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_倪建法

合集下载

颅底脊索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颅底脊索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颅底脊索瘤诊断及治疗进展*导读: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起源于胚胎脊索结构的残余组织,可发生在沿中线骨骼的任何部位,尤以骶尾部及颅底蝶枕部多见。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起源于胚胎脊索结构的残余组织,可发生在沿中线骨骼的任何部位,尤以骶尾部及颅底蝶枕部多见[1, 2]。

颅底脊索瘤约占脊索瘤总数的35%,常起自人斜坡中线,位于硬膜外,呈缓慢侵润生长。

向前可伸入鞍旁或鞍上;向下可突入鼻腔或咽后壁;也可向后颅窝生长,累及一侧小脑桥脑角;或沿中线向后发展而压迫脑干。

由于位置深在且广泛侵犯颅底重要神经结构,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颅底外科学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的长足发展,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取得明显进展,综述如下:1 肿瘤生物学及病理特征颅底脊索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男女比例约为2∶1[2,3]。

其自然病程表现为持续加重的颅底骨侵蚀以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直接受压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体证。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可见特征性的囊泡细胞(physaliferous cell),胞体大,多边形,胞浆呈空泡状,细胞核小,分裂相少见[3]。

Heefelfinger等1973年首次报道软骨样脊索瘤(chondroid chordoma),其镜下特点除上述典型所见外,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透明软骨样区域。

该瘤发病年龄较轻,易与软骨肉瘤相混,但其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好。

尽管有人通过电镜等观察后否认软骨样脊索瘤,认为其实为低底恶性的软骨肉瘤,但许多学者参照Heffelfinger等的标准相继报道了软骨样脊索瘤。

大量免疫组化研究也发现,软骨样脊索瘤及典型脊索瘤的上皮性标记抗原cytokeratin均呈阳性反应,而软骨肉瘤则呈阴性,故软骨样脊索瘤确系脊索瘤的一个特殊类型[4]。

2 临床表现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可因肿瘤部位和发展方向而有所不同。

脊索瘤

脊索瘤

脊索瘤一、脊索瘤的发病原因和症状脊索瘤是一种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在胚胎期间,脊索上端分布于颅底的蝶骨和枕骨,部分达到颅内面,并与蝶鞍上方的硬脑膜相衔接,在枕骨部分可达该骨之下面(即舌咽面),一部分亦可位于颅底骨和咽壁之间。

脊索的下端分布于骶尾部的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

当胎儿发育至3个月的时候脊索开始退化和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即所谓的髓核。

如果脊索的胚胎残留在上述部位滞留到出生后,可逐渐演变成肿瘤。

因此脊索瘤好发于这些部位,尤以颅底蝶枕部和骶尾部为最多见,脊柱型者次之。

也可能与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遗传等因素有关。

疼痛为最早症状,多系由肿瘤扩大侵犯或压迫邻近重要组织或器官所引起。

位于骶尾部的肿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随后局部出现肿块,并逐渐长大,从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内发展,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位于蝶枕部的肿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颅内高压。

在椎管周围有脊髓受压者,可引起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脊索瘤的生物学及病理特征肉眼观察,肿瘤质地软,呈胶冻状,可有或无纤维包膜,早期与周围脑组织的界限尚比较清楚,晚期则界限不清,浸润破坏邻近骨质和神经组织,引起颅底骨质的破坏。

肿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样物质,为肿瘤变性的产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肿瘤的良恶与否。

肿瘤中间有由包膜相连而形成的白色坚韧的间隔,将肿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叶状。

半数瘤内有结节状钙化。

肿瘤内可有出血和囊变。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可见肿瘤为上皮样细胞所组成,细胞胞体大,多边形,因胞质内含有大量空泡,可呈黏液染色,故称囊泡细胞或空泡细胞。

