窄窄的巷子。

走在巷子里,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说不定还能看到老奶奶坐在门口晒太阳,小朋友们在一旁嬉笑玩耍。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有个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去参观这些历史建筑,一开始他还不太感兴趣,觉得不就是些老房子嘛。

可是当爸爸妈妈给他讲了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听得入了迷。

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建筑,武汉是不是就少了很多魅力?就像一个人没有了回忆,会变得空洞无神。

比如说,没有了江汉关大楼,江边就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没有了黄鹤楼,武汉的文化底蕴好像也淡了一些。

所以呀,这些历史建筑是武汉的宝贝,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咱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欣赏欣赏,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好啦,关于“武汉历史建筑赏析”就跟大家说到这儿啦!。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民国时期的武汉,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武汉的里分建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用途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武汉里分建筑进行浅析。

我们必须了解武汉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间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期,武汉曾经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也是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作为国内的交通枢纽,武汉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规模也得到了扩大。

为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很多的里分建筑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从建筑风格的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民国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经历了很大的变革。

西方的建筑风格逐渐深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相互交融。

在武汉的里分建筑中,既可以看到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如小巷内的天井式住宅,也可以看到西方风格的石砌建筑,如引进的外资公司和大型商场。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同构成了武汉里分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我们可以从用途的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在民国时期的武汉,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里分建筑的兴起。

很多商店和公司选择在繁华的市中心设立,这些商铺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从西式的大楼到传统的大门坊,都能看到。

与商业相伴而生的是娱乐业的发展,许多酒楼、戏院和舞厅等场所也成为了里分建筑的一部分。

由于武汉是国内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政府机构和学校等公共建筑也是里分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思考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老化、破损和拆迁等。

这些建筑又是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里分建筑,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修缮和维护,使建筑得到保护;还可以通过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等方式,将里分建筑的价值和重要性传承下去。

民国时期的武汉里分建筑是一个多样性和独特性并存的时期。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汉口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汉口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现状。

一、建筑风格和特色汉口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影响。

传统建筑风格包括古建筑、庙宇和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斗拱建筑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西方建筑风格主要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外国建筑师引入,受到欧洲和美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汉口最著名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山大道上的欧洲风情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欧洲风格的立面和雕塑,非常壮丽和华丽。

而在江滩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石库门建筑,这些建筑是汉口特色的独特标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建筑现状汉口的建筑现状不仅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汉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许多老旧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虽然这些新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但也使得一部分传统建筑慢慢消失,文化遗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一些政府和机构已意识到了保护和维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汉口的建筑遗产。

例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还鼓励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建议和展望针对汉口建筑的现状和保护需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保护文物建筑的责任和义务;2. 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保持城市的现代性发展;3. 建立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4. 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和推广工作;5. 加强对建筑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

总之,汉口的建筑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我相信,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汉口的建筑将焕发新的生机,并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汉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建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对武汉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经济实力雄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这也促进了武汉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武汉的建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市区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另一方面,新兴区域的大规模住宅建设也在不断进行中。

这种全面的建筑发展态势为武汉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目前,武汉的建筑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城市核心区域,如汉口、武昌和汉阳等地。

这些区域有着更多的商业资源和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投资和人口聚集。

因此,在这些核心区域,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正在迅速推进。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建筑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除了核心区域的发展,武汉周边的新兴区域也在快速崛起。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风新城等区域正在成为新的建筑热点。

这些区域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

大规模的住宅建设项目正在这些区域陆续展开,为城市的不断扩张提供了支撑。

未来,武汉建筑发展的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将继续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武汉的建筑业将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住房需求将持续增长。

未来,武汉将需要更多的房屋供应,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这将促使开发商积极投资住宅建设,并探索更多的创新型建筑设计和低碳环保建筑材料。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业和文化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

未来,武汉将需要更多的商务办公楼、购物中心、体育场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

因此,商业地产和文化设施建设将成为武汉建筑业的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将成为未来的热点。

武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未来有望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分析

