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入德育教育的工作中。
本文将总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
一、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社会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
首先,我们要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鼓励家长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我们要定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要,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要向家长提供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二、强化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源和支持。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受益者,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与错,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
四、组织德育教育活动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课,还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例如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讲座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才艺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
五、建立德育教育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开展德育教育。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德育教育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提供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源和信息。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规范和准则。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首先,道德的功能是指引人们行为。
道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
它提供了一种普遍认可的标准,使得社会能够更加和谐、稳定地运行。
其次,道德的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规范的存在和遵循可以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
当人们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权益,乐于助人,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时,就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相反,当人们违反道德准则时,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导致社会混乱和不安定。
第三,道德的功能是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品质。
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品格,如诚实守信、宽容友善、正直勇敢等。
遵循这些道德准则可以使个体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同时也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品质和文明程度。
第四,道德的功能是调节人际关系。
道德准则规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引导人们以公平、平等、互助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避免冲突和争斗。
通过遵守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道德的功能是提供个体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当人们遵循道德准则时,会感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因为道德行为符合人类的天性和本能,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正能量和良善的品质。
通过奉行道德,人们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尊,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道德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升个体和社会品质、调节人际关系以及提供个体内心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1. 引言1.1 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文明和和谐的基石。
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而法治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途径。
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自己和他人的约束,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养成守法守规的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道德和法治基础。
2. 正文2.1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德教育的载体。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辈,要关心他人等。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导他们遵守规则,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等。
在社会中,公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来传播道德价值观,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教育,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激励他人践行道德准则。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贯彻道德教育,才能让人们真正内化道德规范,让道德成为他们行动的自然驱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道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字数:231】2.2 法治教育的必要性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它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法治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
在当今社会,法治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品德与生活 日常中的德育
品德与生活日常中的德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如影随形,它渗透在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交流和每一个决策之中。
品德并非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的准则和价值观念。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品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和关爱,就是对孩子最直接的品德示范。
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如何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尊重和倾听他们的意见,从而学会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
同样,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也让孩子们懂得了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在学校里,品德教育更是无处不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包容心态。
在校园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关爱社会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日常交往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景。
在与朋友相处时,诚实守信是维系友谊的基石。
答应朋友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不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
当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学会宽容和理解,主动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和冷战。
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文明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
排队等候时不插队,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这些小小的举动都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再看我们的消费行为,也能反映出品德。
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奢侈品,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和实际需求,体现了理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品德。
不购买盗版商品,支持正版和原创,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韧不拔、乐观积极的态度则是一种可贵的品德。
不轻易放弃,勇敢地面对挑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这种品德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日常中的品德教育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上。
不随意乱丢垃圾,爱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资源,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呵护,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功能论文
浅谈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摘要]:一、学校生活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二、学校日常生活首先教育的功能发挥障碍。
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四、学校教育方式。
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过于制度化,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人格的孕育作用。
刚性的制度化努力固然重要,柔性的日常生活也有其特定的功能。
只有“刚柔相济”的整体性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裸露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
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
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
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
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裸露,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2、与首先时刻照面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
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盛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
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
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
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
生活中的道德
生活中的道德
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
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桥梁。
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道德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课程。
从小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是我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社会成员的基础。
在家庭和学校里,我们要学会尊重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等等。
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良知和懂得爱的人。
其次,道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中,