细胞核小,分裂相少见,胞质内空泡有时合并后将细胞核推至一旁,故又称为“印戒细胞”。

有些地方细胞的界限消失,形成黏液状合体。

大量空泡细胞和黏液形成是本病的病理形态特点。

近10%脊索瘤细胞增殖活跃,黏液显著减少,并有核分裂现象,细胞排列成条或岛状,埋于疏松的黏液组织之间,可含有软骨组织、钙化斑及小片骨组织。

脊索瘤ppt课件

脊索瘤ppt课件

编辑版ppt
18
MR I 表 现
• MRI是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脊索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手段。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避免了
cT上的颅骨伪影,在颅底肿瘤的诊断中具有独到之处, 能明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 肿瘤对海绵窦、脑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肿瘤主要发生于斜坡、蝶鞍,可自斜 坡向下至寰椎导致颅内外联合受累,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对邻近结构如海绵窦、 斜 坡、蝶窦、 枕骨大孔、鼻咽等的侵犯。T1WI肿瘤信号不均,常低于或等于脑组织 的 信号强度, 在斜坡黄骨髓的高信号衬托下易被发现 。 T2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79% 的病例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能是含丰富液体 成 分的空泡蜂窝状结构的表现。 T2WI显 著高信号是脊索瘤有别于鼻咽癌、垂体瘤等需鉴别诊断肿瘤的特征征象,也反I映了脊 索瘤的组织学特性,其肿瘤组织主要由长T2弛豫时间的黏液间质和分泌黏液的液滴状 瘤细胞构成。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 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区,两者有时不易鉴别。静 脉注入对比剂后,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 蜂房样” 、 “ 颗粒样” 强化。脊索 瘤患者 的动态增强研究显示颅底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其 时间一 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 、 平台期和消退期, 2 4 0 s内无峰值 ,平均 27min 达到高峰,在未治肿瘤与术后 残 留 肿瘤间无差异 。 脊索瘤的强化特点直观地反映了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 缓慢强化 说明其血供并不丰富;持续强化可能是肿瘤细胞或黏蛋白有吸附积聚 Gd — DTPA的作 用所致。颅底脊索瘤在临床上表现为多对脑神经渐进性损害,以Ⅱ、Ⅲ、Ⅵ对最多见 研究显示 ,多平面重建( MP R) 在显示颅底肿瘤与脑神经的空问位置关系方面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MP R结合了常规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容积扫描三维 重建 的优势,能 明确地从软组织中辨认出相关的脑神经,并根据其走向,选用平面重建或曲面重建, 完整地显示脑神经的形态、走向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脊索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_倪建法

脊索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_倪建法
DOI:10.16571/ki.1008-8199.2015.02.025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 年 2 月 第 28 卷 第 2 期 J Med Postgra,Vol. 28,No. 2,February,2015
脊索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203·


倪建法,周光新综述,施 鑫审校
[摘要]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起源于胚胎时期残余脊索组织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呈低至中度恶性。脊索瘤以局
部侵袭性及高复发性为特点,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其对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且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文中对脊
索瘤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骶尾部; 脊索瘤; 治疗; 重建
[中图分类号] R738.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 2015) 02-0203-04
2 临床研究
2. 1 手术治疗 2. 1. 1 手术方法 骶骨脊索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为手术切除,脊索瘤手术后的局部复发以及生存率 与术中是否能够完整切除瘤体有关。而且首次手术 对预后有重要影 响[18]。 目 前 大 部 分 学 者 主 张 在 保 留一定数量的骶神经的基础上进行肿瘤的广泛切 除。骶骨肿瘤的解剖复杂,故手术医师应该合理选 择手术入路,因为入路的选择对肿瘤的完整切除,减 少术中出血降低局部复发也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 入路有单纯前方入路、单纯后方入路、前后联合入路 等。并根据肿瘤位于骶骨节段的不同合理选择入 路。Asavamongkolkul 等[19]采用经后路纱布填塞技 术广泛切除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可接受方案。低位 骶骨肿瘤( S3 及以下) 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Angelini 等[20]采用经后路横向截骨的方法可以切除到 近端 S3,并有广泛的切缘可以保护神经根,减少出血 和缩短手术时间。对于高 位 骶 骨 肿 瘤 ( S3 以 上) , Fuchs 等[21]习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 经腹或腹膜后 + 骶尾部后入路) ,可以很好的暴露骶骨前结构。目前 国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低位骶骨肿瘤( S3 及以下) 单纯后方入路效果较好。前后联合入路对高位骶骨 肿瘤( S3 以上) 效果较好。而对于脊柱转移的患者, 进 行 全 脊 椎 切 除 术,可 以 明 显 改 善 患 者 的 生 活 质量[22]。 2. 1. 2 骨盆术后稳定性的重建 骶骨是骨盆环的 重要组成部分,向上支撑腰椎,故骶骨切除,骨盆与 脊柱之间失去骨性连接,稳定性将丢失,引起垂直及 旋转不稳。对于 S1 及 S2 切除后,将直接导致骶髂 关节的连续性中断,脊柱将下垂。对于未进行重建 的患者,在过去主要通过术中植骨及骨盆之间的肌 肉与疤痕组织及卧床( 至少 8 周) 达到腰骶椎稳定。 Hugate 等[23]通过建立骨盆生理受力模型,经 S1 上 缘切除,骶髂关节面有约 25% 被切除,骨盆力学约 60% 丢失; 经 S1 下 缘 切 除,骶 髂 关 节 面 将 减 少 约