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分析

逐渐形成。 这一历史 事件使 ^ 口 急速增长 ,里 分建筑在这一时期 被拆 除的6 处 优秀历史建 筑为 : 俄 国领事馆官 邸、 、三 应运而生 。—般分为三间两晤或者两间一厢,没有所谓厨房和厕 菱 公司 (日)办公楼 、万 国跑 马场看台、文化公书林 、文化
所。因为造价低廉、建筑速度快,满足了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城 市低层居民对其低层次住房的大量需求 ,得到快速发展。 汉 口有 浓厚 的文化宽容特性 。里分 民居建筑就是 “ 人 性 化建筑 ”的最具 体的体现 。里分建 筑适 应季节变化 、安装 两 层 的窗户 ,内层 为玻璃窗 ,用来挡 风遮 雨 ;外层是木制百 叶 窗 。当阳光 强烈直射或者是想在房 间一人享受私密时光 时 , 关上外层百 叶窗 ,遮荫避免 阳光直射 ,清凉通风 ,又可 以顾 及个 人 隐私 。里分 民居 不仅 是历史 的见 证也 是汉 文 化 的象 征 。在这个 空间里 ,居 民彼此交往 ,帮助。如 同北京 的四合 院 ,上海 的石库 门一般 ,成 了家庭 的延 伸 ,把在里分里居住 的人们凝聚成为 了没有血缘关 系的大家庭 。 ( 二 )近代公馆 、别 墅 辛亥革命之后 ,军阀 、官僚以及洋行买办 巨商纷纷建公 馆 、别墅 、洋房 。如 “ 地产大王 ”刘歆 生等。这些住宅 因为 是 国人所建造 ,潜移 默化 中带有 民族气 息。在整体布局 、细 大学职员住宅 、刘佐 龙官邸。 在 民 国建立 之初 的 1 9 1 0 年竣工 的 “ 巴工房子 ”其建 筑 为地上 四层 ,地下一层 的砖混结构住宅 ,在今天 ,这座历史 建 筑的一层是部分商铺 ,在这 之上依然 是住 宅 ,这是汉 口最 早 出现的具有俄罗斯风格 的文艺 复兴风格的多层公寓建筑。 在今天人们看到只是一 片破败 ,房 屋的红砖 外墙已经严重风 化 。据调查 ,在现有优秀历史建筑 中 ,破败 损坏最严重的就 是 类似 “ 巴公房子”这样 以居住为主要用途的建 筑。 三 、结语 武汉市的历史建筑遗产是 中国人 民的历史文化瑰宝 ,也 是 世界人民的的瑰宝 。不能在经济发展 、城 市扩 张的同时一 味拆 除 、损毁有价值 的历史建筑遗产 。历史建筑 不仅 仅是人 们 了解 当地历史文化 的一扇窗也是一个城市 的名 片 ,更是一 座 城 市 的魅 力 所 在 。

e6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e6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建筑历史—强珥聊珊q口E粗HistoricalTransitjonandDeveIopmentProspectofWuhanArchitecture吕淑梅刘莹周洪军LvShumeiL讪YingzhouHongjun抽要*t目进々*^R自女古哇H■£*g、t‘t连*R&矗过a∞特&牲女T《n袁Ⅸ^#堰&∞建n是tq武m连*☆£连*连H转0^bstractTh伽¨Ic『eonojvzes{hechorocferfsflcj。

fhcstOrlcbu_dfnosh『sf0rlcbfoc“0ndmodem。

rchItecture5InwuhOnprop…㈨mesugge5f10…bouffhe~fu…由onc。

ns1ruc‘lon0ndD01n1sOufrheo}…ers5hOuh,hondlecoffec¨vthereaflOn5hobetweenfhelnher【t。

nceondlnnovo'10non'hepfem『㈣fOccIIm01】ngorldorotecfln口th…1v|帕nmenfKevWordswuhon.^rchffecture.HlsforIcorchltecfureD㈣】0Dmenf^r£hl}eclu,Olkotwe%{}0撬{Ⅱ蝣j女=F女—#E目1【i】黄鹤栏《十目HⅡⅫ*目二&《÷≈*&Ⅸg一十|lE#^#t二*口&M№理t■《=8*女A#置ⅡBMZn月g、Z*§目.E2目∞目口目《qn:HfE#|重|∞#市?■№∞成*o&gam目目蝗自Ei目{々&目d《÷∞#j*,箨¥t∞音a£&*《4自#*前*A自T*igBti。