道德规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操守,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保持诚信和正直。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道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也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最后,道德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稳
定的社会。
只有每个人都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
在一个有道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总之,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
备课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道德成为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摘要】学校日常生活承载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
校规校纪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规范行为规范意识。
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深远影响,是榜样力量的传递者。
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品质。
学校日常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学校日常生活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重视其中的道德教育,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关键词: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校规校纪、言传身教、团队精神、责任感、自律能力、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重视、正确的道德观念1. 引言1.1 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意义学校日常生活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学校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共赢。
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等也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应当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品格。
通过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校规校纪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校规校纪是学校管理学生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和执行校规校纪,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引言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作为学生正式教育的场所,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
学校日常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
本文将浅谈学校日常生活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学校规范的重要性学校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规范,比如作息时间、校园纪律、课堂秩序等规定。
这些规范不仅是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也是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和秩序的机会。
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从而培养自律、自制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其次,学校规范还能反映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责任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规范行为和树立榜样,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有责任感、公平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方法1.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并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行为。
通过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课、不在课堂上玩手机等,学校能够培养学生自律和自制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班级自治组织和学生会等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管理,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集体活动,如班级文艺晚会、体育运动会、志愿者活动等,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合作,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也需要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这些经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与社会联系紧密,如参观纪念馆、走访社区、植树活动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接触社会问题,从而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精神。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品质。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是社会上最纯真无邪的群体,良好的品德教育能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品德教育需要渗透在方方面面,以
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日常生活礼仪教育
日常生活礼仪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可以从日常接送、换鞋、用餐、卫生等方面
开展教育引导,教会幼儿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善待他人,懂得互相关照、帮
助等优秀品德,并通过“观察日”“模范日”等形式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
二、游戏中的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活动,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对话、情景表演等
形式,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幼儿懂得正义、友爱、团结、勇敢等品德,增强幼儿的
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故事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幼儿园可以通过精选优秀的寓言、童话等故事,
并结合生活实例,向幼儿传递爱心、友情、助人、奉献等品德,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感悟生活的美好。
体育锻炼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拼搏、团结、协
作等品德,提高幼儿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养的能力,让幼儿在健康快乐的体育锻炼中体验到
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
音乐舞蹈是幼儿审美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和形体训练,培养幼
儿谦虚、感恩、善良、自信等品德,鼓励幼儿展示自我,表达内心,培养幼儿爱好文艺、
善于欣赏和表现的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品德教育需要渗透在每个细节和环节中,让幼儿在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中,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为其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三种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1。
认识功能—一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
调节功能—一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
教育功能—一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
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
评价功能—一道德是公正的法官。
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
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5。
平衡功能—一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道德的基本规范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
1、“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
八年级上册道法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道法必背知识点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高尚品质和社会的需要。
二、道德的功能1.指导行为: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调节关系:道德可以调节不同人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
3.陶冶情操:道德可以塑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品质。
三、道德的基本要求1.尊重生命:生命是最基本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该侵犯他人的生命权。
2.保护财产:财产是劳动的成果,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3.维护公正:公正是社会的基石,任何人都应该遵循公正原则,不偏袒、不歧视。
4.尊重合法权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道德修养的方法1.注重自我修养:要从内心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礼仪意识。
2.倾听意见建议: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3.学习优秀典范:要向优秀人物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4.反思自我行为: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寻求自我提高和进步的办法。
五、道德规范的层级1.思想道德:指内在的道德规范,源于个人的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
2.社会道德:指伦理、法律等社会规范,人们要在社会生活中遵循。
3.行业道德:指不同行业或职业所需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职业相关。
六、道德价值的体现1.爱:包括孝顺、友爱、爱国等多种形式,是道德价值中的核心。
2.诚信:包括诚实守信、信守承诺等,是道德价值中的重要方面。
3.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是道德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公平:包括平等、公正、公正竞争等,是道德价值中的核心之一。
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教育事业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教育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观念。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目前社会上对于学校教育的功能论述甚多,其中道德教育功能也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除了传授知识外,其在塑造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谈学校日常生活对于道德教育功能的影响,并从校园文化、学生互动以及团体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学校日常生活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校园文化的学校,往往能够营造出积极、阳光、团结和谐的氛围,从而积极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例如,学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
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强化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感知。
其次,学校日常生活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群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往往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学生之间建立友谊、团结和互助的关系。
这种友谊和团结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如学生会、文艺社、运动社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容、友善和理解他人的品质。
最后,学校日常生活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团体活动是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并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善社会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