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王蔚;陈晓东;杨磊;赖日权;彭大云【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17)11【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

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

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总页数】4页(P644-647)【关键词】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作者】王蔚;陈晓东;杨磊;赖日权;彭大云【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739.45【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脊索样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姚宁;张楠;罗庚求2.脊索样脑膜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李扬;宋国新;潘敏鸿;王震;张智弘3.伴有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样形态特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分析 [J], 秦晓飞4.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J], 戴婷丽; 张梦岚; 周世英; 陈海雯5.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软组织与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汪小霞;魏雪;李锐;王璇;王小桐;夏秋媛;程凯;饶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索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索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脊索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王雷;张志飞;叶陈芳;方玉明【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8(10)4【摘要】目的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脊索瘤患者发病于骶尾部16例,垂体鞍区2例,鼻咽部1例,颈椎1例;临床表现为发病部位疼痛、下肢麻木、视野缺损、鼻腔出血、吞咽异物感等肿瘤压迫效应及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表现:X线及CT检查表现为破骨性改变,MRI表现为T2WI呈高信号;免疫表型:CK(AE1/AE3)、Vimentin、S-100、EMA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脊索瘤为低度恶性或局限侵袭性肿瘤,好发于骶骨,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综合分析,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综合治疗.【总页数】3页(P314-316)【作者】王雷;张志飞;叶陈芳;方玉明【作者单位】20001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1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20001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20001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相关文献】1.骶尾椎脊索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方汉贞;胡美玉;潘碧涛;潘希敏;赖英荣;江波2.骶骨外脊柱少见部位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杨勇昆;牛晓辉;李兰;丁宜3.鞍区脊索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J], 陈滔;王小冰4.骶骨脊索瘤55例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J], 张彤;陈云新;沈丹华;王颖;张银丽;陈定宝;宋秋静5.软组织脊索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郎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1 发病 机 制
脊索瘤被认为是 脊索残 留物 恶变所 致。人类 胚胎 在妊 娠期第 3周初 ,在脊 索突 和脊 索 的诱导 下 ,出现 了 由神 经外 胚层构 第 11 周时 ,脊 索组 织被水 、胶原 Ⅱ型 、髓核 的软骨 聚集蛋 白聚糖所 替代 。脊索残 留物或者 说脊索 遗迹 可 以在椎 骨 中偶然 被 发 现 ,并且 在成年个 体 中可 以 成长 为小 群 落 的脊 索遗 迹 ,Ro— meo等 首先 阐述 了颅底脊 索残留物 的存 在。近年来 ,越来 越多 的研 究 支持 了 良性 脊 索 细 胞 肿 瘤 (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是 脊 索 瘤 前 期 改 变 的 观 点。Yamaguchi 等 于 2008年阐述 了典型 的脊索瘤产生 于 良性 脊索残 留物 中,并且 在骶尾部发现了 2处微小 的初期脊索瘤 和 良性脊索 残余物 ,两者共存。脊索瘤好发于脊柱两端 的表 现也间接证 明 了脊索瘤起源 于脊索遗迹 的观点 。
均 可 发 病 ,30岁 以后 发 病 多 见 ,50~60岁 最 多 见 。 临 床 特 点 与病变部位及侵犯 程度 密切相关 ,脊索瘤 常引起椎 骨的破坏 性病变合并软组织 肿块 压迫椎骨 ,骶尾部脊 索瘤 以会 阴区麻 木和疼痛进行性加重 为常见 表现 ,大多数骶尾部脊索 瘤均可 扩 展 至 骶 前 区 ,直 肠 检 查 可 以 发 现 硬 而 固 定 的 骶 前 肿 物 ,肛 周皮肤感觉衰退 ,表皮和 直肠 溃疡 ;蝶 枕部脊 索瘤 常致 颅 内 压增高和周 围结构侵犯 ,表现为头疼 、视力 模糊等神经症状 ; 脊柱脊索瘤可 以侵犯邻 近的脊髓 和神经根 ,出现疼 痛 、麻木 、 无力症状 ,最终 可导致瘫 痪。
l岳床与 实验病理 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2 May;28(5)