1囊汉历史古建筑的特色一座#☆十"&g十∞MMⅡ照+缘一∞£*.一#挡¥,口晕看一十#in沧景;月。

*自iⅡ地镕目mg女≈j#立*自“最¥m&S《≈n^Z§z∞im#,{2使一4#自¥i镕&¥2A∞t力#*《,ta自tg^i《{n*E£i≈∞##目}t&#*##§x,Ea&一十#tZmi【¨#^.%m4、Ⅷ#+《*※*女ge目口A4±11§i*#日:11经典t筑董■槛作∞ii{建i∞R*z镕%i日恬.M49*∞.t#一iR《《再∞*日。

武汉咸安坊简介

武汉咸安坊简介

武汉咸安坊简介
摘要:
1.武汉咸安坊背景介绍
2.咸安坊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3.咸安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咸安坊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正文:
武汉咸安坊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群,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

咸安坊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武汉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咸安坊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湖北地区传统的建筑工艺,结合了南方建筑的精致与北方建筑的粗犷。

其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美,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咸安坊的古建筑群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咸安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深厚,作为汉阳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见证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咸安坊区域内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如明朝时期的古墓群、清朝的关帝庙等。

这些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武汉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近年来,咸安坊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咸安坊的保护力度,修复了部分古建筑,并积极寻求合理的发展途径。

咸安坊被规划为武汉市的文化旅游胜地,未来将被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
一体的综合区域。

总之,武汉咸安坊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身的重要文化遗产。

武汉历史建筑赏析

武汉历史建筑赏析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 经说过:“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 武汉,自开埠以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淀出独具魅力的汉派文化, 留下了一大批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遗产。这些传统的城市民居和 优秀的历史建筑,是了解这座城市历史的窗口,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百年 沧桑,诠释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也从一个侧面演绎 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
西式建筑在武汉三镇兴建在时间
汉口长江沿岸英租界(1860始)→汉口德租界及日租界→武昌昙华林 及花园山教会建筑→汉阳兵工厂及汉阳铁厂→汉阳龟山脚教会区→汉口 俄租界及法租界→汉口中山大道沿线→汉口模范区→武昌中山路→汉口 车站路、友益街法租界扩张区(1897年)→武昌胭脂路→汉口永清片 日租界扩张区→汉口京汉铁路以北地区(1920年后)。 从那之后一直到1927年以前,汉口的商业贸易、外事往来、城市建筑 以及其它工业和手工业发展迅猛,势头直逼上海,成为除上海之外中国 第一繁华兴盛的大都市。1927年之后的社会局势,迫使西方国家减缓 在武汉投资力度,华商乘势崛起,以汉口中山大道以北的模范区为建设 主体,仿照租界街区布局投资建房,商埠、办公大楼、住宅区顺次立起, 扩张了汉口城区版图——金融、工交、商贸等民族资产业的兴旺发展, 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武汉经历了两次深刻的巨变,一次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革新,另一次就是辛亥 革命前后”,这些欧式建筑代表的历史,已成为武汉人生命的一部分,是武汉 灵魂的根,保护这些老建筑,就是要提醒武汉人,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灵魂, 不能人为“抹去”武汉的历史,让城市单纯变成工作吃饭的地方。 这些欧式建筑是让人“既熟悉又陌生”,它们不是照搬欧洲的建筑,而是 把欧洲传统文化和武汉的特性结合起来,中国其他的城市的老建筑都没有类似 的现象。这里,形成了中西建筑对话。

解放初期武汉房屋的状况与修缮

解放初期武汉房屋的状况与修缮

解放初期武汉房屋的状况与修缮武汉解放初期百废待举,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政府着手开展修缮工作,大力解决“房荒”问题。

