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
初中地理《东南亚》
一、考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东南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著名新马泰旅游路线包括哪些国家吗?他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通过学生回答从而引入新课《东南亚》。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国家
活动:教师出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东南亚地形图”和“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找出:
①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中国、印度,说出他们位于东南亚的方位?
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有哪些国家?
③东南亚有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岛国?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①太平洋位于东部;大洋洲位于南部;印度洋位于西部,中国位于北部,印度位于西北部。

②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的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马来群岛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

③临海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内陆国:老挝;岛国:印
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与我国相邻的是越南、老挝、缅甸。

2.东方的“十字路口”
【过渡】东南亚位置特殊,被称为“十字路口”。

为什么说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它的海上作用又体现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活动:教师出示以下地图,学生4人为以小组,阅读地图并讨论:
【学生探究】
①为什么说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位置?
②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哪里?
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
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的交界处,是十字路口的咽喉所在,它沟通了东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是欧洲、非洲航行到东亚、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东西方的要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加重要。

我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据悉,中国与泰国将合作开发克拉地峡运河,对于克拉地峡运河,它的位置在哪?其开通后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我下次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学会地理思维;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2.请简述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第二批)
初中地理《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新课——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活动一:知地形】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②老师读出地形区,同学以抢答的形式,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峰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
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
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转折: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三)作业
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四)小结升华
好,我们本节课的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地攀登,永不停息。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2.简述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三批)
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里看到,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特别多,但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却很稀少,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2-4“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下列问题:
①说说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平方千米以上?
②说说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③找出黑河—腾冲线,说说该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

【教师讲述】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西部内陆高山、荒漠地区,人口最为稀疏。

【活动探究】比较人口密度的差异。

根据图1-2-5分别计算出两地的人口密度。

据此,试从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为何差异悬殊。

【教师提示】(1)自然条件差异:东部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西部多高山、高原,气候干旱。

(2)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西部经济欠发达。

(3)从交通上看:东部交通便利;西部交通不便。

【活动探究】探究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新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看图展开探究活动
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南人口密度大;西北人口
密度小。

学生阅读:我国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
读图总结:突出表现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特别是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集中。

【巩固提高】
有人认为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应该把东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人口比较稀疏的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进而引发了人口的压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造成我国在地域上人口分布不均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东部靠海,气候(季风区)、地形(多平原,丘陵,少高原盆地)、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适于人民居住和发展农耕(水田旱地)。

这里也是城镇化较发达处。

东部因处于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差小,适于作物生长,人口大量集中,植被主要为森林,草原,农田等。

西部除去准噶尔盆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外,处于非季风区,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人口稀疏,植被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

2.谈一下你对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优点
①有利用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学习效应,比较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弹性和针对性。

③有利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2)缺点
对教师要求更高,组织不好,自学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四批)
初中地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印度水旱灾害的图片,为什么印度水旱频发呢?
(二)新课教学
1.印度的季风气候
(1)探究气候特点
展示“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问题:
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回顾读这种类型图的技巧和方法。

)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创设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探究季风的成因。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小结作业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人吃饭的问题,那印度的经济有怎样的特色呢?大家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印度的经济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

【参考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
(2)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2.谈谈你对课标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根据不同的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有利于保持地理学习注意力,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如选择地图教学法、“模拟旅游”教学法、学科联系教学法等进行组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更适应教学的方法。

(2)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
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