颅底脊索瘤的超微结构与临床的相关研究

颅底脊索瘤的超微结构与临床的相关研究

颅底脊索瘤的超微结构与临床的相关研究
孙异临;张辉;曲宝清;王忠诚;张俊庭
【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报告41例颅内脊索瘤(包括2例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特点.脊索瘤的形态学特点为瘤细胞内有大量空泡及间质内的黏液基质;免疫组化对角蛋白、上皮膜抗原为阳性表达;电镜下可见桥粒、微绒毛以及粗面内质网包绕线粒体等特殊结构.软骨样脊索瘤的形态特点为出现非上皮组织来源的细胞并可见粗面内质网池中微管样结晶.研究结果证实脊索瘤中既有上皮组织分化的特点又有间叶组织的表现,还存在着具有多潜能分化的恶性干细胞群体.并对脊索瘤的超微结构分化状态与其恶性程度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孙异临;张辉;曲宝清;王忠诚;张俊庭
【作者单位】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李梦远
2.颅底脊索瘤的病理与临床研究 [J], 农辉图;农东晓;农晓琳;滕映藩;梁裕盛;吴鸿泉;
温文胜
3.脑性瘫痪患儿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J], 唐亮;蒋德禹;陈宁安
4.颅底前循环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J], 姜岩;刘晶;隋凤湖;张伟;李冬梅;陈迎
5.研究颅底脊索瘤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 [J], 张明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与临床(1例报告)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与临床(1例报告)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与临床(1例报告)陈爱林;兰青【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3页(P675-677)【关键词】脊索瘤样脑膜瘤;海绵窦区;临床特征病理【作者】陈爱林;兰青【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苏州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苏州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脊索瘤样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脑膜瘤,由Kepes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次全切除后复发率较高[2],属于WHO II级[3]。

多数文献报道其好发部位与脑膜瘤相似,但发病率极低,而发生于海绵窦内的脊索瘤样脑膜瘤更罕见。

现将我科近期手术的1例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65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左侧枕部阵发性头晕不适,伴有左眼视物模糊。

体格检查提示左眼视力4.8,右眼视力4.9,管状视野,左侧上眼睑下垂,左眼稍突。

头部MR检查示(图1):左侧海绵窦区类圆形占位灶,大小约26mm×25mm×27mm,呈T1W等低混杂信号、T2W高低混杂信号,病灶与邻近组织边界尚清。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不均强化,诊断考虑“脑膜瘤”。

1.2 治疗经过患者择期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切开硬脑膜后见骨性结构(图2),磨除骨性病灶过程中,时见暗灰色似肉芽组织,多处骨质有破坏,与增生并存。

术后复查头部MR示肿瘤全切除(图3)。

术后免疫组化(图4)示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阴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阴性、波形蛋白(vimentin,Vim)阳性、S-100(+)、Ki-67(+,<1%),结合手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图5),明确诊断为脊索瘤样脑膜瘤(WHO II级)。

1.3 治疗后病程及随访结果手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左眼视力较术前略有改善,有轻度左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予“甲钴胺”对症治疗。

脊索瘤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脊索瘤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调安全切缘往往使得手术 的难度和 风险大幅度增 加 ,同时也 付 出患者功能丧 失 的代 价 。有研 究显 示 当切 除骶 骨脊索 瘤 达 到 s2以上时 ,将 面临严 重 的术后并 发症 以及长 期的后 遗
李晓祥,姬振伟 ,马云雷,范清宇
Advance ln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on fhe freatmenf of chordoma
LI Xiaoxiang,JI Zhenwei,MA Yunlei,FAN Qingyu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 ̄ery ,Orthopedics OncologyInstitute ofChinese PLA,Tangdu Hospital,Four th MilitaryMedical University,
【Key words】chordoma;En Bloc resection;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Modem Oncology 2011,19(12):2567—2570
【指示性摘要】脊索瘤作为一种 罕见 的恶 性骨肿 瘤 ,对于传 统的放 化疗均 不敏感 ,而外科 手术 治疗过 程 中也
而如果只是涉及单侧 S1一s5神 经根 的处理 ,往 往只会 影响 长 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小
同侧的运动以及感觉 。
板衍生 的 生长 因子 受 体 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另外 ,需要考虑 的是骶骨脊索瘤广 泛切 除术后 将接踵而 Receptor b,PDGFRb)、肝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Hepatocyte