1957年前后,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以下简称武汉房地局)系统调查了全市房屋的历史形成状况,对年代久远的建筑进行分类,建立完善房屋修缮保养制度,延长房屋保固年限、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这些60多年前的资料,对于今天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仍具有参考价值。

房屋状况与历史形成据1951年武汉房地局调查,全市房屋50%是茅草芦席木板棚房,即使砖木结构房也以单砖灌土墙为多,总体建筑质量较差。

据1957年《武汉房地产工作的汇报》统计,全市正规房屋15524585平方米,建筑时期如下:抗战前7118930平方米,占45.8%;抗战期间 625185平方米,占4.03%;抗战后 1155480平方米,占7.44%;解放后6482528 平方米,占41.76%;年份不明142462平方米,占0.91%。

1957年,公房之外的民房有122435栋,建筑面积6816467平方米,其中一般市民占62.51%,职工占35.17%,房地产出租者占1.91%,华侨占0.28%,外侨占0.13%。

武汉的房屋建筑,随着时局和市场的变化而发展。

辛亥革命前,只有旧式商店和民房,无人专门经营房地产。

清朝衙门除在房地产买卖时验契征税和为防捻军修筑城◇ 方 宏堡征收房捐外,无其他管理。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围剿镇压炮战两月,毁坏房屋较多,特别是冯国璋纵火三日,汉口几成焦土。

待到民国建立,时局相对安定,商业逐渐发达,现代市场形成,因房屋缺乏而租金增高,地价也不断上涨,房地产投资变得稳定可靠。

于是,银行、外商、买办,官僚、公司、一般工商户、营造厂以及教会、善堂、会馆等纷纷建房筑屋,现代建筑开始大量出现。

房主组织房地产业公会,房屋多的还设立经租处对外经营,华侨巨商伍咏州就在1924年和1936年,分别以白银25万两和银元34万元购置房屋。

这一时期,房屋保养较好,较高级的要油漆门窗、粉刷内墙顶棚、地板上蜡、楼梯铺地毯。

武汉老房子现存状况与研究

武汉老房子现存状况与研究

武汉老房子现存状况与研究摘要:武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中之重镇是近代之都会也是红色之城。

三镇之内遍布名胜古迹,建筑风格独具匠心且充满历史感的老房子多达三百多处,其中一百零二处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本文从汉口几处较为集中的老房子入手,通过实地考察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武汉老房子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字:武汉老房子历史意义价值保护措施1 武汉老房子的相关背景曾经有人说“一座城市没有历史,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

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武汉在建国以来便成为了军事政治要地,这段历史赋予了武汉一个无可替代的灵魂,这座文化古城在经历了百年风霜后,沉淀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回忆。

多少岁月在这百年历史的时光中消逝,而那一座座带有历史痕迹的建筑在这历史的长河里又鉴证了多少或沉重或欣喜的过去。

武汉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英,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建立领事馆,设立银行、工厂、教会等,随着西方建筑的兴起武汉建筑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原本由原始的木构架为主体支撑的建筑逐渐转变为融合了各国文化元素的欧式建筑,是欧洲传统文化与武汉特性的完美结合,这些百年建筑彰显着武汉辉煌的过去。

2武汉老房子里份的特色2.1武汉老房子里份建筑的形式和风格特色里份型住宅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格局,按其结构形式大体分为普通里份住宅、中档里份住宅和高档的里份建筑三种类型。

为了在夏天缓解武汉这一火炉城市的炎热环境,里份建筑在设计上不仅设计良好的通风,设置遮阴设备,并且将窗户设计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玻璃窗,外层为木制百叶窗。