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贡献精神。
综上所述,学校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通过塑造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学生互动平台以及开展团体活动等方式,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素养。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幼儿园在日常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和合作能力。
比如在游戏中,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合理分工合作。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懂得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品质。
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也可以渗透品德教育。
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渗透孩子们讲究文明礼仪,讲究分享和友爱。
在穿衣打扮方面,也可以教导孩子们讲究整洁,尊重他人。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培养孩子品德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演戏等方式,渗透传统美德。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向孩子们传递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美德观念。
例如可以通过《三只小猪》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勤劳耐劳的品质,通过《小红帽》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不轻信陌生人的安全意识。
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对孩子情感态度的引导。
例如可以对孩子的善行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励孩子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也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和引导,让孩子明白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需要幼儿园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良好品德的榜样;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在家长的配合下,品德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家长要和幼儿园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进行交流和配合。
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观念,如讲究家教,尊老爱幼,尊重他人等。
幼儿园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社交合作、生活细节、传统美德、情感态度的引导,可以使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会尊重他人,友爱互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良好品德,为他们的未来打下美好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幼儿良好品德养成最关键时期,它将对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德育教育目标,其中讲到一条很重要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并且针对这一目标作出了更具体的诠释:“现代中国人”需要有合作的精神,必须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
很显然,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又和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观其现状,如今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笼罩着不少的年轻父母。
现代的幼儿更多的只会索取爱,而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再者不能关心同伴友好合作,并且有时表现得自私,独霸的心理强烈;在爱劳动意识方面也比较淡薄。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
同时这也是让幼儿长大后,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做人,学习生存,克服不良得品行表现,塑造完美的人格,以便经得起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德育工作有其特有的的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德育内容很广泛,我从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出发,考虑到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品德认识和情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品德行为中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等特点,我以陈鹤琴先生“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和新《纲要》为指导思想,从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上展开了生活化的德育尝试。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德育教育的素材与契机,并力求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1、情感教育,谈到情感教育,学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新《纲要》的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于是,我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相关活动。
如“三八”妇女节,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活动,例如:语言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音乐活动《不再麻烦好妈妈》,及美术活动《画妈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了较为全面、完整地了解,认识到妈妈工作的辛苦,一种爱妈妈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从爱妈妈的角度出发,组织谈话课,引导幼儿热爱爸爸、奶奶、爷爷等其他家庭成员。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
德育教育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的人格。
在当今时代,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文化领域中,都需要有德育教育的支撑,才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是值得一提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锻炼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埋下美好的种子。
首先,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每月组织班级集体学习,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班级团队活动,例如多种体育或文艺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感性思维以及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感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榜样,范的是在教育工作之余,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人。
在校园治理方面,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展现自己高尚的人格、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行为规范和德行准则,并通过角色模拟和故事榜样的模式,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方式,在生活中注重公德、伦理和道德观。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支撑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带有德育教育特色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美德讲堂”、“情景剧”、“小组讨论”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德育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通过多种活动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道德教育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的日常生活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日常生活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以期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学校日常生活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1.提升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学校日常生活可以通过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诚信守约等道德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塑造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日常生活可以通过规范与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要求学生遵守,从而让学生养成合群、互助、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
此外,通过学生会、班级活动等组织形式,让学生担任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提高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学校日常生活提供了学生学习道德原则和准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道德经验,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二、学校日常生活对学生群体道德发展的影响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日常生活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和集会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校的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多人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培养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日常生活可以通过模拟社会情境、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宣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而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学校作为各种教育机构的主体,不仅仅是传授学术知识,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和塑造。
本文将围绕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进行展开。
一、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概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品德修养、礼仪规范等等。
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一个氛围浓厚的文化场所,在学校的生活中,学生们会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而学校管理者通过规范学校日常生活、塑造校园文化等方式,使学生在这个文化场所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2.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律是道德修养的一方面,是个人做人的基本功。
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接受到许多不断提高自律意识的教育,如日常考勤、课堂纪律等等。
学校里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压力并融入到集体中的环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逐步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和纪律意识。
3.增强同学间的互助意识。
在学校里,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甚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学习和交流的大家庭。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社团等方式激发同学间的互助意识,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友情、合作、信任的感情,增强学生正向价值观和精神力量。