脊索瘤

脊索瘤

|脑脊索瘤脊索瘤为一少见的骨肿瘤。

起源于错置或残留的胚性脊索,好发于骶尾椎、颈椎上段和颅底蝶枕骨部位,肿瘤发展缓慢,很少转移,是一低度恶性肿瘤。

位于骶尾部者,一般在40-70岁之间,位于蝶枕部者,大多数在30-60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以疼痛和肿块为主。

生长速度缓慢,可达数年之久。

位于骶部脊索瘤可形成骶前肿块,压迫直肠、膀胱或浸润骶神经根而产生大小便障碍,也可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下肢痛。

脑脊索瘤,多见于颅底之斜坡、蝶鞍附近、蝶枕软骨连合处及岩骨等处。

肿瘤发生于斜坡,可向四周伸展,伸入蝶骨,使蝶骨体和大翼发生骨质破坏,并可侵犯筛窦、蝶窦、枕大孔或枕骨。

蝶鞍可显著破坏。

骨质破坏边界尚清楚,可有碎骨小片残留和斑片状钙质沉积。

并可有软组织肿块凸入鼻咽腔,多较大,边缘光滑。

位于蝶枕部的脊索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CT表现:平扫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略高密度块影,其间散在点、片状高密度钙化灶,病灶边界较清楚,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

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肿瘤较大时,可见相应的脑组织、脑池和脑室系统受压的表现。

MRI表现:在T1加权像肿瘤信号不均,常低于脑组织的信号强度。

T2加权像上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区,两者有时不易鉴别。

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程长,平均在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头痛性质是持续性钝痛,常为全头痛,也可向枕部或颈部扩展,因肿瘤部位,肿瘤的发展方向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

(1)鞍部脊索瘤:垂体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阳萎,闭经,身体发胖等;视神经受压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双颞偏盲等。

(2)鞍旁部脊索瘤:主要表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以外展受累较受导致为常见。

(3)斜坡部脊索瘤:主要表现为脑干受压症状,即步行障碍,锥体束征,外展、面神经功能损害。

由于肿瘤发生于颅底,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如:肿瘤向桥小脑角发展,出现听觉障碍,耳鸣、眩晕,若起源于鼻咽壁远处,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气、疼痛,可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颅底脊索瘤的病理基础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颅底脊索瘤的病理基础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颅底脊索瘤的病理基础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刘超;鲁际
【期刊名称】《巴楚医学》
【年(卷),期】2018(001)002
【摘要】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轴向生长的骨骼肿瘤,最常见于颅底和骶骨.脊索瘤一般生长缓慢,但由于其位置特殊往往难以治疗且复发率高.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最初诊断、治疗计划和治疗后随访中都至关重要.本文将对颅底脊索瘤的病理组织学、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17-120,128)
【作者】刘超;鲁际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宜昌44300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宜昌 443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18例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 [J], 杨凯;邢增宝
2.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J], 许华宇;穆红;荣阳;荣根满
3.颅底脊索瘤的病理基础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J], 刘超;鲁际;
4.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J], 牟立坤;成立峰;韩光良;赵素伟;宋祖耀;褚光旭;王金龙
5.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J], 牟立坤;成立峰;韩光良;赵素伟;宋祖耀;褚光旭;王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例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15例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15例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石松生;杨卫忠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23)5
【摘要】@@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源于胚胎脊索的残余,具有侵袭性和局部破坏性的肿瘤.颅内脊索瘤一般见于颅底,临床上少见,且手术危险性大、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我院1992年1月~2000年1 2月收治的1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现报道如下.rn1 一般资料rn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9~59岁,平均38.4±6.2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眶后钝痛,早期常未引起重视;复视5例,三叉神经痛5例,咀嚼肌萎缩2例,共济失调2例,垂体功能低下2例.rn2 辅助检查【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石松生;杨卫忠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
【相关文献】
1.经鼻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比较研究 [J], 刘志勇;周良学;刘浩;姜曙;蔡博文;徐建国
2.颅底脊索瘤外科手术治疗探讨 [J], 康暐;赵贤军;段磊;李强;杨鹏宇;潘亚文
3.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 [J], 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彭爱军;刘富均;蔡博文;周良学
4.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 [J], 刘志勇;滕海波;周良学;徐建国
5.1例经鼻手术治疗复发颅底脊索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进食护理 [J], 戚春霞;孟玲;厉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底脊索瘤认识的新进展

颅底脊索瘤认识的新进展

颅底脊索瘤认识的新进展
赵海;李强;张建生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18)7
【摘要】脊索瘤起源于人体残余器官或异位性骨化组织。