当阳光照射住宅时,关上外层百叶窗,既遮荫,又保证室内通风。

里份建筑的局部装饰尤为细致,木制门窗做工精细并结合传统的建筑设计风格。

窗户隔栅上多有精美的雕刻,既美观又实用。

传统的木制装修为里份民居增添了几分古朴和典雅。

二十世纪30年代之后,新式建筑对装饰的讲究延伸到了大门、窗户以及山墙,且装饰更加融入了欧式风格。

武汉古建筑

武汉古建筑

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
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故事
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所介绍,题为《黄鹤楼送别》。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 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 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 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 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 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 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 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建筑风格:
法国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庄俊设 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台湾银行是甲午战争中国失利割让台湾后, 由日本于1898年创办的,总行设于台湾。1915年,台湾银行在汉口设 立分行,旧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五层(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结 构。外墙麻石到顶,正面五开间,中部三开间,三至四层设花岗石圆 柱空廊。大楼正面设计采取三段构图,第一段为两层,中间和侧面入 口均为半圆拱门,二层的窗户也为半圆形;第二段为两层,中间的阳 台有10根廊柱,两边单柱,中间4组双柱,做成装饰壁柱和山花结合 ,檐口有类似中国檐头的西式装饰。
南洋大楼
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 六渡桥下首、新民众乐园旁,是一 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市成立于公元1927年,当时处于民国时期,是中国工商业与文化中心之一。

在民国时期的武汉,里分建筑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里分建筑是指以一条长街为轴线,两旁为住宅建筑,形成类似于四合院的共同庭院式结构,通常建在城内或周围。

在民国时期,里分建筑是建筑师们进行城市规划时最受关注的一部分。

其中,较多的里分建筑示范区是由汉口商会出钱兴建的。

这些示范区建筑的特点,是日式风格与欧式弧形屋顶相结合的产物。

早期的里分建筑通常是由几个或几十个住宅房屋组成的小型社区。

其中,一些里分建筑的共用设施包括修补工具、院内堆肥、以及储物室等等。

这些设施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兴盛。

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武汉的里分建筑设计和建筑标准已初具规模,既存在一些质量较高的里分建筑,也有一些质量较差的里分建筑。

即便如此,里分建筑在城市生态、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方面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结构方面,里分建筑是家庭和社区的重要联系纽带。

在其中,居民之间通过交流,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关系。

这些信任关系是社区助学和义务工作的坚实基础。

此外,里分建筑也在许多重大社会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婚礼、葬礼和集体祭祀仪式等等。

在文化历史方面,里分建筑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每个里分建筑都有它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一些里分建筑也可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组织或事件的重要场所,因此,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类生活的非凡内涵。

在城市生态方面,里分建筑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绿化空间和自然氛围。

在城市绿地空间显著不足的时候,里分建筑可以通过其客观存在弥补局面。

然而,在规划和建设里分建筑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里分建筑在民国时期的武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以及城市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规划中,里分建筑逐渐被新型城镇社区所取代,因此,保护里分建筑,传承里分建筑的历史文化,成为重要问题之一。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作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城市,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其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体现。

本文将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进行浅析。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许多里分建筑的兴建主要是因为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化的需求。

里分建筑通常由一条或几条巷子围合而成,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社区。

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外观上常常采用洋楼的设计风格,结合了中式建筑元素和西式建筑风格。

其中一种常见的建筑风格是中山洋楼,它源于西方建筑,常常有西式的立面和装饰,但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形式和纹饰。

中山洋楼的建筑形式多样,有两层楼的小洋楼和三层以上的楼房。

这些洋楼常常作为居住和办公用途,也有部分被改建成商铺。

除了中山洋楼,武汉的里分建筑还有其他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和民居。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由一组房屋和中心庭院组成。

四合院在民国时期的武汉常常用作居住和商业用途,尤其是一些豪华的四合院。

民居则是普通人家的住宅,房屋通常比较简单,多数是一层楼的平房。

这些民居常常沿街而建,与周围的商业街区相连。

除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还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一些区域的里分建筑多是属于富人和商人,这些建筑通常非常豪华,并且在建筑中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装饰。

这些豪华的里分建筑反映了当时武汉的商业繁荣和富裕阶层的存在。

一些里分建筑则是住宅和小商业用途,这些建筑通常简单朴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般经济水平。

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中也有一些特色建筑,如由中国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一些建筑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符号和神话故事。

这些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武汉市的建筑工程

武汉市的建筑工程

武汉市的建筑工程武汉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省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程建设的重要中心之一。

