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

(二)矿物

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

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

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

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

C 变质岩例如: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

二、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

压紧固结作用

受挤压变质 受热变质

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Array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

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

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

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

(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左图中双线箭头表示内力作用单箭头表示外力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目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不断作用的结果。

二、内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与宏观形态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

块、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

2、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带。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板块碰撞: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A褶皱:两种基本形态

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如岩石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地形位置: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

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

B 断层

1、定义: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

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承受的程度。

3、地貌上的表现: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

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则常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构造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4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天然气)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工程建设上: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不良后果。

5总结: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沉积作用为主:

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现在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大气环境

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