McMaster等报道脊索
瘤人群发病率为9.5%;发病年龄3—95岁,平均58.5岁,40岁以下较罕见。

颅底脊索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0.1%。

0.2%。

【总页数】3页(P443-445)
【关键词】颅底脊索瘤;神经内镜;微创;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赵海;李强;张建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筛窦入路斜坡及鞍底巨大脊索瘤的颅底手术 [J], 于振国;娄飞云;桂松柏
2.扩大前颅底硬膜外入路显微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附7例报告) [J], 何玉领;方乃成;邵高峰;杜国森;陈江利;陈飞
3.颅底脊索瘤内镜经鼻手术后的颅底重建技术 [J], 桂松柏;曹磊;宗绪毅;李储忠;王飞;张亚卓
4.1例经鼻手术治疗复发颅底脊索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进食护理 [J], 戚春霞;
孟玲;厉春林
5.颅底脊索瘤一例 [J], 方红艳;吴晶;欧阳焱黎;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脊索瘤7例临床分析

颅内脊索瘤7例临床分析

颅内脊索瘤7例临床分析
杨培业;张定祥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1(011)002
【摘要】脊索瘤是由胚胎发育的脊索剩件发生,多发生于颅内及脊柱的中线附近,约占颅内肿瘤的0.1~0.5%,为一少见的先天性肿瘤。

我院自1965年以来共收治颅内肿瘤1200余例,本病共7例约占0.6%,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