作为国内著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建筑工程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系统地探讨武汉市的建筑工程。

一、历史背景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早在2000多年前,武汉地区就已经有人类聚居和文明活动,而到了汉代,武汉更是繁荣发展。

从那时起,武汉市的建筑工程也开始走上独特的发展轨道。

二、建筑特色1. 传统建筑风格武汉市传统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古建筑中的木结构建筑风格。

著名的黄鹤楼就是武汉市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武汉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2. 现代建筑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汉市的建筑工程也逐渐与时俱进,面貌焕然一新。

武汉市形成了以高新科技为驱动的现代建筑风格,如正在建设中的武汉中央商务区,以及已经建成的武汉天地、江汉路步行街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1. 生态建筑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武汉市的建筑工程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未来,武汉市的建筑工程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打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建筑。

2. 智能建筑随着科技的进步,武汉市的建筑工程也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建筑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3. 文化融合作为历史名城,武汉市的建筑工程在未来也将更加注重文化融合。

建筑设计将充分体现武汉市的传统文化特色,让建筑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结语:武汉市的建筑工程在历史和现代中交相辉映,彰显了这座城市丰富多样的发展面貌。

未来,武汉市的建筑工程将继续发扬光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更加绿色、智能和文化融合的建筑,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浅析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浅析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3.1 汉口的租界建筑特色
1901年~1928年,西方各类建筑大量传入中 国,由于各国租界区的建设竞相发展,促使汉口建 设重心迅速转移到租界区。在建筑形式上,大都采 用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6层,体量宏大, 造型优美,内部装饰豪华。虽然各国租界建筑不同 程度地反映出本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但大量的建筑 多属于古典主义形式。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形式的 建筑艺术和技术达到了新高度,同时,西方现代派
黄鹤楼每层楼阁里,都有描述和反映黄鹤楼历 史的壁画或衍生的故事,看着这些历史的陈迹,就 不禁要追溯那些奠定黄鹤楼文化的先贤,在时空的 变迁中感悟他们曾经感知过的黄鹤楼。
17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4/ 2008 第26卷
图2 中国实业银行
图3 四明银行
图4 圣约瑟天主堂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4-0174-04
摘 要 该文通过分析武汉历史古建筑、历史街 区、近代建筑及现代建筑的特色,提出了建设武汉 未来城区的建议。 关键词 武汉 建筑 历史建筑 建筑特色
图1 [清]黄鹤楼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buildings, historic blocks and modern architectures in Wuhan,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lanners should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n the premise of acclimating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Wuhan, Architecture,Historic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fea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武汉的历史街道
“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曾 经见证沧桑与繁华的汉正街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距今已有300 多年。它由山西、陕西两省的在汉商 人筹款而建,其规模在汉口会馆中“雅冠众构”, 曾盛极一时,独具风采。太平会馆则像座宫殿,两 侧是整面墙的浮雕,每一格浮雕便是一出戏、一个 故事。汉正街的商铺兼容了南、北、中、西各种传 统建筑之风格,多为前店后厂,底层经商,二层住 家,有院落串联的典型中国民间建筑式样,极富民 族特色。
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三作者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430070 enjoyliuliu@ 2007 10 23
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雄踞中部的武汉是一个 重要的特大城市。无论是从地理位置、综合经济、 交通状况,还是从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在全国都 可谓屈指可数。对于这样一座重要的城市,了解她 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回顾她的过去和当今发展过程 中的得与失,探索它的合理定位,展望她的发展前 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汉口的租界建筑特色
1901年~1928年,西方各类建筑大量传入中 国,由于各国租界区的建设竞相发展,促使汉口建 设重心迅速转移到租界区。在建筑形式上,大都采 用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6层,体量宏大, 造型优美,内部装饰豪华。虽然各国租界建筑不同 程度地反映出本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但大量的建筑 多属于古典主义形式。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形式的 建筑艺术和技术达到了新高度,同时,西方现代派
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许多常用 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 别的表现力。
2 武汉的历史街区的特色
保护城市特色就要突出城市的个性差异。现代 城市应该是包容性很强的,多色彩的,多种文化的 相互融合,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崇洋媚外。正 视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将为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英国汇丰银行。位于沿江大道青岛路口,由 上海派纳洋行总工程师派纳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 工。整体为花岗岩大楼,风格为希腊古典的爱奥尼 柱式,比例协调,秀丽端庄(图6)。
气派非凡的江汉关是人们从水路进入武汉所看 到的最为醒目的建筑,它理所当然成为了汉口的标 志性建筑。江汉关无论外观还是建筑水准,都达到 了国际先进水平。它的主面设计采用三段构图的古 典手法,以钟楼为中心形成对称。而墙面、山花、 窗楣与入口半圆形拱门的处理则是欧洲文艺复兴风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城市·古代城镇·聚落·
浅析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Historic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Wuhan Architecture
吕淑梅