4.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学校日常生活中,学校也会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不同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二、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实践措施学校在发扬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方面,采取了很多实践措施,包括:1.规范校园教育管理。
学校会采取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达到管理学生、培育学生、管好学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篇一」抓好班级德育工作是推动班级前进的一项有效的措施。
根据上学期学生的表现,以及我对学生的了解。
本学期,我班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一、目标激励,形成推动力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成绩稳定,在期初就提出了“争取好成绩向父母负责,向祖国汇报”的目标,组织了“为提高学习成绩立功”等自主晨会活动,并给每个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分小组、个人展开比赛。
由于目标明确,个人任务具体,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好的学生放弃休息时间给成绩差的学生补课,成绩差的学生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
各小组经常召开学习交流,检查学习情况,帮助释疑解难,出现了人人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的热潮。
在集体目标的激励和教育下个体目标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二、制度完善,形成约束力学期伊始,我就根据全班实际情况,发动学生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制定辅助性的细则。
如“六项生活常规评比”细则、“学习帮教,一帮一”细则执行规章制度时,我发动大家来互相检查、监督。
树立遵守纪律的典型,形成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反纪律为耻的良好班风。
三、家教感染,形成吸引力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能给学校教育以强有力的支持。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帮助,良好的家校联系在无形中给学生的生活织出了一张无微不至的关怀之网,同时,也能有效地填补对学生督促的盲区。
为此,我常常以电话、面谈的形式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以次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在校表现有个及时的了解。
密切的家校联系,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家长参与管理,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倍受鼓舞,从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快速进步。
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本学期我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总结是成功之母,作为班主任一定认真总结本学期的各项工作,找出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优化德育这项艰巨而具有长远意义的作用。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德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渗透德育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和品德。
一、亲身体验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道德内涵。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医院、孤儿院、敬老院等地探访,了解病人、孤儿、老人的生活情况,并为他们送去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和祝福,帮助孩子们形成关爱弱势群体、尊老爱幼的良好素质。
二、情境引导幼儿园的师生互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都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导,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比如,在分享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糖果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让孩子们学会分享、互助、友爱等美德。
三、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道德知识和技能。
比如,游戏中的道具和角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道德概念,如鼓励勇气、诚实守信等。
四、榜样示范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引领和示范。
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和事迹,如雷锋、愚公等,以及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优秀品质的魅力,不断追求自我提高的目标。
五、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对孩子们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言行的正确与错误,并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通过有效的评价反馈,可以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阳光、积极、健康的心态,展现出良好的个人品质。
总之,幼儿园是儿童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培养场所。
通过以上五种渗透德育的策略,可以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道德知识和技能,具备民主、协作、坚强、自信等当代积极人格品质,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学校德育过于关注制度化的方案,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人格的孕育作用。
刚性的制度化努力固然重要,柔性的日常生活也有其特定的功能。
只有“刚柔相济”的整体性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裸露赫勒及我国学者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但“自为”也可能“为”错了方向,也可能妨碍了人性的实现。
比如,制度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被创造出来的制度有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可以屏蔽、遮盖甚至扭曲人性。
科学世界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展开的领地,是人的创造性开辟的天地,但在这一领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遗忘。
而一般情况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裸露,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开,是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现代物质与制度环境中得以喘息、静思的家。
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
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
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
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
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裸露,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
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
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为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
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2.与道德时刻照面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
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
[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
与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
与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
[2]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
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
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
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
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
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
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里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
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这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有意识的影响或者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能够清楚意识到其目的和动机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逆反与抗拒”。
没有逆反和抗拒,影响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无意间完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
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过程所形成的品质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
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多种成分共存的张力结构。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学校的教育实践却知道如何削弱、损害其作用。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
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
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
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
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的规定给吞噬了大半。
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
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在课间做眼保健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证。
我们到小学去调研,常遇到小学生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
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
“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一些小学生对在厕所遇到老师要不要行队礼感到矛盾和困惑。
[4]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1.有所不为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
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
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1)个人交往。
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2)自由支配时间。
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
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
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
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
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2.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
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
但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
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
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
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
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儿童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
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
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长篇大论。
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儿童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