年龄31~56岁。

病程为1个月至5年,平均18个月。

主诉症状随其发生发展部位不同而异,表现为高颅压者2人,出现垂体低功、视神经受压者2人,单侧多颅神经损害者3人。

发生部位在大脑半球者2人,鞍内者2人,一侧中颅窝累及鞍旁。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杨培业;张定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0.5
【相关文献】
1.1例颅内斜坡脊索瘤合并胸腔内肿瘤手术的护理配合 [J], 邓静;甘晓琴;聂智容
2.颅内鞍上脊索瘤一例 [J], 程诚;康厚艺;张伟国
3.颅内67例脊索瘤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J], 李中振;郭芳;王焕宇
4.颅内脊索瘤64例临床分析 [J], 曹晓运;陈衔城;毛颖;顾宇翔
5.颅内脊索瘤10例临床分析 [J], 李毅平;张雅洁;罗毅男;赵万;鞠砚;赵刚;王长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林彦达;王兴文;菅凤增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4
【摘要】脊索瘤是临床少见的原发性低度恶性骨肿瘤,源自残留的胚胎脊索或迷走的脊索组织,好发于中轴骨,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预后差,以及对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不敏感等特点,使其临床治疗存在巨大挑战.位于活动节段的脊柱脊索瘤由于脊柱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而具有其独特特点,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特点进行概述,以期为脊索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194-196)
【作者】林彦达;王兴文;菅凤增
【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体脊柱T12-L2活动节段三维重建及扭转特性研究 [J], 郭桑;许平;谢京明;李韬
2.儿童活动节段脊柱脊索瘤治疗——3例回顾 [J], 张春林;朱忠胜
3.经皮骶前轴向腰骶椎间融合术(AxiaLIF)在成人脊柱侧凸长节段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易红蕾;夏虹;韦葛堇;王超;梁琳君
4.脊索瘤累及全脊柱节段1例 [J], 傅璠;卢洁
5.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附15例报告) [J], 杨墨松;马俊明;杨诚;谢宁;杨兴海;冯大鹏;黄权;肖建如;袁文;贾连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底颈椎脊索瘤12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颅底颈椎脊索瘤12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颅底颈椎脊索瘤12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郭灵;王明龙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7(007)003
【摘要】1984年-1991年该科共收治颅底颈椎脊索瘤12例,其中颅底
10例,颈椎2例,男性8例,全组平均年龄38.7岁,所有病例均行术后^60Co放射治疗,颅底,颈椎平均剂量分别是52.2Gy/5.5周和40Gy/4~5周,4例行肉眼肿瘤全部切除术,6例肿瘤不全切除人2例行活检疫坟术,510例生存率分别是41.6%和28.5%,9例治疗后复发(75%)3例伴远处转移,复发是治疗失入的关键,远处转移少见,
【总页数】3页(P6-7,14)
【作者】郭灵;王明龙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2
【相关文献】
1.66例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分析 [J], 欧阳陶辉;张娜;张焱;焦剑同;任剑;黄涛;陈坚
2.质子照射治疗颅底脊索瘤31例临床分析 [J], 陈继锁;杨玉霞;胡祥华;赵俊;陈庆
3.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 [J], 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彭爱军;刘富均;蔡博文;周良学
4.PTEN在颅底脊索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和预后的关系 [J], 田凯兵;王亮;马骏鹏;王科;张俊廷;吴震
5.颅底与颈椎脊索瘤13例临床分析 [J], 邬迎喜;薛亚飞;赵兰夫;赵天智;吕文海;陆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 in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choradoma
NI Jian-fa,ZHOU Guang-xin reviewing,SHI Xin checking (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Nanjing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Nanjing Ger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Region,PLA,Nanjing 210002,Jiangsu,China)
可能和survivin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陈超等[15] 在脊索瘤的研究中证实了 survivin 高表达与患者预 后较差明显相关。众所周知,Caspase-3 广泛分布在 人体各种细胞中,主要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 中。有研究表明 survivin 和 Caspase-3 在同一组织中 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survivin 的抗凋亡作用可能通 过 抑 制 Caspase-3 途 径 实 现[16 。 - 17] survivin 和 Caspase-3 在脊索瘤的发生及发展的可能机制为高 表达的survivin 作为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 在肿瘤组织中直接或间接 地抑制了 Caspase-3 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两者在脊 索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临床研究
2. 1 手术治疗 2. 1. 1 手术方法 骶骨脊索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为手术切除,脊索瘤手术后的局部复发以及生存率 与术中是否能够完整切除瘤体有关。而且首次手术 对预后有重要影 响[18]。 目 前 大 部 分 学 者 主 张 在 保 留一定数量的骶神经的基础上进行肿瘤的广泛切 除。骶骨肿瘤的解剖复杂,故手术医师应该合理选 择手术入路,因为入路的选择对肿瘤的完整切除,减 少术中出血降低局部复发也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 入路有单纯前方入路、单纯后方入路、前后联合入路 等。并根据肿瘤位于骶骨节段的不同合理选择入 路。Asavamongkolkul 等[19]采用经后路纱布填塞技 术广泛切除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可接受方案。低位 骶骨肿瘤( S3 及以下) 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Angelini 等[20]采用经后路横向截骨的方法可以切除到 近端 S3,并有广泛的切缘可以保护神经根,减少出血 和缩短手术时间。对于高 位 骶 骨 肿 瘤 ( S3 以 上) , Fuchs 等[21]习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 经腹或腹膜后 + 骶尾部后入路) ,可以很好的暴露骶骨前结构。目前 国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低位骶骨肿瘤( S3 及以下) 单纯后方入路效果较好。前后联合入路对高位骶骨 肿瘤( S3 以上) 效果较好。而对于脊柱转移的患者, 进 行 全 脊 椎 切 除 术,可 以 明 显 改 善 患 者 的 生 活 质量[22]。 2. 1. 2 骨盆术后稳定性的重建 骶骨是骨盆环的 重要组成部分,向上支撑腰椎,故骶骨切除,骨盆与 脊柱之间失去骨性连接,稳定性将丢失,引起垂直及 旋转不稳。对于 S1 及 S2 切除后,将直接导致骶髂 关节的连续性中断,脊柱将下垂。对于未进行重建 的患者,在过去主要通过术中植骨及骨盆之间的肌 肉与疤痕组织及卧床( 至少 8 周) 达到腰骶椎稳定。 Hugate 等[23]通过建立骨盆生理受力模型,经 S1 上 缘切除,骶髂关节面有约 25% 被切除,骨盆力学约 60% 丢失; 经 S1 下 缘 切 除,骶 髂 关 节 面 将 减 少 约