周洪军
Lv Shumei Liu Ying Zhou Hongjun
1 武汉历史古建筑的特色
一座城市中处在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 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惟有 完整地保留那些标志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具有特 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 悠久的魅力和光彩。武汉历史悠久,古建筑作为历 史文化的载体对于武汉具有特殊意义。武汉是一个 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儒、道、禅、骚等中国传统 美学思想均对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的新建筑也开始出现,重点表现在汉口原租界区, 至今还保持较好。
汉口旧租界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背 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两便。虽然各国租界的内部 建设大多是各自为阵,但由于租界相互毗邻,它们 又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故而在总体上基本 统一了租界地段的功能和格局,沿江边开设码头、 仓库和货场,便于水上运输和集散,辟沿江主干道 (今沿江大道)并部署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在租界 区的江边(今沿江大道)一字排开,形成壮观的汉 口“外滩”。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建筑有:
宝通禅寺始即位于洪山南麓,颇具中国古代山 水园林建筑的神韵。易使信众对佛产生救众生离苦 海的信心。
莲溪寺,座北朝南,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 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颇接近民居情调。
古德寺为国内惟一、世界仅存的两座缅甸阿兰 陀寺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
1.3 武汉长春观
长春观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道
3.2 近代武汉的住宅建筑特色和城市变迁
汉口开埠前武汉民居多为传统木结构,青瓦铺 顶,租界设立以后,汉口涌现了一批罗马式、哥特 式、俄国式和日本式的西式建筑。20世纪20年代前 后,华界仿租界西式建筑在租界外围又兴建了一批 石库门式的新式里弄住宅,使武汉地区住宅建设更 加规范化、合理化。
3.3 武汉的大学建筑特色
格。江汉关不仅只是一历史性建筑,而且是中西文 化碰撞的结果,它见证了汉口的开埠,它是武汉沧 桑经历的纪念碑(图7)。
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为一精美的法式建筑,百年 来一直是京汉铁路上最有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物,作为汉口一大站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是 一座颇显欧陆特色的建筑(图8)。
各国在汉口原租界区内兴建房屋时均把本国时兴 的式样搬来,所以汉口原租界内有古罗马式、拜占庭 式、哥特式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法 国古典主义的建筑特色。这批建筑可以说是在特定历 史条件下输入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它们是西方建筑文 化在汉口租界的呈现,至今仍是租界区内遗留下来的 一批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此外,这些租界的建筑文 化在后来民族工商业建筑中得到了延续。
在江汉路上值得一提的两栋颇具现代风格的大 楼,即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图2~3)。与以 往的充满古典意味的建筑相比,它们都具有明显的 现代风格。造型追求简洁,明快,给人一种硬朗或 直来直去的感觉。这两幢大楼更突出的是注重内部 功能,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这种摩登的外形 和新式的内构,在当时的汉口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4 武汉现代的建筑特色
作为武汉现代建筑,首先应使它适应时代的发 展以及体现现代高科技工业的特征,其次更加注重 环境意识。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体现跨世纪 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建筑形象要体现“超前、 创新、大手笔突出环境设计”的原则,同时把握好 可持续发展状态,使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构成一个 不可分隔的整体,造就武汉现代建筑的特点。