[Abstract] Chordoma is a rare low and moderate-grade malignant tumor originated in the embryonic period residual notochord tissue. Due to its critical location,local aggressive nature,and high recurrence,chordoma is not sensitive to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with poor prognosis. Surgery is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Here we present a review focusing on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hordoma.
[Key words] Sacrococcygeal region; Chordoma; Treatment; Reconstruction
0引 言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 它起源于 原 始 胚 胎 脊 索 组 织 残 余 物,发 病 率 约 为 0. 08 /100 000,占 原 发 恶 性 骨 肿 瘤 的 1% ~ 4%[1]。 1857 年 virchow 开始报道该疾病,1894 年 Ribbrt 首 先发现其起源,起源于胚胎发育残留的脊索组织,并 以“脊索 瘤 ”一 词 描 述 这 种 低 中 度 恶 性 疾 病。 该 疾 病 的 国 际 疾 病 分 类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 为 9370 /3。脊索瘤好 发于脊柱中轴的两端,即骶尾部和颅底,骶尾部约占 50% ,颅底约占 35% ,只有少数发生在其他部位,约 占 15% 。颅底脊索瘤发病率较骶尾部低,手术全切 难度大[2]。脊 索 瘤 起 病 隐 匿,生 长 缓 慢,所 有 年 龄 均可发病,其中以 40 ~ 60 岁多发,同时男性患者多 于女性,比 例 约 为 2 ∶ 1,但 有 些 报 道 并 非 与 其 一 致[3]。虽 然 脊 索 瘤 呈 低 至 中 度 恶 性,但 仍 有 约 > 20% 的患者出现晚期转移 ( 肺部转移最多见,其 次是骨,淋 巴 结,软 组 织 等) [4]。Mukherjee 等[5] 发
部侵袭性及高复发性为特点,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其对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且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文中对脊
索瘤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骶尾部; 脊索瘤; 治疗; 重建
[中图分类号] R738.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 2015) 02-0203-04
·204·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 年 2 月 第 28 卷 第 2 期 J Med Postgra,Vol. 28,No. 2,February,2015
Froehlich等[7]研究也表明 MMP9 的表达与肿瘤的部 位有关。这说明 MMPs 在脊索瘤的发生及发展中扮 演者重要的角色,开发 MMPs 抑制剂在治疗脊索瘤 的效果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2 Brachyury homolog 基因 Schwab 等[8]利用 基因芯片技术对脊索瘤与软骨样肿瘤( 包括软骨肉 瘤,软骨母细胞瘤,骨粘液样纤维瘤等) 的基因表达 与其它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对比发现脊索瘤特异的 表达 Brachyury,CD24,CK8、13、15、18、19。周斑蛋 白,盘状结构域受体 1 ( 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 DDR1) 。DDR1 参与细胞内外信号的传导,和肿瘤 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一个新的脊索瘤标志物正引 起关注,即 Brachyury 蛋白。其由 Brachyury homolog 基因编码。运用多克隆抗体技术在原始胚胎脊索组 织及脊索瘤中对 Brachyury homolog 基因进行检测发 现 Brachyury 表达多为阳性[9]。而在其他组织起源 肿瘤( 癌,淋巴瘤等) 中未发现 Brachyury homolog 基 因表达,脊索肉瘤,软骨肉瘤中表达也呈阴性。可以 认为 Brachyury homolog 基因表达仅表达以脊索瘤为 主的中胚层源性肿瘤。同时 Shen 等[10]对 46 例脊 索瘤患者的研究也发现,在脊索样细胞与脊索瘤细 胞同时存在的患者中,Brachyury homolog 基因仅存 在于 脊 索 细 胞 中。Sangoi 等[11] 对 12 例 脊 索 瘤 的 Brachyury homolog 基 因 进 行 检 测 多 为 阳 性。而 对 184 例转移性肾癌和 111 例生殖细胞癌的 Brachyury homolog 基因检测,发现均为阴性。Brachyury homolog 基因作为脊索瘤的一种新型标志物,有望成为可 靠地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靶向蛋白靶点。 1. 3 常用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常用的标志物还有 S-100、细胞角蛋白和 vimentin 蛋白。颅底脊索瘤对 上述三种抗原染色均呈阳性反应。有研究显示大部 分骶尾部脊索瘤上述 3 种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为 阳性,张彤等[12]研究指出,与原发肿瘤相比,复发性 肿瘤的 S-100、细胞角蛋白和 vimentin 蛋白表达水平 未见明显不同。提示 3 种表型与肿瘤复发并无直接 的相关性。良性脊索细胞瘤免疫组化示S-100和 vimentin 呈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 18 呈阴性表达[10]。 S-100 蛋白、细胞角蛋白与 vimentin 蛋白等免疫组化 标记对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4 生存素( survivin) 与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 性蛋白酶( Caspase-3) 在脊索瘤中表达与凋亡的相 关性 现在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凋亡 与增殖失衡相关。survivin 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凋 亡抑制因子。而 Caspase-3 是传递细胞凋亡信号的 主要效应因子。survivin 主要存在于胚胎组织,少见 于终末分 化 组 织。 一 旦 组 织 或 细 胞 发 生 恶 变,survivin 表达显著增加[13]。Shoeneman 等[14]对恶性骨 肿瘤的研究显示 survivin 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1 基础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