圣约瑟天主堂。清同治五年(1866年),1876 年建成,命名圣约瑟堂。教堂为罗马式,平面呈 “十”字形,教堂以罗马的耶稣教堂为蓝本,采用拉 丁十字马西利卡式,也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图4)。
俄国东正教堂。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成, 为六角形单层建筑,中轴线有后门,运用拜占庭的穹 顶和拱劵技术。上下周围用大小拱劵支撑,窗户上端 均砌成尖拱,重点突出礼拜堂主体建筑。体形虽小, 但造型活泼。顶部立有大十字架,外墙面装饰雕刻图 案比较丰富,属于俄罗斯化的巴洛克风格(图5)。
黄鹤楼每层楼阁里,都有描述和反映黄鹤楼历 史的壁画或衍生的故事,看着这些历史的陈迹,就 不禁要追溯那些奠定黄鹤楼文化的先贤,在时空的 变迁中感悟他们曾经感知过的黄鹤楼。
17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4/ 2008 第26卷
图2 中国实业银行
图3 四明银行
图4 圣约瑟天主堂
图5 俄国东正教堂
图6 英国汇丰银行
第26卷 4/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75
图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江汉关
2.1 武汉的历史建筑
武汉现存晚清至民国中期的历史建筑较多,其中被 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的有102处,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 艺术价值,同时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历史文化 信息,是构成武汉景观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
② 元代黄鹤楼是十字脊歇山屋顶(吸收了宋楼 特点),斗拱疏朗,飞檐大方,主楼有两层,两边 的亭轩呈对称形,主楼前是瞭望高台。
③ 明楼的特点是俊秀,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 格,十分精致秀美,像一座小皇宫。
④ 清楼是有主楼一座,高七丈二尺,以红蓝两种颜 色为主调,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势若欲飞(图1)。
⑤ 现代黄鹤楼,规模较旧楼为大,用钢筋混凝 土替代了旧楼的木结构。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 计的,既不失黄鹤楼传说的独特造型,又比历史的 旧楼更加雄伟壮美。
唐楼宁静致远,宋楼雄伟浑厚,元楼富丽堂 皇,明楼明朗隽秀,清楼平淡有幽,而今日之楼则宏 伟秀丽!这是后人从美学角度对黄鹤楼的精炼概括。
现在的黄鹤楼,已不是单独的景观建筑,而是 一个很大的黄鹤楼公园,是一个景观群。她处于山 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 高的民俗民风、亲近自然的的空间意识及崇尚宇宙 的哲学观念。它外观五层,叠梁重檐,递进起翘, 势如飞鹤。原先单体的阁楼已经演变成既具有山水 相依、自然浑朴的古典风格,又具有气势恢宏、多 彩多姿的现代气派的综合性园林建筑群。
深得中国古典建筑神韵、荟萃历代艺文的黄 鹤楼与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了一篇“江、 山、楼、文”四美合一的奇景图。黄鹤楼堪称古典 与现代、诗化与美意熔铸的精品。
1.2 武汉四大古寺
武汉市内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古德寺是 著名的四大佛教丛林,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归元寺是典型的院落制式的建筑布局,分别拥 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
滨临湖边的武汉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 一。武汉大学的建筑更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因校区 在数座山丘之间,地势高低落差颇大。建筑便依山 就势,既借山坡,亦借山谷。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三 面环山布置,形成两个大组。一组是以图书馆为主 体,坐北朝南,展开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上。 居山顶而中央突出的图书馆,外形全然中式宫殿模 样,副楼屋脊歇山连脊,八角的塔楼有如皇冠,隔 得老远都能远远望见它立于高处的风姿。图书馆两 翼分别为1930年修建的文学院和1935年修建的法学 院;文、法大楼纵观几乎完全一样,如同孪生,但 里面却各自有异。文法两大楼连成一体,形成狮子 山上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站在图书馆和老斋舍之间 的平台上,武大山地全貌历历在目,而山下不远处 的东湖亦尽收眼底(图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